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進攻(草稿)
關燈
小
中
大
牽制性進攻吸引的敵人兵力僅與自己投入的兵力相等,那麼它就沒有起到真正牽制性進攻的作用,行動就成了一次從屬進攻。
甚至對一次由于情況有利、有望以少量兵力取得特别大的戰果(例如輕易地占領一處重要的要塞)而部署的從屬進攻,也不一定再稱之為牽制性進攻。
如果一個國家在抵抗另一個國家時受到第三國的進攻,人們當然習慣上也把這來自第三國的進攻稱為牽制性進攻,但是這種進攻與一般進攻的區别隻是方向不同,因此沒有理由給它起一個特别的名稱,因為在理論中,人們用專門的名稱隻應表示專門的事物。
很明顯,要想以少量的兵力吸引敵人較多的兵力,必須具備特别的條件,以便讓敵人有這樣做的動機。
因此,随便派出一支部隊前往一個迄今未到過的地點,還不足以達到一次牽制性進攻的目的。
如果進攻者派遣一支1000人的小部隊前往主要戰區以外的敵方某一地區去征收稅賦等,那麼當然可以預見,如果防禦者也向那裡派出1000人,那麼他是無法阻止進攻者的這一行動的。
防禦者要确保這一地區不受襲擾,就不得不派去更多的兵力。
但是人們要問,防禦者是否可以不去保護這一地區,而是同樣派出一支這樣的分遣隊前往進攻者相應的地區,從而取得平衡呢?如果進攻者想從這種行動中得到好處,就必須事先确定在防禦者的地區可以比防禦者在他的地區得到更多的東西,或者可以對防禦者的地區造成更大的威脅。
如果情況是這樣,那麼一次投入兵力很少的牽制性進攻就肯定能牽制比自己多的敵人兵力。
相反,投入牽制性進攻的兵力越多,從中獲得的好處就越少,這是牽制性進攻的本性使然,因為防禦者的5萬人在保衛一個中等地區時,不僅能夠成功地針對5萬人進行防禦,而且也能針對更多些的敵人進行成功的防禦。
因此,如果牽制性進攻的規模較大,那麼它能否得到好處是很值得懷疑的。
牽制性進攻的規模越大,隻要進攻者還是想從中得到些好處,那麼就越要求其他條件更确切地有利于牽制性進攻。
這些對牽制性進攻有利的條件可能是: 1.在不削弱主要進攻的情況下,進攻者擁有可用于牽制性進攻的部隊; 2.防禦者的多個地點非常重要,并會受到牽制性進攻的威脅; 3.防禦者的臣民們對其政府不滿; 4.受到這種進攻的是一個可以提供較多戰争物資的富饒地區。
如果人們要采取一次符合上述條件、有望成功的牽制性進攻行動,就會發現這樣的機會并不多。
而且這裡還有一個要點:每次牽制性進攻都會給本無戰争的地區帶來戰争,從而總是多少會喚起敵方原本沉寂的作戰力量。
如果對手擁有民兵和全民武裝的手段,而且已經做好戰争準備,那麼牽制性進攻造成的這種結果就更能讓人感受到。
如果一個地區突然受到敵人一支部隊的威脅并且事先未做任何防禦準備,那麼這一地區内的所有力量就會圍繞在能幹的官員們周圍,所有人就會提供和利用可能的非常手段抵禦這場災難,這是完全符合事物本性的,也是為經驗充分證明了的。
這樣一來,在這裡就産生了新的抵抗力量,而且是那種接近于人民戰争并且很容易喚起人民戰争的抵抗力量。
每次采取牽制性進攻時都必須注意這一點,以免自掘墳墓。
英軍1799年對荷蘭北部的行動[1]和1809年對瓦爾赫倫島[2]的行動[3],作為牽制性進攻來看,隻是由于這些部隊除此以外派不上其他用場,才勉強可以說是正确的。
然而毫無疑問,英國人的這些行動增加了法國人的抵抗總量。
假如英國人在法國本土登陸,也會引起這種後果。
以登陸行動威脅法國海岸,當然能給進攻者帶來很大好處,因為這畢竟能牽制法軍的大量部隊去防守海岸。
但如果真的用一支大部隊登陸,那麼隻有當登陸者能指望得到一個反對本國政府的地區的支持時,才是可行的。
戰争中進行一次大規模決戰的可能性越小,牽制性進攻就越是可行,當然從中可能得到的好處也就越小。
牽制性進攻隻是一個讓過于停滞不前的大部隊運動起來的手段。
牽制性進攻的實施 1.牽制性進攻有可能包括真正的進攻,因此伴随實施的特點就是勇敢和快速。
2.但是牽制性進攻的意圖也可以更多是虛張聲勢,此時它同時是佯動。
至于此時應運用哪些特别手段,隻有熟悉有關情況和人的特點的智者才能提出。
此時必須讓兵力非常分散,這是事物的本性所在。
3.如果實施牽制性進攻的兵力較多,而且退路被限制在一定的地點上,那麼部署一支可支援各路進攻部隊的預備隊就是實施牽制性進攻的一個重要條件。
*** [1]阿勒爾河(dieAller),德國威悉河右岸的一條支流,長260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2]威斯特法倫(Westfalen),曆史上今德國威悉河與萊茵河之間的地區。
在弗裡德裡希二世時期分為很多小邦。
1757年冬,法軍在漢諾威選帝侯國境内進入越冬營壘。
1758年2月,普魯士斐迪南公爵襲擊法軍營壘,法軍退過阿勒爾河,由于擔心退路被切斷,在3月底繼而退過萊茵河,放棄了全部威斯特法倫。
&mdash&mdash譯者注 [3]在第二次反法聯盟戰争中,約克率領英俄聯軍35,000人于1799年8月在荷蘭北部登陸,初戰告捷,但于9月18日在貝爾根(Bergen,今荷蘭北荷蘭省一小鎮,瀕臨北海)敗于法軍,最後從海路撤退。
&mdash&mdash譯者注 第二十一章 入侵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所能談的幾乎隻限于解詞。
我們發現近代的著作家們經常使用這個詞,甚至自負地認為用它可以表示某個特别的東西&mdash&mdash法國人就不停地使用&ldquo入侵戰争&rdquo[1]一詞。
法國人用這個詞來表示每個深入敵國腹地的進攻,并想把這種進攻作為穩紮穩打進攻(僅在邊境附近蠶食敵人)的對立面,但這是一種不合邏輯的用詞混亂。
一次進攻是應該隻在邊境附近進行,還是應該深入敵國;是應該首先緻力于奪取要塞,還是應該首先尋找和不停地追擊敵大部隊的核心,這不是一個語言表述方式能決定的,而是要取決于當時的情況,對此至少在理論上不會有其他的看法。
在某些情況下,深入敵國推進可能比在邊境附近的行動更有步驟,甚至更為謹慎,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深入敵國推進無非恰恰是一次有力進攻的幸運結果,因此與進攻沒有什麼區别。
*** [1]瓦爾赫倫島(Walcheren),今荷蘭澤蘭省的一個半島,在1871年築壩以前為一島嶼。
&mdash&mdash譯者注 附錄 關于勝利的頂點[1] 勝利者不是在每場戰争中都能徹底打垮對手,經常而且大多都會出現一個勝利的頂點,這是為大量經驗充分證明了的。
