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皆掌于鄭氏,芝龍知不出關無以弭衆議,乃請以鴻逵出浙東、彩出江西,各擁兵數千,号數萬。
既出關,托候饷不行。
鴻逵駐仙陽鎮,惡上書言事者,嚴禁仙霞關不聽四方儒生入。
彩行百裡而還,稱饷缺,留如故。
是月,靖江王亨嘉僭号桂林,執巡撫瞿式耜幽之。
兩廣總督丁魁楚遣參将陳邦傅往讨,式耜潛與合謀擒亨嘉并其黨,檻送福京□□。
我大清兵克江西之峽江,守将鄧武泰死之;克袁州,同知攝府事李時興死之;克吉安,遂取萬安,殺巡撫曠昭,知縣梁于涘死之;襲臨川,曾亨應死之;克江南之松江,沈猶龍、李待問、章簡死之;克江陰,閻應元、陳明遇死之,克金山衛,指揮侯承祖死之。
太湖吳易、孫兆奎既敗浙寇李九成軍,敗我師于白龍橋;軍甚盛。
俄降将吳勝兆合四郡兵至西山,盧象觀與中書葛麟、總兵毛重泰、陳坦公俱戰死;乘勝追易,八面環攻,易軍大潰;兆奎及沈自炳等死之,别部總兵李某、生員任源邃、吳福之、徐安遠全軍覆沒。
又魏國公徐宏基及幼子文爵避難吳江,亦以起義不克死。
江南義師遂不振,惟浙東張國維等能張其軍(具詳「魯紀傳」,不具錄)。
九月甲寅(初六日),我大清豫親王多铎以弘光帝北還。
時闖賊李自成已死,其衆無所歸,推其兄子李錦為主,同自成妻高氏乞降于督師何騰蛟。
騰蛟檄道臣堵胤錫往受之,一時增兵十餘萬。
上大喜,告廟。
進騰蛟大學士,封定興伯;胤錫右副都禦史,巡撫湖南。
降将皆授總兵官,賜錦名赤心、高氏弟一功名必正,号其營為「忠貞營」。
已而糧不繼,降者稍稍散去。
高、李十三部就食施州衛,其餘郝搖旗、馬進忠、王進才、張光翠、袁應第、牛萬才、張先璧等十餘營悉隸騰蛟麾下。
召在籍吏部主事夏允彜為翰林院侍讀兼給事中,未受命卒。
召舉人郭金台、諸生顧炎武為職方郎中,李世熊為翰林院博士;俱辭不至。
是月,江南徽、甯事急,黃道周疏乞師、乞饷,為鄭芝龍所阻。
泾縣陷,趙初浣死之。
績溪陷,金聲、江天一死之;連陷徽州,溫璜死之。
池州潰,吳應箕死之。
惟吳易出沒太湖,吳漢超收邱祖德之遺衆與當塗徐淮聚衆華陽,黃毓祺、徐趨匿淮上,崛強未即下。
上加易、毓祺兵部尚書,總督義師,賜敕印。
繼起者,有廣德州太學生吳源長、民人裘君量起兵梭子山,複州城;副将錢國華、生員謝琢超兵溧陽,遙奉瑞昌王盛瀝;淮安人王翹、林缪鼎、吉鼎言等奉新昌王□□起兵雲台山,複鹽城;興化都司酆某、生員司石盤與相應和。
我大清命降臣洪承疇駐南京、土國寶駐蘇州,相機剿捕;諸義師先後崩潰,不能有所為。
冬十月,科臣劉中藻頒诏浙東;浙東不納,于是閩、浙水火矣。
上以貪吏虐民,誅建陽知縣施■〈火豦〉、邵武知府吳炆炜、推官朱健人,稍惴恐。
原任兵部郎中王期升、禦史彭遇颽至行在,上加期升總督、遇颽佥都禦史;大學士路振飛、曾櫻封還内降,謂遇颽依附馬士英,期升在太湖派饷苛虐,斂怨取敗:不可用。
上乃止。
初,汀、贛間有峒賊數萬,号四營,頭左營張安者最強;楊廷麟、劉同升等招之複撫州,又複臨江。
于是廷麟等請上出江右、何騰蛟請出湖南,浙中諸将請幸衢州。
原任臨清知州金堡陛見,言騰蛟可恃、芝龍不可恃,急宜棄閩幸楚;上大喜,即授堡兵科給事中。
