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二騾載書自随。
所至阨塞,呼老兵退卒詢曲折;或與平昔所聞不合,即坊肆中發書對勘之。
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誦諸經注疏;遺忘,則發書熟複之。
既懷濟世之才而不得一遂,所至小試之,墾田度地,累緻千金;故随寓即饒足。
尚書徐幹學兄弟,甥也;未遇時,卵翼之。
至是鼎貴,為東南人士所宗;累書迎請南歸,終不應。
或叩之;對曰:『昔歲孤生,飄搖風雨;今茲親串,崛起雲霄。
思歸尼父之轅,恐近伯鸾之竈。
且天仍夢夢、世尚滔滔,猶吾大夫,未見君子;徘徊渭川以畢餘年足矣』! 庚申(一六八○),妻卒于裡中,僅寄詩挽之。
壬戌(一六八二),竟客死曲沃,年七十;門人奉喪歸葬昆山。
吳江潘耒,弟子也;收其遺書,序而行之。
纾字子嚴,炎武同母弟也。
居親喪,哭過哀,目遂盲。
明亡後,兄弟絕意仕進:炎武奔走四方,纾獨隐居千墩舊廬。
華陰王宏撰稱其『闇修于不見不聞之地,不愧隐君子』。
葉奕荃字符晖,昆山人。
由諸生,入太學。
剛直好義,工詩、古文詞。
師事劉宗周、徐石麒、陳龍正,講求性命之學。
乙酉(一六四五)夏,以父榷杭州關,遇國變往省;還至嘉善,為亂民所戕。
楊瑀字雪臣,武進人。
少好奇節。
既厚自劾勵,率諸子鍵戶讀書;自經、史外,分授天官、地理、曆律、兵農之書。
出則與恽遜初講學南田及東林書院。
如是者三十餘年,年七十餘卒。
顧炎武雲:『讀書為己、探赜索微,吾不如楊雪臣』。
張爾岐字稷若,号蒿庵;濟南諸生。
顧炎武嘗言:『稷若所作「儀禮鄭注句讀」一書,根本先儒,立言簡當』。
又雲:『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
炎武着「日知錄」,于「喪禮」、「停喪」二事備載爾岐說。
性孝友,喪葬遵古禮,以沃産讓兩弟。
年六十六,卒。
黃宗羲字太沖,海内稱為黎洲先生;餘姚人。
年十四,補諸生。
随父尊素任京邸,盡知朝局清濁之分。
尊素死诏獄,宗羲養王父以孝聞。
崇祯帝即位,年十九;袖長錐,草疏入京訟冤。
至則逆奄已磔,有诏:『死奄難者贈官三品,予谥、予祭葬;祖父如所贈官,蔭子』;尊素谥「忠端」。
宗羲既謝恩,即疏請誅曹欽程、李實;蓋其父之削籍,初由欽程奉奄旨論劾,李實則成丙寅(一六二六)之禍者也。
對簿時,出所袖錐錐許顯純,流血蔽體;又毆崔應元胸,拔其須歸而設祭。
與先時同難諸子弟共錐獄卒二人,應時斃。
時欽程歸入「逆案」;李實辨原疏不自己出:『忠賢取印信空本,令李永貞填之;故墨在朱上』。
陰緻金三千,求宗羲弗質。
宗羲立奏之,謂『實今日猶能賄路公行,其所辨豈足信』!于對簿時,複以錐錐之。
獄竟,偕諸家子弟設祭诏獄門;哭聲如雷,達禁中。
崇祯帝聞而歎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懷』! 洎歸治葬事畢,肆力于學,自經、史及九流、百家無不窺。
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諸藏書家。
窮年搜鬻故書,一童肩負而返,乘夜丹鉛;次日複出,率為常。
時山陰劉宗周倡道蕺山;而越中承海門周氏之緒,援儒入釋,石梁陶奭齡為之魁。
宗周憂之,未有以為計;宗羲約吳越高才六十餘人共侍講席,力排其說。
故蕺山弟子如祁、章諸子,皆以名德重;而禦侮之助,莫如宗羲。
蕺山之學專言心性、漳浦黃道周則兼及象數,當時拟之程、邵兩家;因出己所治律曆諸說相疏證,多不謀合。
弟宗炎字晦木、宗會字澤望,并負異才;皆自教之。
不數年,皆大有聲;儒林中有「東浙三黃」之目。
壬午(一六四二)入京,周延儒欲薦為中書;力辭不就。
一日,聞市中铎聲;曰:『此非吉聲也』!遽南下,已而大清兵果入口。
初,南都作「防亂揭」攻阮大铖,東林子弟推無錫顧杲居首、天啟被難諸家推宗羲居首;大铖恨之刺骨。
南都立,大铖驟起,按揭中百四十人姓名,欲盡殺之。
時方上書阙下而禍作,與杲并逮。
