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二

關燈
春議事,伏兵執之;使部将王朝興守之。

    朝興與占春同裡,守稍懈。

    占春踰垣出,殺追者;一日夜,歸其壩上營。

    祥既失占春,而又為韬所持;軍無糧,殺馬而食,于明年四月回遵義。

    既而巡按禦史錢邦芑上諸将功狀,诏封祥綦江伯。

    是年,遵義饑,祥遣人赴黔告籴;貴陽鎮皮熊攻而奪其資。

    祥怒,舉兵攻熊,不勝而還。

    熊因奏祥『不奉天子诏,越地相侵』;約諸鎮會讨。

    諸鎮久羨遵義殷富,各率兵攻祥;大小十餘戰,不能克。

    祥使人聯和,皆罷去。

    惟黔兵深入,相持月餘,兵老乏食;熊子文英年少不習軍事,氣益衰,乃引軍走。

    祥悉銳乘之,熊兵大潰,争渡烏江,死者三萬餘人。

    祥亦上疏自理,上使使和解之;會盟烏江,罷兵修好。

    于是,思南、銅仁、湄潭各郡邑皆歸于祥。

    太常寺少卿程源及鄉官梁應奇、辜延泰等先後赴肇慶行在,皆言祥雄武,可大用。

    明年,乃進封忠國公;加右都督,挂征讨将軍印。

    祥既受公封,頗感激,思自效;累遣使自平越、慶遠貢獻金、馬,中道辄為陳邦傅所劫奪。

     孫可望之求冊封也,祥亦疏言不可。

    庚寅(一六五○)秋,可望将圖蜀,遣劉文秀取遵義;至永甯,守将侯天錫迎降,詐以危言報祥曰:『滇兵二十萬已渡烏江來矣!不如先期避之』。

    祥懼,召諸将與謀。

    将軍李定者骁勇敢戰,衆服之;定曰:『二、三年來操戈同室,雖捷亦恥。

    今發兵讨賊,複有何疑!勝則國之福,不勝不失為忠義鬼;他何所雲』!祥遂招烏合六、七萬,分為三十六鎮;與文秀戰于烏江,大潰。

    私計自真安州入彭水據險守隘,引李、于為助,猶足自立;乃裹其文繡、金寶,使牙将負之先行。

    定頓足歎曰:『百戰基業,一敗而逃,何足計大事乎』!衆心盡解,多送款文秀。

    文秀疾發兵掩擊,祥倉卒夜走;牙将已劫其資而去。

    比曉,失妻子,從者僅百餘騎。

    追兵至,祥馬蹶不能行,率死士數十人短兵接戰;創重自刎死。

    文秀降其衆,盡收遵義地。

     初,獻賊入蜀畏祥,不敢窺遵義;前後拒守凡八年。

    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皮熊字玉山,臨江人;父為銅仁賈,遂家焉。

    幼育于羅氏,冒姓名羅聯芳;既顯,乃複本姓熊。

    行伍起家,曆官鎮筸副将。

    土酋安邦彥反,以功擢總兵官,鎮沅江;加左都兼太子太師。

    熊通文墨、知名義,能以節制馭軍,不為民擾;土、漢安之。

     丁亥(一六四七)正月,孫可望由遵義趨黔,熊不能禦;敗于烏江,走平越。

    及可 望入滇,棄貴州不守;熊以軍入之,報稱恢複。

    又破土賊藍二等;以功封定番伯,鎮貴州。

    時永曆帝在武岡,熊惡劉承胤之橫,欲迎駕;未果。

    既大清兵入武岡,黔中不知乘輿所在,熊與礦謀之都禦史楊鼎和、禦史馮洸議奉韓王監國;會上出懷遠,間道遣诏谕熊,事遂寝。

    然已藉藉傳聞,廷臣以是為熊罪;熊固弗知,援覃恩求封诰。

    中書舍人吳其靁當直草制,有「丸泥封谷,夜郎自大」語。

    熊乃疏辨,乞改正;上雖從之,而心勿善也。

    每叙錄将士勞勚、求升賞,多格不行。

    以是視諸鎮權藉尤輕;熊亦以身為守土帥、無恢剿任,遂擁兵晏居,不與楚、粵争戰事。

    黔之東北陬與楚塞犬牙者,馬進忠、張先璧、郝永忠、王進才;往來屯合平、都勻間,則有張登貴、莫宗文。

    其西接蜀泸,則楊展、王祥各擁部衆屯聚。

    熊藉居中以安;而地逼糧少,亦莫能自振,惟聯絡土司保固境内而已。

    明年,遵義饑,祥來黔告籴;熊謂其诇己虛實,遣部卒奪其資。

    祥因舉兵圍貴陽三日,敗而遁;熊亦結各鎮攻祥,不克。

    朝廷遣使诏谕,乃解。

     己醜(一六四九),可望據滇求王封;熊與祥各疏行在,言『今之入滇者,為獻賊餘孽;名雖向正,事豈格心!朝廷毋為所愚』!上乃封熊匡國公,亦進祥公封,欲藉以防滇寇也。

    然二人時相構釁,亦不能有所效力焉。

    明年秋,可望以不得王封而怒,大出兵趨貴州。

    熊度不能支,遣官李邦華通好請盟,可望不許;熊益懼,避之清浪衛,可望遂據有全黔。

    熊複征土司兵三萬出平越,為馮雙禮所敗,遁入烏羅司;可望遣白文選追執之,奪其兵。

    既而釋之,熊遂入新添山隐焉;複之水西,依女夫趙默。

    默,宣慰司安坤師也。

     丁酉(一六五七)王師入黔,坤迎降,熊祝發于水西之可渡蔔河。

    既,永曆帝被執;熊聞報,絕粒七日,不死。

    有常金印者,自稱開平王後;與坤謀反正。

    熊亦使蜀人陳進才給放劄付,招集部曲;為我總兵沈應時所獲,事洩。

    甲辰(一六六四)春,吳三桂大發兵攻水西,坤等敗死;熊走避烏撒。

    冬十月,三桂遣騎執至雲南;時年八十餘,背立不順命。

    諸降将往省之,熊稱引古今忠義,追叙國家敗亡之故,詞意慷慨。

    積十三日不食,始瘖。

    越日乃絕,戮其屍;義士王中立盜而葬焉。

     張默字允明,太原人;匡國公皮熊婿也。

    父琳,官定番學正;流寇至,琳及妻子死焉,默在熊家得免難。

    潛行入楚、蜀結壯士,圖恢複。

    及熊入隐新添山,默亦攜家入水西。

    宣慰司安坤聞默至,師奉之。

    居數年,吳三桂破水西,坤敗死;默被執,歎曰:『我窮而至此,卒不得幹淨土死,命也』!三桂餌以官,不答。

    臨刑,索紙筆自為墓銘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