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三

關燈
;定西侯張名振弗善也。

    宗羲既失志,日與尚書吳锺巒坐船中正襟講學;暇則注授時、泰西、回回三曆。

    當其從亡也,母氏尚居故裡;而我朝以遺臣不順者,錄其家口。

    宗羲聞之,歎曰:『方寸既亂,吾不能為姜伯約矣』!亟陳情監國,得請;锺巒棹三闆船送之數十裡。

    變姓名,間行歸家。

    适弟宗炎以交通馮京第被縛,刑已有日;潛至鄞,計脫之。

    宗羲雖杜門匿影,而與海上通消息;屢遭名捕,幸不死。

     其後,海氛澌滅,無複有望;乃奉母返裡門。

    自是始畢力著述,四方請業之士亦漸至。

    嘗自謂受業蕺山時,頗喜為志節斬斬一流,所得尚淺;患難之餘,胸中窒礙為之盡釋,而追恨為過時之學。

    蓋不以少年之功自足也。

    丁未(一六六七),複舉證人書院之會于越中,以申蕺山餘緒;大江南北從者骈集,守、令亦或與會。

    已而大府請之開講,不得已應之。

    康熙戊午(一六七八),诏征博學鴻儒;再辭,以免。

    未幾,诏督、撫以禮聘修「明史」,亦以老病辭。

    乃敕下浙撫,抄其所著書關史事者送入京;當事又延宗羲子百家及門人萬斯同等參局事。

    自後屢蒙我聖祖存問,歎為得人之難。

    所著書千數百卷。

    其大者:「易學象數論」六卷,力辨河洛方位圖說之非。

    「授書随筆」一卷,則淮安閻若璩問「尚書」而告之者。

    「春秋日食曆」一卷,辨衛樸所言之謬。

    少時嘗取餘杭竹管肉好停勻者斷之,為十二律與四清聲試之;廣其說為「律呂新義」二卷。

    又以蕺山有「論語」、「學」、「庸」解,獨少「孟子」,為「孟子師說」二卷。

    又「明儒學案」六十卷、「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行朝錄」六卷。

    于曆學少有神悟,嘗言勾股之術乃周公、商高之遺,而後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竊其傳;為「授時曆故」一卷、「大統曆推法」一卷、「授時曆假如」一卷、「公曆、回曆假如」各一卷。

    外有「氣運算法」、「勾股圖說」、「開方命算」、「測圓要議」諸書共若幹卷。

    晚年自定文集為「南雷文約」四十卷,又「明夷待訪錄」二卷、「留書」一卷。

    他著述不具錄。

    昆山顧炎武見「明夷待訪錄」而歎曰:『三代之治可複也』!湯斌亦曰:『黃先生論學,如大禹導水、導山,脈絡分明;吾黨之鬥杓也』。

     戊辰(一六八八)冬,自營生圹于忠端墓旁;中置石床,不具棺椁。

    作「葬制或問」一篇,援趙邠卿、陳希夷例,戒子弟無違。

    乙亥(一六九五)秋,卒;遺命以所服角巾、深衣殓。

    年八十有六。

    門人私谥曰文孝先生。

     陸世儀字道威,号桴亭;太倉人。

    少好「養生」之說;既而翻然曰:『是其于思慮、動作皆有禁,甚者涕唾、言笑皆有禁,凡以秘惜其精神也;如此,則一廢人耳,縱長年何用乎』!乃亟棄之;作「格緻篇」以自考曰:『敬天者,敬吾之心也。

