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即景
關燈
小
中
大
門上有小塔”,在研究居庸關原狀的立腳點看來,卻要算個重要的材料了。
三杏子口的三個石佛龛 由八大處向香山走,出來不過三四裡,馬路便由一處山口裡開過。
在山口路轉第一個大彎,向下直趨的地方,馬路旁邊,微偻的山坡上,有兩座小小的石亭。
其實也無所謂石亭,簡直就是兩座小石佛龛。
兩座石龛的大小稍稍不同,而它們的背面卻同是不客氣的向着馬路。
因為它們的前面全是向南,朝着另一個山口——那原來的杏子口。
在沒有馬路的時代,這地方才不愧稱做山口。
在深入三四十尺的山溝中,一道唯一的蜿蜒險狹的出路;兩旁對峙着兩堆山,一出口則豁然開朗一片平原田壤,海似的平鋪着,遠處浮出同孤島一般的玉泉山,托住山塔。
這杏子口的确有小規模的“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特異形勢。
兩石佛龛既據住北坡的頂上,對面南坡上也立着一座北向的,相似的石龛,朝着這山口。
由石峽底下的杏子口望上看,這三座石龛分峙兩崖,雖然很小,卻頂着一種超然的莊嚴,鑲在碧澄澄的天空裡,給辛苦的行人一種神異的快感和美感。
現時的馬路是在北坡兩龛背後繞着過去,直趨下山。
因其逼近兩龛,所以馳車過此地的人,絕對要看到這兩個特别的石亭子的。
但是同時因為這山路危趨的形勢,無論是由香山西行,還是從八大處東去,誰都不願冒險停住快駛的汽車去細看這麼幾個石佛龛子。
于是多數的過路車客,全都遏制住好奇愛古的心,沖過去便算了。
假若作者是個細看過這石龛的人,那是因為他是例外,遏止不住他的好奇愛古的心,在沖過便算了不知多少次以後發誓要停下來看一次的。
那一次也就不算過路,卻是帶着照相機去專程拜谒;且将車駛過那危險的山路停下,又步行到龛前後去瞻仰豐采的。
在龛前,高高的往下望着那刻着幾百年車轍的杏子口石路,看一個小泥人大小的農人挑着擔過去,又一個戴朵鬓花的老婆子,夾着黃色包袱,彎着背慢慢的踱過來,才能明白這三座石龛本來的使命。
如果這石龛能夠說話,他們或不能告訴得完他們所看過經過杏子口底下的圖畫——那時一串駱駝正在一個跟着一個的,穿出杏子口轉下一個斜坡。
北坡上這兩座佛龛是并立在一個小台基上,它們的結構都是由幾片青石片合成——每面牆是一整片,南面有門洞,屋頂每層檐一片。
西邊那座龛較大,平面約一米餘見方,高約二米。
重檐,上層檐四角微微翹起,值得注意。
東面牆上有曆代的刻字,跑着的馬,人臉的正面等等。
其中有幾個年月人名,較古的有“承安五年四月廿三日到此”,和“至元九年六月十五日□□□賈智記”。
承安是金章宗年号,五年是公元一二○○年。
至元九年是元世祖的年号,元順帝的至元到六年就改元了,所以是公元一二七二。
這小小的佛龛,至遲也是金代遺物,居然在杏子口受了七百多年以上的風雨,依然存在。
當時巍然頂在杏子口北崖上的神氣,現在被煞風景的馬路貶到盤坐路旁的謙抑;但它們的老資格卻并不因此減損,那種倚老賣老的倔強,差不多是傲慢冥頑了。
西面牆上有古拙的畫——佛像和馬——那佛像的樣子,驟看竟像美洲土人的totian-pole。
龛内有一尊無頭趺坐的佛像,雖像身已裂,但是流麗的衣褶紋,還有“南宋期”的遺風。
台基上東邊的一座較小,隻有單檐,牆上也沒字畫。
龛内有小小無頭像一軀,大概是清代補作的。
這兩座都有蒼綠的顔色。
台基前面有寬二米長四米餘的月台,上面的面積勉強可以叩拜佛像。
南崖上隻有一座佛龛,大小與北崖上小的那座一樣。
三面做牆的石片,已成純厚的深黃色,像純美的煙葉。
西面刻着雙鈎的“南”字,南面“無”字,東面“佛”字,都是徑約八分米。
北面開門,裡面的佛像已經失了。
這三座小龛,雖不能說是真正的建築遺物,也可以說是與建築有關的小品。
不止詩意畫意都很充足,“建築意”更是豐富,實在值得停車一覽。
至于走下山坡到原來的杏子口裡望上真真瞻仰這三龛本來莊嚴峻立的形勢,更是值得。
關于北平掌故的書裡,還未曾發現有關于這三座石佛龛的記載。
好在對于它們年代的審定,因有牆上的刻字,已沒有什麼難題。
所可惜的是它們渺茫的曆史無從參考出來,為我們的研究增些趣味。
(原載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第四期,署名梁思成、林徽音。
) 山西通信 ××××: 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藍,白雲更流動得使人可以忘記很多的事,單單在一點什麼感情底下,打滴溜轉;更不用說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壘,村落,反映着夕陽的一角廟,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處使人心慌心痛。
