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石室奇遇
關燈
小
中
大
顯然,他對這套奇絕的劍法,業已參悟出每一招式的變化,了然于胸。
陡地—— 他雙眉一沉,錯步旋身,一振腕,一道耀目的翠綠光虹,掠地而起。
蓦地,翠虹倏斂,化成一縷碧綠,疾如星火,平胸電掣而出。
這一招“萬法之源”,正是壁上的所刻劍法的起手第一式,宇文彤一劍刺出之後,手腕一翻,緊接着依照石壁上的刻痕,一招一式演練下去。
但見一道翠綠光虹,上下翻飛,左右縱橫,勢若驚霆迅電,挾龍吟虎嘯之聲,盤旋飛舞于石室之中。
忽地光華驟斂,宇文彤木然凝立原地,劍尖斜觸地面,對着石壁怔然出神。
原來,當他演練到最後一招“萬源歸宗”之際,劍鋒一圈,一斂,疾然前刺的瞬間突覺手中古劍,忽地變得沉重無比。
劍尖猛地往下一沉,幾乎把握不住,心知有異,遂即時撤招收勢。
他凝視壁上,運用智慧,苦苦思索了一盞熱茶工夫之久,方始想出其中的關鍵來。
那就是,這最後一招“萬源歸宗”,招式發出之際,必須凝聚全身功力,灌注右臂,直透劍身之上,方能發揮其威力。
亦即是說,假如使劍之人,功力不夠的話,也無法發揮這一招威力。
骊珠即得,宇文彤肅然卓立,澄神定慮,重新開始演練起來。
但見光華電耀,宛如驚濤駭浪般洶湧而出,沉寂的石室中,立時又響起了震人心魄的龍吟虎嘯之聲 約有半盞熱茶光景,這套奇奧冠絕天下的劍法,已施展至最後一招“萬源歸宗”。
宇文彤念動功行,全身真力刹時盡凝于右臂,劍鋒一圈,一斂,照式疾然刺出。
頓時—— 石室之中,激蕩起一陣銳嘯,一股勁厲無匹的罡風,倏地自劍尖電射而出。
勢若奔雷掣電,恍如天河倒瀉,宇文彤身不由主地随着這股奇猛之勢,閃電般挺劍向石壁沖去。
這一劍,正刺在石壁上那縱橫交錯的刻痕最末梢的一點之上,隻聽—— “噗”地一聲,這柄三尺多長的古劍,竟然直刺入石壁中,盡沒至劍柄,其勢方止。
宇文彤不禁為之一愣,正待将劍拔出,陡聞“軋軋”連聲,身前石壁,忽地齊着劍鋒,中分為二,緩緩向兩邊裂開。
首先令宇文彤驚喜的是,他手中的古劍,劍身上竟套着一個古鏽斑斓,非金非革,不知何物制成的劍鞘。
其次,這石壁裂開一尺左右,便不再動,裂縫以内,但見青光燦耀,氤氲蒙蒙,看不清其中景物。
但在此際,宇文彤已經無暇再作考慮,也顧不得自己身無寸縷,立運“無極玄功”護體,一閃而進。
他腳剛一落地面,“沙”的一聲,身後石壁已然合攏,不由暗叫一聲“僥幸”,凝目四下一一打量—— 這一瞧之下,頓令他心頭一怔。
他置身之處,乃是一間數丈方圓,也是無門無戶的石室。
此室既無門戶,身後石壁已閉,将怎樣脫身出去? 他怔了一會,隻好暫将這問題抛開,移動腳步,再次在室中詳細觀察。
赫然入目的乃是石室中央,竟然有一具奇偉的石棺,棺乃青石鑿成,棺蓋當中,交叉刻着兩幅形似肩胛的圖案,對正這圖案的石室頂上,懸着一顆青光四射的寶珠。
石棺之前,有一石架,架上垂着一盤手指粗細的線香,那氤氲之氣,便是從這盤香上發出的。
石棺後面靠壁處,安放着一張玉石條案,隻見那案上整整齊齊地擺着許多珍玩,衣物,書箱。
宇文彤遂躬身對着石棺,默祝請恕擅自取用之罪,然後在那一疊衣物中,撿出兩件内衣以及一襲藍色絲質的長衫穿上,這才仔細浏覽案上其他器物。
陳列案上的珍玩,件件均是精巧異常,無一不是價值連城之寶,但宇文彤的目光,卻被一本薄薄的絹冊吸住了。
