卷第五十七

關燈
旸谷。

    山寇郭爾隆竊發,瑞鳳親冒矢石,凡十一戰,始解;鄉裡獲全。

    天下既平,竟不仕。

     謝國瑄字進寶,歸化人。

    偉軀幹,有膂力;官禦營前軍都督。

    明亡,杜門不出。

    有「大明宮殿鎖煙霞,荊棘銅駝淚一車」之句;郁郁死。

     王志道,漳浦人。

    崇祯中,官副都禦史。

    六年(一六三三)正月,中官王坤诋修撰陳于泰,侵及首輔周延儒;廷臣以内臣輕議朝政争之,帝不怿。

    志道劾坤語尤切,帝責令回奏;奏上,召對平台,诘責者久之,竟削籍。

    志道初以議「三案」為高攀龍所駁,謝病歸。

    魏忠賢以其非東林也,擢左通政;論者薄之。

    至是,竟以忤中官罷。

     弘光時,擢戶部右侍郎;阮大铖列之七十二菩薩中。

    終事不可詳。

     張若化字雨玉,漳浦人。

    崇祯丙子(一六三六),舉于鄉;弟若中字聲玉,庚辰(一六四○)進士,官益府長史。

    若化為黃道周弟子;道周之下诏獄也,若化微服入獄左右之。

    隆武時,征拜禦史。

    閩亡,兄弟退隐丹山;蕙衣、竹冠往來島上。

    時鄭氏據台、廈,以恢複為名;同裡進士倪俊明等俱署官職。

    及鄭經西渡據漳州,遣其親信馮錫範赍币聘若化兄弟;固辭不出。

    山居數十年,以壽終。

    若化子士楷字端卿,工詩、古文詞。

    若化兄弟之偕隐丹山也,士楷方弱冠;自以先代遺臣子,杜門屏舉業。

    潛心性命,以「主敬」為根本;論者方之漢汝南黃憲雲。

     李瑞和字寶弓,漳浦人;崇祯中進士。

    官松江推官,訟獄多平反;松江人塑像生祀之。

    尋擢禦史,視鹾兩浙;丁艱歸。

    家居四十四載,竟不出;黃道周為序其「牆東集」。

    國變後十二年而卒。

     林蘭友字翰荃,号自芳;仙遊人。

    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知臨桂縣;宗室、貴戚為斂迹。

    行取南京禦史,連疏劾輔臣張至發、薛國觀、冢臣田維嘉、樞臣楊嗣昌負國之罪忤旨,禍且不測。

    詹事黃道周、翰林劉同升、趙士春、給事中何楷交章論救,谪浙江按察司照磨;時稱長安五谏。

    久之,起考功員外郎。

    北都陷賊,累系群臣,令降者立紅幟下、不降者立青幟下;蘭友竟立青幟下。

    賊暴之烈日中;有道士投以濡帕咽之,得不死。

     隆武時,起太仆少卿;晉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督師泉、漳。

    閩亡,奉老親遁之廈門。

    羁窮飄泊,凡十五載卒。

     唐顯悅字子安,仙遊人;天啟壬戌(一六二二)進士。

    崇祯時,知襄陽府,遷下江兵備副使;守麻城有功。

    尋被劾,歸。

    起蒼梧道,轉嶺南巡道;丁母憂,歸。

    隆武帝,召為右通政;以兵部右侍郎緻仕,全家渡廈門。

    朱成功子經之妻唐氏,顯悅女孫也;而不禮于經,顯悅銜之。

    經亂弟之乳母陳氏而生子,詭以妻出報;顯悅緻書成功謂:『乳母居八母之一,狎而生子;家不正,何以治國』!成功怒欲誅經,令不行;遂憤懑成疾卒。

    而顯悅竟以壽終。

     許璟字得璟,莆田人;崇祯戊辰(一六二八)進士。

    由南昌推官,曆升湖廣參議;平寇有功。

    明亡,依朱成功;卒于廈門。

     林英字雲又,福清人。

    崇祯中,以歲貢知昆明縣;有神明稱。

    永曆時,官兵部司務。

    明亡,祝發為僧;由滇遁入台灣,卒。

     盧若騰字閑之,同安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授兵部主事,晉郎中兼總京衛武學;三上疏劾定西侯蔣惟祿。