由于這個問題對戰争理論特别重要,并且幾乎是所有戰局計劃的依據,同時由于這個問題從表面上來看就像一束陽光能反射出奇光異彩,似乎有很多的矛盾,因此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更仔細地加以研究并探讨其内在的原因。
勝利通常已經産生于所有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總和所形成的優勢。
毫無疑問,勝利能增加這種優勢,否則人們就不會追求和以大的代價換取勝利了。
勝利本身毫無疑問能增加這種優勢,勝利的後續影響也會增加這種優勢,不過勝利的後續影響不會把這一優勢增加到最極緻,而隻是大多能增加到某一點。
這一點在勝利過後可能很快就能達到,有時甚至會如此之快,以至一次勝利會戰的全部後續影響可能僅限于增加了士氣上的優勢。
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之間的聯系。
在軍事行動的進程中,軍隊不斷遇到增加和減少其力量的因素,因此關鍵在于擁有力量優勢。
由于對每個減少一方力量的因素都應視為增加另一方力量的因素,因此雙方在前進和退卻時,無疑都會遇到由增加力量因素和減少力量因素組成的這兩股洪流。
我們隻要研究在其中一種情況下引起這種變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也就同時說明了在另一種情況下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
一方在推進時,導緻其力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1.敵軍受到的人員損失,因為其人員損失通常比我們的大。
2.敵人在倉庫、補給站、橋梁等非有生作戰力量方面受到的損失,而我們根本沒有這種損失。
3.從我們踏上敵人國土的那一刻起,敵人就開始喪失國土,因此也就喪失補充新的作戰力量的源泉。
4.而對我們來說則是得到了部分這些源泉,換句話說,得到了以敵養己之利。
5.敵人的各部分之間失去了内在聯系,無法正常活動。
6.對手的盟友棄之而去,其他盟友則轉向我們。
7.最後,對手喪失了勇氣,有的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一方在推進時,導緻其力量削弱的原因是: 1.我們被迫圍困、沖擊或監視敵人的要塞;或者敵人在我們獲勝前雖也采取了這些行動,但在退卻時已将這些部隊調回大部隊。
2.從我們踏上敵人所在地區的那一刻起,戰區的本性就改變了,成了有敵意的地方;我們必須占領它,因為隻有我們占領它,它才是屬于我們的,但是它畢竟會處處給我軍這整部機器帶來困難,而這些困難必然會削弱這部機器的運行效果。
3.我們日益遠離自己的作戰力量源泉,而對手日益接近其作戰力量源泉。
這使我們無法及時補充已經消耗的力量。
4.受到我們威脅的國家面臨危險,引起其他強國保護它。
5.最後,對手由于面臨的危險大,會更加努力,而勝利的一方由于已經獲勝,其努力程度會降低。
所有這些好處和不利有可能并存,在某種程度上猶如兩個路人相遇後繼續按相反的方向各走各的路。
隻是最後一次相遇是真正的對立,無法擦肩而過,是互相排斥的。
僅這一點就已經表明,勝利的效果可能非常不同,它們可能把對手壓制下去,或者也可能促使對手投入更大的力量。
我們想試着對上述各點做些說明。
1.敵軍在一次大敗後的損失可能在最初時刻最大,然後日益減少,直到與我方的損失形成一個平衡點,但是敵人的損失也可能與日俱增,這取決于不同的處境和條件。
人們隻能泛泛地說,素質較好的軍隊會更常出現前一種情況,素質較差的軍隊會更常出現後一種情況;除了軍隊的素質以外,政府的素質在這方面也是極為重要的。
在戰争中區分上述兩種情況是很重要的,以便不會在真正應該開始行動的時候卻停止不前(或者出現相反的情況)。
2.敵人在非有生作戰力量方面的損失同樣可能有增減,這取決于其物資儲存地的位置和狀況。
不過這個問題就其重要性來說,在今天已經不再能與其他問題相提并論了。
3.第三個好處必然會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增加,但是一般來說,隻有當部隊已經深入敵國,也就是說已經占領了敵人1/4~1/3的國土時,才應考慮這一好處。
此外,這時還要考慮這些地區涉及戰争方面的内在價值。
同樣,第四個好處也會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增加。
但是對上述這兩個好處要指出,其對正在作戰的部隊的影響很少能迅速讓人感覺到,而是比較緩慢和間接地産生作用,因此不應為得到這兩個好處而把弓拉得過緊,也就是說,不應讓自己陷于任何過于危險的境地。
至于第五個好處,也是隻有當部隊已經前進較多距離,同時敵國國土的形狀給我們機會将其中一些地區與其主要部分分開時,才應考慮。
這時,這些地區就像被捆緊的四肢一樣,通常不久就會失去生機。
第六個和第七個好處至少很有可能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增加。
對此,我們下面還要加以說明。
現在我們轉而談談力量削弱的原因: 1.對敵人要塞的圍困、沖擊和包圍,在大多數情況下會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增加。
僅是這個原因造成的進攻者的力量削弱,對部隊一時的兵力數量就有極大的影響,以至在這方面的力量削弱很容易就抵消掉所有的好處。
當然,現在進攻者已經開始用很少的兵力沖擊要塞,甚至隻是用更少的兵力監視它們;敵人也不得不派守軍防守這些要塞。
盡管如此,要塞仍是一個重要的保障安全的要素。
要塞守軍通常半數是由此前未參戰的力量組成;在防禦者交通線沿線的要塞前,進攻者往往不得不留下比守軍多一倍的兵力;進攻者隻是要正式圍攻或者通過絕糧迫使一個大要塞投降,就需要動用一個小的軍團。
2.進攻者在敵國内建立一個戰區的必要性必然會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加大。
由此而引起的力量削弱即使對部隊一時的兵力數量不會産生大的影響,但對部隊的長期狀況還是會産生比第一個原因更大的影響。
