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正面。

     408.隻要人們把雙方設想為同樣積極的,也就是還沒有從進攻和防禦的角度去考慮他們,那麼為包圍而運用較大的正面也就沒什麼困難。

     409.但是隻要局部防禦與正面戰鬥或多或少地聯系在一起(在防禦時就是這種情況),那麼就無法運用超出對手的那部分正面;這種局部防禦根本不能,或者很難與超過敵人正面統一起來。

     410.為正确估計這一困難,人們必須總是想到實際情況,那就是地表的天然遮蔽物使敵人的舉措很難一覽無餘,因此一場佯攻戰鬥很容易迷惑奉命進行局部防禦的部隊,從而使它無所作為。

     411.由此可見,在防禦中,如果防禦者的正面大于進攻者展開兵力所必需的正面,則應視為一個非常明确的不利之處。

     412.進攻者的正面需要有多大,我們以後再談。

    這裡我們隻想指出,如果進攻者占據的正面過小,那麼防禦者要想懲罰進攻者,并不需要一開始就用更大的正面,而是可以采取積極包圍的反措施。

     413.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防禦者為了不在任何情況下陷入正面太大的不利境地,就要在允許的情況下采用最小的正面,因為這樣他就可以保留更多的兵力,而這些兵力決不會像正面過大時的部隊那樣無事可做。

     414.隻要防禦者滿足于最小的正面,并尋求最大的縱深,也就是遵循其戰鬥形式的自然傾向,那麼進攻者就應遵循相反的傾向:盡量延伸正面,也就是盡量對對手進行大的包圍。

     415.但是這是一種傾向,不是法則,因為我們已經看到,這種包圍的好處是随着正面的延伸而減少的,超過一定限度就不能在某些點上享有逐步用兵的好處。

    進攻者和防禦者都受這一法則的支配。

     416.這裡必須對兩種不同的正面延伸加以區别:一種是由防禦者的部署産生的,另一種是由進攻者超出對手的部署産生的。

     417.如果上述第一種正面即防禦者的正面已經延伸得很長,以至進攻者超出防禦者的部署的一切好處都已消失或者變得無力,那麼進攻者就應停止這樣做,并在此後通過其他途徑去尋求好處,這一點我們很快就要談到。

     418.但是如果防禦者的正面已經小到不能再小,以至進攻者有理由通過包抄和包圍對手來尋求得到好處,那麼就必須重新确定這一包圍的界限。

     419.确定這個界限,就是要看這個包圍是否會有第356條至第365條所列舉的過度包圍所帶來的不利。

     420.如果不顧敵人正面延伸過大仍試圖包圍敵人,就會出現上述不利;如果過度包圍體現在對敵人的窄小正面進行過大的包圍,那麼這些不利就會更多,這是顯而易見的。

     421.如果進攻者面臨這些不利,那麼防禦者由于其正面窄小而得到的逐步用兵的好處想必就更有意義。

     422.從表面上看,采用窄小正面和縱深部署的防禦者因此而不能單方面享有逐步用兵的好處,因為如果進攻者采用同樣窄小的正面,而且不包圍防禦者,那麼雙方就在同樣程度上享有逐步用兵的好處。

    可是如果進攻者包圍防禦者,那麼防禦者就必須處處對進攻者形成正面,也就是不得不在同樣大的正面上進行戰鬥(在這裡不考慮兩個向心圓在大小方面的少許差别)。

    不過這裡有四個問題需要考察。

     423.第一,即使進攻者同樣縮短其正面,防禦者也還是享有由寬正面速決戰鬥轉為集中的持久戰鬥所帶來的好處,因為戰鬥持久就是防禦者的利益所在。

     424.第二,防禦者被對手包圍時,并不總是被迫在平行的正面上與包圍自己的各部分敵軍作戰,而是可以進攻這些部隊的翼側和背後,而雙方所處的幾何位置關系恰好為此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不過這已經是逐步用兵了,因為這種用兵并不一定要求像使用先前的兵力那樣來使用後來的兵力,也根本不要求後來的兵力取代先前的兵力,對這一點我們馬上就要詳細說明。

    假如防禦者沒有預留兵力,那麼他是不可能這樣對包圍者進行包圍的。

     425.第三,如果防禦者正面窄小,并預留很多兵力,使進攻者有可能進行過度的包圍(第420條),那麼防禦者正好可以借助預留兵力從中獲利。

     426.最後第四點,防禦者由于正面狹小并預留很多兵力,就不會由于正面某些部分未受到進攻而犯浪費兵力這一反方向上的錯誤。

    這應該被看作是防禦者的一個好處。

     427.這些就是縱深部署(逐步用兵)的好處。

    這些好處不僅能使防禦者在某一特定的點上與延伸正面的好處保持平衡,而且對進攻者來說也是如此,也就是說,這些好處促使進攻者不要超過包圍的一定的界限,但是它們不能消除進攻者将正面延伸到這個界限的傾向。

     428.而如果防禦者的正面延伸得過大,這種傾向就會受到削弱,或者完全消失。

     429.雖然防禦者在這些情況下由于缺少預留的大部隊而無法懲罰在寬大正面上包圍自己的進攻者,但是包圍帶給進攻者的好處恰恰因此[7]而變少了。

     430.因此,如果進攻者不是由于自己的狀況而一定要十分重視切斷敵退路的話,那麼此時他就不會再去追求包圍帶來的好處。

    于是進攻者包圍的傾向就減弱了。

     431.如果防禦者占據的正面很大,以至進攻者可以讓這個正面上的一大部分兵力無事可做,那麼進攻者包圍的傾向就完全消失了,因為讓防禦者的一大部分兵力無事可做,對進攻者來說是一個極為有利的好處。

