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即景
關燈
小
中
大
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築意”的愉快。
這也許是個狂妄的說法——但是,什麼叫做“建築意”?我們很可以找出一個比較近理的定義或解釋來。
頑石會不會點頭,我們不敢有所争辯,那問題怕要牽涉到物理學家,但經過大匠之手澤,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頭的确是會蘊含生氣的。
天然的材料經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賞鑒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會,神志的感觸,這話或者可以算是說得通。
無論那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裡,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于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渠的殺戮。
他們所給的“意”的确是“詩”與“畫”的。
但是建築師要鄭重鄭重的聲明,那裡面還有超出這“詩”,“畫”以外的意存在。
眼睛在接觸人的智力和生活所産生的一個結構,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諧的輪廓,披着風露所賜與的層層生動的色彩;潛意識裡更有“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憑吊興衰的感慨;偶然更發現一片,隻要一片,極精緻的雕紋,一位不知名匠師的手筆,請問那時銳感,即不叫他做“建築意”,我們也得要臨時給他制造個同樣狂妄的名詞,是不? 建築審美可不能勢利的。
大名顯赫,尤其是有乾隆禦筆碑石來贊揚的,并不一定便是寶貝;不見經傳,湮沒在人迹罕至的亂草中間的,更不一定不是一位無名英雄。
以貌取人或者不可,“以貌取建”卻是個好态度。
北平近郊可經人以貌取舍的古建築實不在少數。
攝影圖錄之後,或考證它的來曆,或由村老傳說中推測他的過往——可以成一個建築師為古物打抱不平的事業,和比較有意思的夏假消遣。
而他的報酬便是那無窮的建築意的收獲。
一卧佛寺的平面 說起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再沒有比卧佛寺委屈的了。
卧佛寺的住持智寬和尚,前年偶同我們談天,用“歎息痛恨于桓靈”的口氣告訴我,他的先師老和尚,如何如何的與青年會訂了合同,以每年一百元的租金,把寺的大部分租借了二十年,如同膠州灣,遼東半島的條約一樣。
其實這都怪那佛一覺睡幾百年不醒,到了這危難的關頭,還不起來給老和尚當頭棒喝,使他早早覺悟,組織個佛教青年會西山消夏團。
雖未必可使佛法感化了摩登青年,至少可借以繁榮了壽安山……不錯,那山叫壽安山……又何至等到今年五台山些少的補助,才能修葺開始殘破的廟宇呢! 我們也不必怪老和尚,也不必怪青年會……其實還應該感謝青年會。
要是沒有青年會,今天有幾個人會知道卧佛寺那樣一個山窩子裡的去處。
在北方——尤其是北平——上學的人,大半都到過卧佛寺。
一到夏天,各地學生們,男的,女的,誰不願意來消消夏,爬山,遊水,騎驢,多麼優哉遊哉。