在敵國國土上,隻有我們占領的那部分國土才可以被看作是我們的戰區,也就是說,在這些戰區,我們要麼是在城外留下小部隊,要麼是在最重要的城市或兵站等地不時留下守軍。
不管我們留下的守軍是多麼少,這畢竟較大地削弱了我們的作戰力量,但這還是最次要的。
每個軍團都有戰略翼側(其交通線兩側的地方);由于敵人的軍團也有戰略翼側,因此我們感覺不到翼側的弱點,但是隻有在本國時才是這樣;一旦進入敵國,我們就會感覺到翼側的弱點,因為在交通線很長而又很少或者根本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即使敵人對我翼側采取最小的行動,他也有望得到一些戰果,而在敵人的國土上,我們到處都有可能遇到這樣的行動。
我們推進得越遠,戰略翼側就越長,由此産生的危險也就越大,因為不僅這種翼側很難得到保護,而且敵人采取行動的幹勁也正是由于我方交通線很長和沒有安全保障才被激發出來。
我方一旦退卻,如果失去交通線,由此可能産生的後果是極其令人擔憂的。
所有這一切都使正在前進的部隊每前進一步都會增加一份新的負擔,以緻這支部隊如果剛開始前進時沒有非常大的優勢,就會逐漸感到其計劃越來越受阻,其突擊力越來越弱,最後感到其處境不安和令人擔心。
3.部隊與來源地(自身不斷削弱的部隊必須從這裡不斷得到補充)的距離随着部隊前進而加大。
一支出征的軍隊就像是煤油燈發出的光亮,滋養它的燈油越少,距我們視線的焦點越遠,光亮就越小,直到完全熄滅。
當然,被占領地區的财富可以大幅減少這個難題,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一是因為總有大量東西必須自本國補充,例如兵員;二是因為一般情況下,敵國提供的不如本國提供的迅速和可靠;三是因為臨時産生的需求無法像在本國那樣很快得到滿足;四是因為各種誤解和錯誤無法像在本國那樣可以及早地被發現和得到糾正。
如果一國君主不親自率領他的軍隊(這在最近的戰争中已經成為一種風氣),那麼他就遠離了軍隊,于是來回請示所帶來的時間損失也是一個新出現的很大的不利,因為一位統帥的權限再大,也無法獨自決定其廣闊活動範圍内的所有事項。
4.政治關系的變化。
如果勝利引起的這些變化變得對勝利者不利,那麼勝利者越是前進,其面臨的不利變化就越多;同樣,如果這些變化對勝利者有利,那麼勝利者越是前進,其面臨的有利變化也就越多。
在這裡,一切取決于現有的政治聯系、利害關系、習慣做法、前進方向,取決于君主、大臣、寵臣和情人等等。
人們一般隻能說,一個有較小盟友的大國被戰勝後,這些盟友通常很快會與它脫離關系,然後勝利者在這方面将随着每次戰鬥獲勝而變得更強;但是如果戰敗的國家比較小,并且其生存受到了威脅,則會有很多國家做它的保護者,此前曾經幫助勝利者撼動這個小國的其他國家,如果認為勝利者這樣做太過分,則會反悔。
5.引起敵人更激烈的抵抗。
敵人有時會由于驚恐和懵亂而放下手中的武器,有時又會受控于爆發的情緒,而争先恐後地拿起武器,以至在第一次大敗後,其抵抗反而比之前激烈得多。
從人民和政府的特點、國土的自然情況以及國家的政治聯系中,人們可以推測出很可能出現的情況。
僅是後面這第4點和第5點就會使人們在戰争中的不同場合制訂出非常不同的計劃。
有的人由于膽怯和所謂按部就班的行事風格而失去最好的時機,有的人則行動魯莽,好似一個人撲通一下跳入沒頂的水中,之後卻狼狽不堪和驚恐萬狀,就像我們見過的剛被别人從水裡拉上來那樣。
在這裡我們還要指出,勝利者在危險過去以後,在為鞏固勝利而正需要做出新的努力時,往往會出現懈怠。
如果我們總的看一下這些不同的、相互對立的因素,無疑會得出結論:在一般情況下,對勝利的利用和在進攻戰争中的前進會使進攻開始時擁有的或者通過勝利取得的優勢受到削弱。
這裡我們必然會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情況是這樣,那麼此時是什麼驅使勝利者繼續追求勝利,繼續在攻勢中前進呢?這還能真的叫作利用勝利嗎?在已得到的優勢還根本未減少之前就停止行動不是更好嗎? 對這些問題當然應該這樣回答:擁有兵力優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目的或是打垮敵人,或是至少奪取敵人的部分國土,以便讓自己處于有利地位,這樣做雖然對部隊一時的狀況沒有什麼好處,但畢竟對推動戰争和媾和有利。
即使我們要徹底打垮對手,也必須想到,也許前進的每一步都會削弱我們的優勢,但是從中不是必然就得出&ldquo我方優勢在對手失敗之前肯定消失&rdquo的結論。
對手有可能在我方優勢消失之前失敗。
如果我們利用最後極小的優勢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沒有運用這點優勢就是一個錯誤。
人們在戰争中擁有的或者赢得的優勢隻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且必須運用這一手段去達到目的。
但是人們必須了解優勢能夠達到的那個點,以便不超過這個點,否則收獲到的就不是新的好處,而是恥辱。
戰略優勢在戰略進攻中會逐漸消失,對此我們無須列舉特别的戰例加以說明;這方面的大量現象更多是要求我們探尋其内在的原因。
隻是自拿破侖出現後,我們才看到文明國家之間那種優勢可以一直保持到對手失敗的戰局。
在拿破侖出現以前,每次戰局都是以勝利的軍隊試圖赢得一個能與對手保持平衡的點而結束的。
一旦赢得這個點,勝利的活動就停止了,或者為達到這一平衡點,有時甚至還要退卻。
勝利的這一頂點接下來還會在所有那些無法以打垮對手為戰争目标的戰争中出現,而且總會有大多數戰争是這樣。
因此,由進攻到防禦的轉折點是各戰局計劃的自然目标。
如果進攻者的行動超出了這個目标,那麼這不僅是對力量的一種無效運用,不再能帶來戰果,而且還是對力量的一種有害運用,會引起敵人的反擊,而且根據一般的經驗,這些反擊往往能達到超出尋常的效果。
進攻者的行動超過頂點的現象是如此普遍,看上去是如此理所當然和容易為人們内心理解,以至我們可以不必詳細地論述其原因。
無論如何,進攻者在剛占領的地區缺少有關設施和組織,加上其受到的較大損失與期待得到的新戰果之間在内心形成的強烈反差,是進攻者的行動超過頂點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方面是經常高漲到自負程度的情緒,另一方面是消沉沮喪,精神力量通常在這裡不尋常地、活躍地交織在一起。
進攻者在退卻時的損失會由于這一原因而加大。
