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紀第三
隆武(附紹武)
隆武(附紹武)
隆武帝,太祖九世孫也。
諱聿鍵,小字長壽。
其先唐定王桱,太祖第二十三子;封南陽。
父器墭,唐世子;母毛氏。
祖端王碩熿惑于嬖妾,欲立其愛子,囚世子于承奉司。
王時年十二歲,亦從之讀書;識大義,處患難而意氣不挫。
年二十有八,尚未請名。
世子為其弟毒死,端王諱之。
分守道陳奇瑜、知府王之桂謂之曰:『世子薨逝不明,又不立其子,事且露』!端王懼,請名;立為世孫。
崇祯五年(壬申、一六三二),端王薨,王嗣位;年三十一矣。
選妃曾氏,諸生曾文彥女。
七年(甲戌、一六三四),流寇人河南,南陽當其沖;城庳薄,王捐千金修築,知府陳俊豪弗授工;王以為言,诏逮俊豪下獄。
已又援潞王例,乞增兵三千人,以陳永福為參将領之;不許。
八年(一六三五)冬,賊再犯南陽。
上疏言:『臣府護衛一千二百人,近制以其半為汴梁班軍,給撫臣策使。
惟明诏念郡城單弱、臣困扼,以全軍見還』!思宗報之曰:『南陽番軍班直,祖制已久;朕不敢變』。
時海内多故,思宗思廣羅賢俊;召見宗人,遴才擢官,以通宗祿之窮。
發金匮書,得高皇帝制曰:『宗室子孫入為中朝官者,得以其階換』。
于是下诏援祖訓,郡王子孫文武堪用者,考驗授職。
禮部右侍郎陳子壯執不可;王曆引前代故事诋之,援據經傳皆有本。
王好尊宗藩禮統;總督盧象升過南陽不朝,劾奏之。
又所建請,多與廷臣相抵牾;思宗亦不之善也。
九年(一六三六)秋八月,京師戒嚴。
王率護軍勤王,又殺其兩叔;汝南道周以興止之,不聽。
至裕州,巡按禦史楊繩武以聞;下旨切責。
會前鋒值寇,亡其内豎二人,乃返國。
十一月,下部議;給事中馮可賓、锺玠議廢為庶人,安置鳳陽高牆。
押發官同知張有度欲以檻車行,王自裁不殊。
至鳳陽,陵奄索賄不得,用祖制墩鎖法以困苦之。
王病幾殆,曾妃割股以進,始愈。
有司廪祿不時,資用乏絕。
時有望氣者以高牆中有天子氣,言于淮撫路振飛;振飛假赈罪宗入牆見王,心異之。
因言吏虐狀,振飛疏請加恩罪宗,置吏無狀者石應诏于法。
會南都立,大赦,出高牆。
禮部請複故爵,不許;命徙居廣西之平樂府。
乙酉(一六四五)五月,行抵杭州,而南都已覆。
王勸潞王監國,不聽。
時鎮江總兵鄭鴻逵、鄭彩自京口,戶部郎中蘇觀生自南都,胥會于杭。
逵、彩與王語及國難,沾泣襟袂;二人奇之,令副将江美鳌、鄭升衛入關。
既聞杭州降,二人全師回閩,與巡撫張肯堂等議奉王監國。
六月甲戌(十三日),次浦城。
閏六月癸未(初三日),各官迎谒于水口驿,南安伯鄭芝龍、禮部尚書黃道周及肯堂三上箋勸進。
王出禦用銀百五十兩葺行宮,令勿擾民。
丁亥(初七日),監國福州,建行在太廟、社稷。
谕曰:『孤聞漢室再墜大統,猶系人心;唐宗三失長安,不改舊物。
豈獨其風俗醇固不忘累世之澤哉,亦其忠義感憤豪傑相激使之然也。
孤少遭多難,勉事詩書;長痛妖氛,遂親戎旅。
亦以我太祖驅除群雄,功在百姓;而勍敵骜然,睥睨神器。
為子孫者誠不忍守文自命,坐視其陵遲也。
二十年來,狂寇薦驚,孤未嘗兼味而食、重席而處。
比方二載,兩京繼陷;天下藩服,委身奔竄。
孤中夜卧起,垂涕縱橫。
誠得少康一旅之師,周平晉、鄭之助,躬率天下以授彤弓,豈闆蕩哉!今幸南安芝龍、定鹵鴻逵二大将軍志切恢複,共賦無衣。
