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三十九
義師(一)
淩駉(從子潤生、馬元騄、謝陛、許來春、高桂等)沈迅(弟迓)劉孔和殷淵(宋湯濟、郭珩、王拱辰)吳易(孫兆奎、沈自征、弟自炳、弟自駉、華京、吳旦、趙汝珪、吳鑒、周瑞、張飛遠、陸世鑰、茹略文、周志韬、任源邃、徐安遠、朱旦、韋志斌、李伯含)、盧象觀(弟象同、陳坦公、毛重泰、方明、潘文煥、葛麟)閻應元(陳明遇、許用德、馮厚敦等)黃毓祺(徐趨)顧杲(王謀、張龍文、巢之梁、朱某)沈猶龍(睦明永、李待問、章簡等)周室瑜(朱集璜、陶瑊、陳大任等)王湛(兄淳、蔡仲昭、魏虎臣)
淩駉(從子潤生、馬元騄、謝陛、許來春、高桂等)
沈迅(弟迓)劉孔和殷淵(宋湯濟、郭珩、王拱辰)
吳易(孫兆奎、沈自征、弟自炳、弟自駉、華京、吳旦、趙汝珪、吳鑒、周瑞、張飛遠、陸世鑰、茹略文、周志韬、任源邃、徐安遠、朱旦、韋志斌、李伯含)、
盧象觀(弟象同、陳坦公、毛重泰、方明、潘文煥、葛麟)
閻應元(陳明遇、許用德、馮厚敦等)黃毓祺(徐趨)
顧杲(王謀、張龍文、巢之梁、朱某)
沈猶龍(睦明永、李待問、章簡等)
周室瑜(朱集璜、陶瑊、陳大任等)
王湛(兄淳、蔡仲昭、魏虎臣)
侯峒曾(弟岐曾、子元演、元潔)黃醇耀(弟淵耀、張錫眉等)
金聲(江天一、姜孟卿等)邱祖德(沈壽荛、麻三衡、吳太平等)
尹民興(吳漢超、趙初浣)吳應箕(龐昌胤、吳源長、裘君量)
謝琢(錢國華、司石盤、缪鼎吉、弟鼎言)
周損(傅夢鼎、傅謙之、桂蟾等)王■〈火鼎〉(侯應龍、馮宏圖)
李虞夔(子宏、萬練等)
淩駉字龍翰,歙縣人。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
以主事,贊畫督師李建泰軍。
建泰降賊,駉遁至臨清;募兵三千,權州印部署鄉勇,斬僞防禦使王皇極等三人。
複臨清、濟甯,傳檄山東,遠近響應。
于是土寨來歸者甚衆,與德州謝陛遙相應。
已聞南都立,間道遣人上疏,言『臣以鉛椠書生,未谙軍旅;先帝過簡,置之行間。
遭值危亡,不能以死殉國;乃以萬死餘生,糾集義旅讨擒僞逆,誠欲自奮其桑榆之效。
然不籍尺兵、不資鬥粟,徒以「忠義」二字激發人心。
方今賊勢猶張,東師漸進;臣已上書彼國大臣,反複懇切,不啻如秦庭之哭矣。
然使東師獨任其勞而我安享其逸、東師克有其土而我坐受其名,恐無以服彼之心而伸我之論!為今日計,或暫假臣便宜,權通北好,合兵讨賊;名為西伐,實作東防。
俟逆賊既平,國勢已立,然後徐圖處置之方。
若一與之抗,不惟兵力不支,萬一棄好引仇,并力南向,其禍必中于江、淮矣。
臣,南人也;既不肖而有功名之想,尚可幾幸于南。
但恐臣一移足,大河之北便非我有。
故忍苦支撐于此,以為他日收拾河北、畿南之本。
夫有山東,然後有畿南;有畿南,然後有河北。
臨清者,畿南、河北之樞紐也;與其以天下之饷守淮,不若以兩河之饷守東。