     432.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就可以根本不再在擴大正面和包圍中追求自己的好處,而是通過相反的方法,即通過集中兵力進攻一點來追求好處。

    顯而易見,這與縱深部署具有同等意義。

     433.進攻者允許将其正面縮小到何種程度,取決于: (1)進攻者的部隊規模。

     (2)防禦者正面的大小。

     (3)防禦者反攻的準備程度。

     434.如果進攻者的部隊較小,那麼他就無法讓防禦者正面上的部分兵力無事可做,并從中漁利,因為這裡的一切都一覽無餘,空間也很小,防禦者的部分部隊可以立即去其他地方發揮作用。

     435.從中恰恰因此[8]可以得出結論,即使進攻者的部隊規模大、正面寬,防禦者受到進攻的正面也不可太小,否則至少會由此部分出現上述提及的不利之處。

     436.但是一般來說,如果防禦者正面過寬或者消極被動,使進攻者從而有理由通過集中兵力來追求好處,那麼進攻者就可以比防禦者更多地縮小自己的正面,這是符合事物本性的,因為防禦者針對包圍并未做好積極的反擊準備。

     437.防禦者的正面越大,進攻者就越是可以讓防禦者更多的部隊無事可做。

     438.同樣,防禦者局部防禦的意圖表現得越強烈,進攻者就越是可以讓防禦者更多的部隊無事可做。

     439.最後,一般來說,進攻者的部隊規模越大,他就越是可以讓防禦者更多的部隊無事可做。

     440.如果所有這些有利條件(進攻者的部隊規模大、對手的正面過寬并在多處進行局部防禦)結合在一起,進攻者就能通過集中兵力得到最多的好處。

     441.這個問題要在論述有關空間的規定時才能得到充分的說明。

     442.我們已經(在第291條及其以後數條中)說明了逐步用兵的好處。

    我們在此隻是還要再提醒一點,就是促使人們追求這種好處的原因不僅在于可使用新銳部隊恢複同一個戰鬥,而且也在于可以後使用兵力。

     443.在這種後使用兵力中有一個主要的好處,這一點将在下面說明。

     444.通過以上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由于部隊大小、兵力對比、态勢和意圖,以及大膽和謹慎程度是不同的,同時用兵和逐步用兵之間的平衡點的位置也就不同。

     445.地形和地貌對這個平衡點的位置也有很大影響,這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在這裡不談對地形和地貌的各種利用,隻是觸及一下。

     446.由于關系如此之多,情況如此複雜,因此我們無法确定絕對的标準數值,但是想必還是會有某種統一的依據可以作為這些複雜和可變關系的固定點。

     447.這樣的依據有兩個,即兩個方向上各有一個。

    第一個依據是,可将一定的縱深視為同時用兵所需的縱深。

    于是隻能将為擴大正面而采取較小的縱深視為迫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

    這一依據決定必要的縱深。

    第二個依據是預備隊的安全,關于這一點我們已經談過了。

    這一依據決定必要的寬度。

     448.上面提到的必要的縱深是所有常見隊形的基礎,以後我們在論述各兵種的具體序列時[9],才能确定這個結論。

     449.但是在利用這個結論使我們的一般考察得出一個最終結論以前,我們還必須闡述一下對空間的規定,因為它同樣對此有影響。

     對空間的規定 450.對空間的規定回答整體和部分應在何處戰鬥的問題。

     451.對整體的戰鬥地點的規定是一個戰略上的規定,與我們這裡要談的沒有任何關系。

    我們在這裡隻談論戰鬥的構思,因此必須以雙方相互靠近為前提,也就是說戰鬥的一般地點不是敵軍所在的地方(在進攻時),就是我們可以等待敵軍的地方(在防禦時)。

     452.至于對整體的各部分的空間規定,其中包含着雙方軍隊在戰鬥中應該采取的幾何形狀。

     453.在這裡我們不談在常用編隊中包含的形式,以後再考察它們。

     454.整體的幾何形狀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直線的形狀,另一種是向心圓的形狀。

    所有其他形狀都可以歸納為這兩個形狀中的一種。

     455.雙方确實要作戰的部隊,其基線必然是平行的。

    因此如果一個軍團垂直地開向另一個軍團的基線,那麼它在戰前要麼必須完全改變正面,與後者平行部署,要麼至少必須以一部分部隊這樣做。

    而如果後者要想發揮作用,就必須自己變換其沒有敵人部隊對之變換正面的那部分部隊的正面。

    這樣,就形成了向心圓或多邊形的部署。

     456.顯然人們可将直線形狀視為對雙方利弊相等,因為雙方的情況完全相同。

     457.但是人們不能說直線形狀隻出自垂直和平行進攻(初看起來似乎是這樣)。

    如果防禦者平行地抵禦斜向進攻,也能形成直線形狀。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其他條件當然不總是相同的,因為新陣地往往欠佳,往往沒有全部築成,等等。

    我們在這裡之所以預先推定這一點,隻是為了防止混淆概念。

    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對雙方利弊相同的隻是部署的形式。

     458.至于向心圓(或多邊形,在這裡對我們來說總是一樣的)部署形式的特點,我們在上面已經做了詳細的說明,那就是包圍和被包圍形式。

    在這方面,我們沒什麼要說的了。

     459.假如我軍不得不到處與敵軍對峙,那麼由于衆多基線擁有不同的幾何形狀,似乎就要沒完沒了地對各部分規定空間,而這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每次都會産生這樣的問題:應該與敵軍的所有部分作戰嗎?如果不應該,那麼應該與敵軍的哪些部分作戰呢? 460.如果我們可以不與敵軍的一部分作戰,那麼我們不管是同時用兵還是逐步用兵,都能更有力地打擊敵軍的其他部分。

