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論虛空
關燈
小
中
大
h人造物品都服務于人的目标。
要求宇宙應該具備此特征,一下子就顯得荒唐可笑了。
這就好比抱怨一棵樹是&ldquo虛空&rdquo,隻因我們想爬樹,枝杈碰巧沒長在我們心想的地方;甚至就好比,我們抱怨一顆石頭,隻因它恰好不能吃。
這一觀點,乍一看,具有常識(commonsense)所具有的一切振奮人心之處。
我當然相信,任何哲學,要是不将這一觀點納入其中,至少作為其成分之一,那麼該哲學就不大可能是真的。
然而,就其本身而言(takenbyitself),該觀點原來還是太過簡單。
要是推演此觀點,尋繹其邏輯結論,我們就會得出如下結果。
陳述這些事實的恰當方式,不是說宇宙是&ldquo虛空&rdquo,而是說宇宙出産一種能制造工具的動物,名叫人。
長期制造工具的習慣,使他養成另一習慣&mdash&mdash習慣根據手段與目的進行思考。
該習慣根深蒂固,以至于不制造工具的時候,甚至也會繼續運用這一思維模式&mdash&mdash将其(可以說)&ldquo投射&rdquo在整個實存上面。
于是就引發了這類荒誕實踐:要求宇宙應該是&ldquo好&rdquo的,或抱怨宇宙之&ldquo壞&rdquo。
但這類思考,僅僅屬人(merelyhuman)。
關于宇宙,它們沒有告訴我們任何東西,它們僅僅是關于人的一項事實&mdash&mdash跟他的膚色或肺的形狀一樣的事實。
這樣說雖然挺吸引人。
可問題是,我們能走多遠。
我們能否将人類思想僅僅屬人(merelyhuman)這一觀點,貫穿始終?我們是否始終敢說,人類思想隻是關于智人(homosapiens)的一項動物學事實,僅僅說明他以特定方式思考,一點都沒反映(盡管無疑源于)非人的或宇宙的實存(non-humanoruniversalreality)?一旦這樣追問,我們就會得到回報。
這時我們追問的是,關于人類思想的某種觀點是否為真。
而要加以考察的這個觀點恰好就是,人類思想都不是真的,并不反映實存。
這個觀點本身,就是一種思想。
換句話說,我們正在追問的是:&ldquo并無思想為真這一思想,是否為真?&rdquo如果回答&ldquo是&rdquo,我們就自相矛盾。
因為假如一切思想都不是真的,那麼這一思想也不是。
因而,全盤懷疑人類思想,是絕無可能的事。
我們不能接受全盤懷疑論的原因就是,隻有靠着偷偷搞個例外,将我們正在思考的那個思想排除在外,它才能夠成立。
這就好比有人告誡新來者&ldquo不要相信這間辦公室裡的任何人&rdquo,他總是指望着你這時相信他。
無論什麼情況,我們所能做的充其量隻是,判定人類思想的某些類型僅僅屬人(merelyhuman)或主觀(subjective),而别的類型則不是。
無論這一類有多麼小,也必須認定總有某類思想,不是僅僅關乎人類大腦運作方式的事實(asmerefactsaboutthewayhumanbrainswork),而是真正的洞見,是實存在人類意識中的反映。
有一個流行區分,區分了所謂的科學思考(scientificthought)和其他思考。
人們普遍相信,科學思考讓我們接觸到實存,道德思考或形而上思考則沒有。
根據這一觀點,當我們說宇宙是一個時空連續體,我們是在言說實存的某些方面;至于說宇宙是&ldquo虛空&rdquo,或說人的工資應當足夠養家糊口,我們都隻是在描述自己的主觀感受。
美國人所謂&ldquo科學幻想&rdquo(scientifictional)的那類現代小說&mdash&mdash也就是寫居住在别的星球或海洋深處的未知物種的那些小說&mdash&mdash所刻畫的那些造物,為什麼全然缺乏我們的道德準則,卻接受我們的科學标準,原因就在于此。
其言外之意當然就是,由于科學思考是客觀的,因而對于一切能夠推理的造物,都是一樣的;而道德思考,像人的個人口味一樣,隻是一件主觀物事,因而物種之間各不相同就在預料之中了。
然而,科學思考與非科學思考這一區分,恐怕承受不住我們試圖加于其上的重負。
科學思考的套路是:從實驗到假說,接着驗證,再形成新假說。
實驗,意味着特别安排的感官經驗。
驗證,涉及推理。
&ldquo如果存在X,那麼,在具備條件Y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具有經驗Z。
&rdquo因而,我們創造條件Y,結果出現了Z。
于是我們就推斷,X存在。
這下清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唯一向我們保證了自己身外任何實存的那個部分,恰好就是&ldquo如果X,那麼Z&rdquo或&ldquo因為Z,所以X&rdquo這一推理。