如果他得以逃脫,隻是不得不把奪到的東西歸還,而沒有喪失自己的國土,通常就已經要謝天謝地了。
在這裡我們必須排除一個似乎會出現的矛盾。
有人可能會認為,隻要進攻者還在繼續前進,隻要他還有優勢,那麼由于其在勝利之路的終點上出現的防禦是比進攻更有力的作戰形式,因此進攻者此時突然變成弱者的危險應該是更小了。
但是這種危險确實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看一看曆史,就不得不承認,最大的局勢驟變的危險往往是在進攻變弱和轉入防禦的時刻出現的。
現在我們要看一下其中的原因。
我們認為防禦這種作戰形式的優越性體現在以下幾點: 1.可利用地形; 2.擁有準備好的戰區; 3.有民衆的支持; 4.擁有等待之利。
清楚的是,這些因素并不總是以相同的程度存在,也不總是産生相同程度的效果,因此一次防禦與另一次防禦也不總是相同的,防禦相對于進攻也不總是具有相同的優越性。
特别是在進攻力量衰竭後出現的防禦,由于其戰區一般位于前出很遠的攻勢三角形[2]的頂點,因此就更是這樣。
在這種防禦中,隻有上述四個優越性中的第一個,即&ldquo可利用地形&rdquo沒有變化,第二個優越性大多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第三個優越性變成了反面,第四個優越性已經受到很大的削弱。
現在我們隻對第四個優越性解釋幾句。
有時多個戰局會在一種臆想的均勢中毫無結果地拖下去,因為本應采取行動的一方缺乏必要的決心,而另一方認為可從中得到等待之利。
如果有一個攻勢行動幹擾了這一均勢,損害了敵人的利益,促使他要采取行動,那麼敵人繼續無所事事和猶豫不決的可能性就大為減少了。
在占領區組織防禦和在本國内組織防禦相比,前者的特點是面臨更多的挑戰。
這種防禦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進攻的因素,從而削弱了它的防禦本性。
道恩可以讓弗裡德裡希二世[3]相安無事地停留在西裡西亞和薩克森,但假如是在波希米亞,就不會允許他這樣了。
因此很清楚,對交織于一次攻勢行動的防禦來說,其所有要素都已經受到削弱,因此已經不再具備它原有的對進攻的優越性了。
正如沒有一個防禦戰局純粹是由防禦因素組成的一樣,也沒有一個進攻戰局純粹是由進攻因素組成的,因為除了每個戰局短暫的間隙(這時雙方軍隊都處于防禦狀态),每一次無法導緻媾和的進攻都不得不以防禦結束。
防禦本身以這種方式削弱了進攻。
我們把進攻因此而進入的防禦更多看作是進攻的最主要的不利。
我們這樣說并不是閑來無事地鑽牛角尖。
這樣也就解釋了在進攻和防禦作戰形式的力量中原來存在的差别為何會逐漸減少。
我們現在還要指出,這種差别為何有可能完全消失,并在短時間内轉向相反的因素。
如果允許我們借用自然界的一個概念,那麼我們就可以更簡短地說明問題。
在物質世界,任何一個力要發揮作用都需要時間。
一個緩慢和陸續運用即足以擋住一個運動物體的力,如果時間不足,就會反被那個運動物體克服。
物質世界的這一法則對我們精神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來說,是一個恰當的說明。
一旦我們的思維已經被引到某個方向,那麼不是一個自身充分的理由就能改變或中止這種思維的。
要改變或中止它,需要時間、平靜和對意識的持續作用。
在戰争中也是如此。
一旦人們内心已經有一個明确的方向(或是繼續向目标前進,或是回頭轉向一處避風港),那麼很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人們很難完全感受到那些要求他們停止前進或者鼓勵他們行動的理由,而且由于他們的行動正在繼續,于是他們在運動的洪流中會不知不覺地超過均勢的界限,超過頂點線。
甚至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盡管進攻者已經筋疲力盡,但是在精神力量的支撐下(在進攻中尤其會有這種精神力量),對他們來說,繼續前進反而比停下來更容易,就像馱着重物上山的馬匹一樣。
至此,我們認為已經并未自相矛盾地說明了進攻者為什麼會超出勝利的頂點,而如果他在這一點停下并轉入防禦,他本還是可以取得成果,即保持均勢的。
因此在拟訂戰局計劃時,無論對進攻者來說,還是對防禦者來說,正确地确定這個頂點是很重要的。
對進攻者來說,這可以使他不采取超出其能力的行動,不背債務;對防禦者來說,這可以使他認識到并利用進攻者一旦超過頂點而對進攻者不利的情況。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統帥在确定勝利的頂點時應該考慮的所有有關問題。
我們回憶起,他必須了解很多其他的遠近情況,才能從其中最重要的情況中估計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猜出)行動的方向和價值,也就是說要猜出敵軍在我第一次打擊後是會成為一個更堅固的核心,呈現出越來越緊密的團結,還是會像博洛尼亞瓶[4]那樣一旦傷及表面即化為碎片;要猜出封鎖和切斷敵國内個别補給來源地和交通線會引起多大的削弱和癱瘓;要猜出對手在受到打擊後,是會由于火辣的傷痛而無力地癱軟下去,還是會像一頭受傷後的公牛反而狂怒起來;要猜出其他強國對此是會恐懼還是會憤怒,政治聯系是會解體還是會建立起來,以及哪些政治聯系會解體或建立起來。
如果說統帥應像射手擊中其目标一樣,以他的判斷力猜中所有這一切以及其他很多情況,那麼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的這種智力活動是不簡單的。
千百條歧路會使人的判斷迷失方向;即使問題衆多以及複雜多面沒有難住統帥,但是危險和責任也會使他舉棋不定。
于是就會出現以下情況:大多數統帥甯願停在遠離目标的地方,而不願距目标太近;而具有出色勇敢和高度進取精神的統帥往往又錯誤地超出了目标,從而未達成其目的;隻有那些以較少手段采取較大行動的人幸運地達到了目的。
注: *** [1]1809年,在第五次反法聯盟戰争期間,英軍一支部隊于7月30日在荷蘭的瓦爾赫倫島登陸,以減輕盟國奧地利的壓力并摧毀拿破侖在安特衛普的艦隊基地。
英軍雖一度占領全島,但由于軍中暴發疫病,于12月撤離該島。
&mdash&mdash譯者注 [2]&ldquo入侵戰争&rdquo一詞,作者用了法語&ldquoguerred´invasion&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3]可參閱本篇第四章和第五章。