據說每年夏令會總成全了許多愛人兒們的心願,想不到睡覺的釋迦牟尼,還能在夢中代行月下老人的職務,也真是佛法無邊了。
從玉泉山到香山的馬路,快近北辛村的地方,有條岔路忽然轉北上坡的,正是引導你到卧佛寺的大道。
寺是向南,一帶山屏障似的圍住寺的北面,所以寺後有一部分漸高,一直上了山腳。
在最前面,迎着來人的,是寺的第一道牌樓,那還在一條柏蔭夾道的前頭。
當初這牌樓是什麼模樣,我們大概還能想象,前人做的事雖不一定都比我們強,卻是關于這牌樓大概無論如何他們要比我們大方得多。
現有的這座隻說他不順眼已算十分客氣,不知那一位和尚化來的酸緣,在破碎的基上,豎了四根小柱子,上面橫釘了幾塊闆,就叫它做牌樓。
這算是經濟萎衰的直接表現,還是宗教力漸弱的間接表現?一時我還不能答複。
順着兩行古柏的馬道上去,驟然間到了上邊,才看見另外的鮮明的一座琉璃牌樓在眼前。
漢白玉的須彌座,三個漢白玉的圓門洞,黃綠琉璃的柱子,橫額,鬥拱,檐瓦。
如果你相信一個建築師的自言自語,“那是乾嘉間的作法”。
至于《日下舊聞考》所記寺前為門的如來寶塔,卻已不知去向了。
琉璃牌樓之内,有一道白石橋,由半月形的小池上過去。
池的北面和橋的旁邊,都有精緻的石欄杆,現在隻餘北面一半,南面的已改成洋灰抹磚欄杆。
這池據說是“放生池”,裡面的魚,都是“放”的。
佛寺前的池,本是佛寺的一部分,用不着我們小題大作的講。
但是池上有橋,現在雖處處可見,但它的來由卻不見得十分古遠。
在許多寺池上,沒有橋的卻較占多數。
至于池的半月形,也是個較近的做法,古代的池大半都是方的。
池的用多是放生,養魚。
但是劉士能先生告訴我們說南京附近有一處律宗的寺,利用山中溪水為月牙池,和尚們每齋都跪在池邊吃,風雪無阻,吃完在池中洗碗。
幸而卧佛寺的和尚們并不如律宗的苦行,不然放生池不唯不能放生,怕還要變成髒水坑了。
與橋正相對的是山門。
山門之外,左右兩旁,是鐘鼓樓,從前已很破爛,今年忽然大大的修整起來。
連角梁下失去的銅铎,也用二十一号的白鉛鐵焊上,油上紅綠顔色,如同東安市場的國貨玩具一樣的鮮明。
山門平時是不開的,走路的人都從山門旁邊的門道出入。
入門之後,迎面是一座天王殿,裡面供的是四天王——就是四大金剛——東西梢間各兩位對面侍立,明間面南的是光肚笑嘻嘻的阿彌陀佛,面北合十站着的是韋馱。
再進去是正殿,前面是月台,月台上(在秋收的時候)鋪着金黃色的老玉米,像是專替舊殿着色。
正殿五間,供三位喇嘛式的佛像。
據說正殿本來也有卧佛一軀,雍正還看見過,是旃檀佛像,唐太宗貞觀年間的東西。
卻是到了乾隆年間,這位佛大概睡醒了,不知何時上那兒去了。
隻剩了後殿那一位,一直睡到如今,還沒有醒。
從前面牌樓一直到後殿,都是建立在一條中線上的。
這個在寺的平面上并不算稀奇,罕異的卻是由山門之左右,有遊廊向東西,再折而向北,其間雖有方丈客室和正殿的東西配殿,但是一氣連接,直到最後面又折而東西,回到後殿左右。
這一周的廊,東西(連山門或後殿算上)十九間,南北(連方丈配殿算上)四十間,成一個大長方形。
中間雖立着天王殿和正殿,卻不像普通的廟殿,将全寺用“四合頭”式前後分成幾進,這是少有的。
在這點上,本刊上期劉士能先生在智化寺調查記中說:“唐宋以來有伽藍七堂之稱。
唯各宗略有異同,而同在一宗,複因地域環境,互有增省……”現在卧佛寺中院,除去最後的後殿外,前面各堂為數适七,雖不敢說這是七堂之例,但可借此略窺制度耳。
這種平面布置,在唐宋時代很是平常,敦煌畫壁裡的伽藍都是如此布置,在日本各地也有飛鳥平安時代這種的遺例。
在北平一帶(别處如何未得詳究),卻隻剩這一處唐式平面了。
所以人人熟識的卧佛寺,經過許多人用帆布床“卧”過的卧佛寺遊廊,是還有一點新的理由,值得遊人将來重加注意的。
