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前導有臂香者,袒裼張兩臂,以銅絲穿臂肉,僅累黍,懸銅錫香爐,爇栴檀其中。
或懸巨銅钲,皆重數十斤。
乃至數十人,振臂而行,曆遠而弗墜,亦足異矣。
《高僧傳》雲:“梁僧智泉,鐵鈎挂體然千燈。
”殆其濫觞欤? 同治時,蜀人有西昆熊子者,着《藥世》十三萬言,力辟婦女纏足之非,其中引經以經之,據史以緯之,不憚苦口藥石,欲以菩薩寶筏,遍度優婆尼,亦足見救世苦心矣。
其家女公子三,皆能禀承父志,不屑以纖纖取容,特請自隗始,當時不免目笑,而适以開今日風氣之先。
惜其書未經見,未審曾梓行否。
南皮相國張文襄,撰《戒纏足會序》,論中國女子纏足之弊,最為切中。
謂:“極貧下戶,無不纏足,農工商賈畋漁之業,不能執一。
虺弱傾倒,不能植立。
不任負戴,不利走趨,凡機器紡紗織布缫絲,皆不便也。
與刑而刖之,幽而禁之等。
”又謂:“若婦女纏足,貧者困于汲爨抱子,富者侈于修飾,資用廣而疾病多。
遇水火兵亂,不能逃免,且母氣不足,所生之子女,自必脆弱多病,數十百年後,吾華之民,幾何不馴緻人人為病夫,盡受殊方異俗之蹂踐魚肉,而不能與校。
”文襄此論,所謂仁人之言,不惜苦心疾口,極言弊病,以冀衆民之聽,凡提倡不纏足者,當稱述而闡明之者也。
又有極言纏足之害,據所聞見,尤為沉痛者,楊子劉恭冕《廣經室文鈔》有雲: 當鹹豐癸醜後,發逆遍擾江南北各省,吾鄉以多水獲免。
他省之來吾邑者,率多大足婦人,而裹足者卒鮮。
且必皆富貴之家,先賊未至出走者也。
若貧窮之士,遷延無計,及賊大至,而男女踉跄就道。
彼婦人自知不良于行,未及賊而自盡者有之,為賊追迫而自死才有之,求死不得,為賊所虜脅者有之。
又或子為母累,夫為妻累,父母為兒女累,兄弟為姊妹累,骈首就戮,相及于難者指不勝屈。
歲乙醜,予遊皖南,每至一村,屋宇或如故,而不滿二三十人,多者不過百人,就中則九男而一女焉。
此一女者,非必少壯有夫能生育。
是更二十年,而今所謂九男者,或無遺種焉,豈不可哀也哉。
夫自古至今,婦女死于兵者,莫可殚述,而皆未有知其死之多累于裹足者。
故予着之,不啻痛哭流涕言之,為天下後世仁人告也。
昔人載籍有關系考證纏足之原始者,略具如左: 《宋書.禮志》:“男子履圓,女子履方。
” 《北史》:“任城王楷刺并州,斷婦人以新靴換故靴。
”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道山新聞”雲:“李後主宮嫔窅娘,纖麗善舞,以帛裹足,令纖小屈上如新月狀,由是人皆效之。
以此知紮腳五代以來方有之。
如熙甯、元豐前,人猶為者少,近年則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也。
” 宋車若水《腳氣集》:“婦人纏腳,不知起于何時。
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
纏得小來,不知何用。
後漢戴良嫁女,練裳布裙,竹笥木屐,是不幹古人事。
或言自唐楊太真起,亦不見出處。
” 宋王明清《揮麈餘話》:“建炎時,樞密議官向宗厚,纏足極彎,長于鈎距。
王佾戲之,謂腳似楊貴妃。
”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永福鄉有一張姓僧,有富室攜少女求頌。
僧曰:‘好弓鞋,敢求一雙。
’裂其底,襯紙乃佛經也。
” 《宋史.五行志》:“理宗朝,宮女束足纖直,名‘快上馬’。
” 宋吳自牧《夢粱錄》:“小腳船,專載賈客、小妓女、荒鼓闆、燒香婆嫂。
”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安南國婦人,足加鞋襪,遊于衢路,與吾人無異。