    這樣我們就可以用全部兵力打擊敵軍的一個部分。

     461.這樣我們就能在那些需要大部隊的地點要麼比敵軍占優勢,要麼至少比雙方總的兵力對比數值大。

     462.在可以不和其他地點的敵軍作戰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把上述與敵軍作戰的地點視為一個整體。

    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在空間上集中更多的兵力來人為地增加自己的力量。

     463.不言而喻,這一手段是一切戰鬥計劃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最常用的手段。

     464.因此,問題的關鍵是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以确定敵軍那些可以在這個意義上視為一個整體的部分。

     465.我們在第4條中指出了促使一位戰鬥者退卻的幾個動機。

    産生這些動機的事實顯然要麼與整個軍隊有關,要麼至少與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有關。

    這個部分比其餘所有部分更為重要,能夠一并決定其餘部分的命運。

     466.對小部隊來說,這些事實與其整個部隊有關,這是不難想象的;但對大部隊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了。

    在大部隊中,第4條第(4)(6)(7)項列舉的動機雖然也與整個部隊有關,但是其餘各項(尤其是損失一項)始終隻與某些部分有關,因為在較大的部隊中,各部分極少受到同樣的損失。

     467.其狀況成為退卻原因的那些部分自然是整體的重要部分。

    為簡便起見,我們把這樣的部分稱為戰敗的部分。

     468.這些戰敗的部分可能位置相鄰,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均勻分布在整個部隊。

     469.想象上述兩種情況中的一種比另一種影響更大,是沒有根據的。

    如果一個軍團的一個軍被徹底擊敗,而其餘所有各軍完好無損,那麼比起這個軍的損失均勻地分布在整個軍團,在某種情況下可能更糟,在某種情況下則可能更好。

     470.第二種情況是以均勻使用與敵對峙的兵力為前提的。

    但是我們在這裡研究的是不均勻(在一個或一些地點更加集中地)使用兵力的效果,因此我們隻研究第一種情況。

     471.如果戰敗的部分是相鄰的,那麼人們可以把它們一起視為一個整體。

    如果我們談到受到進攻的或者被戰勝的部分或地點,就應該做這樣的理解。

     472.如果我們能夠确定敵支配并拖拽其整體前行的這個部分應該具備什麼特點,那麼也就确定了我們真正進行戰鬥的力量應該指向敵整體的哪個部分。

     473.如果撇開地形的各種影響不談,那麼就隻需根據敵軍的位置和數量确定要進攻的部分。

    我們想首先研究敵軍的數量問題。

     474.有兩種情況要加以區分。

    第一種情況是,我們集中兵力針對敵軍的一個部分,根本不以任何兵力與其餘敵軍對峙;第二種情況是,我們僅以較少的兵力與其餘敵軍對峙,以牽制他們。

    這兩種情況顯然都是兵力在空間上的集中。

     475.我們在第一種情況下必須要打擊的那部分敵軍應該有多大,顯然與我們的正面可以小到什麼程度這一問題同樣重要。

    而這個問題,我們在第433條及其以後幾段内容中已經論述過了。

     476.為進一步了解在第二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要打擊的那部分敵軍應該有多大的問題,首先要設想對手是與我們一樣積極主動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我們以整體的一個較大部分擊敗敵軍整體的一個較小部分,那麼敵軍針對我們也會這樣做。

     477.因此,如果我們要取得對我們有利的總的結果,就必須做到我們擊敗的敵軍那部分兵力在其整體中所占的比例大于我軍所付出的那部分兵力在我們整體中所占的比例。

     478.例如,如果我們打算用3/4的兵力進行主要戰鬥,用1/4的兵力牽制未受進攻的敵軍,那麼我們要認真打擊的那部分敵軍的兵力應該占其總兵力的1/4以上,即約1/3。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互有勝負,那麼我們用3/4的兵力打敗了敵軍1/3的兵力,而敵人用其2/3的兵力打敗了我們1/4的兵力,這顯然對我們有利。

     479.假如我們對敵人非常占優勢,以至我們3/4的兵力就足以讓我們對敵軍1/2的兵力赢得可靠的勝利,那麼總的結果對我們就會更具決定性。

     480.我們在數量上越占優勢,我們認真打擊的那部分敵軍就可以越大,我們取得的成果也就越大;我們的兵力越少,我們認真進攻的那部分敵軍就應該越小,這是符合兵力少的一方必須更集中其力量這一自然法則的。

     481.但是不言而喻,這裡是要有一個前提的,即敵人擊敗我們較少部分所需要的時間,與我軍戰勝敵軍較少部分所需要的時間大緻相同。

    假如情況不是這樣,而是雙方所需要的時間有很大差别,那麼敵人就會把他用來進攻我軍較少部分的那部分部隊又用于進攻我軍主力。

     482.然而雙方兵力相差越大,通常取得勝利也就越快。

    從中可以得出結論,我們不能随意減少我們準備犧牲的那部分兵力,而是必須使這部分兵力與它應牽制的敵方兵力保持一個适當的比例。

    因此兵力少的一方集中兵力是有限度的。

     483.但是第476條所設的前提在實際中是極為少見的。

    通常防禦者的一部分兵力用于局部,而這部分兵力沒有能力像需要的那樣迅速對進攻者實施報複。

    這樣進攻者在集中兵力時還可以稍稍超出上述的比例。

    例如,如果進攻者用其2/3的兵力擊敗了敵軍1/3的兵力,那麼他就仍有一些可能性,赢得有利的總結果,因為他餘下的1/3兵力不大可能像防禦者的部分兵力那樣在時間上陷入同樣程度的窘境。