乞擇使臣聯絡北方以弭後患,宣慰山東以固人心』!又言:『膠州對岸為廟灣,宜設水師一旅,與青、齊義勇相結援;東郡可不勞而下』。
而是時朝議方以江北分四鎮,無一人計及山東者;疏入,不省。
駉孤軍難自立,亦時與我大清通書問。
東昌下,駉南走大名;我朝以兵科給事中印劄招之,駉懸之陳橋驿。
獨身至南都入對,授監察禦史,代陳潛夫巡按河南。
駉疏言:『臣今與各寨将領約分地畫守,仿古人合縱之策:一寨破,約各寨緻讨。
以長河為邊垣、以各寨為州縣,以守為戰、以農為兵。
臣寝食于河,創痕風裂,不敢自逸』。
诏吏、兵二部給空劄百餘以待歸正之人,實無一軍相策應。
迨許定國、李際遇既降,導我兵南渡;駉行部至歸德,以土兵數百守城。
遊擊趙擢說降,駉斬以徇。
次日,率兵出西城斫營,而守者已開東北門迎降。
我豫親王多铎下令須生緻淩禦史,否且屠;駉乃以兩印投井中,命參将吳國興赍敕旨并遺疏入奏雲:『臣誓不受辱!屬者仰藥、引劍,兩被強持;因思慷慨而殃及小民,何如從容而善全大節。
臣母年七十,登第未遑一省;子年四歲,尚未識面。
受命疆場,義不返顧。
伏乞大奮幹斷,速定戰、守之策;則臣死之日,猶生之年』!南向拜訖,單騎見豫王;從子潤生從焉。
豫王曰:『禦史私渡河,複抗大軍,何也』?駉曰:『以大明官歸大明,何雲私!職授監軍,恨兵微不得一戰,何雲抗』!長揖不拜。
豫王手金爵,賜之酒;駉曰:『天性不飲也』。
越日,無降意;乃取學道蔡鳳、監軍道吳琦于階前斬之,顧駉曰:『公以首領易虛名乎』?遺以大帽、貂裘、革舄,不受;張留之。
中夜謂潤生曰:『吾忍死守此土,以為江南屏蔽;今已矣』!遺書豫王曰:『願貴國無負初心,永敦鄰好!大江以南,不必進窺;否則,揚子江頭淩禦史、即錢塘江之伍相國也』!與潤生同缢死。
豫王殡之察院署,吏民皆哭失聲。
事聞,贈兵部侍郎、潤生禦史。
馬元騄,德州貢生;謝陛,諸生也。
時香河知縣宗室帥■〈金炊〉棄官走吳橋,僞防禦使閻傑囚之德州;又酷比饷銀,民不堪命。
元騄、陛因之一呼而起,執傑與僞州牧吳徽文,脔而食之。
奉帥■〈金炊〉權稱濟王,移告遠近,殺僞官;兖、青、登、萊諸州皆堅壁自守(陛即南中訛傳以為故相謝升者也)。
許來春,泰安州人。
甲申(一六四四)三月京師陷,知州朱萬欽聞之逃;僞防禦使牌示「軍至軍妻、軍去民妻」八字,州人大懼。
來春與原任遊擊高桂糾槍手百餘人,伏南城外;四月丙戌(二十九日),奪門入,執僞防禦并其黨數十人斬之。
僞将郭升自兖州來攻,陷州城,來春與桂死之。
同死者:治中蕭協中、生員□國铉,投井死;舉人徐枬,城頭罵賊死;生員王德昌,巷戰死;房伯龍、黃應瑞、劉孔訓、蕭獻吉、楊應薦、胡會隆、趙聖文,先後不屈死;布衣馮魁軒,合家自焚死。
沈迅,萊陽人;迓其弟也。
迅中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
由知縣,考選得刑部主事,大恚恨;結楊嗣昌,改兵部。
尋擢兵科給事中;數言事,皆中旨。
初,廷臣好言兵者,任事辄偾敗獲罪;于是更諱言兵。
迅極言其弊,乞敕廷臣五日内陳方略;帝從之。