這個過程的其餘部分,也即假說和實驗,憑着自身無法給我們任何保證。
假說,諸位知道,是個心靈建構&mdash&mdash就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是&ldquo我們頭腦以内的&rdquo某種東西。
而實驗,則是我們自己意識的一種狀态(astateofourownconsciousness)。
可以說,它就是一組儀表讀數,或者就是你加熱試管裡的液體所看到的顔色。
這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視覺狀态(astateofvisualsensation)。
實驗所用儀器,也隻是依賴推理之力,才讓我們相信它存在于我們自己心外:據推理,它是我們視覺之前因(thecause)。
我一點都沒有提示說,這是一個糟糕推理。
我不是主觀唯心論者(subjectiveidealist),我滿心相信,區分夢裡的實驗和實驗室裡的實驗,完全正确。
我隻是想指出,物質世界或外部世界是推斷出來的世界(aninferredworld),因而,與其說特定實驗将我們帶出推理的死胡同(themagiccircleofinference),從而跟實存有了某種直接接觸,還遠不如說這些實驗本身隻有作為那個大的推理過程中的部分才提供證據。
物理科學,跟形而上學和數學一樣,也依賴于邏輯的有效性(thevalidityofLogic)。
假如流行思想感到,&ldquo科學&rdquo因為得到實驗證明,就不同于其他種類的知識,那麼流行思想就搞錯了。
實驗證明(experimentalverification)可不是一種新的保證,進來填補純邏輯之缺陷。
因而,我們應該抛棄科學思考和非科學思考之分。
正确的區分,則在邏輯思考和非邏輯思考之間。
我說的是,适合于我們當前目标的區分:這個目标就是探讨,是否有一類思考具有客觀價值,并非僅僅是關于大腦皮層如何工作的一個事實。
為此目标,我們不能在科學與其他的邏輯思維(otherlogicalexercisesofthought)之間劃界,因為,假如不相信邏輯,那麼科學必定随之一道垮台。
因而推論就是,無論何種知識,都依賴于推理的有效性(thevalidityofinference)。
因為原則上講,假如我們說&ldquo因為A是B,所以C必然是D&rdq
要求宇宙應該具備此特征,一下子就顯得荒唐可笑了。
這就好比抱怨一棵樹是&ldquo虛空&rdquo,隻因我們想爬樹,枝杈碰巧沒長在我們心想的地方;甚至就好比,我們抱怨一顆石頭,隻因它恰好不能吃。
這一觀點,乍一看,具有常識(commonsense)所具有的一切振奮人心之處。
我當然相信,任何哲學,要是不将這一觀點納入其中,至少作為其成分之一,那麼該哲學就不大可能是真的。
然而,就其本身而言(takenbyitself),該觀點原來還是太過簡單。
要是推演此觀點,尋繹其邏輯結論,我們就會得出如下結果。
陳述這些事實的恰當方式,不是說宇宙是&ldquo虛空&rdquo,而是說宇宙出産一種能制造工具的動物,名叫人。
長期制造工具的習慣,使他養成另一習慣&mdash&mdash習慣根據手段與目的進行思考。
該習慣根深蒂固,以至于不制造工具的時候,甚至也會繼續運用這一思維模式&mdash&mdash将其(可以說)&ldquo投射&rdquo在整個實存上面。
于是就引發了這類荒誕實踐:要求宇宙應該是&ldquo好&rdquo的,或抱怨宇宙之&ldquo壞&rdquo。
但這類思考,僅僅屬人(merelyhuman)。
關于宇宙,它們沒有告訴我們任何東西,它們僅僅是關于人的一項事實&mdash&mdash跟他的膚色或肺的形狀一樣的事實。
這樣說雖然挺吸引人。
可問題是,我們能走多遠。
我們能否将人類思想僅僅屬人(merelyhuman)這一觀點,貫穿始終?我們是否始終敢說,人類思想隻是關于智人(homosapiens)的一項動物學事實,僅僅說明他以特定方式思考,一點都沒反映(盡管無疑源于)非人的或宇宙的實存(non-humanoruniversalreality)?一旦這樣追問,我們就會得到回報。
這時我們追問的是,關于人類思想的某種觀點是否為真。
而要加以考察的這個觀點恰好就是,人類思想都不是真的,并不反映實存。
這個觀點本身,就是一種思想。
換句話說,我們正在追問的是:&ldquo并無思想為真這一思想,是否為真?&rdquo如果回答&ldquo是&rdquo,我們就自相矛盾。
因為假如一切思想都不是真的,那麼這一思想也不是。
因而,全盤懷疑人類思想,是絕無可能的事。
我們不能接受全盤懷疑論的原因就是,隻有靠着偷偷搞個例外,将我們正在思考的那個思想排除在外,它才能夠成立。