卧佛寺各部殿宇的立面(外觀)和斷面(内部結構)卻都是清式中極規矩的結構,用不着細講。
至于殿前偉麗的娑羅寶樹,和樹下消夏的青年們所給與你的是什麼複雜的感覺,那是各人的人生觀問題,建築師可以不必參加意見。
事實極明顯的,如東院幾進宜于消夏乘涼:西院的觀音堂總有人租住;堂前的方池——舊籍中無數記錄的方池——現在已成了遊泳池,更不必贅述或加任何的注解。
“凝神映性”的池水,用來作鍛煉身體之用,在青年會道德觀之下,自成道理——沒有康健的身體,焉能有康健的精神?或許!或許!但怕池中的微生物雜菌不甚懂事。
池的四周原有精美的白石欄杆,已拆下疊成台階,做遊人下池的路。
不知趣的,容易傷感的建築師,看了又一陣心酸。
其實這不算稀奇,中世紀的教皇們不是把古羅馬時代的廟宇當石礦用,采取那石頭去修“上帝的房子”嗎?這台階——欄杆——或也不過是将原來離經叛道“崇拜偶像者”的迷信廢物,拿去為上帝人道盡義務。
“保存古物”,在許多人聽去當是一句迂腐的廢話。
“這年頭!這年頭!”每個時代都有些人在沒奈何時,喊着這句話出出氣。
二法海寺門與原先的居庸關 法海寺在香山之南,香山通八大處馬路的西邊不遠。
一個很小的山寺,誰也不會上那裡去遊覽的。
寺的本身在山坡上,寺門卻在寺前一裡多遠山坡底下。
坐汽車走過那一帶的人,怕絕對不會看見法海寺門一類無關輕重的東西的。
騎驢或走路的人,也很難得注意到在山谷碎石堆裡那一點小建築物。
尤其是由遠處看,它的顔色和背景非常相似。
因此看見過法海寺門的人我敢相信一定不多。
特别留意到這寺門的人,卻必定有。
因為這寺門的形式是與尋常的極不相同;有圓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邊卻頂着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北海白塔。
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國建築裡所常見。
這圓拱門洞是石砌的。
東面門額上題着“敕賜法海禅寺”,旁邊陪着一行“順治十七年夏月吉日”的小字。
西面額上題着三種文字,其中看得懂的中文是“唵巴得摩烏室尼渴華麻列吽登吒”,其他兩種或是滿蒙各占其一個。
走路到這門下,疲乏之餘,讀完這一行題字也就覺得輕松許多! 門洞裡還有隐約的畫壁,頂上一部分居然還勉強剩出一點顔色來。
由門洞西望,不遠便是一座石橋,微拱的架過一道山溝,接着一條山道直通到山坡上寺的本身。
門上那座塔的平面略似十字形而較複雜。
立面分多層,中間束腰石色較白,刻着生猛的浮雕獅子。
在束腰上枋以上,各層重疊像階級,每級每面有三尊佛像。
每尊佛像帶着背光,成一浮雕薄片,周圍有極精緻的琉璃邊框。
像臉不帶色釉,眉目口鼻均伶俐秀美,全臉大不及寸餘。
座上便是塔的圓肚,塔肚四面四個淺龛,中間坐着浮雕造像,刻工甚俊。
龛邊亦有細刻。
更上是相輪(或稱刹),刹座刻作蓮瓣,外廓微作盆形,底下還有小方十字座。
最頂尖上有仰月的教徽。
仰月徽去夏還完好,今秋已掉下。
據鄉人說是八月間大風雨吹掉的,這塔的破壞于是又進了一步。
這座小小帶塔的寺門,除門洞上面一圍磚欄杆外,完全是石造的。
這在中國又是個少有的例。
現在塔座上斜長着一棵古勁的柏樹,為塔門增了不少的蒼姿,更像是做他的年代的保證。
為塔門保存計,這種古樹似要移去的。
憐惜古建的人到了這裡真是彷徨不知所措;好在在古物保存如許不周到的中國,這憂慮未免神經過敏! 法海寺門特點卻并不在上述諸點,石造及其年代等等,主要的卻是它的式樣與原先的居庸關相類似。