我是沒有出過門的,沒有動身之前不容易動,走出來之後卻就不知道如何流落才好。
旬日來眼看去的都是圖畫,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古事。
黑夜裡在山場裡看河南來到山西的匠人,圍住一個大紅爐子打鐵,火花和铿锵的聲響,散到四圍黑影裡去。
微月中步行尋到田隴廢廟,劃一根“取燈”偷偷照看那瞭望觀音的臉,一片平靜幾百年來,沒有動過感情的,在那一閃光底下,倒像挂上一縷笑意。
我們因為探防古迹走了許多路;在種種情形之下感慨到古今興廢。
在草叢裡讀碑碣,在磚堆中間偶然碰到菩薩的一隻手一個微笑,都是可以激動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覺來的。
鄉村的各種浪漫的位置,秀麗天真;中間人物維持着老老實實的鮮豔顔色,老的扶着拐杖,小的赤着胸背,沿路上點綴的,盡是他們明亮的眼睛和笑臉。
由北平城裡來的我們,東看看,西走走,夕陽背在背上,真和掉在另一個世界裡一樣!雲塊,天,和我們之間似乎失掉了一切障礙。
我樂時就高興的笑,笑聲一直散到對河對山,說不定那一個林子,那一個村落裡去!我感覺到一種平坦,竟許是遼闊,和地面恰恰平行着舒展開來,感覺的最邊沿的邊沿,和大地的邊沿,永遠賽着向前伸…… 我不會說,說起來也隻是一片瘋話人家不耐煩聽。
以我描寫一些實際情形我又不大會,總而言之,遠地裡,一處田畝有人在工作,上面青的,黃的,紫的,分行的長着;每一處山坡上,有人在走路,放羊,迎着陽光,背着陽光,投射着轉動的光影;每一個小城,前面站着城樓,旁邊睡着小廟,那裡又托出一座石塔,神和人,都服貼的,滿足的,守着他們那一角天地,近地裡,則更有的是熱鬧,一條街裡站滿了人,孩子頭上梳着三個小辮子的,四個小辮子的,乃至于五六個小辮子的,衣服簡單到隻剩一個紅兜肚,上面隐約也總有他嬷嬷挑的兩三朵花! 娘娘廟前面樹蔭底下,你又能阻止誰來看熱鬧?教書先生出來了,軍隊裡兵卒拉着馬過來了,幾個女人嬌羞的手拉着手,也扭着來站在一邊了,小孩子争着擠,看我們照相,拉皮尺量平面,教書先生幫忙我們拓碑文。
說起來這個那個廟,都是年代可多了,什麼時候蓋的,誰也說不清了!說話之人來得太多,我們工作實在發生困難了,可是我們大家都頂高興的,小孩子一邊抱着飯碗吃飯,一邊睜着大眼看,一點子也不松懈。
我們走時總是一村子的人來送的,兒媳婦指着說給老婆婆聽,小孩們跑着還要跟上一段路。
開栅鎮,小相村,大相村,那一處不是一樣的熱鬧,看到北齊天保三年造像碑,我們不小心的,漏出一個驚異的叫喊,他們鄉裡彎着背的,老點兒的人,就也露出一個得意的微笑,知道他們村裡的寶貝,居然吓着這古怪的來客了。
“年代多了吧,”他們驕傲的問。
“多了多了,”我們高興的回答,“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
”“呀,一千四百年!”我們便一齊驕傲起來。
我們看看這裡金元重修的,那裡明季重修的殿宇,讨論那式樣做法的特異處,塑像神氣,手續,天就漸漸黑下來,嘴裡覺到渴,肚裡覺到餓,才記起一天的日子圓圓整整的就快結束了。
回來躺在床上,绮麗鮮明的印象仍然挂在眼睛前邊,引導着種種适意的夢,同時晚飯上所吃的菜蔬果子,便給養充實着,我們明天的精力,直到一大顆太陽,紅紅的照在我們的臉上。
(原載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九十六期) 窗子以外 話從哪裡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麼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着是四個鄉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着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
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牆上休息。
每人手裡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
無疑地他們已經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煙以後,是還要走許多路的。
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随着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
鐵紗窗以外,話可不就在這裡了。