一、二文臣以舂陵、琅琊之義過相推戴,登壇讀誓,感動路人。
嗚呼!昔光武、昭烈皆起布衣,所遭絕續,與大敵為雠;而能正言舉義,躬承舊業。
況今神器乍傾,天命未改。
孤以藩服,感憤間關;逢諸豪傑,應即投袂。
知明赫之際,神人葉谟:上天所眷顧我太祖紹其子孫猶未艾也。
「書」曰:「與治同道罔不興」。
「傳」曰:「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得道者多助」。
自閏六月初二日監國伊始,一切民間利病,許賢達條陳;孤将悉與維新,總其道揆,副海内喁喁之意焉』!鴻逵欲早正位以系人心;諸大臣言監國名正,出關尺寸,建号未遲。
侍郎李長倩有「急出關、緩正位,示監國以無富天下之心」疏,芝龍亦固争以為不可。
惟鴻逵曰:『不正位,無以厭衆心以杜後起』!遂定議。
丁未(二十七日),祭告天地、祖宗,即皇帝位于南郊。
以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布政司為行殿。
大赦,改元「隆武」。
追尊皇考為皇帝、妣為皇後;遙上弘光帝專号曰「聖安皇帝」。
诏曰:『朕以天步多艱,遭家末造;憂勞監國,又閱月于茲矣。
天下勤王之師既已漸集,向義之心亦以漸起,匡複之謀漸有次第。
朕方親從行間鼓舞率勵,以觀厥成。
而文武臣僚鹹稱「萃渙之義,貴于立君;寵綏之方,本乎天作。
時哉不可失,天命靡不勝」!朕自缺然,未有丕績以仰對上帝、克慰祖宗。
而臨安息辔,遵讓無期;大小泛泛如河中之水,朕敢不黾勉以慰衆志而副群望!朕稽載籍,漢光武聞子嬰之信,以六月即位鄗南,即以是年為建武元年;昭烈聞山陽之信,以四月即位漢中,即以是年為章武元年。
艱危之中,豈
諱聿鍵,小字長壽。
其先唐定王桱,太祖第二十三子;封南陽。
父器墭,唐世子;母毛氏。
祖端王碩熿惑于嬖妾,欲立其愛子,囚世子于承奉司。
王時年十二歲,亦從之讀書;識大義,處患難而意氣不挫。
年二十有八,尚未請名。
世子為其弟毒死,端王諱之。
分守道陳奇瑜、知府王之桂謂之曰:『世子薨逝不明,又不立其子,事且露』!端王懼,請名;立為世孫。
崇祯五年(壬申、一六三二),端王薨,王嗣位;年三十一矣。
選妃曾氏,諸生曾文彥女。
七年(甲戌、一六三四),流寇人河南,南陽當其沖;城庳薄,王捐千金修築,知府陳俊豪弗授工;王以為言,诏逮俊豪下獄。
已又援潞王例,乞增兵三千人,以陳永福為參将領之;不許。
八年(一六三五)冬,賊再犯南陽。
上疏言:『臣府護衛一千二百人,近制以其半為汴梁班軍,給撫臣策使。
惟明诏念郡城單弱、臣困扼,以全軍見還』!思宗報之曰:『南陽番軍班直,祖制已久;朕不敢變』。
時海内多故,思宗思廣羅賢俊;召見宗人,遴才擢官,以通宗祿之窮。
發金匮書,得高皇帝制曰:『宗室子孫入為中朝官者,得以其階換』。
于是下诏援祖訓,郡王子孫文武堪用者,考驗授職。
禮部右侍郎陳子壯執不可;王曆引前代故事诋之,援據經傳皆有本。
王好尊宗藩禮統;總督盧象升過南陽不朝,劾奏之。
又所建請,多與廷臣相抵牾;思宗亦不之善也。
九年(一六三六)秋八月,京師戒嚴。
王率護軍勤王,又殺其兩叔;汝南道周以興止之,不聽。
至裕州,巡按禦史楊繩武以聞;下旨切責。
會前鋒值寇,亡其内豎二人,乃返國。
十一月,下部議;給事中馮可賓、锺玠議廢為庶人,安置鳳陽高牆。
押發官同知張有度欲以檻車行,王自裁不殊。