這本絹冊的封面上,寫着四個金色古篆字:“龍潛秘錄”。
顧名思義,這絹冊内所載,顯然乃是一種奇功絕學,宇文彤強忍住心頭的狂跳,小心翼翼地翻開封面,但見首頁上寫着: “‘龍潛秘錄’,乃餘隐居之後,窮半甲子之功,竭思殚智苦研之心得,惜餘天命将終,無法親傳之于世,乃錄之以留賜本門後學,若非本門中人,有緣得入室中而獲此手稿者,務望善體餘心,習之用以衛道除魔,并轉交與‘鐵骨門’當代掌門弟子,外室古劍,乃五帝時神物,劍名‘太乙’,石壁刻痕乃餘所創之六十四式‘無極劍法’,一并贈與入室之人,慎之,寶之。
” 宇文彤閱罷,不由怔然出神,幾乎不信這是事實,因為,這位龍落子,正是“鐵骨門”的開山祖師。
他記得小時,曾聽母親像說故事般道及,在百年多前,武林群雄紛起,互争雄長,以緻天下大亂,江湖上一片血雨腥風,無一時一刻安甯。
那時,本門師祖龍落子突然出現江湖,創立“鐵骨門”,挾驚世駭俗的奇絕武功,獨挽狂瀾,帖邀天下群雄,會于鄂西荊門山翡翠谷中。
他施展絕學,挨次将群雄懾服,然後曉以大義,不應因一己之私而使武林元氣大傷,應以習所學,用之于濟世安民,發揚武德。
群雄懾服之下,遂共尊龍落子為武林盟主,但各人心中并不因此而除卻争雄之念。
其後,武林中果然平靜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同時,“鐵骨門”也日益壯大昌隆,聲威幾乎淩駕其他九大門派之上。
可是,就在一個晚上,這位開山祖師竟然不留片紙隻字,飄然離去,不知下落。
沒料到竟然會隐居于此,潛研絕學,宇文彤怔然神往了足有一盞熱茶工夫之久,遂一整衣衫,在石闆之前大拜了八拜。
方始盤膝坐下,懷着虔敬的心,展開這本“龍潛秘錄”。
這本絹冊,雖僅薄薄二十餘頁,但其中所載,舉凡拳,掌,指,腿,以及身法劍法等等,無不是至精至玄之學。
尤其是最後三頁,對道家“先天罡氣”修習的訣竅,闡釋極為詳盡,隻須依訣習練,雖不能成仙證道,但普天之下,将無人能敵這至高無上的玄門奇功。
宇文彤再三誦讀之下,覺這最後三頁上的詞句,固然是闡釋得極為詳盡,可是,他每多讀一遍,即越加發現其中玄奧之處,遠超過字面上的解釋,真是字字含義無窮,句句博大精深,任是天資如何聰慧之人,也難望于短時間内将其參悟透澈。
這一來,不由他掩卷沉思道:“這石室中既無糧食,而這本手稿所載的絕學,又非短時間内可習練成功,顯見乃祖師爺不喜歡人在此室中人久渎他老人家,那麼,這室門啟閉之法,自然應該有所指示才對。
” 思忖及此,于是,又将這本絹冊細細翻閱一遍,果然在封底後面,記載着石室門戶啟閉之法,當下,将絹冊藏入懷中,又對石棺叩拜默祝了一番,這才按照指示,一層一層啟開石壁,置身于最外面的崖洞中。
這時,夕陽将落,崖洞以内,光線十分幽暗,但宇文彤的目力,因服食過“藍田玉果”之故,是以無須運功,在暗中視物亦如同白晝。
首先映入他眼簾的,霍然是一頂中嵌翠玉的文生公子巾,那一塊翠玉,在幽暗中發出晶瑩的碧光。
巾旁堆着他原來穿用的衣衫,宇文彤乍見之下,便知曾有人替自己運功度氣療傷之事,并非自己的幻覺。
同時,更從這頂文生公子巾,認出那替自己療傷之人,正是那位萍水相逢,領自己到趙畏的莊院,意圖謀取“朱雀環”的美少年。
那麼,他到那裡去了呢?從他遺落頭巾一事判斷,顯見離去時的匆忙,定是外敵突然侵入,方會有此現象。