     484.但是如果有人想把這個推斷引申,得出結論說,如果防禦者對進攻者兵力較少的部分根本未采取任何積極行動(這種情形是很常見的),則進攻者必然會因此而取得勝利,那麼這就是一個錯誤的結論。

    因為受到進攻者之所以未在進攻者兵力較少的部分尋求補償,主要是由于他還有辦法把他未受到進攻的一部分兵力用于針對進攻者的主力的戰鬥,從而使進攻者獲得的勝利變得勉強。

     485.受到我們進攻的敵軍的部分越小,這種情況就越有可能出現,這一方面是由于空間小,另一方面尤其是由于對小部隊取得的勝利在士氣上的影響要小得多;對敵人一小部分的勝利不容易使敵人失去頭腦和勇氣,他還會運用恢複戰鬥的現有手段。

     486.隻有當敵人這兩點都做不到,也就是說既不能通過對我軍兵力較少部分的實際勝利得到補償,也不能用未受到進攻的富餘兵力與我軍的主要進攻對峙時,或者當敵人由于猶疑不決而未能做到這一點時,進攻者才能指望即使以一支兵力相對說來很少的部隊也能通過集中兵力的辦法戰勝敵人。

     487.但是理論不能隻是描述防禦者處于不利的境地,說他無法适當地報複敵人集中兵力的做法,而且還必須指出,無論是進攻者還是防禦者,雙方中的一方通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488.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人們在一個地點上過多地集中兵力,以便在這個地點上取得兵力優勢的同時,總是希望以此一并實現出敵不意,使對手既無時間把同樣多的兵力調到這個地點上來,又無法準備報複行動。

    人們認為,這種出敵不意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實施者有一個有利于自己的原因,那就是他早于對手定下了決心,即采取了主動。

     489.而采取主動所帶來的這個好處也還是有它相反的一面的,這一點下面會談到。

    在這裡,我們隻是指出,這個好處不是一種在任何情況下都必然産生效果的絕對的好處。

     490.但是,即使撇開出敵不意成功的原因(采取主動)不談,并且不考慮其他任何客觀原因,以至出敵不意成功無非是一種僥幸,人們在理論上也不能對此有所非難,因為戰争是一種賭博,不可能排除冒險。

    因此在缺少其他一切動機的情況下,應允許幸運地集中一部分兵力,以期達到出敵不意。

     491.如果這一方或那一方成功地做到了出敵不意,不管成功的是進攻者還是防禦者,對另一方來說,某種程度上就幾乎不再可能通過報複來彌補其損失。

     492.以上我們論述了要打擊的部分或地點的大小問題,現在談談要打擊的部分或地點的位置問題。

     493.如果撇開一切地形和其他具體情況,那麼我們隻能對兩翼、翼側、背後和中央作為各有特點的位置加以區分。

     494.之所以區分兩翼,是因為人們可以在那裡包圍敵軍。

     495.之所以區分翼側,是因為人們可以有望在一處敵人沒有準備的地段打擊敵人,并使他難以退卻。

     496.之所以區分背後,原因同翼側,隻是這裡更注重使敵人難以退卻或者完全切斷其退路。

     497.但是我們出現在敵翼側和背後,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能夠迫使敵人在那裡針對我們部署部隊。

    如果我們出現在敵翼側和背後,卻沒有把握能産生這種效果,那麼我們就會面臨危險,因為我們的部隊在沒有敵人可打擊時就是無事可做,而假如是我們的主力遇到這種情況,那麼毫無疑問,我們就不會達到目的了。

     498.對手這樣放棄翼側和背後的情況雖然極為少見,但是畢竟還是有的,而且當對手通過進攻性的反擊行動可以補償損失時,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瓦格拉姆會戰、霍恩林登會戰、奧斯特利茨會戰就是這方面的例子。

     499.我們所理解的中央無非是正面的非兩翼的部分,其特點是,占據它可分割敵軍各部分,這一行動通常被稱作突破。

     500.突破顯然與包圍相對。

    兩者在勝利的情況下都能對敵軍産生極大的破壞作用,但方式不同,具體是: (1)包圍通過削弱對手的勇氣而對其士氣産生影響,為加大勝利把握做出貢獻。

     (2)中央突破通過使我方的兵力更加集中,為加大勝利的把握做出貢獻。

    這兩點我們已經談過了。

     (3)如果包圍是以很大的優勢兵力實施并成功,那麼就可能直接導緻消滅敵軍。

    如果包圍導緻了勝利,那麼其最初幾天的成果無論如何都比突破所取得的成果大。

     (4)突破隻能間接導緻消滅敵軍,難以在當天就表現出大的效果,更多是在接下來的幾天在戰略上表現出它的效果。

     501.但是通過集中我們的主力針對一點突破敵軍,是以敵人正面過寬為前提的,因為以我們較少的兵力去牽制敵人的其餘兵力要困難得多,原因是在我軍主攻附近的敵軍很容易用來抗擊我軍的主攻。

    在我軍進攻敵軍中央時,兩面都有這樣的敵軍,而進攻其一翼時,僅在一面有這樣的敵軍。

     502.結果是,這樣的中央進攻有以下危險:受到敵人集中兵力後的反擊,從而使我軍陷入一種非常不利的戰鬥形式。

     503.因此人們必須根據當時的情況來選擇進攻的地點。

    正面的寬度、退卻線的狀況和位置、敵人部隊的價值和統帥的特點,最後還有地形,這些在選擇進攻地點時都會起決定性作用。

    我們以後才能進一步考察這些問題。

     504.我們已經考察過将主力集中于一點進行真正戰鬥的問題,當然這一集中也可以在多個地點進行,在兩個,甚至三個地點進行,這仍是集中力量進攻敵軍的一個部分。

    隻是這一做法的力量将随着進攻地點數目的增加而減弱。

     505.到現在為止,我們隻關注了這種集中兵力的客觀好處,即為主要地點帶來一個于己更有利的兵力對比。

    但是指揮官或統帥也就有了一個主觀理由,即将其兵力的主要部分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506.盡管統帥的意志及其智慧在一次會戰中引領着整體,但是這種意志和這種智慧畢竟隻能以很弱的程度貫徹到下面部隊,而且部隊距統帥越遠,就越是這種情況。