決意出贛州,幸長沙;遣大學士蘇觀生先赴南安募兵。
十一月,命修「思宗實錄」,幸太學。
下诏親征。
以唐王聿钊、鄧王鼎器監國,首輔何吾驺随營,曾櫻、鄭芝龍留守司轉饷。
吳震文為随營兵部侍郎,王觐光為随營戶部侍郎;鄭鴻逵為禦營左先鋒山浙江,鄭彩為禦營右先鋒出江西。
先期,類于上帝、禋于太廟、禡于社稷。
駕幸西郊行推毂禮,為壇設高皇帝、烈皇帝位;禦翼善冠詣壇所,百官陪位,武臣戎服聽事。
上皮弁升壇拜谒,立于神位西,南面;禦營先鋒北面跪。
兵部授钺,上東向揖之。
賜餞,光祿寺授爵;禦營先鋒跪受爵。
誡勞畢,謝恩出,率将士跪壇下。
上甲冑誓師,乃鳴金鼓揚旌而出。
當授钺時,風雨晦冥,壇上燭盡滅,神位皆仆。
鴻逵出城,馬蹶踣地:識者知其不祥焉。
是月,陝西都督同知孫守法起兵複鳳翔,進攻西安;不克。
十二月甲申(初六日),上發福京。
遣錦衣衛康永甯乞師于安南國。
江西巡撫劉同升卒,以總督萬元吉兼巡撫事。
壬寅(二十四日),督師黃道周敗績于婺源,被執。
我大清兵克撫州,知府高飛聲死之。
右佥都禦史陳泰來起兵複上高、新昌、甯州、萬載,進攻武州;敗績,死之。
是月,雲南土司沙定洲作亂,黔國公沐天波走楚雄;連陷旁郡(詳「滇黔難忠義傳」)。
我大清順治三年(丙戌、一六四六)春正月己酉朔,上在建甯,稱隆武二年。
以三大罪自責,不受朝賀。
交址、日本國遣使入貢。
廣東布政使湯來賀解饷至行在,擢戶部右侍郎。
馬士英自浙東叩關求入朝,谕守關将士勿納;士英七疏自理,不許。
鄭芝龍、方國安合疏薦之,命充為軍前辦事官,俟恢複杭州複職。
既出關,托候饷不行。
鴻逵駐仙陽鎮,惡上書言事者,嚴禁仙霞關不聽四方儒生入。
彩行百裡而還,稱饷缺,留如故。
是月,靖江王亨嘉僭号桂林,執巡撫瞿式耜幽之。
兩廣總督丁魁楚遣參将陳邦傅往讨,式耜潛與合謀擒亨嘉并其黨,檻送福京□□。
我大清兵克江西之峽江,守将鄧武泰死之;克袁州,同知攝府事李時興死之;克吉安,遂取萬安,殺巡撫曠昭,知縣梁于涘死之;襲臨川,曾亨應死之;克江南之松江,沈猶龍、李待問、章簡死之;克江陰,閻應元、陳明遇死之,克金山衛,指揮侯承祖死之。
太湖吳易、孫兆奎既敗浙寇李九成軍,敗我師于白龍橋;軍甚盛。
俄降将吳勝兆合四郡兵至西山,盧象觀與中書葛麟、總兵毛重泰、陳坦公俱戰死;乘勝追易,八面環攻,易軍大潰;兆奎及沈自炳等死之,别部總兵李某、生員任源邃、吳福之、徐安遠全軍覆沒。
又魏國公徐宏基及幼子文爵避難吳江,亦以起義不克死。
江南義師遂不振,惟浙東張國維等能張其軍(具詳「魯紀傳」,不具錄)。
九月甲寅(初六日),我大清豫親王多铎以弘光帝北還。
時闖賊李自成已死,其衆無所歸,推其兄子李錦為主,同自成妻高氏乞降于督師何騰蛟。
騰蛟檄道臣堵胤錫往受之,一時增兵十餘萬。
上大喜,告廟。
進騰蛟大學士,封定興伯;胤錫右副都禦史,巡撫湖南。
降将皆授總兵官,賜錦名赤心、高氏弟一功名必正,号其營為「忠貞營」。
已而糧不繼,降者稍稍散去。
高、李十三部就食施州衛,其餘郝搖旗、馬進忠、王進才、張光翠、袁應第、牛萬才、張先璧等十餘營悉隸騰蛟麾下。