這就好比有人告誡新來者&ldquo不要相信這間辦公室裡的任何人&rdquo,他總是指望着你這時相信他。
無論什麼情況,我們所能做的充其量隻是,判定人類思想的某些類型僅僅屬人(merelyhuman)或主觀(subjective),而别的類型則不是。
無論這一類有多麼小,也必須認定總有某類思想,不是僅僅關乎人類大腦運作方式的事實(asmerefactsaboutthewayhumanbrainswork),而是真正的洞見,是實存在人類意識中的反映。
有一個流行區分,區分了所謂的科學思考(scientificthought)和其他思考。
人們普遍相信,科學思考讓我們接觸到實存,道德思考或形而上思考則沒有。
根據這一觀點,當我們說宇宙是一個時空連續體,我們是在言說實存的某些方面;至于說宇宙是&ldquo虛空&rdquo,或說人的工資應當足夠養家糊口,我們都隻是在描述自己的主觀感受。
美國人所謂&ldquo科學幻想&rdquo(scientifictional)的那類現代小說&mdash&mdash也就是寫居住在别的星球或海洋深處的未知物種的那些小說&mdash&mdash所刻畫的那些造物,為什麼全然缺乏我們的道德準則,卻接受我們的科學标準,原因就在于此。
其言外之意當然就是,由于科學思考是客觀的,因而對于一切能夠推理的造物,都是一樣的;而道德思考,像人的個人口味一樣,隻是一件主觀物事,因而物種之間各不相同就在預料之中了。
然而,科學思考與非科學思考這一區分,恐怕承受不住我們試圖加于其上的重負。
科學思考的套路是:從實驗到假說,接着驗證,再形成新假說。
實驗,意味着特别安排的感官經驗。
驗證,涉及推理。
&ldquo如果存在X,那麼,在具備條件Y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具有經驗Z。
&rdquo因而,我們創造條件Y,結果出現了Z。
于是我們就推斷,X存在。
這下清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唯一向我們保證了自己身外任何實存的那個部分,恰好就是&ldquo如果X,那麼Z&rdquo或&ldquo因為Z,所以X&rdquo這一推理。
這個過程的其餘部分,也即假說和實驗,憑着自身無法給我們任何保證。
假說,諸位知道,是個心靈建構&mdash&mdash就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是&ldquo我們頭腦以内的&rdquo某種東西。
而實驗,則是我們自己意識的一種狀态(astateofourownconsciousness)。
可以說,它就是一組儀表讀數,或者就是你加熱試管裡的液體所看到的顔色。
這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視覺狀态(astateofvisualsensation)。
實驗所用儀器,也隻是依賴推理之力,才讓我們相信它存在于我們自己心外:據推理,它是我們視覺之前因(thecause)。
我一點都沒有提示說,這是一個糟糕推理。
我不是主觀唯心論者(subjectiveidealist),我滿心相信,區分夢裡的實驗和實驗室裡的實驗,完全正确。
我隻是想指出,物質世界或外部世界是推斷出來的世界(aninferredworld),因而,與其說特定實驗将我們帶出推理的死胡同(themagiccircleofinference),從而跟實存有了某種直接接觸,還遠不如說這些實驗本身隻有作為那個大的推理過程中的部分才提供證據。
物理科學,跟形而上學和數學一樣,也依賴于邏輯的有效性(thevalidityofLogic)。
假如流行思想感到,&ldquo科學&rdquo因為得到實驗證明,就不同于其他種類的知識,那麼流行思想就搞錯了。
實驗證明(experimentalverification)可不是一種新的保證,進來填補純邏輯之缺陷。
因而,我們應該抛棄科學思考和非科學思考之分。
正确的區分,則在邏輯思考和非邏輯思考之間。
我說的是,适合于我們當前目标的區分:這個目标就是探讨,是否有一類思考具有客觀價值,并非僅僅是關于大腦皮層如何工作的一個事實。
為此目标,我們不能在科學與其他的邏輯思維(otherlogicalexercisesofthought)之間劃界,因為,假如不相信邏輯,那麼科學必定随之一道垮台。
因而推論就是,無論何種知識,都依賴于推理的有效性(thevalidityofinference)。
因為原則上講,假如我們說&ldquo因為A是B,所以C必然是D&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