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而何生亮?(陳釀三國之七)

關燈
《隆中對》是了解諸葛亮和一部《三國演義》的核心關鍵。

    這個大策劃的第一步就是“跨有荊、益”。

    荊州當時轄有九郡,包括了今日之兩湖全部和兩廣的北部,無論處于中國腹心的地理位置之重要,還是面積之廣大,都足以使“有志圖王者”“心搖旌迷”。

    赤壁一戰的核心問題就是決定荊州歸屬,連夷陵大戰也是因荊州易幟引發的。

    其中周瑜和諸葛亮又聯合又鬥争的故事,不但成為赤壁一役成敗的關鍵,而且還為決勝以後情節的發展增添了袅袅不絕的餘韻,留下最著名的的警語,便是周瑜臨終前發出的感慨:“既生瑜而何生亮”。

     用金庸小說的套語(“套語”為話本小說的語詞系統之一,頗近古意)來說,周瑜用盡心機謀害諸葛亮的種種打算失敗之後,應該取的正确态度是“學藝不精,技不如人,認栽。

    ”何況“小時候胖不算胖”,“退後一步天地寬”,“留得青山在”,“躲過初一,還有十五”等等,為自個想開點的說詞道理有的是,何至于氣死呢? 說氣小量狹,其實冤枉了曆史上的周瑜,《三國志》反而特别贊許過他的“性度恢宏,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裴松之註《三國志》引《江表傳》則補充說:“(程)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

    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普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時人以其歉讓服人如此。

    ”可見曆史上的周瑜和小說戲劇中的周瑜差别之大,遠勝于曹操。

    奇怪的是卻沒有熱心人替他翻案,後人作翻案文章,說不定也有勢利心作祟。

     唐宋以前,曆史上認定赤壁之戰的主帥是周瑜,如李白的《赤壁歌送别》詩就說“二龍相争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說“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還特别強調“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兩位都是川人,卻都沒有提到諸葛亮什麼事,就是明證。

    北宋以後理學提倡尊王學說,朱熹在《通鑒綱目》中首先遡劉備為正統,諸葛亮地位也大幅上升,說話戲劇藝人講述三分故事,東吳患得患失的私心被張揚出來,尤其是他們趁關羽北上宛洛,威震華夏之機偷襲荊州,緻使諸葛亮《隆中對》恢複中原的策劃功虧一匮,尤其為南宋盼望“王師北定中原日”的士民所痛诟。

    主題一經确立,元人《隔江鬥智》雜劇描寫諸葛與周瑜間争鬥,周的形象因之被改塑。

     這也有藝術上的需要,否則就襯托不出諸葛亮的智謀氣度的高超。

    襯托人物一般都以常人常态為基準,如《福爾摩斯探案》中的華生,《堂.吉诃德》中的潘,以及《西遊記》中猴哥兒的兄弟豬八戒的設置,都使主人公或因智謀之高妙出人意表,或因理想之虛幻令人回味。

    《三國演義》情況略有不同,它先用才智相若的周瑜,後以韬略相捋的司馬懿來襯托、突出諸葛亮,以使諸葛亮一線貫穿。

    以至有讀者認為《三國》自五丈原後可以不讀,《紅樓夢》自焚稿後不忍卒讀的感慨來。

    周瑜不幸被選來擔任這種尴尬角色,自然要寫成嫉賢妒能,偏狹忌刻的人物了。

     嫉賢妒能,偏狹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