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三

關燈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二十六 傅作霖李若星張同敞(于元烨、程峋)章曠米壽圖耿廷箓郭承汾(許荩忠)張孝起洪淯鳌 傅作霖李若星張同敞(于元烨、程峋)章曠米壽圖 耿廷箓郭承汾(許荩忠)張孝起洪淯鳌 傅作霖,武陵人。

    由鄉舉,仕閩中。

    大學士蘇觀生薦為職方主事,監紀其軍。

    觀生殁,依何騰蛟于長沙,改監軍禦史。

     丁亥(一六四七),永曆帝駐全州,擢兵部左侍郎掌部事;尋進尚書,從至武岡。

    作霖夙與劉承胤善,故得驟遷;及大清兵逼武岡,承胤将降,作霖勃然大罵曰:『吾始以汝為人!汝挾天子作威福,惟所欲為,緻天子蒙塵,罪已不容于死。

    擁兵數萬、糜饷十年,平日誇謂天下莫當;今議降,真狗彘不如也』!承胤不顧。

    王師入城,作霖冠帶坐堂上;承胤又與偏沅巡撫傅上瑞勸之降。

    作霖唾其面,遂遇害。

    妾鄭氏,有姿色;被執過橋,躍入水死。

    我朝賜通谥,曰「忠節」。

     李若星字紫垣,息縣人。

    萬曆甲辰(一六○四)進士。

    由知縣,擢禦史;巡視庫藏,陣蠹國、病商四弊。

    巡按山西,請撤稅使;再劾南京兵部尚書黃克缵為沈一貫私人湯賓尹死友。

    皆不報。

    出為福建右參議,移疾歸。

     天啟初,起官陝西;召為尚寶少卿,遷大理右少卿。

    三年(一六二三)春,以右佥都禦史巡撫甘肅;陛辭,發客、魏之奸。

    明年,遣将讨河套、松山諸部鎮番,斬二百四十級。

    會有訛傳若星起兵清君側者,魏閹誣以賄趙南星得節钺;除名,下河南撫按提問,拟杖、戍廉州。

    崇祯初,赦還;起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理河道。

    追論甘肅功,進秩二品。

    黃河大決,請修祖陵,徙睢甯縣治;從之。

    病歸,丁父憂。

    久之,召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代朱燮元總督川、湖、雲、貴軍務兼巡撫貴州。

    讨安位餘孽,有功。

    聞京師戒嚴,遣兵入援;未至而南都立,谕止之。

    尋受代解職,僑居貴州。

     永曆帝遷武岡,召為吏部尚書;未赴,遭亂,死于兵(或曰死武岡之難)。

    我朝賜通谥,曰「忠烈」。

     張同敞字别山,江陵人;大學士居正之曾孫也。

    崇祯中,都禦史鄒元标、禮部侍郎羅喻義先後訟居正冤,同敞得以武蔭補錦衣衛,改中書舍人。

    同敞負志節,感恩益自奮。

    十五年(一六四二),奉敕慰問湖廣諸王,因令調兵雲南;未複命而北都陷,攜所懸牙牌徒步南奔。

    妻許氏,亦奉居正神主自江陵來,遇于江西。

    痛思宗之死,服喪三年,誓不仕。

     南都陷,走福建。

    時隆武帝博求先朝舊臣,宰臣以同敞言;召見,命之官,力辭。

    上曰:『此爾祖蔭;今不受職,此爵湮矣。

    爾縱欲報先帝,奈祖爵何!爾文臣不當授武職,強為朕服錦衣官,毋過辭』!未幾,堵胤錫收降李赤心,表至行在;上謂同敞曰:『爾家世有名于楚;今賊在楚地,為朕撫之』! 汀州破,依何騰蛟于武岡。

    永曆帝以廷臣薦,改翰林院侍讀學士。

    劉承胤忌之,言「翰林、吏部、督學,必用科甲』。

    乃改尚寶卿。

    武岡之變,為亂兵所掠,避入黔中。

    時粵、黔隔絕,數月不聞行在消息,川、黔官紳議立榮、韓二藩;同敞與錢邦芑、鄭逢元、楊喬然力争之,衆議乃沮。

    戊子(一六四八),間道赴行在,擢詹事府詹事。

    瞿式耜薦其知兵得士心,乃命以兵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總督諸路軍務。

    王師敗王永祚于永州,同敞馳扼全州,檄武陵侯楊國棟救之;乃解去。

     同敞健瘦而髯,有膽氣。

    詩文數千言,援筆立就。

    年四十無子,蕭然一榻。

    每督戰,辄躍馬為諸将先。

    或敗奔,則危坐不去;諸将複還戰,取勝。

    還自全州,遇庶吉士錢秉镫于漓江,悲歌痛飲,自誓必死;手詩文一卷曰:『餘無子,此即餘子也』!秉镫慰之曰:『往時封疆,朝廷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