&mdash&mdash編者注 [4]指發起攻勢的部隊與其出發基地的兩端形成的三角形。
&mdash&mdash譯者注
甚至對一次由于情況有利、有望以少量兵力取得特别大的戰果(例如輕易地占領一處重要的要塞)而部署的從屬進攻,也不一定再稱之為牽制性進攻。
如果一個國家在抵抗另一個國家時受到第三國的進攻,人們當然習慣上也把這來自第三國的進攻稱為牽制性進攻,但是這種進攻與一般進攻的區别隻是方向不同,因此沒有理由給它起一個特别的名稱,因為在理論中,人們用專門的名稱隻應表示專門的事物。
很明顯,要想以少量的兵力吸引敵人較多的兵力,必須具備特别的條件,以便讓敵人有這樣做的動機。
因此,随便派出一支部隊前往一個迄今未到過的地點,還不足以達到一次牽制性進攻的目的。
如果進攻者派遣一支1000人的小部隊前往主要戰區以外的敵方某一地區去征收稅賦等,那麼當然可以預見,如果防禦者也向那裡派出1000人,那麼他是無法阻止進攻者的這一行動的。
防禦者要确保這一地區不受襲擾,就不得不派去更多的兵力。
但是人們要問,防禦者是否可以不去保護這一地區,而是同樣派出一支這樣的分遣隊前往進攻者相應的地區,從而取得平衡呢?如果進攻者想從這種行動中得到好處,就必須事先确定在防禦者的地區可以比防禦者在他的地區得到更多的東西,或者可以對防禦者的地區造成更大的威脅。
如果情況是這樣,那麼一次投入兵力很少的牽制性進攻就肯定能牽制比自己多的敵人兵力。
相反,投入牽制性進攻的兵力越多,從中獲得的好處就越少,這是牽制性進攻的本性使然,因為防禦者的5萬人在保衛一個中等地區時,不僅能夠成功地針對5萬人進行防禦,而且也能針對更多些的敵人進行成功的防禦。
因此,如果牽制性進攻的規模較大,那麼它能否得到好處是很值得懷疑的。
牽制性進攻的規模越大,隻要進攻者還是想從中得到些好處,那麼就越要求其他條件更确切地有利于牽制性進攻。
這些對牽制性進攻有利的條件可能是: 1.在不削弱主要進攻的情況下,進攻者擁有可用于牽制性進攻的部隊; 2.防禦者的多個地點非常重要,并會受到牽制性進攻的威脅; 3.防禦者的臣民們對其政府不滿; 4.受到這種進攻的是一個可以提供較多戰争物資的富饒地區。
如果人們要采取一次符合上述條件、有望成功的牽制性進攻行動,就會發現這樣的機會并不多。
而且這裡還有一個要點:每次牽制性進攻都會給本無戰争的地區帶來戰争,從而總是多少會喚起敵方原本沉寂的作戰力量。
如果對手擁有民兵和全民武裝的手段,而且已經做好戰争準備,那麼牽制性進攻造成的這種結果就更能讓人感受到。
如果一個地區突然受到敵人一支部隊的威脅并且事先未做任何防禦準備,那麼這一地區内的所有力量就會圍繞在能幹的官員們周圍,所有人就會提供和利用可能的非常手段抵禦這場災難,這是完全符合事物本性的,也是為經驗充分證明了的。
這樣一來,在這裡就産生了新的抵抗力量,而且是那種接近于人民戰争并且很容易喚起人民戰争的抵抗力量。
每次采取牽制性進攻時都必須注意這一點,以免自掘墳墓。
英軍1799年對荷蘭北部的行動[1]和1809年對瓦爾赫倫島[2]的行動[3],作為牽制性進攻來看,隻是由于這些部隊除此以外派不上其他用場,才勉強可以說是正确的。
然而毫無疑問,英國人的這些行動增加了法國人的抵抗總量。
假如英國人在法國本土登陸,也會引起這種後果。
以登陸行動威脅法國海岸,當然能給進攻者帶來很大好處,因為這畢竟能牽制法軍的大量部隊去防守海岸。
但如果真的用一支大部隊登陸,那麼隻有當登陸者能指望得到一個反對本國政府的地區的支持時,才是可行的。
戰争中進行一次大規模決戰的可能性越小,牽制性進攻就越是可行,當然從中可能得到的好處也就越小。
牽制性進攻隻是一個讓過于停滞不前的大部隊運動起來的手段。
牽制性進攻的實施 1.牽制性進攻有可能包括真正的進攻,因此伴随實施的特點就是勇敢和快速。
2.但是牽制性進攻的意圖也可以更多是虛張聲勢,此時它同時是佯動。
至于此時應運用哪些特别手段,隻有熟悉有關情況和人的特點的智者才能提出。
此時必須讓兵力非常分散,這是事物的本性所在。
3.如果實施牽制性進攻的兵力較多,而且退路被限制在一定的地點上,那麼部署一支可支援各路進攻部隊的預備隊就是實施牽制性進攻的一個重要條件。
*** [1]阿勒爾河(dieAller),德國威悉河右岸的一條支流,長260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2]威斯特法倫(Westfalen),曆史上今德國威悉河與萊茵河之間的地區。
在弗裡德裡希二世時期分為很多小邦。
1757年冬,法軍在漢諾威選帝侯國境内進入越冬營壘。
1758年2月,普魯士斐迪南公爵襲擊法軍營壘,法軍退過阿勒爾河,由于擔心退路被切斷,在3月底繼而退過萊茵河,放棄了全部威斯特法倫。
&mdash&mdash譯者注 [3]在第二次反法聯盟戰争中,約克率領英俄聯軍35,000人于1799年8月在荷蘭北部登陸,初戰告捷,但于9月18日在貝爾根(Bergen,今荷蘭北荷蘭省一小鎮,瀕臨北海)敗于法軍,最後從海路撤退。
&mdash&mdash譯者注 第二十一章 入侵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所能談的幾乎隻限于解詞。
我們發現近代的著作家們經常使用這個詞,甚至自負地認為用它可以表示某個特别的東西&mdash&mdash法國人就不停地使用&ldquo入侵戰争&rdquo[1]一詞。
法國人用這個詞來表示每個深入敵國腹地的進攻,并想把這種進攻作為穩紮穩打進攻(僅在邊境附近蠶食敵人)的對立面,但這是一種不合邏輯的用詞混亂。
一次進攻是應該隻在邊境附近進行,還是應該深入敵國;是應該首先緻力于奪取要塞,還是應該首先尋找和不停地追擊敵大部隊的核心,這不是一個語言表述方式能決定的,而是要取決于當時的情況,對此至少在理論上不會有其他的看法。
在某些情況下,深入敵國推進可能比在邊境附近的行動更有步驟,甚至更為謹慎,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深入敵國推進無非恰恰是一次有力進攻的幸運結果,因此與進攻沒有什麼區别。
*** [1]瓦爾赫倫島(Walcheren),今荷蘭澤蘭省的一個半島,在1871年築壩以前為一島嶼。
&mdash&mdash譯者注 附錄 關于勝利的頂點[1] 勝利者不是在每場戰争中都能徹底打垮對手,經常而且大多都會出現一個勝利的頂點,這是為大量經驗充分證明了的。