同裡奄黨某,首糾劉宗周三大弟子;祁彪佳、章正宸皆列名仕籍,宗羲徒以人望挂彈章,聞者駭之。
母姚氏歎曰:『章妻、滂母,乃萃吾一身邪』!駕帖未出而南都亡,踉跄還浙東。
會孫嘉績、熊汝霖起兵,因糾合黃竹浦宗族子弟數百人随軍江上,共呼之為「世忠營」;魯監國授職方主事。
尋以嘉績及柯夏卿等交薦,改監察禦史兼舊官。
總兵陳梧敗于嘉興,浮海至餘姚,大掠;職方主事王正中方行縣事,集兵擊殺之。
亂兵大噪,有欲罷正中以安諸營者;宗羲曰:『梧借喪亂以濟其私,緻幹衆怒;是賊也。
正中為國保民,何罪之有』!監國是之。
已進所作「監國魯元年大統曆」;命頒之浙東。
馬士英在方國安營欲入朝,朝臣言當殺;熊汝霖恐其挾國安為患,好言曰:『此非殺士英時,宜使立功自贖』!宗羲曰:『諸臣力不能殺耳;春秋之孔子,豈能加于陳恒!但不得謂其不當殺』!又遺書王之仁曰:『諸公何不沈舟決戰,由赭山直趨浙西?若日于江上鳴鼓放船攻其有備,蓋意在自守也。
蕞爾三府以供十萬之衆,北兵即不發一矢,一年之後亦不能支』!又言:『崇明為江海門戶,曷以兵擾之,分江上之勢』?時不能用。
尋張國柱浮海至,諸營大震,廷議欲爵以伯;曰:『如此則益橫已,且何以待後!請署将軍足矣』。
從之。
已力陳西渡策,與王正中合軍得三千人。
正中為之仁從子,能以忠義自奮;深結之,使之仁不以私意相撓。
故熊、錢諸督師皆不得饷,而正中與世忠二營獨不乏食。
海甯職方查繼佐軍亂,披發走入營,跪床下;乃呼其兵責之,亂以定。
偕繼佐渡海劄潭山,太仆卿朱大定、兵部主事吳乃武等來會;議由海甯取海鹽入太湖,直抵乍浦,約崇德義士孫奭等為内應。
會大兵纂嚴,不得前。
方議再舉,而江上已潰;因結寨四明山,餘兵願從者尚五百餘人。
微服潛出訪監國消息,部下不能遵節制,山民焚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乃走郯中。
己醜(一六四九),聞監國在海上,與都禦史方端士赴之;晉左佥都禦史,再晉左副都禦史。
時方發使拜山寨諸營官爵;宗羲言『乃心王室者莫如王翊、不自張大亦莫如翊;宜優其爵,使總臨諸營以捍海上』。
朝論以為然
所至阨塞,呼老兵退卒詢曲折;或與平昔所聞不合,即坊肆中發書對勘之。
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誦諸經注疏;遺忘,則發書熟複之。
既懷濟世之才而不得一遂,所至小試之,墾田度地,累緻千金;故随寓即饒足。
尚書徐幹學兄弟,甥也;未遇時,卵翼之。
至是鼎貴,為東南人士所宗;累書迎請南歸,終不應。
或叩之;對曰:『昔歲孤生,飄搖風雨;今茲親串,崛起雲霄。
思歸尼父之轅,恐近伯鸾之竈。
且天仍夢夢、世尚滔滔,猶吾大夫,未見君子;徘徊渭川以畢餘年足矣』! 庚申(一六八○),妻卒于裡中,僅寄詩挽之。
壬戌(一六八二),竟客死曲沃,年七十;門人奉喪歸葬昆山。
吳江潘耒,弟子也;收其遺書,序而行之。
纾字子嚴,炎武同母弟也。
居親喪,哭過哀,目遂盲。
明亡後,兄弟絕意仕進:炎武奔走四方,纾獨隐居千墩舊廬。
華陰王宏撰稱其『闇修于不見不聞之地,不愧隐君子』。
葉奕荃字符晖,昆山人。
由諸生,入太學。
剛直好義,工詩、古文詞。
師事劉宗周、徐石麒、陳龍正,講求性命之學。
乙酉(一六四五)夏,以父榷杭州關,遇國變往省;還至嘉善,為亂民所戕。
楊瑀字雪臣,武進人。
少好奇節。
既厚自劾勵,率諸子鍵戶讀書;自經、史外,分授天官、地理、曆律、兵農之書。
出則與恽遜初講學南田及東林書院。
如是者三十餘年,年七十餘卒。
顧炎武雲:『讀書為己、探赜索微,吾不如楊雪臣』。
張爾岐字稷若,号蒿庵;濟南諸生。
顧炎武嘗言:『稷若所作「儀禮鄭注句讀」一書,根本先儒,立言簡當』。
又雲:『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
炎武着「日知錄」,于「喪禮」、「停喪」二事備載爾岐說。
性孝友,喪葬遵古禮,以沃産讓兩弟。
年六十六,卒。
黃宗羲字太沖,海内稱為黎洲先生;餘姚人。
年十四,補諸生。
随父尊素任京邸,盡知朝局清濁之分。
尊素死诏獄,宗羲養王父以孝聞。
崇祯帝即位,年十九;袖長錐,草疏入京訟冤。