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動的顔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裡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隻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
多少百裡的平原土地,多少區域的起伏的山巒,昨天由窗子外映進你的眼簾,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麼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麼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可是你則并不一定能看見,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裡罷,你坐在書房裡,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裡兩樹馬纓,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杈的一大枝;海棠因為缺乏陽光,每年隻開個兩三朵——葉子上滿是蟲蟻吃的創痕,還卷着一點焦黃的邊;廊子幽秀地開着扇子式,六邊形的格子窗,透過外院的日光,外院的雜音。
什麼送煤的來了,偶然你看到一個兩個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臉;什麼米送到了,一個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過屏門;還有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裡推着一輛自行車;更有時廚子來個朋友了,滿臉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進門房;什麼趙媽的丈夫來拿錢了,那是每月一号一點都不差的,早來了你就聽到兩個人唧唧哝哝争吵的聲浪。
那裡不是沒有顔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隻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 你氣悶了把筆一擱說,這叫做什麼生活!你站起來,穿上不能算太貴的鞋襪,但這雙鞋和襪的價錢也就比——想它做什麼,反正有人每月的工資,一定隻有這價錢的一半乃至于更少。
你出去雇洋車了,拉車的嘴裡所讨的價錢當然是要比例價高得多,難道你就傻子似地答應下來?不,不,三十二子,
三杏子口的三個石佛龛 由八大處向香山走,出來不過三四裡,馬路便由一處山口裡開過。
在山口路轉第一個大彎,向下直趨的地方,馬路旁邊,微偻的山坡上,有兩座小小的石亭。
其實也無所謂石亭,簡直就是兩座小石佛龛。
兩座石龛的大小稍稍不同,而它們的背面卻同是不客氣的向着馬路。
因為它們的前面全是向南,朝着另一個山口——那原來的杏子口。
在沒有馬路的時代,這地方才不愧稱做山口。
在深入三四十尺的山溝中,一道唯一的蜿蜒險狹的出路;兩旁對峙着兩堆山,一出口則豁然開朗一片平原田壤,海似的平鋪着,遠處浮出同孤島一般的玉泉山,托住山塔。
這杏子口的确有小規模的“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特異形勢。
兩石佛龛既據住北坡的頂上,對面南坡上也立着一座北向的,相似的石龛,朝着這山口。
由石峽底下的杏子口望上看,這三座石龛分峙兩崖,雖然很小,卻頂着一種超然的莊嚴,鑲在碧澄澄的天空裡,給辛苦的行人一種神異的快感和美感。
現時的馬路是在北坡兩龛背後繞着過去,直趨下山。
因其逼近兩龛,所以馳車過此地的人,絕對要看到這兩個特别的石亭子的。
但是同時因為這山路危趨的形勢,無論是由香山西行,還是從八大處東去,誰都不願冒險停住快駛的汽車去細看這麼幾個石佛龛子。
于是多數的過路車客,全都遏制住好奇愛古的心,沖過去便算了。
假若作者是個細看過這石龛的人,那是因為他是例外,遏止不住他的好奇愛古的心,在沖過便算了不知多少次以後發誓要停下來看一次的。
那一次也就不算過路,卻是帶着照相機去專程拜谒;且将車駛過那危險的山路停下,又步行到龛前後去瞻仰豐采的。
在龛前,高高的往下望着那刻着幾百年車轍的杏子口石路,看一個小泥人大小的農人挑着擔過去,又一個戴朵鬓花的老婆子,夾着黃色包袱,彎着背慢慢的踱過來,才能明白這三座石龛本來的使命。
如果這石龛能夠說話,他們或不能告訴得完他們所看過經過杏子口底下的圖畫——那時一串駱駝正在一個跟着一個的,穿出杏子口轉下一個斜坡。
北坡上這兩座佛龛是并立在一個小台基上,它們的結構都是由幾片青石片合成——每面牆是一整片,南面有門洞,屋頂每層檐一片。