    這時下級指揮官的重要性和獨立性增加了,而這是以削弱統帥意志為代價的。

     507.指揮官在情況允許的範圍内保有最大的權限不僅是自然的,而且隻要沒有反常現象,也是非常有利的。

     相互作用 508.至此,根據軍隊的本性,關于在戰鬥中使用軍隊所能闡明的一般問題,我們都已經論述過了。

     509.隻有一個問題我們還需要考察,這就是雙方計劃和行動的相互作用。

     510.由于一次戰鬥的真正計劃隻能對行動中可預見的事項做出規定,因此它大多局限于以下三個事項: (1)戰鬥的大緻輪廓。

     (2)戰鬥準備。

     (3)戰鬥初始的具體行動。

     511.因此,隻有戰鬥的初始确實可以完全由計劃确定,而戰鬥的過程則要通過新的、根據具體情況發出的指示和命令來确定,也就是要通過指揮來确定。

     512.人們在制訂計劃時所遵循的原則,顯然最好在指揮時也能同樣遵循,因為其目的和手段都是相同的。

    如果人們無法處處都做到這一點,那麼隻将此視為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可。

     513.但是不可否認,進行指揮與制訂計劃的本性是完全不同的。

    計劃是在沒有危險、從容不迫的情況下制訂出來的,而指揮始終是在緊迫的情況下進行的;計劃總是從較高的立足點出發,以比較開闊的視野來決定問題的,而指揮則是為最近的和最具體的情況所左右,而且經常是為其所裹挾。

    我們想以後再談計劃和指揮這兩種智力活動在特點上的區别,這裡先不談它們,隻滿足于把它們作為不同階段的活動區分開來。

     514.如果人們設想雙方都不知道對手的部署情況,那麼每一方就隻能根據理論的一般原則進行其部署。

    這些原則的一大部分存在于軍隊的編隊和所謂的基本戰術,而基本戰術自然隻是以一般情況為根據的。

     515.而隻根據一般情況進行的部署,顯然無法具有根據具體情況部署的效果。

     516.因此如果晚于敵人、針對敵人的部署進行部署,想必是一個很大的有利之處,就如同玩牌時的後手之利。

     517.當人們部署一場戰鬥時,極少能不考慮或者說從來不能不考慮具體的情況。

    第一個具體情況就是地形,對它的了解從來就不能缺少。

     518.更了解地形的是防禦者,因為隻有他準确和事先知道戰鬥将在哪個地方發生,從而有時間對這個地方進行适當的探究。

    有關陣地的全部理論(隻要它屬于戰術範圍),其根源就在這裡。

     519.進攻者在戰鬥開始前也會了解地形,但隻是不完整的,因為防禦者占據着這個地方,不允許他進行詳細的探究。

    進攻者從遠處大緻了解到一些地形情況,以進一步确定其戰鬥計劃。

     520.如果防禦者不僅想單純地運用對地形的了解,而且還想以其他方式利用地形,想利用地形進行局部防禦,那麼從中就或多或少呈現出防禦者使用其部隊的明确的、具體的方法。

    這樣進攻者就可以了解這一使用方法,并在制訂其計劃時考慮到這一點。

     521.這裡出現的是對手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

     522.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個節點可以看作是雙方結束制訂計劃的時刻,接下來發生的則開始屬于指揮的範疇了。

     523.在戰鬥中,如果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防禦者,如果雙方是相向開進的,那麼隊形、戰鬥序列和基本戰術作為固定部署,根據地形稍做調整後,就可以代替真正的戰鬥計劃。

     524.這種情況在整體的兵力較小時很常見,在整體的兵力較大時很少見。

     525.但是如果行動分為進攻和防禦,那麼從兩者的相互作用來看,進攻者在第522條所說的那個節點上顯然處于有利的地位。

    進攻者雖然先采取了行動,但是防禦者由于要做防禦準備,從而不得不暴露出其行動的大部分意圖。

     526.正是出于這一原因,迄今在理論上把進攻視為一種主要是有利的戰鬥形式。

     527.把進攻視為更有利的,或者表達得更确切些,視為更有力的戰鬥形式,将得出荒謬的結論,就像我們接下來要指出的那樣。

    迄今人們忽視了這一點。

     528.這個結論的錯誤在于人們高估了第525條指出的進攻者的有利地位。

    從進攻與防禦的相互作用來看,這一有利地位是重要的,但是相互作用并不是一切。

    防禦者利用地形作為一種輔助力量,在某種程度上使自己的力量倍增,這個好處在很多情況下有更大的意義,而且隻要部署得當,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有更大的意義。

     529.但是如果防禦者錯誤地利用了地形(陣地正面過寬),采取了錯誤的防禦方法(滿足于純粹被動),當然就會使進攻者在制訂計劃和采取舉措時有後手之利這一好處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以至進攻者可以把他在實踐中取得的、超出其自然限度的全部效果幾乎完全歸功于這一點。

     530.但是才智的作用并不是在有了真正的計劃之後就停止了,我們必須跟蹤了解相互作用貫穿指揮領域的變化情況。

     531.指揮所在的領域就是戰鬥的過程或持續時間。

    對兵力的逐步使用越多,戰鬥持續的時間就越長。

     532.因此,要想對指揮抱有很多期待,就必須有大縱深的部署。

     533.首先産生的問題是:是更多地依靠計劃好呢,還是更多地依靠指揮好呢? 534.假如人們故意無視某個既有情況,而且當這一情況對預定的行動有某種價值時,仍不一并考慮該價值,那麼這顯然是荒謬的。

