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經濟戰(陳釀三國之十)

關燈
效果。

    劉備帶去的人才大多是“南下幹部”,曹操在淮上與孫權争奪時,曾下令當地居民北遷,不料弄巧成拙,十幾萬戶反而渡江南來,憑空增加了東吳的實力。

     就拿諸葛亮三兄弟來說吧,都是中原知識分子,後來卻各為其主,哥哥諸葛瑾在吳國當過大将軍,從弟諸葛誕在魏國做官,做過揚州刺史,鎮東大将軍,當時人們說,三個諸葛中,“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這隻是名次排列,裡面可沒有罵人的意思。

    可以看出人才的流動和分布,這就為促進蜀、吳兩個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果大家都抱定宗旨,死守經濟先進地區,沒有必要的人才流動,那麼落後地區的開發會更緩慢的。

     當時沒有“禁運”,“經濟制裁”這類東西,戰争狀态并沒有對三方的商業貿易活動産生多大影響。

    象今天情形一樣,商業貿易最發達的是東吳。

    孫權搞屯田一度頗積極,但後來人們紛紛棄農經商,或被征入伍,就荒廢下來。

    究其原也是商品經濟沖擊的結果。

    東南沿海有地利,向有經商的傳統,東吳的商業貿易在三國裡最為活躍,比如飲茶是三國時期開始盛行起來的,而吳國的制茶業發達較早。

    瓷器也同樣如此,吃過四川的泡菜人都知道,泡菜是把蔬菜放在一種形制特殊,容易密封的陶瓷容器裡腌制的菜,川人每天離不了的。

    考古發掘證實,最早的泡菜壇子是東吳傳過來的。

    吳國的軍隊還有“軍市”,就是軍中市場,“征伐止頓,便立軍市,他軍所無,皆仰取足。

    ”(《三國志.潘璋傳》)一批随軍的商人,老是跟着,到處做買賣。

    沒想到後來還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呂蒙偷襲荊州時,就是讓士兵化裝成與蜀國互市的商人,穿上商人的長袍,“白衣渡江”的。

    如果沒有這樣頻繁的商業貿易往來,呂蒙的計謀也就無法施展了。

     東吳的生意還做到外國,不光臨近的亞洲各國,還包括非洲,一直遠到歐洲的大秦,就是羅馬帝國。

    據載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讨丹陽時俘獲了一些黑矮人(侏儒),一個在孫權那裡的大秦商人說,這在他們國家是很稀罕的,孫權就派會稽人劉鹹與這商人一起,帶男女各十人去大秦。

    據說要從海外的一個港口乘大海船,揚七張帆,走一個多月才能到達。

    曹丕剛剛登基當上魏文帝時,曾派人到東吳要一些奇珍異品,象什麼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牛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等,大部分都不是中國出産的。

    有些大臣建議不理曹丕的索求,孫權卻答應得很痛快,說“他所要的東西,在我這兒就象瓦石一樣,我不用的可以換來軍馬,為什麼不和他們作作交易呢?”這就是東吳海外貿易發達的好處了,也說明東吳人的商業頭腦和戰備觀念應該特别提出的是,正是東吳的遠航船隊,首次打通了大陸與台灣的聯系。

    台灣古稱夷洲,那以前和大陸還沒有什麼聯系,但它附近的島嶼(古稱亶洲)卻從秦漢以來“時有至會稽貨布者”,會稽人出海也時常有因風向飄流至那裡的。

    孫權于黃龍二年(230年)派大将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尋找這兩個島嶼,結果隻找到了夷洲。

    這是史籍上有關台灣最早的記載。

    台灣與大陸的聯系,也從那時逐漸密切起來。

     三國經濟競争的結果,促進了各自經濟優勢的發展。

    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在三分歸一統後寫過著名的《三都賦》,描述三國都城壯麗繁華的景象,可見發展水平已比較接近了。

    後來五胡亂華,東晉南遷,中原文化科技進一步向長江流域傳播,造成南北方既渾一又均衡的發展。

     說起來,當年魏國略相當于今天之華北西北,吳蜀所在區域分别略相當于華東華南與西南,今天仍然是我國除東北以外的三個主要經濟區。

    它們在全國的作用,也依稀和三國時期有幾分相似:北方有政治文化之優勢,東南沿海有商業貿易之便,西南有資源豐富之利。

    近年有些經濟專家提出的“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區發展戰略”,也是這種格局的變化發展。

    為了全面振興中華,也需要各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促進人才流動,合理布局。

    這些依然可從三國曆史中得到某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