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著書
關燈
小
中
大
度不同而不願意學習,竟然不知道那些沒有古今差異的,也未必不能夠實行。
現在搜集整理到一些内容編輯成此書,傳授給兒童,作為給老師講授之用,或許可以對風俗教育起到一點補充教育的作用吧。
淳熙丁未三月朝旦,晦庵題。
朱熹把《大學》的意思充分表達出來,以使學習之人開智悟理後,又擔心失去常規沒有參照,不能找到進步的載體,于是編輯這本書,來教導幼童學者,使他們能夠紮好根基以通達其枝節,内篇一共有四章,分别叫做立教、明倫、敬身、稽古。
外篇有兩章,分别為嘉言和善行。
修身的事,這裡基本說的比較完備了。
司馬光接受诏令編纂《資治通鑒》,完成以後又摘取其中精粹切要的内容,另行編寫目錄三十卷。
晚年他不滿《資治通鑒》原書太過于詳細,目錄太過于簡練,又計劃編寫《舉要》共八十卷,以符合中正之道,可惜沒有完成。
等到紹興初年,南陽胡文定開始在司馬光遺稿的基礎上,修編成《舉要補遺》若幹卷,其文筆更加簡約而叙事更加完備。
朱熹仍然不滿其見識不強,不能夠領會原文的要旨、探及其詳細含義,于是另外撰寫闡明義理的事例,增加删減,矯正規範,著成《資治通鑒綱目》。
該書效法《春秋》寫作風格,将對人物的褒貶寄托在文章之中,文章上下橫跨一千多年曆史,亂臣賊子的所作所為都被記錄下來,無法再隐匿其惡行。
【評論】 世上熱衷于追求官職的人,無不說想要踐行自己所學到的知識。
假如他們果真有真才實學,那麼即使我自己得不到任用,而去傳道講學寫書,也未嘗不能踐行大道。
看朱熹雖然身在民間,但他的學說足以決定一代人的見識,留下的著作可以端正萬代人的心性,聖賢之道豈不是已經盛行起來了嗎?現在的人剛邁出學校,就想着功名利祿,拿着教科書裡文章的那點知識,就說可以治理天下了,學校越多學習風氣反而越壞,學生日益增多但能踏實學習的人日益減少,說到這裡不禁讓人為之感慨啊。
理學研究開始于宋朝,周敦頤、二程、張載四位學者作為其中的魁首,對于周敦頤,朱熹解析了他寫的《通書》和《太極圖說》;對于二程,則修訂了《程氏遺書》《程氏外書》;對于張載,則注解他寫的《西銘》,朱熹不愧是理學集大成的學者。
《五朝名臣言行錄》共十卷,《三朝名臣言行錄》共十四卷,都是朱熹撰寫的。
五朝為宋朝開國以來到宋英宗,三朝是從宋英宗以後到宋徽宗。
朋溪人李士英(李幼武)又撰寫了《皇朝名臣言行續錄》共八卷、《四朝名臣言行錄》共二十六卷、《皇朝道學名臣言行外錄》共十七卷,現在有合訂本。
《近思錄》有江永注解的版本,注解《小學》的不止一家,近年通行的版本是高愈注解本。
清朝同治年間,湘鄉羅忠節公(羅澤南)根據朱熹的《小學》,撰寫了《小學韻語》,簡單明了,容易朗誦,家中有上學的孩子的,不能不買一本使用。
有蘇州書局翻刻的版本。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事最早到戰國時期,明确告訴世人這本書接着《春秋》記事時代之後的,不敢在《春秋》已經記載的事情上再做褒貶,這體現出司馬光的謙虛。
朱熹著書時改為《資治通鑒綱目》,在與蔡季通的書信中說“通鑒的節選版本,隻取名叫做綱目,是取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的意思”。