由于這個問題對戰争理論特别重要,并且幾乎是所有戰局計劃的依據,同時由于這個問題從表面上來看就像一束陽光能反射出奇光異彩,似乎有很多的矛盾,因此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更仔細地加以研究并探讨其内在的原因。
勝利通常已經産生于所有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總和所形成的優勢。
毫無疑問,勝利能增加這種優勢,否則人們就不會追求和以大的代價換取勝利了。
勝利本身毫無疑問能增加這種優勢,勝利的後續影響也會增加這種優勢,不過勝利的後續影響不會把這一優勢增加到最極緻,而隻是大多能增加到某一點。
這一點在勝利過後可能很快就能達到,有時甚至會如此之快,以至一次勝利會戰的全部後續影響可能僅限于增加了士氣上的優勢。
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之間的聯系。
在軍事行動的進程中,軍隊不斷遇到增加和減少其力量的因素,因此關鍵在于擁有力量優勢。
由于對每個減少一方力量的因素都應視為增加另一方力量的因素,因此雙方在前進和退卻時,無疑都會遇到由增加力量因素和減少力量因素組成的這兩股洪流。
我們隻要研究在其中一種情況下引起這種變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也就同時說明了在另一種情況下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
一方在推進時,導緻其力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1.敵軍受到的人員損失,因為其人員損失通常比我們的大。
2.敵人在倉庫、補給站、橋梁等非有生作戰力量方面受到的損失,而我們根本沒有這種損失。
3.從我們踏上敵人國土的那一刻起,敵人就開始喪失國土,因此也就喪失補充新的作戰力量的源泉。
4.而對我們來說則是得到了部分這些源泉,換句話說,得到了以敵養己之利。
5.敵人的各部分之間失去了内在聯系,無法正常活動。
6.對手的盟友棄之而去,其他盟友則轉向我們。
7.最後,對手喪失了勇氣,有的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一方在推進時,導緻其力量削弱的原因是: 1.我們被迫圍困、沖擊或監視敵人的要塞;或者敵人在我們獲勝前雖也采取了這些行動,但在退卻時已将這些部隊調回大部隊。
2.從我們踏上敵人所在地區的那一刻起,戰區的本性就改變了,成了有敵意的地方;我們必須占領它,因為隻有我們占領它,它才是屬于我們的,但是它畢竟會處處給我軍這整部機器帶來困難,而這些困難必然會削弱這部機器的運行效果。
3.我們日益遠離自己的作戰力量源泉,而對手日益接近其作戰力量源泉。
這使我們無法及時補充已經消耗的力量。
4.受到我們威脅的國家面臨危險,引起其他強國保護它。
5.最後,對手由于面臨的危險大,會更加努力,而勝利的一方由于已經獲勝,其努力程度會降低。
所有這些好處和不利有可能并存,在某種程度上猶如兩個路人相遇後繼續按相反的方向各走各的路。
隻是最後一次相遇是真正的對立,無法擦肩而過,是互相排斥的。
僅這一點就已經表明,勝利的效果可能非常不同,它們可能把對手壓制下去,或者也可能促使對手投入更大的力量。
我們想試着對上述各點做些說明。
1.敵軍在一次大敗後的損失可能在最初時刻最大,然後日益減少,直到與我方的損失形成一個平衡點,但是敵人的損失也可能與日俱增,這取決于不同的處境和條件。
人們隻能泛泛地說,素質較好的軍隊會更常出現前一種情況,素質較差的軍隊會更常出現後一種情況;除了軍隊的素質以外,政府的素質在這方面也是極為重要的。
在戰争中區分上述兩種情況是很重要的,以便不會在真正應該開始行動的時候卻停止不前(或者出現相反的情況)。
2.敵人在非有生作戰力量方面的損失同樣可能有增減,這取決于其物資儲存地的位置和狀況。
不過這個問題就其重要性來說,在今天已經不再能與其他問題相提并論了。
3.第三個好處必然會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增加,但是一般來說,隻有當部隊已經深入敵國,也就是說已經占領了敵人1/4~1/3的國土時,才應考慮這一好處。
此外,這時還要考慮這些地區涉及戰争方面的内在價值。
同樣,第四個好處也會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增加。
但是對上述這兩個好處要指出,其對正在作戰的部隊的影響很少能迅速讓人感覺到,而是比較緩慢和間接地産生作用,因此不應為得到這兩個好處而把弓拉得過緊,也就是說,不應讓自己陷于任何過于危險的境地。
至于第五個好處,也是隻有當部隊已經前進較多距離,同時敵國國土的形狀給我們機會将其中一些地區與其主要部分分開時,才應考慮。
這時,這些地區就像被捆緊的四肢一樣,通常不久就會失去生機。
第六個和第七個好處至少很有可能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增加。
對此,我們下面還要加以說明。
現在我們轉而談談力量削弱的原因: 1.對敵人要塞的圍困、沖擊和包圍,在大多數情況下會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增加。
僅是這個原因造成的進攻者的力量削弱,對部隊一時的兵力數量就有極大的影響,以至在這方面的力量削弱很容易就抵消掉所有的好處。
當然,現在進攻者已經開始用很少的兵力沖擊要塞,甚至隻是用更少的兵力監視它們;敵人也不得不派守軍防守這些要塞。
盡管如此,要塞仍是一個重要的保障安全的要素。
要塞守軍通常半數是由此前未參戰的力量組成;在防禦者交通線沿線的要塞前,進攻者往往不得不留下比守軍多一倍的兵力;進攻者隻是要正式圍攻或者通過絕糧迫使一個大要塞投降,就需要動用一個小的軍團。
2.進攻者在敵國内建立一個戰區的必要性必然會随着部隊的前進而加大。
由此而引起的力量削弱即使對部隊一時的兵力數量不會産生大的影響,但對部隊的長期狀況還是會産生比第一個原因更大的影響。
在敵國國土上,隻有我們占領的那部分國土才可以被看作是我們的戰區,也就是說,在這些戰區,我們要麼是在城外留下小部隊,要麼是在最重要的城市或兵站等地不時留下守軍。