召在籍吏部主事夏允彜為翰林院侍讀兼給事中,未受命卒。
召舉人郭金台、諸生顧炎武為職方郎中,李世熊為翰林院博士;俱辭不至。
是月,江南徽、甯事急,黃道周疏乞師、乞饷,為鄭芝龍所阻。
泾縣陷,趙初浣死之。
績溪陷,金聲、江天一死之;連陷徽州,溫璜死之。
池州潰,吳應箕死之。
惟吳易出沒太湖,吳漢超收邱祖德之遺衆與當塗徐淮聚衆華陽,黃毓祺、徐趨匿淮上,崛強未即下。
上加易、毓祺兵部尚書,總督義師,賜敕印。
繼起者,有廣德州太學生吳源長、民人裘君量起兵梭子山,複州城;副将錢國華、生員謝琢超兵溧陽,遙奉瑞昌王盛瀝;淮安人王翹、林缪鼎、吉鼎言等奉新昌王□□起兵雲台山,複鹽城;興化都司酆某、生員司石盤與相應和。
我大清命降臣洪承疇駐南京、土國寶駐蘇州,相機剿捕;諸義師先後崩潰,不能有所為。
冬十月,科臣劉中藻頒诏浙東;浙東不納,于是閩、浙水火矣。
上以貪吏虐民,誅建陽知縣施■〈火豦〉、邵武知府吳炆炜、推官朱健人,稍惴恐。
原任兵部郎中王期升、禦史彭遇颽至行在,上加期升總督、遇颽佥都禦史;大學士路振飛、曾櫻封還内降,謂遇颽依附馬士英,期升在太湖派饷苛虐,斂怨取敗:不可用。
上乃止。
初,汀、贛間有峒賊數萬,号四營,頭左營張安者最強;楊廷麟、劉同升等招之複撫州,又複臨江。
于是廷麟等請上出江右、何騰蛟請出湖南,浙中諸将請幸衢州。
原任臨清知州金堡陛見,言騰蛟可恃、芝龍不可恃,急宜棄閩幸楚;上大喜,即授堡兵科給事中。
決意出贛州,幸長沙;遣大學士蘇觀生先赴南安募兵。
十一月,命修「思宗實錄」,幸太學。
下诏親征。
以唐王聿钊、鄧王鼎器監國,首輔何吾驺随營,曾櫻、鄭芝龍留守司轉饷。
吳震文為随營兵部侍郎,王觐光為随營戶部侍郎;鄭鴻逵為禦營左先鋒山浙江,鄭彩為禦營右先鋒出江西。
先期,類于上帝、禋于太廟、禡于社稷。
駕幸西郊行推毂禮,為壇設高皇帝、烈皇帝位;禦翼善冠詣壇所,百官陪位,武臣戎服聽事。
上皮弁升壇拜谒,立于神位西,南面;禦營先鋒北面跪。
兵部授钺,上東向揖之。
賜餞,光祿寺授爵;禦營先鋒跪受爵。
誡勞畢,謝恩出,率将士跪壇下。
上甲冑誓師,乃鳴金鼓揚旌而出。
當授钺時,風雨晦冥,壇上燭盡滅,神位皆仆。
鴻逵出城,馬蹶踣地:識者知其不祥焉。
是月,陝西都督同知孫守法起兵複鳳翔,進攻西安;不克。
十二月甲申(初六日),上發福京。
遣錦衣衛康永甯乞師于安南國。
江西巡撫劉同升卒,以總督萬元吉兼巡撫事。
壬寅(二十四日),督師黃道周敗績于婺源,被執。
我大清兵克撫州,知府高飛聲死之。
右佥都禦史陳泰來起兵複上高、新昌、甯州、萬載,進攻武州;敗績,死之。
是月,雲南土司沙定洲作亂,黔國公沐天波走楚雄;連陷旁郡(詳「滇黔難忠義傳」)。
我大清順治三年(丙戌、一六四六)春正月己酉朔,上在建甯,稱隆武二年。
以三大罪自責,不受朝賀。
交址、日本國遣使入貢。
廣東布政使湯來賀解饷至行在,擢戶部右侍郎。
馬士英自浙東叩關求入朝,谕守關将士勿納;士英七疏自理,不許。
鄭芝龍、方國安合疏薦之,命充為軍前辦事官,俟恢複杭州複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