實際上“綱”就好比是簡練的“經”,“目”就好比是内容豐富的“傳”,最能夠訂正司馬光這本書的,是在撰寫三國時尊奉劉備為正統而貶低魏武帝。
現在搜集整理到一些内容編輯成此書,傳授給兒童,作為給老師講授之用,或許可以對風俗教育起到一點補充教育的作用吧。
淳熙丁未三月朝旦,晦庵題。
朱熹把《大學》的意思充分表達出來,以使學習之人開智悟理後,又擔心失去常規沒有參照,不能找到進步的載體,于是編輯這本書,來教導幼童學者,使他們能夠紮好根基以通達其枝節,内篇一共有四章,分别叫做立教、明倫、敬身、稽古。
外篇有兩章,分别為嘉言和善行。
修身的事,這裡基本說的比較完備了。
司馬光接受诏令編纂《資治通鑒》,完成以後又摘取其中精粹切要的内容,另行編寫目錄三十卷。
晚年他不滿《資治通鑒》原書太過于詳細,目錄太過于簡練,又計劃編寫《舉要》共八十卷,以符合中正之道,可惜沒有完成。
等到紹興初年,南陽胡文定開始在司馬光遺稿的基礎上,修編成《舉要補遺》若幹卷,其文筆更加簡約而叙事更加完備。
朱熹仍然不滿其見識不強,不能夠領會原文的要旨、探及其詳細含義,于是另外撰寫闡明義理的事例,增加删減,矯正規範,著成《資治通鑒綱目》。
該書效法《春秋》寫作風格,将對人物的褒貶寄托在文章之中,文章上下橫跨一千多年曆史,亂臣賊子的所作所為都被記錄下來,無法再隐匿其惡行。
【評論】 世上熱衷于追求官職的人,無不說想要踐行自己所學到的知識。
假如他們果真有真才實學,那麼即使我自己得不到任用,而去傳道講學寫書,也未嘗不能踐行大道。
看朱熹雖然身在民間,但他的學說足以決定一代人的見識,留下的著作可以端正萬代人的心性,聖賢之道豈不是已經盛行起來了嗎?現在的人剛邁出學校,就想着功名利祿,拿着教科書裡文章的那點知識,就說可以治理天下了,學校越多學習風氣反而越壞,學生日益增多但能踏實學習的人日益減少,說到這裡不禁讓人為之感慨啊。
理學研究開始于宋朝,周敦頤、二程、張載四位學者作為其中的魁首,對于周敦頤,朱熹解析了他寫的《通書》和《太極圖說》;對于二程,則修訂了《程氏遺書》《程氏外書》;對于張載,則注解他寫的《西銘》,朱熹不愧是理學集大成的學者。
《五朝名臣言行錄》共十卷,《三朝名臣言行錄》共十四卷,都是朱熹撰寫的。
五朝為宋朝開國以來到宋英宗,三朝是從宋英宗以後到宋徽宗。
朋溪人李士英(李幼武)又撰寫了《皇朝名臣言行續錄》共八卷、《四朝名臣言行錄》共二十六卷、《皇朝道學名臣言行外錄》共十七卷,現在有合訂本。
《近思錄》有江永注解的版本,注解《小學》的不止一家,近年通行的版本是高愈注解本。
清朝同治年間,湘鄉羅忠節公(羅澤南)根據朱熹的《小學》,撰寫了《小學韻語》,簡單明了,容易朗誦,家中有上學的孩子的,不能不買一本使用。
有蘇州書局翻刻的版本。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記事最早到戰國時期,明确告訴世人這本書接着《春秋》記事時代之後的,不敢在《春秋》已經記載的事情上再做褒貶,這體現出司馬光的謙虛。
朱熹著書時改為《資治通鑒綱目》,在與蔡季通的書信中說“通鑒的節選版本,隻取名叫做綱目,是取抓住事物的關鍵就可以帶動其他環節的意思”。
實際上“綱”就好比是簡練的“經”,“目”就好比是内容豐富的“傳”,最能夠訂正司馬光這本書的,是在撰寫三國時尊奉劉備為正統而貶低魏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