西邊那座龛較大,平面約一米餘見方,高約二米。
重檐,上層檐四角微微翹起,值得注意。
東面牆上有曆代的刻字,跑着的馬,人臉的正面等等。
其中有幾個年月人名,較古的有“承安五年四月廿三日到此”,和“至元九年六月十五日□□□賈智記”。
承安是金章宗年号,五年是公元一二○○年。
至元九年是元世祖的年号,元順帝的至元到六年就改元了,所以是公元一二七二。
這小小的佛龛,至遲也是金代遺物,居然在杏子口受了七百多年以上的風雨,依然存在。
當時巍然頂在杏子口北崖上的神氣,現在被煞風景的馬路貶到盤坐路旁的謙抑;但它們的老資格卻并不因此減損,那種倚老賣老的倔強,差不多是傲慢冥頑了。
西面牆上有古拙的畫——佛像和馬——那佛像的樣子,驟看竟像美洲土人的totian-pole。
龛内有一尊無頭趺坐的佛像,雖像身已裂,但是流麗的衣褶紋,還有“南宋期”的遺風。
台基上東邊的一座較小,隻有單檐,牆上也沒字畫。
龛内有小小無頭像一軀,大概是清代補作的。
這兩座都有蒼綠的顔色。
台基前面有寬二米長四米餘的月台,上面的面積勉強可以叩拜佛像。
南崖上隻有一座佛龛,大小與北崖上小的那座一樣。
三面做牆的石片,已成純厚的深黃色,像純美的煙葉。
西面刻着雙鈎的“南”字,南面“無”字,東面“佛”字,都是徑約八分米。
北面開門,裡面的佛像已經失了。
這三座小龛,雖不能說是真正的建築遺物,也可以說是與建築有關的小品。
不止詩意畫意都很充足,“建築意”更是豐富,實在值得停車一覽。
至于走下山坡到原來的杏子口裡望上真真瞻仰這三龛本來莊嚴峻立的形勢,更是值得。
關于北平掌故的書裡,還未曾發現有關于這三座石佛龛的記載。
好在對于它們年代的審定,因有牆上的刻字,已沒有什麼難題。
所可惜的是它們渺茫的曆史無從參考出來,為我們的研究增些趣味。
(原載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第四期,署名梁思成、林徽音。
) 山西通信 ××××: 居然到了山西,天是透明的藍,白雲更流動得使人可以忘記很多的事,單單在一點什麼感情底下,打滴溜轉;更不用說到那山山水水,小堡壘,村落,反映着夕陽的一角廟,一座塔!景物是美得到處使人心慌心痛。
我是沒有出過門的,沒有動身之前不容易動,走出來之後卻就不知道如何流落才好。
旬日來眼看去的都是圖畫,日子都是可以歌唱的古事。
黑夜裡在山場裡看河南來到山西的匠人,圍住一個大紅爐子打鐵,火花和铿锵的聲響,散到四圍黑影裡去。
微月中步行尋到田隴廢廟,劃一根“取燈”偷偷照看那瞭望觀音的臉,一片平靜幾百年來,沒有動過感情的,在那一閃光底下,倒像挂上一縷笑意。
我們因為探防古迹走了許多路;在種種情形之下感慨到古今興廢。
在草叢裡讀碑碣,在磚堆中間偶然碰到菩薩的一隻手一個微笑,都是可以激動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覺來的。
鄉村的各種浪漫的位置,秀麗天真;中間人物維持着老老實實的鮮豔顔色,老的扶着拐杖,小的赤着胸背,沿路上點綴的,盡是他們明亮的眼睛和笑臉。
由北平城裡來的我們,東看看,西走走,夕陽背在背上,真和掉在另一個世界裡一樣!雲塊,天,和我們之間似乎失掉了一切障礙。
我樂時就高興的笑,笑聲一直散到對河對山,說不定那一個林子,那一個村落裡去!我感覺到一種平坦,竟許是遼闊,和地面恰恰平行着舒展開來,感覺的最邊沿的邊沿,和大地的邊沿,永遠賽着向前伸…… 我不會說,說起來也隻是一片瘋話人家不耐煩聽。
以我描寫一些實際情形我又不大會,總而言之,遠地裡,一處田畝有人在工作,上面青的,黃的,紫的,分行的長着;每一處山坡上,有人在走路,放羊,迎着陽光,背着陽光,投射着轉動的光影;每一個小城,前面站着城樓,旁邊睡着小廟,那裡又托出一座石塔,神和人,都服貼的,滿足的,守着他們那一角天地,近地裡,則更有的是熱鬧,一條街裡站滿了人,孩子頭上梳着三個小辮子的,四個小辮子的,乃至于五六個小辮子的,衣服簡單到隻剩一個紅兜肚,上面隐約也總有他嬷嬷挑的兩三朵花! 娘娘廟前面樹蔭底下,你又能阻止誰來看熱鬧?教書先生出來了,軍隊裡兵卒拉着馬過來了,幾個女人嬌羞的手拉着手,也扭着來站在一邊了,小孩子争着擠,看我們照相,拉皮尺量平面,教書先生幫忙我們拓碑文。
說起來這個那個廟,都是年代可多了,什麼時候蓋的,誰也說不清了!說話之人來得太多,我們工作實在發生困難了,可是我們大家都頂高興的,小孩子一邊抱着飯碗吃飯,一邊睜着大眼看,一點子也不松懈。
我們走時總是一村子的人來送的,兒媳婦指着說給老婆婆聽,小孩們跑着還要跟上一段路。
開栅鎮,小相村,大相村,那一處不是一樣的熱鬧,看到北齊天保三年造像碑,我們不小心的,漏出一個驚異的叫喊,他們鄉裡彎着背的,老點兒的人,就也露出一個得意的微笑,知道他們村裡的寶貝,居然吓着這古怪的來客了。
“年代多了吧,”他們驕傲的問。
“多了多了,”我們高興的回答,“差不多一千四百年了。