    但是這無非是說,計劃應該在現有情況的基礎上盡量詳細地規定行動,隻有當計劃不足以這樣做時,才是指揮領域開始起作用的時候。

    因此,指揮隻是計劃的一個代理,可以視為一個避免不了的苦惱。

     535.但是要明白,我們這裡說的隻是有根據的計劃。

    一切有針對具體情況傾向的規定都不能以随意的假設為根據,而必須以實際情況為根據。

     536.因此在沒有出現實際情況時,計劃也必須停止做出具體規定,因為對某事不做具體規定,也就是說根據一般原則處理某事,顯然比以不符合後來實際情況的方式做出規定要好。

     537.任何對戰鬥過程做過多詳細規定的計劃,必然是錯誤百出和糟糕有害的,因為細節不僅取決于一般的根據,而且還取決于事先無法知道的具體情況。

     538.如果人們考慮到,具體情況(偶然的和其他的情況)的影響是随着時間和空間的增加而增加的,那麼人們就會得出結論,範圍非常廣泛和複雜的運動很少能夠成功,而且往往是糟糕有害的,其原因就在于此。

     539.一切非常複雜的、玩弄技巧的戰鬥計劃的危害性的根源就在這裡。

    這些計劃(往往無意識地)都是以大量瑣碎的、大部分不符合實際的假設為根據的。

     540.因此,與其過度擴展計劃内容,不如更多地交給指揮來處理。

     541.但是這樣做是以縱深部署(大規模的預備隊)為前提的(根據第532條)。

     542.我們已經看到(第525條),從進攻與防禦的相互作用方面來看,進攻者的計劃規定的内容更多。

     543.防禦者則由于地形的原因有大量的理由事先對其戰鬥進程做出規定,也就是說,他的計劃可以深入到戰鬥中去。

     544.如果我們堅持這個觀點,那麼就會說,防禦者的計劃比進攻者的計劃有力得多,而進攻者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指揮。

     545.但是防禦者的這種優越隻是假象,實際上并不存在。

    我們不應忘記,根據地形進行的部署隻是一些準備,這些準備是以假設而不是以對手的實際舉措為根據的。

     546.隻是因為這些假設通常非常有可能是正确的,而且隻有在這些假設是正确的情況下,它們以及根據它們進行的部署才是有價值的。

     547.防禦者在做出假設和根據假設做出部署時所必須具備的這個條件自然使防禦者的部署受到很大的限制,并迫使防禦者謹慎地進行部署和制訂計劃。

     548.如果防禦者的部署和計劃做得過分,那麼進攻者就有可能避開它們。

    這樣一來,防禦者的力量立刻就成了無用的力量,就是說造成了力量浪費。

     549.陣地延伸過大以及過多運用局部防禦都屬于這種過分的情形。

     550.正是這兩個錯誤往往反映出防禦者由于過分增加計劃内容而産生的壞處,以及進攻者由于計劃自然得當而得到的好處。

     551.防禦者隻有具備從所有角度來看都非常強有力的陣地,其計劃的内容才能比進攻者的計劃内容更多。

     552.但是如果防禦者的陣地不是很好,或者根本沒有陣地,或者防禦者沒有時間在其中做适當的準備,那麼防禦者就隻能在進攻者之後制訂計劃和做出規定,并且更多地依靠指揮。

     553.這個結論又表明,防禦者應首先尋求逐步用兵。

     554.但是我們以往看到,隻有大部隊才能得到短小正面帶來的好處,因此我們現在不得不說,防禦者要想避免由于地形因素而過分增加計劃内容,從而有害地分散力量,就更應尋求輔助力量源泉的支援,而這一源泉是存在于指揮部署中的,即大規模預備隊。

     555.從中顯然可以得出結論:部隊規模越大,防禦就越比進攻有利。

     556.因此,戰鬥的持續時間,即大規模的預備隊和盡量逐步使用預備隊是指揮的第一個條件。

    不管指揮官的造詣如何,在這些方面的優勢必然會帶來指揮上的優勢,因為即使是最高超的藝術,如果沒有手段也無法發揮作用。

    一個技巧不是很熟練但尚有更多手段的人,在戰鬥過程中将占有優勢,這是很容易想象到的。

     557.此外,還有第二個客觀條件一般來說能使指揮占優勢,而這種優勢完全為防禦者所有。

    這就是熟悉地形。

    在情況緊急、無法全面了解就要迅速定下決心的那些場合,熟悉地形能帶來哪些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558.計劃做出的規定更多涉及層級較高的部隊,指揮做出的規定更多涉及層級較低的部隊,這是事物的本性決定的;因此,指揮做出的每個具體規定的意義較小,但是這些規定的數量自然是大很多,這樣一來,計劃和指揮之間在重要性上的差别也就部分地得到了平衡。

     559.此外,指揮是相互作用的真正領域。

    在指揮中,相互作用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因為雙方是當面對峙,所以雙方的絕大部分規定要麼是根據相互作用做出的,要麼是根據相互作用修改的。

    這是事物的本性決定的。

     560.既然已經指明防禦者尤其應注意為指揮而節約兵力(第553條),既然一般來說他在指揮領域使用兵力是有利的(第557條),那麼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防禦者不僅可以通過他在指揮的相互作用方面所占的優勢彌補在計劃的相互作用方面的劣勢,而且還可以在雙方總的相互作用方面占得優勢。