從前居庸關上本有一座塔的,但因傾頹已久,無從考其形狀。
不想在平郊竟有這樣一個發現。
雖然在《日下舊聞考》裡法海寺隻占了兩行不重要的位置;一句輕淡的“
這也許是個狂妄的說法——但是,什麼叫做“建築意”?我們很可以找出一個比較近理的定義或解釋來。
頑石會不會點頭,我們不敢有所争辯,那問題怕要牽涉到物理學家,但經過大匠之手澤,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頭的确是會蘊含生氣的。
天然的材料經人的聰明建造,再受時間的洗禮,成美術與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賞鑒者一種特殊的性靈的融會,神志的感觸,這話或者可以算是說得通。
無論那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裡,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于歌唱,時間上漫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渠的殺戮。
他們所給的“意”的确是“詩”與“畫”的。
但是建築師要鄭重鄭重的聲明,那裡面還有超出這“詩”,“畫”以外的意存在。
眼睛在接觸人的智力和生活所産生的一個結構,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諧的輪廓,披着風露所賜與的層層生動的色彩;潛意識裡更有“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憑吊興衰的感慨;偶然更發現一片,隻要一片,極精緻的雕紋,一位不知名匠師的手筆,請問那時銳感,即不叫他做“建築意”,我們也得要臨時給他制造個同樣狂妄的名詞,是不? 建築審美可不能勢利的。
大名顯赫,尤其是有乾隆禦筆碑石來贊揚的,并不一定便是寶貝;不見經傳,湮沒在人迹罕至的亂草中間的,更不一定不是一位無名英雄。
以貌取人或者不可,“以貌取建”卻是個好态度。
北平近郊可經人以貌取舍的古建築實不在少數。
攝影圖錄之後,或考證它的來曆,或由村老傳說中推測他的過往——可以成一個建築師為古物打抱不平的事業,和比較有意思的夏假消遣。
而他的報酬便是那無窮的建築意的收獲。
一卧佛寺的平面 說起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再沒有比卧佛寺委屈的了。
卧佛寺的住持智寬和尚,前年偶同我們談天,用“歎息痛恨于桓靈”的口氣告訴我,他的先師老和尚,如何如何的與青年會訂了合同,以每年一百元的租金,把寺的大部分租借了二十年,如同膠州灣,遼東半島的條約一樣。
其實這都怪那佛一覺睡幾百年不醒,到了這危難的關頭,還不起來給老和尚當頭棒喝,使他早早覺悟,組織個佛教青年會西山消夏團。
雖未必可使佛法感化了摩登青年,至少可借以繁榮了壽安山……不錯,那山叫壽安山……又何至等到今年五台山些少的補助,才能修葺開始殘破的廟宇呢! 我們也不必怪老和尚,也不必怪青年會……其實還應該感謝青年會。
要是沒有青年會,今天有幾個人會知道卧佛寺那樣一個山窩子裡的去處。
在北方——尤其是北平——上學的人,大半都到過卧佛寺。
一到夏天,各地學生們,男的,女的,誰不願意來消消夏,爬山,遊水,騎驢,多麼優哉遊哉。
據說每年夏令會總成全了許多愛人兒們的心願,想不到睡覺的釋迦牟尼,還能在夢中代行月下老人的職務,也真是佛法無邊了。