”“呀,一千四百年!”我們便一齊驕傲起來。
我們看看這裡金元重修的,那裡明季重修的殿宇,讨論那式樣做法的特異處,塑像神氣,手續,天就漸漸黑下來,嘴裡覺到渴,肚裡覺到餓,才記起一天的日子圓圓整整的就快結束了。
回來躺在床上,绮麗鮮明的印象仍然挂在眼睛前邊,引導着種種适意的夢,同時晚飯上所吃的菜蔬果子,便給養充實着,我們明天的精力,直到一大顆太陽,紅紅的照在我們的臉上。
(原載一九三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九十六期) 窗子以外 話從哪裡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麼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着是四個鄉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着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
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牆上休息。
每人手裡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
無疑地他們已經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煙以後,是還要走許多路的。
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随着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
鐵紗窗以外,話可不就在這裡了。
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動的顔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裡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隻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
多少百裡的平原土地,多少區域的起伏的山巒,昨天由窗子外映進你的眼簾,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麼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麼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可是你則并不一定能看見,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裡罷,你坐在書房裡,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裡兩樹馬纓,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杈的一大枝;海棠因為缺乏陽光,每年隻開個兩三朵——葉子上滿是蟲蟻吃的創痕,還卷着一點焦黃的邊;廊子幽秀地開着扇子式,六邊形的格子窗,透過外院的日光,外院的雜音。
什麼送煤的來了,偶然你看到一個兩個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臉;什麼米送到了,一個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過屏門;還有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裡推着一輛自行車;更有時廚子來個朋友了,滿臉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進門房;什麼趙媽的丈夫來拿錢了,那是每月一号一點都不差的,早來了你就聽到兩個人唧唧哝哝争吵的聲浪。
那裡不是沒有顔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隻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 你氣悶了把筆一擱說,這叫做什麼生活!你站起來,穿上不能算太貴的鞋襪,但這雙鞋和襪的價錢也就比——想它做什麼,反正有人每月的工資,一定隻有這價錢的一半乃至于更少。
你出去雇洋車了,拉車的嘴裡所讨的價錢當然是要比例價高得多,難道你就傻子似地答應下來?不,不,三十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