    出為甯紹兵備道,興利革弊;兩郡有「盧菩薩」之謠。

     弘光時,擢右佥都禦史,巡撫廬、鳳;未行,南都亡。

    隆武帝命為浙東巡撫,駐溫州;旋進兵部尚書,督師。

    踰年,閩又亡;遂從魯監國于浙東。

    鄭彩之殺熊汝霖也,衆莫敢言;若騰申揭聲其罪。

     後依朱成功于安平,成功待以上賓。

    遯迹澎湖;辛卯(一六五一)三月病劇,大呼先皇帝而卒(補)。

     郭貞一字符侯,同安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行取禦史,巡按浙東。

    弘光時,擢右都禦史。

    内監不遵朝班,疏糾之;宦侍屏息。

    謂夏允彜、陳子龍、徐石麒、徐汧、沈延嘉、葉廷秀、熊開元等具忠君愛國之誠,乞召用;憲長王夢錫以賄遷官、選郎劉應賓黩貨,乞正罪。

    一時風采懔然。

    丙戌(一六四六)後,歸隐廈門。

    尋渡台灣,卒。

     沈佺期字雲又,南安人。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授吏部郎中。

    隆武時,擢右副都禦史。

    閩亡,随朱成功起兵泉州之桃花山。

    晚入台灣,以醫藥濟人;壬戌(一六八二),卒。

     張灏字為三;萬曆戊午(一六一八)舉人;瀛字洽五,崇祯壬午(一六四二)舉人:籍隸同安,巡撫廷拱子也。

    隆武時,灏官職方郎中、瀛官兵部司務。

    閩敗,兄弟遁迹廈門。

    庚申(一六八○),渡台灣;明年,瀛卒,年八十四。

    癸亥(一六八三),王師平台灣,灏年九十五矣;施琅送之歸,舟至澎湖卒。

     楊期演字則龍,自金門移居廈門。

    博學,工古文詞。

    崇祯庚午(一六四二)舉人;閩中召為兵部主事。

    汀州之變,追扈不及。

    辛醜(一六六一)以後,僧帽道帔,杜門不出。

    每春秋佳日,陟山巅北望,酹酒哭拜;聞者憐之。

    着有「易經管見」,「島上紀事」。

    子秉機,邑庠生;亦削發為僧。

    遊兩京、岱、嶽,蒼茫憑吊,一托于詩。

    既以行路艱難,乃變姓名南歸。

    着有「浩然小草」。

     葉啟蕤字景芝,廈門人;吏部主事翼雲侄也。

    幼穎慧,力學。

    隆武丙戌(一六四六),與台灣張金棕、劉顯襄同領鄉薦;攝漳州通判。

    閩亡,從翼雲倡義同安;城破,遁迹蓮村十六載。

    居恒郁郁;語家國事,辄嗚嗚哭不止。

    康熙癸亥(一六八三),鄭氏亡;啟蕤赍志以殁。

     林志遠字緻子,廈門人。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授工部主事,假歸。

    甲申(一六四四)後,奉母結茅清溪仙峰嶺,不複出。

    着有「曆代史白」。

    又,葉迎字允受,亦廈門人。

    結發從戎,以勇略累官總兵。

    鼎革後,杜門不出;春一笠、秋一綸,徜徉海上以終。

     諸葛倬字士年,晉江貢生。

    隆武時以薦授翰林院待诏,加禦史,監鄭鴻逵軍出浙東。

    閩亡,依朱成功于廈門;永曆帝進光祿寺卿。

    有降臣某書招之,謂『幡然肯來,監司可立緻』!且怵以危語。

    倬複書謂:『聖主隆唐、虞之德,小臣守箕山之操;代有其人。

    新朝政尚寬大;須彌大千,何問微塵!必欲相強,便當刳胸着地,勿問是肝是肉矣』!某得書,惘然而罷。

    後卒于台灣。

     許吉燝晉江人;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

    由知縣,擢刑部主事。

    鼎革後,隐廈門以終。

    同時在廈者,林其昌,己卯舉人;黃維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