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故不識道周,冒死論救,處之恬然。
言者相繼論薦,十六年(一六四三)冬特旨起故官。
弘光時,兵部侍郎解學龍疏薦,内批以佥都禦史用;馬士英惡之,抑授光祿少卿。
已而阮大铖、張捷相繼内批起用,給事中章正宸争之;诏诘以『廷秀批升,何以寂無一言』!由是,内批盛行;廷秀亦以是為群小所忌,大铖列之五十三參中。
南都亡,入閩;隆武帝授左佥都禦史,進兵部右侍郎。
閩敗,為僧終。
廷秀受業于劉宗周,造詣淵邃,及門者稱首。
亂後,著述不傳。
成勇字仁有,安樂人。
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授饒州推官;谒鄒元标于吉水,師事之。
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入京考選。
新例優者得翰林,公論首勇;而吏部抑之,得南京吏部主事。
明年,以言者訟屈,授南京禦史。
尋疏論楊嗣昌奪情事,有「清議不畏、名教不畏,萬世公議不畏」語;帝怒,削籍,訊主使姓名;勇獄中上書言:『十二年外吏、數十日南台,無權可招、無賄可納,不知有黨』。
竟戍甯波衛。
中外薦者十餘疏,不召。
久之,命以他官用;甫聞命而都城陷。
弘光時,起禦史不赴;阮大铖猶列之五十三參中。
乃披缁為僧,越十五年以終。
範複粹,黃縣人;萬曆丁未(一六○七)進士。
由推官,入為禦史。
言毛文龍不可移内地,使海外億萬生靈栖身無所;又言袁崇煥功在存遼。
巡按江西,言減削郵傳之不便;按陝西,陳治标、治本之策,以任将、設防、留饷為治标,廣屯、蠲賦、招撫為治本。
帝皆納之;由大理寺右丞進左少卿。
未幾,超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時同命入閣者五人,翰林惟方逢年一人,餘皆外僚;而複粹由少卿,尤屬異數。
累加少保,進吏部尚書、武英殿。
尋為首輔;科道劾其才疏學淺,複粹亦不安其位,遂緻仕去。
國變後,卒于家。
曹珖初名珍,避仁宗諱,改今名,字用韋;益都人。
萬曆辛醜(一六○一)進士,曆官大理卿。
天啟時,以東林削籍。
崇祯改元,起戶部右侍郎,進工部尚書。
廷議加江西、河南、山東、西田賦十二萬有奇,浙江逋織造銀十餘萬,編入正額;珖持不可。
尋中官張彜憲總理部事,将設公座;珖與右侍郎高宏圖約俟其至言事竣,撤座去。
遂相忤,請告歸。
國變後,卒于家。
袁恺,聊城人。
崇祯十三年(一六四○),官給事中。
帝之怒薛國觀也,以誤拟旨,下五府、九卿、科道議。
吏部尚書傅永醇未測帝意,拟頗輕;恺會議不署名,疏論永醇徇私,而微诋國觀藐肆妒嫉。
國觀放歸,恺再疏發國觀納賄事;遂賜死、坐追贓。
給事中宋之普以是惡恺,借事傾之;削籍歸。
弘光時,起故官;道卒。
姜采字如農,萊陽殉節諸生瀉裡次子也。
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由知縣入為禮部主事,擢禮科給事中。
在官五月,上三十餘疏;卒以論二十四氣蜚語事,與熊開元同下诏獄。
逮至午門,杖一百幾死,複系刑部獄。
甲申(一六四四)正月,谪戍宣州衛。
乙酉(一六四五),南都亡,與弟垓避兵天台;魯監國召為兵部侍郎。
诏使敦促;采知事不可為,竟不起,寓居蘇州。
嘗奉母歸萊陽;我山東巡撫将薦諸朝,乃佯墜馬折股,乘間複馳至蘇州,自号宣州老兵。