擢禮科都給事中;尋以薦高鬥光為鳳陽總督,谪國子博士。
複官,未赴而京師陷;家居,與迓設砦自衛。
迓短小精悍,馬上舞百斤鐵錐;兄弟率裡中壯士捕土寇略盡。
王師破砦,阖門死之。
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劉孔和字節之,長山人;故大學士鴻訓子也。
長八尺,目炯炯如電。
平居論天下事,辄憤激,須髯怒張。
甲申(一六四四)三月,起兵長白山;殺僞官,率衆南下。
劉澤清使客說之,乃以兵屬焉。
澤清故武人,不知書;既貴,好為詩。
嘗大會,詫示坐客;衆交口譽之,孔和仰視不語。
強問之;則大言曰:『國家舉淮東千裡付足下,未聞北向發一矢。
詩即工,何益國;況未必工邪』!澤清怒,罷酒;坐客惶懼,孔和拂衣徐出。
澤清益不平,遣壯士追及舟中拉殺之。
時朝命孔和為副總兵,命下而孔和死數日矣。
處士閻再彭、靳壁星重金購遺骸,不可得。
時年三十一。
着有「日損堂集」。
嘗贈友人王遵坦句雲:『卻無殺者黃江夏,豈有食之嚴鄭公』!人以為詩谶雲。
殷淵,雞澤諸生。
父太白,官監軍副使;以事為督師楊嗣昌所殺,淵志欲報仇。
賊破雞澤、尋陷京師,偕諸生黃公佑等約山中壯士誅賊所置官,僞令秦植踉跄走;乃入城行服臨禮,義聲大震。
已為奸人所乘,被殺。
又,宋湯齊、郭珩、王拱辰三人,皆肥鄉諸生;起兵讨賊,為賊将張汝行所殺。
吳易字日生,吳江人。
負文武才,跅弛不羁。
中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不谒選。
弘光時,督師史可法題授職方主事,留之監軍。
乙酉(一六四五),奉檄征饷,未還而揚州失守;易與舉人孫兆奎起義,諸生華京、吳旦、趙汝珪等皆從之。
與陸世鑰、沈自炳諸軍合屯長白蕩,出沒五湖、三泖間。
松江盜首沈潘劫掠不常,易計擒之;降其衆,獲艘七十。
王師之初至也,未習水戰;易使部卒狎于水者雜農民散處湖畔,王師索人操舟,則散處者鹹集。
棹至中流,鑿沈之,溺死無算。
時部郎王期升、吳景亶等起兵西山,克長興;然兵不及易強,多棄之來歸。
隆武帝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江南諸軍。
侍郎楊文骢奏易斬獲多,進兵部尚書,封忠義伯。
魯監國亦授易兵部右侍郎,封長興伯。
我總兵李遇春率兵五十四艘自平望至白龍橋,列陣三十裡;易與兆
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
以主事,贊畫督師李建泰軍。
建泰降賊,駉遁至臨清;募兵三千,權州印部署鄉勇,斬僞防禦使王皇極等三人。
複臨清、濟甯,傳檄山東,遠近響應。
于是土寨來歸者甚衆,與德州謝陛遙相應。
已聞南都立,間道遣人上疏,言『臣以鉛椠書生,未谙軍旅;先帝過簡,置之行間。
遭值危亡,不能以死殉國;乃以萬死餘生,糾集義旅讨擒僞逆,誠欲自奮其桑榆之效。
然不籍尺兵、不資鬥粟,徒以「忠義」二字激發人心。