至則逆奄已磔,有诏:『死奄難者贈官三品,予谥、予祭葬;祖父如所贈官,蔭子』;尊素谥「忠端」。
宗羲既謝恩,即疏請誅曹欽程、李實;蓋其父之削籍,初由欽程奉奄旨論劾,李實則成丙寅(一六二六)之禍者也。
對簿時,出所袖錐錐許顯純,流血蔽體;又毆崔應元胸,拔其須歸而設祭。
與先時同難諸子弟共錐獄卒二人,應時斃。
時欽程歸入「逆案」;李實辨原疏不自己出:『忠賢取印信空本,令李永貞填之;故墨在朱上』。
陰緻金三千,求宗羲弗質。
宗羲立奏之,謂『實今日猶能賄路公行,其所辨豈足信』!于對簿時,複以錐錐之。
獄竟,偕諸家子弟設祭诏獄門;哭聲如雷,達禁中。
崇祯帝聞而歎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懷』! 洎歸治葬事畢,肆力于學,自經、史及九流、百家無不窺。
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諸藏書家。
窮年搜鬻故書,一童肩負而返,乘夜丹鉛;次日複出,率為常。
時山陰劉宗周倡道蕺山;而越中承海門周氏之緒,援儒入釋,石梁陶奭齡為之魁。
宗周憂之,未有以為計;宗羲約吳越高才六十餘人共侍講席,力排其說。
故蕺山弟子如祁、章諸子,皆以名德重;而禦侮之助,莫如宗羲。
蕺山之學專言心性、漳浦黃道周則兼及象數,當時拟之程、邵兩家;因出己所治律曆諸說相疏證,多不謀合。
弟宗炎字晦木、宗會字澤望,并負異才;皆自教之。
不數年,皆大有聲;儒林中有「東浙三黃」之目。
壬午(一六四二)入京,周延儒欲薦為中書;力辭不就。
一日,聞市中铎聲;曰:『此非吉聲也』!遽南下,已而大清兵果入口。
初,南都作「防亂揭」攻阮大铖,東林子弟推無錫顧杲居首、天啟被難諸家推宗羲居首;大铖恨之刺骨。
南都立,大铖驟起,按揭中百四十人姓名,欲盡殺之。
時方上書阙下而禍作,與杲并逮。
同裡奄黨某,首糾劉宗周三大弟子;祁彪佳、章正宸皆列名仕籍,宗羲徒以人望挂彈章,聞者駭之。
母姚氏歎曰:『章妻、滂母,乃萃吾一身邪』!駕帖未出而南都亡,踉跄還浙東。
會孫嘉績、熊汝霖起兵,因糾合黃竹浦宗族子弟數百人随軍江上,共呼之為「世忠營」;魯監國授職方主事。
尋以嘉績及柯夏卿等交薦,改監察禦史兼舊官。
總兵陳梧敗于嘉興,浮海至餘姚,大掠;職方主事王正中方行縣事,集兵擊殺之。
亂兵大噪,有欲罷正中以安諸營者;宗羲曰:『梧借喪亂以濟其私,緻幹衆怒;是賊也。
正中為國保民,何罪之有』!監國是之。
已進所作「監國魯元年大統曆」;命頒之浙東。
馬士英在方國安營欲入朝,朝臣言當殺;熊汝霖恐其挾國安為患,好言曰:『此非殺士英時,宜使立功自贖』!宗羲曰:『諸臣力不能殺耳;春秋之孔子,豈能加于陳恒!但不得謂其不當殺』!又遺書王之仁曰:『諸公何不沈舟決戰,由赭山直趨浙西?若日于江上鳴鼓放船攻其有備,蓋意在自守也。
蕞爾三府以供十萬之衆,北兵即不發一矢,一年之後亦不能支』!又言:『崇明為江海門戶,曷以兵擾之,分江上之勢』?時不能用。
尋張國柱浮海至,諸營大震,廷議欲爵以伯;曰:『如此則益橫已,且何以待後!請署将軍足矣』。
從之。
已力陳西渡策,與王正中合軍得三千人。
正中為之仁從子,能以忠義自奮;深結之,使之仁不以私意相撓。
故熊、錢諸督師皆不得饷,而正中與世忠二營獨不乏食。
海甯職方查繼佐軍亂,披發走入營,跪床下;乃呼其兵責之,亂以定。
偕繼佐渡海劄潭山,太仆卿朱大定、兵部主事吳乃武等來會;議由海甯取海鹽入太湖,直抵乍浦,約崇德義士孫奭等為内應。
會大兵纂嚴,不得前。
方議再舉,而江上已潰;因結寨四明山,餘兵願從者尚五百餘人。
微服潛出訪監國消息,部下不能遵節制,山民焚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乃走郯中。
己醜(一六四九),聞監國在海上,與都禦史方端士赴之;晉左佥都禦史,再晉左副都禦史。
時方發使拜山寨諸營官爵;宗羲言『乃心王室者莫如王翊、不自張大亦莫如翊;宜優其爵,使總臨諸營以捍海上』。
朝論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