欲結廬敬亭山,不果。
病革,語其子曰:『敬亭,吾戍所也。
未聞後命,吾猶罪人也;敢以異代背吾死君哉』!卒,葬宣城。
子安節字勉中,徙家依墓傍卒。
同人私谥曰「孝明」。
垓字如須,瀉裡第三子也。
少與兄采齊名;中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官行人。
兄采廷杖斃,垓口溺灌之複蘇。
已聞萊陽之報,疏請代兄系獄,釋采歸葬其父;不許。
乃馳歸,奉母南奔。
初,行人廨舍碑有阮大铖名,疏請碎之;大铖切齒。
及大铖用事,與采變姓名避之蘇州;魯監國召為考功司郎中。
大铖谮之方國安,将殺之;垓以奉使,獲免。
久之,卒。
圻,瀉裡長子也。
瀉裡四子:圻、采、垓、坡;采、垓有名當時,而圻與坡不着。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我大清兵破萊陽,瀉裡一門死者二十餘人,坡與焉;圻負重傷不死,從積骸中負父屍逃。
浙東監國,以貢生谒選,授象山知縣。
時滋陽、陽信二王寓居城中,江上亂兵蜂起,民不聊生,二王亦惴惴不自保;圻上奉藩府、下撫罷兵,宛轉周旋悍将間,有調護功。
浙東亡,解組北歸;抵萊陽,以憔悴死。
南都之追恤諸臣也,瀉裡贈光祿卿、谥「忠肅」,坡贈待诏;立祠萊陽。
道梗不可達,采、垓又避地不出;浙東禮臣以圻官象山,議權立祠其地,坡祔焉。
陳奇瑜字玉铉,保德州人;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進士。
天啟二年(一六二二),由知縣擢禮科給事中;嘗疏诋魏忠賢。
六年(一六二六),出為陝西副使。
累擢至右佥都禦史,巡撫延綏;讨斬盜魁略盡,威名着關、陝。
于是群賊走山西、突畿南,又從渑池渡躏河南、湖廣,窺四川;乃擢奇瑜兵部右侍郎,總督五省軍務。
屢破賊,賊渠李自成、張獻忠遁入興安之車箱峽,蹙之可盡殲;而奇瑜忽以受降偾事,逮訊遣戍(事詳「明史」)。
初,奇瑜官南陽,唐王碩熿殺其世子欲并廢世子之子聿鍵;賴奇瑜力,聿鍵得為世孫(即隆武帝也)。
福州建号,召奇瑜為東閣大學士;道遠未聞命,卒于家。
丁啟睿,永城人。
萬曆乙未(一五九五)進士;由陝西副使曆擢至巡撫。
用督師楊嗣昌薦,擢兵部右侍郎,代鄭崇儉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嗣昌死,加兵部尚書,改稱督師;賜敕印如嗣昌銜。
啟睿自副使數遷皆在陝西,然實庸才;為督撫,奉督師期會,謹慎無功。
及任重專制,即莫知為計;督師期年,敗者益大。
十五年(一六四二)冬十月,征下吏,釋歸(事詳「明史」)。
弘光時,夤緣馬士英,充河南為事官,督河南勸農、剿寇諸務。
以擒斬歸德僞官,拜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官其一子。
事敗,脫身旋裡。
久之,卒。
李長庚字酉卿,麻城人。
萬曆乙未(一五九五)進士;授戶部主事,曆江西左、右布政,所在勵清操。
入為順天府尹;改右副都禦史,巡撫山東。
勤荒政、平武定寇盜,民賴以蘇。
四十六年(一六一八),遼東用兵,議行登萊海運;長庚詳言所曆島口及陸行剝運遠近,部議行之。
明年,特設戶部侍郎一人兼右佥都禦史督遼饷,駐天津;以長庚為之。
奏行造淮船、通津路、議牛車、酌海運、截幫運、議錢法、設按臣、開事例、嚴海防九事,又請留金花、行改折、借稅課以濟軍國急;不見聽。