至鳳陽,陵奄索賄不得,用祖制墩鎖法以困苦之。
王病幾殆,曾妃割股以進,始愈。
有司廪祿不時,資用乏絕。
時有望氣者以高牆中有天子氣,言于淮撫路振飛;振飛假赈罪宗入牆見王,心異之。
因言吏虐狀,振飛疏請加恩罪宗,置吏無狀者石應诏于法。
會南都立,大赦,出高牆。
禮部請複故爵,不許;命徙居廣西之平樂府。
乙酉(一六四五)五月,行抵杭州,而南都已覆。
王勸潞王監國,不聽。
時鎮江總兵鄭鴻逵、鄭彩自京口,戶部郎中蘇觀生自南都,胥會于杭。
逵、彩與王語及國難,沾泣襟袂;二人奇之,令副将江美鳌、鄭升衛入關。
既聞杭州降,二人全師回閩,與巡撫張肯堂等議奉王監國。
六月甲戌(十三日),次浦城。
閏六月癸未(初三日),各官迎谒于水口驿,南安伯鄭芝龍、禮部尚書黃道周及肯堂三上箋勸進。
王出禦用銀百五十兩葺行宮,令勿擾民。
丁亥(初七日),監國福州,建行在太廟、社稷。
谕曰:『孤聞漢室再墜大統,猶系人心;唐宗三失長安,不改舊物。
豈獨其風俗醇固不忘累世之澤哉,亦其忠義感憤豪傑相激使之然也。
孤少遭多難,勉事詩書;長痛妖氛,遂親戎旅。
亦以我太祖驅除群雄,功在百姓;而勍敵骜然,睥睨神器。
為子孫者誠不忍守文自命,坐視其陵遲也。
二十年來,狂寇薦驚,孤未嘗兼味而食、重席而處。
比方二載,兩京繼陷;天下藩服,委身奔竄。
孤中夜卧起,垂涕縱橫。
誠得少康一旅之師,周平晉、鄭之助,躬率天下以授彤弓,豈闆蕩哉!今幸南安芝龍、定鹵鴻逵二大将軍志切恢複,共賦無衣。
一、二文臣以舂陵、琅琊之義過相推戴,登壇讀誓,感動路人。
嗚呼!昔光武、昭烈皆起布衣,所遭絕續,與大敵為雠;而能正言舉義,躬承舊業。
況今神器乍傾,天命未改。
孤以藩服,感憤間關;逢諸豪傑,應即投袂。
知明赫之際,神人葉谟:上天所眷顧我太祖紹其子孫猶未艾也。
「書」曰:「與治同道罔不興」。
「傳」曰:「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得道者多助」。
自閏六月初二日監國伊始,一切民間利病,許賢達條陳;孤将悉與維新,總其道揆,副海内喁喁之意焉』!鴻逵欲早正位以系人心;諸大臣言監國名正,出關尺寸,建号未遲。
侍郎李長倩有「急出關、緩正位,示監國以無富天下之心」疏,芝龍亦固争以為不可。
惟鴻逵曰:『不正位,無以厭衆心以杜後起』!遂定議。
丁未(二十七日),祭告天地、祖宗,即皇帝位于南郊。
以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布政司為行殿。
大赦,改元「隆武」。
追尊皇考為皇帝、妣為皇後;遙上弘光帝專号曰「聖安皇帝」。
诏曰:『朕以天步多艱,遭家末造;憂勞監國,又閱月于茲矣。
天下勤王之師既已漸集,向義之心亦以漸起,匡複之謀漸有次第。
朕方親從行間鼓舞率勵,以觀厥成。
而文武臣僚鹹稱「萃渙之義,貴于立君;寵綏之方,本乎天作。
時哉不可失,天命靡不勝」!朕自缺然,未有丕績以仰對上帝、克慰祖宗。
而臨安息辔,遵讓無期;大小泛泛如河中之水,朕敢不黾勉以慰衆志而副群望!朕稽載籍,漢光武聞子嬰之信,以六月即位鄗南,即以是年為建武元年;昭烈聞山陽之信,以四月即位漢中,即以是年為章武元年。
艱危之中,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