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死于诏獄,實大铖主使。

    祖宗故事,大僚必廷推。

    乃者中旨屢降,司農之後繼以少宰,而大铖又為司馬;其墨敕斜封之漸,有不待問者。

    大铖進退,實系江左興亡;乞寝命』!不報;乃乞休,許之。

    臨行,複疏陳五事:『一曰修聖政,毋以近娛忽遠猷。

    國家不幸遭此大變,今紛紛制作,似不複有中原志者。

    土木崇矣,珍奇集矣,俳優雜劇陳矣,内豎充庭、金吾滿座、戚畹骈阗矣,讒夫昌、言路阨、官常亂矣:所謂狃近娛而忽遠猷也。

    一曰振王綱,勿以主恩傷臣紀。

    自陛下即位,中外臣工不曰從龍、則曰佐命。

    一推恩近侍,則左右因而秉權;再推恩大臣,則閣部可以兼柄;三推恩勳舊,則陳乞至今未已;四推恩武弁,則疆場視同兒戲。

    表裡呼應,動有藐視朝庭之心;彼此雄長,即為犯上無等之習。

    禮樂征伐,漸不自天子出:所謂亵主恩而傷臣紀也。

    一曰明國是,毋以邪鋒危正氣。

    朋黨之說小人以加君子,釀國家空虛之禍;先帝末造可鑒也。

    今更為一元惡稱冤,至諸君子先死于黨、死于殉國者,若有餘戮。

    揆厥所由,止以一人進用,起無限風波。

    動引三朝故事,排抑舊人;私交重、君父輕,身自樹黨而坐他人以黨:所謂長邪鋒而危正氣也。

    一曰端治術,毋以刑名先教化。

    先帝頗尚刑名,而殺機先動于溫體仁;殺運日開,怨毒滿天下。

    近如貪吏之誅,不經提問,遽科罪名;未科罪名,先追贓罰。

    又職方、戎政之奸弊,道路啧有煩言;雖衛臣有不敢問者。

    則廠衛之設何為?徒令人主虧主德、傷治體:所謂急刑名而忘教化也。

    一曰固邦本,毋以外釁釀内憂。

    前者淮、揚告變,未幾而高、黃二鎮又治兵相攻。

    四鎮額兵各三萬,不用以殺敵而自相屠戮;又日煩朝廷講和,今日遣一使、明日遣一使何為者?夫以十二萬不殺敵之兵索十二萬不殺敵之饷,亦必窮之術耳。

    若不稍裁抑,惟加派橫征蓄一二蒼鷹乳虎之有司以天下殉之足矣:所謂積外釁而釀内憂也』。

    上優诏報聞。

    宗周以宿儒重望,為海内清流領袖。

    既出都門,都人士聚觀歎息,知南都之不可有為也。

     明年五月,南都不守;宗周與熊汝霖謀起義,不克。

    及杭州不守,推案恸哭曰:『此吾正命之時也』!門人張應煜曰:『此降城也,非先生死所』!宗周瞿然,遽出城。

    有勸以文、謝故事者;宗周曰:『北都之變不死者,身在田間,留以俟後王也。

    南都之變,主上自棄其社稷,仆在懸車,尚曰可以死、可以無死。

    今吾越又降,區區老臣尚何之?世豈有逃生之禦史大夫哉』!扁舟辭墓,躍入西洋港,水淺不得死。

    舟人扶出,勺水不下者十三日,與門人問答如平時。

    以閏六月八日死。

     宗周通籍四十年,而立朝僅四年。

    潛心理學,以慎獨為本、以知天為歸,而本之敬誠;作「人譜」以授學者。

    立證人社,仿古小學;日會講其中。

    着「第一義說」、「聖學宗要」、「獨證篇」。

    說者謂明之大儒推薛、胡、陳、王,而宗周似勝之。

    所傳有「劉子全書」百餘卷及他著述二十餘種。

    家居恒服紫花布;士大夫效之,布為長價。

    崇祯帝嘗賜敕雲:『蔬食菜羹,三月不知肉味;敝衣羸馬,廿年猶是書生』。

    蓋實語也。

    我朝賜專谥,曰「忠介」。

     子汋,字伯繩。

    奉父書,避兵蕺山之麓;自号遯齋。

    嘗撰「禮經考次」一編。

    首「夏小正」而附「月令」,帝王所以治曆、明時也;次「丹書」而附「王制」,正己以正朝廷百官、萬民也。

    于是原禮之所由起,而次「禮運」焉;推禮之行于事,而次「禮器」焉;驗樂之所以成,而次「樂記」焉。

    然後述孔子之言而次「哀公問」,次「燕居」、「閑居」、「坊記」、「表記」。

    爾乃設為祀典,次以「祭法」、「祭義」、「祭統大傳」;施于喪葬,次以「喪大記」、「喪服小記」、「雜記」,申以「曾子問」、「檀弓」、「奔喪問」、「喪終之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而喪禮無遺矣。

    君子嘗服深衣,雅歌投壺不可不講也;則次以「深衣」、「投壺」。

    男女冠笄,婚姻所有事也,則次以「冠義」、「昏義」。

    推而「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合三十篇,謂之「禮經」。

    别分「曲禮」、「少儀」、「内則」、「玉藻」、「文王」、世子」、「學記」七篇,謂之「曲禮」:蓋皆宗周遺教也。

    山居不薙發,數為邏者所阨;與父門人張之璇披缁興福寺。

    少定,則又還家。

    卒,門人私谥之曰「貞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