時諸事創始,百務坌集;長庚悉辦治。
天啟三年(一六二三),遷戶部尚書;以憂歸
言者相繼論薦,十六年(一六四三)冬特旨起故官。
弘光時,兵部侍郎解學龍疏薦,内批以佥都禦史用;馬士英惡之,抑授光祿少卿。
已而阮大铖、張捷相繼内批起用,給事中章正宸争之;诏诘以『廷秀批升,何以寂無一言』!由是,内批盛行;廷秀亦以是為群小所忌,大铖列之五十三參中。
南都亡,入閩;隆武帝授左佥都禦史,進兵部右侍郎。
閩敗,為僧終。
廷秀受業于劉宗周,造詣淵邃,及門者稱首。
亂後,著述不傳。
成勇字仁有,安樂人。
天啟乙醜(一六二五)進士,授饒州推官;谒鄒元标于吉水,師事之。
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入京考選。
新例優者得翰林,公論首勇;而吏部抑之,得南京吏部主事。
明年,以言者訟屈,授南京禦史。
尋疏論楊嗣昌奪情事,有「清議不畏、名教不畏,萬世公議不畏」語;帝怒,削籍,訊主使姓名;勇獄中上書言:『十二年外吏、數十日南台,無權可招、無賄可納,不知有黨』。
竟戍甯波衛。
中外薦者十餘疏,不召。
久之,命以他官用;甫聞命而都城陷。
弘光時,起禦史不赴;阮大铖猶列之五十三參中。
乃披缁為僧,越十五年以終。
範複粹,黃縣人;萬曆丁未(一六○七)進士。
由推官,入為禦史。
言毛文龍不可移内地,使海外億萬生靈栖身無所;又言袁崇煥功在存遼。
巡按江西,言減削郵傳之不便;按陝西,陳治标、治本之策,以任将、設防、留饷為治标,廣屯、蠲賦、招撫為治本。
帝皆納之;由大理寺右丞進左少卿。
未幾,超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時同命入閣者五人,翰林惟方逢年一人,餘皆外僚;而複粹由少卿,尤屬異數。
累加少保,進吏部尚書、武英殿。
尋為首輔;科道劾其才疏學淺,複粹亦不安其位,遂緻仕去。
國變後,卒于家。
曹珖初名珍,避仁宗諱,改今名,字用韋;益都人。
萬曆辛醜(一六○一)進士,曆官大理卿。
天啟時,以東林削籍。
崇祯改元,起戶部右侍郎,進工部尚書。
廷議加江西、河南、山東、西田賦十二萬有奇,浙江逋織造銀十餘萬,編入正額;珖持不可。
尋中官張彜憲總理部事,将設公座;珖與右侍郎高宏圖約俟其至言事竣,撤座去。
遂相忤,請告歸。
國變後,卒于家。
袁恺,聊城人。
崇祯十三年(一六四○),官給事中。
帝之怒薛國觀也,以誤拟旨,下五府、九卿、科道議。
吏部尚書傅永醇未測帝意,拟頗輕;恺會議不署名,疏論永醇徇私,而微诋國觀藐肆妒嫉。
國觀放歸,恺再疏發國觀納賄事;遂賜死、坐追贓。
給事中宋之普以是惡恺,借事傾之;削籍歸。
弘光時,起故官;道卒。
姜采字如農,萊陽殉節諸生瀉裡次子也。
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由知縣入為禮部主事,擢禮科給事中。
在官五月,上三十餘疏;卒以論二十四氣蜚語事,與熊開元同下诏獄。
逮至午門,杖一百幾死,複系刑部獄。
甲申(一六四四)正月,谪戍宣州衛。
乙酉(一六四五),南都亡,與弟垓避兵天台;魯監國召為兵部侍郎。
诏使敦促;采知事不可為,竟不起,寓居蘇州。
嘗奉母歸萊陽;我山東巡撫将薦諸朝,乃佯墜馬折股,乘間複馳至蘇州,自号宣州老兵。
欲結廬敬亭山,不果。
病革,語其子曰:『敬亭,吾戍所也。
未聞後命,吾猶罪人也;敢以異代背吾死君哉』!卒,葬宣城。
子安節字勉中,徙家依墓傍卒。
同人私谥曰「孝明」。