    敬吾之心如敬天,則天人可合一矣;故敬天為入德之門』。

    讀「薛敬軒語錄」雲:『敬天當自敬心始』;歎曰:『先得我心哉』!雅不喜白沙、陽明之學而洞見其得失之故,故持論甚平。

     流寇日甚,世儀謂:『平賊在良将,尤在良有司。

    宜大破成格,凡進士、舉貢、諸生不拘資地,但有文武幹略者,辄與便宜,委以治兵、積粟、守城之事。

    有功,即以為其地之牧令。

    如此,則将兵者所至皆有呼應。

    今拘以吏部之法,重以賄賂随人充數,是賣封疆也』!時不能用。

    已上書南都,複不用。

    太湖兵起,嘗參其軍。

    事敗歸,鑿池寬可十畝,築一亭,擁書坐卧其中,不通賓客;榜曰「桴亭」。

    門弟子詢之;曰:『吾藉此作浮海觀耳』。

     風波既定,始應諸生請,講學東林、毗陵間。

    尋還裡,當事者累欲薦之,力辭不出。

    西安葉敦艮者,蕺山門下士也;千裡贻書相讨論。

    喜曰:『證人尚有緒言,吾得慰未見之憾矣』!從學者嘗問「知行」先後之序;曰:『有知及之而行不逮者,知者是也:有行及之而知不逮者,賢者是也。

    及其至也,真知即是行,真行始是知;又未可以歧而言之』。

    聞者歎服。

    以隐君子終。

     張履祥字考父,桐鄉諸生。

    潛心洛、閩之學;嘗言:『一善在身,幼而行之、長而弗之舍也,善将自其身以及諸人、以及其子孫;一不善在身,幼而行之、長而弗之改也,不善将自其身以及諸人、以及其子孫。

    慎之哉』!語見所著「楊園備忘錄」。

     吳蕃昌字仲牧,海鹽諸生。

    師事劉宗周,與海甯陳确、桐鄉張履祥講洛、閩之學。

    卒時母喪未除,遺命以衰绖斂。

    從弟謙牧字裒仲,亦諸生;居母喪過哀,卒于喪次。

    時人并稱為孝子。

     王建常字仲複,長武人;刑部尚書之釆之從子也。

    家貧遭亂,棄諸生;弢迹渭濱,教授生徒,足不履城市。

    着有「律呂圖說」。

    其學,一以考亭為師。

    王宏撰以父妾張氏節孝,為加禮絻以治喪。

    建常贻書顧炎武謂:『發乎情,不能止乎禮義,非賢者所為』!其嚴于矩矱若此。

    宏撰嘗言『關西高蹈,當推仲複獨步』。

     傅山字青主,号啬廬。

    别署朱衣道人,亦曰公之它、亦曰石道人;山西陽曲人也。

    少受知于提學袁繼鹹。

    繼鹹為巡按張孫振所誣被逮,山職納橐饘,約其同學曹良直等詣匦使,三上書訟之,不得達;遂自伏阙陳情。

    時巡撫吳甡亦直袁,竟得雪。

    以是名聞天下;馬世奇為作傳,以為裴瑜、魏劭複出。

    已而,良直任兵科;山贻以書曰:『谏官當言天下第一等事,以不負故人之期』!良直瞿然,即疏劾首輔周延儒及錦衣駱養性,直聲大震。

    山見天下喪亂,思以濟世自見,不屑為空言。

    晉撫蔡懋德講學于三立書院;因寇亟,論及軍政。

    往聽之;歸曰:『迂哉公言!非可以起行者也』。

    甲申(一六四四),夢天帝賜之黃冠;乃衣朱衣,居土穴以養母。

    次年,繼鹹為左夢庚挾至燕邸;難中寄書曰:『晉士惟門下知我深。

    蓋棺不遠,斷不敢負知己,使異日羞稱友生也』。

    山得書,恸哭曰:『公乎!吾亦安敢負公哉』!甲午(一六五四),以連染遭刑戮,抗詞不屈;絕粒九日,幾死。

    門人有以奇計救之者,始得免;自恨以為不如速死之為愈。

    戚戚于故國,思有為者凡二十年。

     天下大定,始以黃冠自放,稍稍出土穴與客接。

    間有問學者;則告之曰:『老夫學莊、列者;于此間諸仁義事,實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