     561.不管在具體情況下雙方在這方面的關系如何,雙方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都努力讓對方先采取措施,以便針鋒相對地采取自己的措施。

     562.這種努力就是近代大部隊保留較以往規模大很多的預備隊的真正想法。

     563.我們毫不懷疑,對所有大部隊來說,除了地形以外,預備隊這一手段是防禦的最佳有效力量。

     指揮的特性 564.我們說過,戰鬥計劃做出的規定與戰鬥指揮做出的規定在特性上是不同的,原因在于這兩種才智發揮作用時的情況是不同的。

     565.這種情況的不同表現在三個方面:掌握實際情況不足的程度、缺少時間的程度以及面臨危險的程度。

     566.有些事物,當人們全面了解局勢和大的内在聯系時會成為主要的事物,而當人們缺乏這種全面了解時,可能就不再是主要事物了,其他一些事物即距眼前更近的事物自然就變得特别重要。

     567.因此,如果說戰鬥計劃更多是一張幾何圖,那麼戰鬥指揮就更多是一張直觀圖;前者更多是一個平面圖,後者更多是一幅透視圖。

    至于應該如何補救這個缺陷,我們以後會談到。

     568.此外,缺少時間除了對了解不全面有影響外,也會對考慮問題産生影響。

    一個反複比較、權衡、評析式的判斷可能不如純粹的直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的判斷操作)有效。

    這也是我們必須看到的。

     569.如果一個人直接感覺到面臨大的危險,那麼這對自己和他人純粹的理智判斷會産生幹擾,這是人的天性。

     570.因此,如果理智的判斷在任何方式上都受到限制和削弱,那麼它可以求助于誰呢?&mdash&mdash隻有求助于勇氣。

     571.這裡顯然要求有一種雙重勇氣:第一重是不畏個人安危的勇氣,第二重是考慮到不确定的因素并準備行動的勇氣。

     572.對第二重勇氣,人們通常稱之為有智之勇(couraged´esprit),對第一重勇氣還沒有一個符合對偶法的名稱,原因是對第二重勇氣的叫法本身并不正确。

     573.如果問勇氣在其最初的意義中要求人們做到什麼,那就是要求人們在危險中做出自我犧牲。

    我們必須從這一點出發來考察,因為一切勇氣最後的基礎都是這一點。

     574.這種自我犧牲的情感可能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源頭。

    第一個源頭是對危險滿不在乎,不管是天生如此,還是出于對生命無所謂,或是由于已經習慣危險;第二個源頭是積極的動機:榮譽心、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各種激情。

     575.隻有出自第一個源頭的勇氣才可被視為真正的、天生的或者已經成為本性的勇氣,其特點是已經與人成為一體,因此永遠不會缺少。

     576.出自積極情感的勇氣則不是這樣。

    這些情感與危險帶來的感受對峙能否産生勇氣,自然取決于兩者的對比情況。

    這些情感在一些情況下比單純的對危險滿不在乎所發揮的作用要大得多,在其他情況下又小得多。

    後一種情況讓人在判斷時更為清醒冷靜,導緻堅定;前一種情況讓人在判斷時更敢作敢為,導緻大膽。

     577.如果對危險滿不在乎與這樣的激情結合起來,那就會産生最完美的個人勇氣。

     578.以上考察的這種勇氣完全是主觀的東西,隻與個人犧牲有關,因此可以稱之為個人勇氣。

     579.對本人犧牲不在意的人,對由于其職位而受其意志支配的其他人的犧牲自然也不會在意。

    他把這些人視為一種可以用平靜的心情進行處置的物品,就像對待他自己一樣。

     580.同樣,一個由于某種積極的情感而被拽入危險的人,要麼也會給其他人灌輸這種情感,要麼會認為自己有權利要求其他人服從他的這種情感。

     581.通過上述兩種方式,勇氣擁有了一個客觀的影響範圍。

    它不再隻是影響到一個人自己的犧牲,而且影響到其所屬部隊的使用。

     582.如果勇氣能将危險帶來的所有過于強烈的感受從人們的内心排除出去,那麼它就對理智的活動産生了影響。

    這時理智的活動就成了自由的活動,因為它們已經不再處于憂慮的壓力之下。

     583.但是此前不存在的理解力當然不會由于上述這一點就産生,更不會産生洞察力。

     584.因此,在缺少理解力和洞察力的情況下,勇氣往往導緻非常錯誤的步驟。

     585.人們稱作有智之勇的勇氣則有完全不同的來源。

    它源自确信有必要冒險,或者确信有一個更高的見解,這一見解認為冒險并不像其餘事物那樣危險。

     586.沒有個人勇氣的人也可能産生這種信念,但是隻有當這種信念反過來影響到人的情感,激發和提高情感的更高尚的力量時,這種信念才成為勇氣,也就是說才成為一種力量,使人在危急關頭保持鎮靜和平衡。

    因此,有智之勇的表述不完全正确,因為這種勇氣從不會從理智本身産生出來。

    至于思想能夠産生情感,以及這些情感在思考能力的持續作用下能夠得到提升,則是任何人根據經驗都知道的。

     587.一方面,個人勇氣支撐并由此提高了理解力;另一方面,對理解力的确信又激發和鼓舞了情感力量。

    這樣二者就相互接近,并且有可能彙聚在一起,也就是說有可能在指揮中産生相同的結果。

    但是這種情況畢竟是很少見的。

    通常在勇氣支配下進行的行動都帶有一些勇氣根源中的特性。

     588.在大的個人勇氣與大的理解力結合起來的地方,指揮當然一定是最完美的。

     589.由于内心确信而産生的勇氣主要涉及那種相信不确定的事物和好運而進行的冒險,較少涉及個人的危險,這是事物的本性決定的,因為這種個人的危險不容易成為大的理解力活動的一個内容。