不管我們留下的守軍是多麼少,這畢竟較大地削弱了我們的作戰力量,但這還是最次要的。
每個軍團都有戰略翼側(其交通線兩側的地方);由于敵人的軍團也有戰略翼側,因此我們感覺不到翼側的弱點,但是隻有在本國時才是這樣;一旦進入敵國,我們就會感覺到翼側的弱點,因為在交通線很長而又很少或者根本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即使敵人對我翼側采取最小的行動,他也有望得到一些戰果,而在敵人的國土上,我們到處都有可能遇到這樣的行動。
我們推進得越遠,戰略翼側就越長,由此産生的危險也就越大,因為不僅這種翼側很難得到保護,而且敵人采取行動的幹勁也正是由于我方交通線很長和沒有安全保障才被激發出來。
我方一旦退卻,如果失去交通線,由此可能産生的後果是極其令人擔憂的。
所有這一切都使正在前進的部隊每前進一步都會增加一份新的負擔,以緻這支部隊如果剛開始前進時沒有非常大的優勢,就會逐漸感到其計劃越來越受阻,其突擊力越來越弱,最後感到其處境不安和令人擔心。
3.部隊與來源地(自身不斷削弱的部隊必須從這裡不斷得到補充)的距離随着部隊前進而加大。
一支出征的軍隊就像是煤油燈發出的光亮,滋養它的燈油越少,距我們視線的焦點越遠,光亮就越小,直到完全熄滅。
當然,被占領地區的财富可以大幅減少這個難題,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一是因為總有大量東西必須自本國補充,例如兵員;二是因為一般情況下,敵國提供的不如本國提供的迅速和可靠;三是因為臨時産生的需求無法像在本國那樣很快得到滿足;四是因為各種誤解和錯誤無法像在本國那樣可以及早地被發現和得到糾正。
如果一國君主不親自率領他的軍隊(這在最近的戰争中已經成為一種風氣),那麼他就遠離了軍隊,于是來回請示所帶來的時間損失也是一個新出現的很大的不利,因為一位統帥的權限再大,也無法獨自決定其廣闊活動範圍内的所有事項。
4.政治關系的變化。
如果勝利引起的這些變化變得對勝利者不利,那麼勝利者越是前進,其面臨的不利變化就越多;同樣,如果這些變化對勝利者有利,那麼勝利者越是前進,其面臨的有利變化也就越多。
在這裡,一切取決于現有的政治聯系、利害關系、習慣做法、前進方向,取決于君主、大臣、寵臣和情人等等。
人們一般隻能說,一個有較小盟友的大國被戰勝後,這些盟友通常很快會與它脫離關系,然後勝利者在這方面将随着每次戰鬥獲勝而變得更強;但是如果戰敗的國家比較小,并且其生存受到了威脅,則會有很多國家做它的保護者,此前曾經幫助勝利者撼動這個小國的其他國家,如果認為勝利者這樣做太過分,則會反悔。
5.引起敵人更激烈的抵抗。
敵人有時會由于驚恐和懵亂而放下手中的武器,有時又會受控于爆發的情緒,而争先恐後地拿起武器,以至在第一次大敗後,其抵抗反而比之前激烈得多。
從人民和政府的特點、國土的自然情況以及國家的政治聯系中,人們可以推測出很可能出現的情況。
僅是後面這第4點和第5點就會使人們在戰争中的不同場合制訂出非常不同的計劃。
有的人由于膽怯和所謂按部就班的行事風格而失去最好的時機,有的人則行動魯莽,好似一個人撲通一下跳入沒頂的水中,之後卻狼狽不堪和驚恐萬狀,就像我們見過的剛被别人從水裡拉上來那樣。
在這裡我們還要指出,勝利者在危險過去以後,在為鞏固勝利而正需要做出新的努力時,往往會出現懈怠。
如果我們總的看一下這些不同的、相互對立的因素,無疑會得出結論:在一般情況下,對勝利的利用和在進攻戰争中的前進會使進攻開始時擁有的或者通過勝利取得的優勢受到削弱。
這裡我們必然會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情況是這樣,那麼此時是什麼驅使勝利者繼續追求勝利,繼續在攻勢中前進呢?這還能真的叫作利用勝利嗎?在已得到的優勢還根本未減少之前就停止行動不是更好嗎? 對這些問題當然應該這樣回答:擁有兵力優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目的或是打垮敵人,或是至少奪取敵人的部分國土,以便讓自己處于有利地位,這樣做雖然對部隊一時的狀況沒有什麼好處,但畢竟對推動戰争和媾和有利。
即使我們要徹底打垮對手,也必須想到,也許前進的每一步都會削弱我們的優勢,但是從中不是必然就得出&ldquo我方優勢在對手失敗之前肯定消失&rdquo的結論。
對手有可能在我方優勢消失之前失敗。
如果我們利用最後極小的優勢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沒有運用這點優勢就是一個錯誤。
人們在戰争中擁有的或者赢得的優勢隻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且必須運用這一手段去達到目的。
但是人們必須了解優勢能夠達到的那個點,以便不超過這個點,否則收獲到的就不是新的好處,而是恥辱。
戰略優勢在戰略進攻中會逐漸消失,對此我們無須列舉特别的戰例加以說明;這方面的大量現象更多是要求我們探尋其内在的原因。
隻是自拿破侖出現後,我們才看到文明國家之間那種優勢可以一直保持到對手失敗的戰局。
在拿破侖出現以前,每次戰局都是以勝利的軍隊試圖赢得一個能與對手保持平衡的點而結束的。
一旦赢得這個點,勝利的活動就停止了,或者為達到這一平衡點,有時甚至還要退卻。
勝利的這一頂點接下來還會在所有那些無法以打垮對手為戰争目标的戰争中出現,而且總會有大多數戰争是這樣。
因此,由進攻到防禦的轉折點是各戰局計劃的自然目标。
如果進攻者的行動超出了這個目标,那麼這不僅是對力量的一種無效運用,不再能帶來戰果,而且還是對力量的一種有害運用,會引起敵人的反擊,而且根據一般的經驗,這些反擊往往能達到超出尋常的效果。
進攻者的行動超過頂點的現象是如此普遍,看上去是如此理所當然和容易為人們内心理解,以至我們可以不必詳細地論述其原因。
無論如何,進攻者在剛占領的地區缺少有關設施和組織,加上其受到的較大損失與期待得到的新戰果之間在内心形成的強烈反差,是進攻者的行動超過頂點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方面是經常高漲到自負程度的情緒,另一方面是消沉沮喪,精神力量通常在這裡不尋常地、活躍地交織在一起。
進攻者在退卻時的損失會由于這一原因而加大。
如果他得以逃脫,隻是不得不把奪到的東西歸還,而沒有喪失自己的國土,通常就已經要謝天謝地了。
在這裡我們必須排除一個似乎會出現的矛盾。