方今賊勢猶張,東師漸進;臣已上書彼國大臣,反複懇切,不啻如秦庭之哭矣。
然使東師獨任其勞而我安享其逸、東師克有其土而我坐受其名,恐無以服彼之心而伸我之論!為今日計,或暫假臣便宜,權通北好,合兵讨賊;名為西伐,實作東防。
俟逆賊既平,國勢已立,然後徐圖處置之方。
若一與之抗,不惟兵力不支,萬一棄好引仇,并力南向,其禍必中于江、淮矣。
臣,南人也;既不肖而有功名之想,尚可幾幸于南。
但恐臣一移足,大河之北便非我有。
故忍苦支撐于此,以為他日收拾河北、畿南之本。
夫有山東,然後有畿南;有畿南,然後有河北。
臨清者,畿南、河北之樞紐也;與其以天下之饷守淮,不若以兩河之饷守東。
乞擇使臣聯絡北方以弭後患,宣慰山東以固人心』!又言:『膠州對岸為廟灣,宜設水師一旅,與青、齊義勇相結援;東郡可不勞而下』。
而是時朝議方以江北分四鎮,無一人計及山東者;疏入,不省。
駉孤軍難自立,亦時與我大清通書問。
東昌下,駉南走大名;我朝以兵科給事中印劄招之,駉懸之陳橋驿。
獨身至南都入對,授監察禦史,代陳潛夫巡按河南。
駉疏言:『臣今與各寨将領約分地畫守,仿古人合縱之策:一寨破,約各寨緻讨。
以長河為邊垣、以各寨為州縣,以守為戰、以農為兵。
臣寝食于河,創痕風裂,不敢自逸』。
诏吏、兵二部給空劄百餘以待歸正之人,實無一軍相策應。
迨許定國、李際遇既降,導我兵南渡;駉行部至歸德,以土兵數百守城。
遊擊趙擢說降,駉斬以徇。
次日,率兵出西城斫營,而守者已開東北門迎降。
我豫親王多铎下令須生緻淩禦史,否且屠;駉乃以兩印投井中,命參将吳國興赍敕旨并遺疏入奏雲:『臣誓不受辱!屬者仰藥、引劍,兩被強持;因思慷慨而殃及小民,何如從容而善全大節。
臣母年七十,登第未遑一省;子年四歲,尚未識面。
受命疆場,義不返顧。
伏乞大奮幹斷,速定戰、守之策;則臣死之日,猶生之年』!南向拜訖,單騎見豫王;從子潤生從焉。
豫王曰:『禦史私渡河,複抗大軍,何也』?駉曰:『以大明官歸大明,何雲私!職授監軍,恨兵微不得一戰,何雲抗』!長揖不拜。
豫王手金爵,賜之酒;駉曰:『天性不飲也』。
越日,無降意;乃取學道蔡鳳、監軍道吳琦于階前斬之,顧駉曰:『公以首領易虛名乎』?遺以大帽、貂裘、革舄,不受;張留之。
中夜謂潤生曰:『吾忍死守此土,以為江南屏蔽;今已矣』!遺書豫王曰:『願貴國無負初心,永敦鄰好!大江以南,不必進窺;否則,揚子江頭淩禦史、即錢塘江之伍相國也』!與潤生同缢死。
豫王殡之察院署,吏民皆哭失聲。
事聞,贈兵部侍郎、潤生禦史。
馬元騄,德州貢生;謝陛,諸生也。
時香河知縣宗室帥■〈金炊〉棄官走吳橋,僞防禦使閻傑囚之德州;又酷比饷銀,民不堪命。
元騄、陛因之一呼而起,執傑與僞州牧吳徽文,脔而食之。
奉帥■〈金炊〉權稱濟王,移告遠近,殺僞官;兖、青、登、萊諸州皆堅壁自守(陛即南中訛傳以為故相謝升者也)。
許來春,泰安州人。
甲申(一六四四)三月京師陷,知州朱萬欽聞之逃;僞防禦使牌示「軍至軍妻、軍去民妻」八字,州人大懼。