     590.因此我們看到,在戰鬥指揮中(即在緊急和危險關頭),情感力量在支持理解力,而理解力必然激發情感力量。

     591.在不了解全面情況,沒有充裕時間,而且各種現象紛至沓來的情況下,要想通過判斷定下恰當的決心,就要求有這種得到了升華的内心狀态。

    人們可以把這種内心狀态稱作軍事天賦。

     592.如果人們考察一個由很多大小部隊進行的戰鬥,以及由這一戰鬥派生出的諸多行動,那麼就會注意到,出于個人犧牲精神的勇氣在下級部隊中是主要的,也就是更多是支配小部隊,而另一種勇氣則更多是支配大部隊。

     593.越是在下級部隊,行動就越簡單,簡單的理解力就越是能滿足需要,但個人面臨的危險就越大,因此就越需要有個人的勇氣。

     594.一個人的級别越高,其個人的行動就越重要,造成的後果就越多,因為他決定的事項或多或少與整體有根本的聯系,因此要求有更廣闊的視野。

     595.職位較高者雖然總是有更廣闊的視野,比職位較低者能更好地了解各種大的關聯,但是在一場戰鬥中需要掌握的全面情況恰恰主要是職位較高者所不掌握的,而且主要也是在具體戰鬥中不得不依靠好運和純粹的判斷情況時的直覺來處理很多事情。

     596.戰鬥越是發展,指揮的這種特點就越明顯,因為戰鬥狀況距我們最初完全了解的狀況越來越遠。

     597.戰鬥持續的時間越長,偶發事件(也就是出乎我們意料的事件)也就越多,一切也就越偏離其常規,這裡和那裡也就顯得越發混亂和紛雜。

     598.戰鬥越是發展,做出的決定就越來越多地堆積在一起,其間隔越來越小,用于思考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

     599.于是層級較高的部隊也逐漸(特别是在個别地點和個别時刻)陷入個人勇氣比深思熟慮更重要和幾乎決定一切的境地。

     600.這樣一來,在每次戰鬥中,各種戰術組合就越來越不起作用,最後就幾乎隻有勇氣還在獨自戰鬥和發揮作用。

     601.由此可見,能夠克服指揮中的困難的是勇氣和為勇氣所提升的智慧。

    但問題的關鍵并不是因此就要去問,勇氣和智慧在多大程度上能或者不能克服這些困難(因為對手的情況與我們是一樣的,我們的錯誤和失策一般會為對手的錯誤和失策所抵消),而是關鍵在于在勇氣和智慧方面(尤其是在勇氣方面)不要次于對手。

     602.但是還有一點在這裡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判斷情況時的直覺。

    這除了源自天生的才幹以外,主要是來自訓練,訓練能使人熟悉各種現象,使發現真理(正确地判斷)幾乎成為一個習慣。

    戰争經驗的主要價值以及戰争經驗能給予軍隊的大的優勢就在這裡。

     603.最後我們還要指出,在戰鬥指揮中,各種情況總是讓人認為距眼前較近的事物比較高或遠處的事物更重要。

    要彌補這個在觀察事物方面的錯誤,隻能是行動者在對自己決策是否正确沒有把握時,努力使其行動成為決定性的行動。

    隻要他确實緻力于得到由此可能取得的成果,他就能做到這一點。

    人們永遠應該從一個高的立足點引導一個整體,但是如果不能得到這種高的立足點,那麼通過上述方式,從一個從屬的立足點出發,也能夠把整體一并拖拽到既定的方向上去。

     我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如果一位師長在一次大規模會戰的混亂中無法了解整體的關聯性,沒有把握是否應該再發起一次進攻,那麼如果他決定進攻,就要不僅力求将進攻進行到底,還要力求取得一個可以彌補其他地點在這期間有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的戰果,這樣才能使自己和整體穩定下來。

     604.這樣的一種行動就是人們在狹義上稱之為果斷的行動。

    我們在此提出的這個觀點(隻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控制住&ldquo大概其&rdquo的觀點)使人果斷。

    果斷可以防止半途而廢,是人們指揮一場大規模戰鬥時的最卓越的素質。

     *** [1]指揮官的總人數是劃分的真正根據。

    如果一位元帥統率10萬人,将其中5萬人交給專門一位将軍指揮,同時元帥将另外5萬人分為五個師親自指揮(這種情況是常見的),那麼整個部隊實際上不是分成兩個部分,而是立即分成了六個部分,隻是其中一個部分的兵力是其他各部分的五倍而已。

    &mdash&mdash作者注 [2]原文為法語&ldquosoutenir&rdquo,指隐蔽部署在步兵線後面不遠處的單獨的小部隊,其任務是跟随所屬的作戰部隊,随時為其提供支援。

    &mdash&mdash譯者注 [3]&ldquo團隊精神&rdquo一詞,作者用了法語&ldquoespritdecorps&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4]原文如此,疑誤。

    應為第72條。

    &mdash&mdash譯者注 [5]&ldquo廢人&rdquo一詞,作者使用了拉丁語&ldquocaputmortuum&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6]原文如此,疑誤。

    應為第89條。

    &mdash&mdash譯者注 [7]在七年戰争期間,1758年8月25日,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率普軍主力36,800人與弗爾莫率領的俄軍44,300人,在措恩多夫村(Zorndorf,即今波蘭西波莫瑞省村莊薩爾比諾沃,[Sarbinowo])附近展開會戰,結果普軍獲勝。

    &mdash&mdash譯者注 [8]可參閱第378條。

    &mdash&mdash譯者注 [9]&ldquo恰恰因此&rdquo一詞,作者使用了拉丁語&ldquoeoipso&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