從玉泉山到香山的馬路,快近北辛村的地方,有條岔路忽然轉北上坡的,正是引導你到卧佛寺的大道。
寺是向南,一帶山屏障似的圍住寺的北面,所以寺後有一部分漸高,一直上了山腳。
在最前面,迎着來人的,是寺的第一道牌樓,那還在一條柏蔭夾道的前頭。
當初這牌樓是什麼模樣,我們大概還能想象,前人做的事雖不一定都比我們強,卻是關于這牌樓大概無論如何他們要比我們大方得多。
現有的這座隻說他不順眼已算十分客氣,不知那一位和尚化來的酸緣,在破碎的基上,豎了四根小柱子,上面橫釘了幾塊闆,就叫它做牌樓。
這算是經濟萎衰的直接表現,還是宗教力漸弱的間接表現?一時我還不能答複。
順着兩行古柏的馬道上去,驟然間到了上邊,才看見另外的鮮明的一座琉璃牌樓在眼前。
漢白玉的須彌座,三個漢白玉的圓門洞,黃綠琉璃的柱子,橫額,鬥拱,檐瓦。
如果你相信一個建築師的自言自語,“那是乾嘉間的作法”。
至于《日下舊聞考》所記寺前為門的如來寶塔,卻已不知去向了。
琉璃牌樓之内,有一道白石橋,由半月形的小池上過去。
池的北面和橋的旁邊,都有精緻的石欄杆,現在隻餘北面一半,南面的已改成洋灰抹磚欄杆。
這池據說是“放生池”,裡面的魚,都是“放”的。
佛寺前的池,本是佛寺的一部分,用不着我們小題大作的講。
但是池上有橋,現在雖處處可見,但它的來由卻不見得十分古遠。
在許多寺池上,沒有橋的卻較占多數。
至于池的半月形,也是個較近的做法,古代的池大半都是方的。
池的用多是放生,養魚。
但是劉士能先生告訴我們說南京附近有一處律宗的寺,利用山中溪水為月牙池,和尚們每齋都跪在池邊吃,風雪無阻,吃完在池中洗碗。
幸而卧佛寺的和尚們并不如律宗的苦行,不然放生池不唯不能放生,怕還要變成髒水坑了。
與橋正相對的是山門。
山門之外,左右兩旁,是鐘鼓樓,從前已很破爛,今年忽然大大的修整起來。
連角梁下失去的銅铎,也用二十一号的白鉛鐵焊上,油上紅綠顔色,如同東安市場的國貨玩具一樣的鮮明。
山門平時是不開的,走路的人都從山門旁邊的門道出入。
入門之後,迎面是一座天王殿,裡面供的是四天王——就是四大金剛——東西梢間各兩位對面侍立,明間面南的是光肚笑嘻嘻的阿彌陀佛,面北合十站着的是韋馱。
再進去是正殿,前面是月台,月台上(在秋收的時候)鋪着金黃色的老玉米,像是專替舊殿着色。
正殿五間,供三位喇嘛式的佛像。
據說正殿本來也有卧佛一軀,雍正還看見過,是旃檀佛像,唐太宗貞觀年間的東西。
卻是到了乾隆年間,這位佛大概睡醒了,不知何時上那兒去了。
隻剩了後殿那一位,一直睡到如今,還沒有醒。
從前面牌樓一直到後殿,都是建立在一條中線上的。
這個在寺的平面上并不算稀奇,罕異的卻是由山門之左右,有遊廊向東西,再折而向北,其間雖有方丈客室和正殿的東西配殿,但是一氣連接,直到最後面又折而東西,回到後殿左右。
這一周的廊,東西(連山門或後殿算上)十九間,南北(連方丈配殿算上)四十間,成一個大長方形。
中間雖立着天王殿和正殿,卻不像普通的廟殿,将全寺用“四合頭”式前後分成幾進,這是少有的。
在這點上,本刊上期劉士能先生在智化寺調查記中說:“唐宋以來有伽藍七堂之稱。
唯各宗略有異同,而同在一宗,複因地域環境,互有增省……”現在卧佛寺中院,除去最後的後殿外,前面各堂為數适七,雖不敢說這是七堂之例,但可借此略窺制度耳。
這種平面布置,在唐宋時代很是平常,敦煌畫壁裡的伽藍都是如此布置,在日本各地也有飛鳥平安時代這種的遺例。
在北平一帶(别處如何未得詳究),卻隻剩這一處唐式平面了。
所以人人熟識的卧佛寺,經過許多人用帆布床“卧”過的卧佛寺遊廊,是還有一點新的理由,值得遊人将來重加注意的。
卧佛寺各部殿宇的立面(外觀)和斷面(内部結構)卻都是清式中極規矩的結構,用不着細講。