有人可能會認為,隻要進攻者還在繼續前進,隻要他還有優勢,那麼由于其在勝利之路的終點上出現的防禦是比進攻更有力的作戰形式,因此進攻者此時突然變成弱者的危險應該是更小了。
但是這種危險确實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看一看曆史,就不得不承認,最大的局勢驟變的危險往往是在進攻變弱和轉入防禦的時刻出現的。
現在我們要看一下其中的原因。
我們認為防禦這種作戰形式的優越性體現在以下幾點: 1.可利用地形; 2.擁有準備好的戰區; 3.有民衆的支持; 4.擁有等待之利。
清楚的是,這些因素并不總是以相同的程度存在,也不總是産生相同程度的效果,因此一次防禦與另一次防禦也不總是相同的,防禦相對于進攻也不總是具有相同的優越性。
特别是在進攻力量衰竭後出現的防禦,由于其戰區一般位于前出很遠的攻勢三角形[2]的頂點,因此就更是這樣。
在這種防禦中,隻有上述四個優越性中的第一個,即&ldquo可利用地形&rdquo沒有變化,第二個優越性大多已經完全不存在了,第三個優越性變成了反面,第四個優越性已經受到很大的削弱。
現在我們隻對第四個優越性解釋幾句。
有時多個戰局會在一種臆想的均勢中毫無結果地拖下去,因為本應采取行動的一方缺乏必要的決心,而另一方認為可從中得到等待之利。
如果有一個攻勢行動幹擾了這一均勢,損害了敵人的利益,促使他要采取行動,那麼敵人繼續無所事事和猶豫不決的可能性就大為減少了。
在占領區組織防禦和在本國内組織防禦相比,前者的特點是面臨更多的挑戰。
這種防禦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進攻的因素,從而削弱了它的防禦本性。
道恩可以讓弗裡德裡希二世[3]相安無事地停留在西裡西亞和薩克森,但假如是在波希米亞,就不會允許他這樣了。
因此很清楚,對交織于一次攻勢行動的防禦來說,其所有要素都已經受到削弱,因此已經不再具備它原有的對進攻的優越性了。
正如沒有一個防禦戰局純粹是由防禦因素組成的一樣,也沒有一個進攻戰局純粹是由進攻因素組成的,因為除了每個戰局短暫的間隙(這時雙方軍隊都處于防禦狀态),每一次無法導緻媾和的進攻都不得不以防禦結束。
防禦本身以這種方式削弱了進攻。
我們把進攻因此而進入的防禦更多看作是進攻的最主要的不利。
我們這樣說并不是閑來無事地鑽牛角尖。
這樣也就解釋了在進攻和防禦作戰形式的力量中原來存在的差别為何會逐漸減少。
我們現在還要指出,這種差别為何有可能完全消失,并在短時間内轉向相反的因素。
如果允許我們借用自然界的一個概念,那麼我們就可以更簡短地說明問題。
在物質世界,任何一個力要發揮作用都需要時間。
一個緩慢和陸續運用即足以擋住一個運動物體的力,如果時間不足,就會反被那個運動物體克服。
物質世界的這一法則對我們精神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來說,是一個恰當的說明。
一旦我們的思維已經被引到某個方向,那麼不是一個自身充分的理由就能改變或中止這種思維的。
要改變或中止它,需要時間、平靜和對意識的持續作用。
在戰争中也是如此。
一旦人們内心已經有一個明确的方向(或是繼續向目标前進,或是回頭轉向一處避風港),那麼很容易發生這樣的情況:人們很難完全感受到那些要求他們停止前進或者鼓勵他們行動的理由,而且由于他們的行動正在繼續,于是他們在運動的洪流中會不知不覺地超過均勢的界限,超過頂點線。
甚至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盡管進攻者已經筋疲力盡,但是在精神力量的支撐下(在進攻中尤其會有這種精神力量),對他們來說,繼續前進反而比停下來更容易,就像馱着重物上山的馬匹一樣。
至此,我們認為已經并未自相矛盾地說明了進攻者為什麼會超出勝利的頂點,而如果他在這一點停下并轉入防禦,他本還是可以取得成果,即保持均勢的。
因此在拟訂戰局計劃時,無論對進攻者來說,還是對防禦者來說,正确地确定這個頂點是很重要的。
對進攻者來說,這可以使他不采取超出其能力的行動,不背債務;對防禦者來說,這可以使他認識到并利用進攻者一旦超過頂點而對進攻者不利的情況。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統帥在确定勝利的頂點時應該考慮的所有有關問題。
我們回憶起,他必須了解很多其他的遠近情況,才能從其中最重要的情況中估計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猜出)行動的方向和價值,也就是說要猜出敵軍在我第一次打擊後是會成為一個更堅固的核心,呈現出越來越緊密的團結,還是會像博洛尼亞瓶[4]那樣一旦傷及表面即化為碎片;要猜出封鎖和切斷敵國内個别補給來源地和交通線會引起多大的削弱和癱瘓;要猜出對手在受到打擊後,是會由于火辣的傷痛而無力地癱軟下去,還是會像一頭受傷後的公牛反而狂怒起來;要猜出其他強國對此是會恐懼還是會憤怒,政治聯系是會解體還是會建立起來,以及哪些政治聯系會解體或建立起來。
如果說統帥應像射手擊中其目标一樣,以他的判斷力猜中所有這一切以及其他很多情況,那麼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的這種智力活動是不簡單的。
千百條歧路會使人的判斷迷失方向;即使問題衆多以及複雜多面沒有難住統帥,但是危險和責任也會使他舉棋不定。
于是就會出現以下情況:大多數統帥甯願停在遠離目标的地方,而不願距目标太近;而具有出色勇敢和高度進取精神的統帥往往又錯誤地超出了目标,從而未達成其目的;隻有那些以較少手段采取較大行動的人幸運地達到了目的。
注: *** [1]1809年,在第五次反法聯盟戰争期間,英軍一支部隊于7月30日在荷蘭的瓦爾赫倫島登陸,以減輕盟國奧地利的壓力并摧毀拿破侖在安特衛普的艦隊基地。
英軍雖一度占領全島,但由于軍中暴發疫病,于12月撤離該島。
&mdash&mdash譯者注 [2]&ldquo入侵戰争&rdquo一詞,作者用了法語&ldquoguerred´invasion&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3]可參閱本篇第四章和第五章。
&mdash&mdash編者注 [4]指發起攻勢的部隊與其出發基地的兩端形成的三角形。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