垓字如須,瀉裡第三子也。
少與兄采齊名;中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官行人。
兄采廷杖斃,垓口溺灌之複蘇。
已聞萊陽之報,疏請代兄系獄,釋采歸葬其父;不許。
乃馳歸,奉母南奔。
初,行人廨舍碑有阮大铖名,疏請碎之;大铖切齒。
及大铖用事,與采變姓名避之蘇州;魯監國召為考功司郎中。
大铖谮之方國安,将殺之;垓以奉使,獲免。
久之,卒。
圻,瀉裡長子也。
瀉裡四子:圻、采、垓、坡;采、垓有名當時,而圻與坡不着。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我大清兵破萊陽,瀉裡一門死者二十餘人,坡與焉;圻負重傷不死,從積骸中負父屍逃。
浙東監國,以貢生谒選,授象山知縣。
時滋陽、陽信二王寓居城中,江上亂兵蜂起,民不聊生,二王亦惴惴不自保;圻上奉藩府、下撫罷兵,宛轉周旋悍将間,有調護功。
浙東亡,解組北歸;抵萊陽,以憔悴死。
南都之追恤諸臣也,瀉裡贈光祿卿、谥「忠肅」,坡贈待诏;立祠萊陽。
道梗不可達,采、垓又避地不出;浙東禮臣以圻官象山,議權立祠其地,坡祔焉。
陳奇瑜字玉铉,保德州人;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進士。
天啟二年(一六二二),由知縣擢禮科給事中;嘗疏诋魏忠賢。
六年(一六二六),出為陝西副使。
累擢至右佥都禦史,巡撫延綏;讨斬盜魁略盡,威名着關、陝。
于是群賊走山西、突畿南,又從渑池渡躏河南、湖廣,窺四川;乃擢奇瑜兵部右侍郎,總督五省軍務。
屢破賊,賊渠李自成、張獻忠遁入興安之車箱峽,蹙之可盡殲;而奇瑜忽以受降偾事,逮訊遣戍(事詳「明史」)。
初,奇瑜官南陽,唐王碩熿殺其世子欲并廢世子之子聿鍵;賴奇瑜力,聿鍵得為世孫(即隆武帝也)。
福州建号,召奇瑜為東閣大學士;道遠未聞命,卒于家。
丁啟睿,永城人。
萬曆乙未(一五九五)進士;由陝西副使曆擢至巡撫。
用督師楊嗣昌薦,擢兵部右侍郎,代鄭崇儉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嗣昌死,加兵部尚書,改稱督師;賜敕印如嗣昌銜。
啟睿自副使數遷皆在陝西,然實庸才;為督撫,奉督師期會,謹慎無功。
及任重專制,即莫知為計;督師期年,敗者益大。
十五年(一六四二)冬十月,征下吏,釋歸(事詳「明史」)。
弘光時,夤緣馬士英,充河南為事官,督河南勸農、剿寇諸務。
以擒斬歸德僞官,拜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官其一子。
事敗,脫身旋裡。
久之,卒。
李長庚字酉卿,麻城人。
萬曆乙未(一五九五)進士;授戶部主事,曆江西左、右布政,所在勵清操。
入為順天府尹;改右副都禦史,巡撫山東。
勤荒政、平武定寇盜,民賴以蘇。
四十六年(一六一八),遼東用兵,議行登萊海運;長庚詳言所曆島口及陸行剝運遠近,部議行之。
明年,特設戶部侍郎一人兼右佥都禦史督遼饷,駐天津;以長庚為之。
奏行造淮船、通津路、議牛車、酌海運、截幫運、議錢法、設按臣、開事例、嚴海防九事,又請留金花、行改折、借稅課以濟軍國急;不見聽。
時諸事創始,百務坌集;長庚悉辦治。
天啟三年(一六二三),遷戶部尚書;以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