denghanliang掃描藍衫神龍OCR舊雨樓獨家連載
陡地—— 他雙眉一沉,錯步旋身,一振腕,一道耀目的翠綠光虹,掠地而起。
蓦地,翠虹倏斂,化成一縷碧綠,疾如星火,平胸電掣而出。
這一招“萬法之源”,正是壁上的所刻劍法的起手第一式,宇文彤一劍刺出之後,手腕一翻,緊接着依照石壁上的刻痕,一招一式演練下去。
但見一道翠綠光虹,上下翻飛,左右縱橫,勢若驚霆迅電,挾龍吟虎嘯之聲,盤旋飛舞于石室之中。
忽地光華驟斂,宇文彤木然凝立原地,劍尖斜觸地面,對着石壁怔然出神。
原來,當他演練到最後一招“萬源歸宗”之際,劍鋒一圈,一斂,疾然前刺的瞬間突覺手中古劍,忽地變得沉重無比。
劍尖猛地往下一沉,幾乎把握不住,心知有異,遂即時撤招收勢。
他凝視壁上,運用智慧,苦苦思索了一盞熱茶工夫之久,方始想出其中的關鍵來。
那就是,這最後一招“萬源歸宗”,招式發出之際,必須凝聚全身功力,灌注右臂,直透劍身之上,方能發揮其威力。
亦即是說,假如使劍之人,功力不夠的話,也無法發揮這一招威力。
骊珠即得,宇文彤肅然卓立,澄神定慮,重新開始演練起來。
但見光華電耀,宛如驚濤駭浪般洶湧而出,沉寂的石室中,立時又響起了震人心魄的龍吟虎嘯之聲 約有半盞熱茶光景,這套奇奧冠絕天下的劍法,已施展至最後一招“萬源歸宗”。
宇文彤念動功行,全身真力刹時盡凝于右臂,劍鋒一圈,一斂,照式疾然刺出。
頓時—— 石室之中,激蕩起一陣銳嘯,一股勁厲無匹的罡風,倏地自劍尖電射而出。
勢若奔雷掣電,恍如天河倒瀉,宇文彤身不由主地随着這股奇猛之勢,閃電般挺劍向石壁沖去。
這一劍,正刺在石壁上那縱橫交錯的刻痕最末梢的一點之上,隻聽—— “噗”地一聲,這柄三尺多長的古劍,竟然直刺入石壁中,盡沒至劍柄,其勢方止。
宇文彤不禁為之一愣,正待将劍拔出,陡聞“軋軋”連聲,身前石壁,忽地齊着劍鋒,中分為二,緩緩向兩邊裂開。
首先令宇文彤驚喜的是,他手中的古劍,劍身上竟套着一個古鏽斑斓,非金非革,不知何物制成的劍鞘。
其次,這石壁裂開一尺左右,便不再動,裂縫以内,但見青光燦耀,氤氲蒙蒙,看不清其中景物。
但在此際,宇文彤已經無暇再作考慮,也顧不得自己身無寸縷,立運“無極玄功”護體,一閃而進。
他腳剛一落地面,“沙”的一聲,身後石壁已然合攏,不由暗叫一聲“僥幸”,凝目四下一一打量—— 這一瞧之下,頓令他心頭一怔。
他置身之處,乃是一間數丈方圓,也是無門無戶的石室。
此室既無門戶,身後石壁已閉,将怎樣脫身出去? 他怔了一會,隻好暫将這問題抛開,移動腳步,再次在室中詳細觀察。
赫然入目的乃是石室中央,竟然有一具奇偉的石棺,棺乃青石鑿成,棺蓋當中,交叉刻着兩幅形似肩胛的圖案,對正這圖案的石室頂上,懸着一顆青光四射的寶珠。
石棺之前,有一石架,架上垂着一盤手指粗細的線香,那氤氲之氣,便是從這盤香上發出的。
石棺後面靠壁處,安放着一張玉石條案,隻見那案上整整齊齊地擺着許多珍玩,衣物,書箱。
宇文彤遂躬身對着石棺,默祝請恕擅自取用之罪,然後在那一疊衣物中,撿出兩件内衣以及一襲藍色絲質的長衫穿上,這才仔細浏覽案上其他器物。
陳列案上的珍玩,件件均是精巧異常,無一不是價值連城之寶,但宇文彤的目光,卻被一本薄薄的絹冊吸住了。
這本絹冊的封面上,寫着四個金色古篆字:“龍潛秘錄”。