來春與原任遊擊高桂糾槍手百餘人,伏南城外;四月丙戌(二十九日),奪門入,執僞防禦并其黨數十人斬之。
僞将郭升自兖州來攻,陷州城,來春與桂死之。
同死者:治中蕭協中、生員□國铉,投井死;舉人徐枬,城頭罵賊死;生員王德昌,巷戰死;房伯龍、黃應瑞、劉孔訓、蕭獻吉、楊應薦、胡會隆、趙聖文,先後不屈死;布衣馮魁軒,合家自焚死。
沈迅,萊陽人;迓其弟也。
迅中崇祯辛未(一六三一)進士。
由知縣,考選得刑部主事,大恚恨;結楊嗣昌,改兵部。
尋擢兵科給事中;數言事,皆中旨。
初,廷臣好言兵者,任事辄偾敗獲罪;于是更諱言兵。
迅極言其弊,乞敕廷臣五日内陳方略;帝從之。
擢禮科都給事中;尋以薦高鬥光為鳳陽總督,谪國子博士。
複官,未赴而京師陷;家居,與迓設砦自衛。
迓短小精悍,馬上舞百斤鐵錐;兄弟率裡中壯士捕土寇略盡。
王師破砦,阖門死之。
我朝賜通谥,曰「節愍」。
劉孔和字節之,長山人;故大學士鴻訓子也。
長八尺,目炯炯如電。
平居論天下事,辄憤激,須髯怒張。
甲申(一六四四)三月,起兵長白山;殺僞官,率衆南下。
劉澤清使客說之,乃以兵屬焉。
澤清故武人,不知書;既貴,好為詩。
嘗大會,詫示坐客;衆交口譽之,孔和仰視不語。
強問之;則大言曰:『國家舉淮東千裡付足下,未聞北向發一矢。
詩即工,何益國;況未必工邪』!澤清怒,罷酒;坐客惶懼,孔和拂衣徐出。
澤清益不平,遣壯士追及舟中拉殺之。
時朝命孔和為副總兵,命下而孔和死數日矣。
處士閻再彭、靳壁星重金購遺骸,不可得。
時年三十一。
着有「日損堂集」。
嘗贈友人王遵坦句雲:『卻無殺者黃江夏,豈有食之嚴鄭公』!人以為詩谶雲。
殷淵,雞澤諸生。
父太白,官監軍副使;以事為督師楊嗣昌所殺,淵志欲報仇。
賊破雞澤、尋陷京師,偕諸生黃公佑等約山中壯士誅賊所置官,僞令秦植踉跄走;乃入城行服臨禮,義聲大震。
已為奸人所乘,被殺。
又,宋湯齊、郭珩、王拱辰三人,皆肥鄉諸生;起兵讨賊,為賊将張汝行所殺。
吳易字日生,吳江人。
負文武才,跅弛不羁。
中崇祯癸未(一六四三)進士,不谒選。
弘光時,督師史可法題授職方主事,留之監軍。
乙酉(一六四五),奉檄征饷,未還而揚州失守;易與舉人孫兆奎起義,諸生華京、吳旦、趙汝珪等皆從之。
與陸世鑰、沈自炳諸軍合屯長白蕩,出沒五湖、三泖間。
松江盜首沈潘劫掠不常,易計擒之;降其衆,獲艘七十。
王師之初至也,未習水戰;易使部卒狎于水者雜農民散處湖畔,王師索人操舟,則散處者鹹集。
棹至中流,鑿沈之,溺死無算。
時部郎王期升、吳景亶等起兵西山,克長興;然兵不及易強,多棄之來歸。
隆武帝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江南諸軍。
侍郎楊文骢奏易斬獲多,進兵部尚書,封忠義伯。
魯監國亦授易兵部右侍郎,封長興伯。
我總兵李遇春率兵五十四艘自平望至白龍橋,列陣三十裡;易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