至于殿前偉麗的娑羅寶樹,和樹下消夏的青年們所給與你的是什麼複雜的感覺,那是各人的人生觀問題,建築師可以不必參加意見。
事實極明顯的,如東院幾進宜于消夏乘涼:西院的觀音堂總有人租住;堂前的方池——舊籍中無數記錄的方池——現在已成了遊泳池,更不必贅述或加任何的注解。
“凝神映性”的池水,用來作鍛煉身體之用,在青年會道德觀之下,自成道理——沒有康健的身體,焉能有康健的精神?或許!或許!但怕池中的微生物雜菌不甚懂事。
池的四周原有精美的白石欄杆,已拆下疊成台階,做遊人下池的路。
不知趣的,容易傷感的建築師,看了又一陣心酸。
其實這不算稀奇,中世紀的教皇們不是把古羅馬時代的廟宇當石礦用,采取那石頭去修“上帝的房子”嗎?這台階——欄杆——或也不過是将原來離經叛道“崇拜偶像者”的迷信廢物,拿去為上帝人道盡義務。
“保存古物”,在許多人聽去當是一句迂腐的廢話。
“這年頭!這年頭!”每個時代都有些人在沒奈何時,喊着這句話出出氣。
二法海寺門與原先的居庸關 法海寺在香山之南,香山通八大處馬路的西邊不遠。
一個很小的山寺,誰也不會上那裡去遊覽的。
寺的本身在山坡上,寺門卻在寺前一裡多遠山坡底下。
坐汽車走過那一帶的人,怕絕對不會看見法海寺門一類無關輕重的東西的。
騎驢或走路的人,也很難得注意到在山谷碎石堆裡那一點小建築物。
尤其是由遠處看,它的顔色和背景非常相似。
因此看見過法海寺門的人我敢相信一定不多。
特别留意到這寺門的人,卻必定有。
因為這寺門的形式是與尋常的極不相同;有圓拱門洞的城樓模樣,上邊卻頂着一座喇嘛式的塔——一個縮小的北海白塔。
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國建築裡所常見。
這圓拱門洞是石砌的。
東面門額上題着“敕賜法海禅寺”,旁邊陪着一行“順治十七年夏月吉日”的小字。
西面額上題着三種文字,其中看得懂的中文是“唵巴得摩烏室尼渴華麻列吽登吒”,其他兩種或是滿蒙各占其一個。
走路到這門下,疲乏之餘,讀完這一行題字也就覺得輕松許多! 門洞裡還有隐約的畫壁,頂上一部分居然還勉強剩出一點顔色來。
由門洞西望,不遠便是一座石橋,微拱的架過一道山溝,接着一條山道直通到山坡上寺的本身。
門上那座塔的平面略似十字形而較複雜。
立面分多層,中間束腰石色較白,刻着生猛的浮雕獅子。
在束腰上枋以上,各層重疊像階級,每級每面有三尊佛像。
每尊佛像帶着背光,成一浮雕薄片,周圍有極精緻的琉璃邊框。
像臉不帶色釉,眉目口鼻均伶俐秀美,全臉大不及寸餘。
座上便是塔的圓肚,塔肚四面四個淺龛,中間坐着浮雕造像,刻工甚俊。
龛邊亦有細刻。
更上是相輪(或稱刹),刹座刻作蓮瓣,外廓微作盆形,底下還有小方十字座。
最頂尖上有仰月的教徽。
仰月徽去夏還完好,今秋已掉下。
據鄉人說是八月間大風雨吹掉的,這塔的破壞于是又進了一步。
這座小小帶塔的寺門,除門洞上面一圍磚欄杆外,完全是石造的。
這在中國又是個少有的例。
現在塔座上斜長着一棵古勁的柏樹,為塔門增了不少的蒼姿,更像是做他的年代的保證。
為塔門保存計,這種古樹似要移去的。
憐惜古建的人到了這裡真是彷徨不知所措;好在在古物保存如許不周到的中國,這憂慮未免神經過敏! 法海寺門特點卻并不在上述諸點,石造及其年代等等,主要的卻是它的式樣與原先的居庸關相類似。
從前居庸關上本有一座塔的,但因傾頹已久,無從考其形狀。
不想在平郊竟有這樣一個發現。
雖然在《日下舊聞考》裡法海寺隻占了兩行不重要的位置;一句輕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