顧名思義,這絹冊内所載,顯然乃是一種奇功絕學,宇文彤強忍住心頭的狂跳,小心翼翼地翻開封面,但見首頁上寫着: “‘龍潛秘錄’,乃餘隐居之後,窮半甲子之功,竭思殚智苦研之心得,惜餘天命将終,無法親傳之于世,乃錄之以留賜本門後學,若非本門中人,有緣得入室中而獲此手稿者,務望善體餘心,習之用以衛道除魔,并轉交與‘鐵骨門’當代掌門弟子,外室古劍,乃五帝時神物,劍名‘太乙’,石壁刻痕乃餘所創之六十四式‘無極劍法’,一并贈與入室之人,慎之,寶之。
” 宇文彤閱罷,不由怔然出神,幾乎不信這是事實,因為,這位龍落子,正是“鐵骨門”的開山祖師。
他記得小時,曾聽母親像說故事般道及,在百年多前,武林群雄紛起,互争雄長,以緻天下大亂,江湖上一片血雨腥風,無一時一刻安甯。
那時,本門師祖龍落子突然出現江湖,創立“鐵骨門”,挾驚世駭俗的奇絕武功,獨挽狂瀾,帖邀天下群雄,會于鄂西荊門山翡翠谷中。
他施展絕學,挨次将群雄懾服,然後曉以大義,不應因一己之私而使武林元氣大傷,應以習所學,用之于濟世安民,發揚武德。
群雄懾服之下,遂共尊龍落子為武林盟主,但各人心中并不因此而除卻争雄之念。
其後,武林中果然平靜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同時,“鐵骨門”也日益壯大昌隆,聲威幾乎淩駕其他九大門派之上。
可是,就在一個晚上,這位開山祖師竟然不留片紙隻字,飄然離去,不知下落。
沒料到竟然會隐居于此,潛研絕學,宇文彤怔然神往了足有一盞熱茶工夫之久,遂一整衣衫,在石闆之前大拜了八拜。
方始盤膝坐下,懷着虔敬的心,展開這本“龍潛秘錄”。
這本絹冊,雖僅薄薄二十餘頁,但其中所載,舉凡拳,掌,指,腿,以及身法劍法等等,無不是至精至玄之學。
尤其是最後三頁,對道家“先天罡氣”修習的訣竅,闡釋極為詳盡,隻須依訣習練,雖不能成仙證道,但普天之下,将無人能敵這至高無上的玄門奇功。
宇文彤再三誦讀之下,覺這最後三頁上的詞句,固然是闡釋得極為詳盡,可是,他每多讀一遍,即越加發現其中玄奧之處,遠超過字面上的解釋,真是字字含義無窮,句句博大精深,任是天資如何聰慧之人,也難望于短時間内将其參悟透澈。
這一來,不由他掩卷沉思道:“這石室中既無糧食,而這本手稿所載的絕學,又非短時間内可習練成功,顯見乃祖師爺不喜歡人在此室中人久渎他老人家,那麼,這室門啟閉之法,自然應該有所指示才對。
” 思忖及此,于是,又将這本絹冊細細翻閱一遍,果然在封底後面,記載着石室門戶啟閉之法,當下,将絹冊藏入懷中,又對石棺叩拜默祝了一番,這才按照指示,一層一層啟開石壁,置身于最外面的崖洞中。
這時,夕陽将落,崖洞以内,光線十分幽暗,但宇文彤的目力,因服食過“藍田玉果”之故,是以無須運功,在暗中視物亦如同白晝。
首先映入他眼簾的,霍然是一頂中嵌翠玉的文生公子巾,那一塊翠玉,在幽暗中發出晶瑩的碧光。
巾旁堆着他原來穿用的衣衫,宇文彤乍見之下,便知曾有人替自己運功度氣療傷之事,并非自己的幻覺。
同時,更從這頂文生公子巾,認出那替自己療傷之人,正是那位萍水相逢,領自己到趙畏的莊院,意圖謀取“朱雀環”的美少年。
那麼,他到那裡去了呢?從他遺落頭巾一事判斷,顯見離去時的匆忙,定是外敵突然侵入,方會有此現象。
denghanliang掃描藍衫神龍OCR舊雨樓獨家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