” 宋百歲寓翁《楓窗小牍》:“汴京閨閣,宣和以後,花鞋弓履,窮極金翠。
今擄中閨飾複爾,瘦金蓮方,瑩面丸,遍體香,皆自北傳南者。
” 元陶九成《辍耕錄》:“程鵬舉,宋末被擄,配一宦家女,以所穿鞋易程一履。
” 元沈某《鬼董》:“紹興末,臨安樊生,遊于湖上寺閣,得女子履絕弓小,張循王妾履也。
” 元白珽《湛淵靜語》:“程伊川六代孫淮居池陽,婦人不裹足,不貫耳,至今守之。
” 《明史.輿服志》:“皇後青襪舄,飾以描金雲龍皂純,每舄首加珠五顆。
皇妃、皇嫔及内命婦青襪舄,皇太子妃襪舄同,命婦九品青襪舄,宮人則弓樣鞋,上刺小金花。
” 明黃道周《三事紀略》雲:“弘光選婚,懿旨以國母須不束足。
” 明沈德符《野獲編》:“向聞禁掖中被選之女,入内皆解去足纨,别作弓樣。
後遇掃雪人從内拾得宮婢敝履,始信其說不誣。
”又雲:“明時浙東丐戶,男不許讀書,女不許裹足。
” 明胡應麟《筆叢》:“婦人纏足,謂唐以前無之。
餘曆考未得其說。
古人風俗流傳,如堕馬、愁眉等,史傳尚不絕書,此獨不着。
太白至以素足詠女子,信或起于唐末,至宋、元而盛矣。
至詩詞可資印證者,唐明皇《詠錦襪》雲:“瓊鈎窄窄,手中弄明月。
” 白香山詩:“小頭鞋履窄衣裳,天寶末年時世裝。
” 杜牧詩:“钿尺裁量減四分,碧琉璃滑裹春雲。
” 北宋徐積《詠蔡家婦
或懸巨銅钲,皆重數十斤。
乃至數十人,振臂而行,曆遠而弗墜,亦足異矣。
《高僧傳》雲:“梁僧智泉,鐵鈎挂體然千燈。
”殆其濫觞欤? 同治時,蜀人有西昆熊子者,着《藥世》十三萬言,力辟婦女纏足之非,其中引經以經之,據史以緯之,不憚苦口藥石,欲以菩薩寶筏,遍度優婆尼,亦足見救世苦心矣。
其家女公子三,皆能禀承父志,不屑以纖纖取容,特請自隗始,當時不免目笑,而适以開今日風氣之先。
惜其書未經見,未審曾梓行否。
南皮相國張文襄,撰《戒纏足會序》,論中國女子纏足之弊,最為切中。
謂:“極貧下戶,無不纏足,農工商賈畋漁之業,不能執一。
虺弱傾倒,不能植立。
不任負戴,不利走趨,凡機器紡紗織布缫絲,皆不便也。
與刑而刖之,幽而禁之等。
”又謂:“若婦女纏足,貧者困于汲爨抱子,富者侈于修飾,資用廣而疾病多。
遇水火兵亂,不能逃免,且母氣不足,所生之子女,自必脆弱多病,數十百年後,吾華之民,幾何不馴緻人人為病夫,盡受殊方異俗之蹂踐魚肉,而不能與校。
”文襄此論,所謂仁人之言,不惜苦心疾口,極言弊病,以冀衆民之聽,凡提倡不纏足者,當稱述而闡明之者也。
又有極言纏足之害,據所聞見,尤為沉痛者,楊子劉恭冕《廣經室文鈔》有雲: 當鹹豐癸醜後,發逆遍擾江南北各省,吾鄉以多水獲免。
他省之來吾邑者,率多大足婦人,而裹足者卒鮮。
且必皆富貴之家,先賊未至出走者也。
若貧窮之士,遷延無計,及賊大至,而男女踉跄就道。
彼婦人自知不良于行,未及賊而自盡者有之,為賊追迫而自死才有之,求死不得,為賊所虜脅者有之。
又或子為母累,夫為妻累,父母為兒女累,兄弟為姊妹累,骈首就戮,相及于難者指不勝屈。
歲乙醜,予遊皖南,每至一村,屋宇或如故,而不滿二三十人,多者不過百人,就中則九男而一女焉。
此一女者,非必少壯有夫能生育。
是更二十年,而今所謂九男者,或無遺種焉,豈不可哀也哉。
夫自古至今,婦女死于兵者,莫可殚述,而皆未有知其死之多累于裹足者。
故予着之,不啻痛哭流涕言之,為天下後世仁人告也。
昔人載籍有關系考證纏足之原始者,略具如左: 《宋書.禮志》:“男子履圓,女子履方。
” 《北史》:“任城王楷刺并州,斷婦人以新靴換故靴。
”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道山新聞”雲:“李後主宮嫔窅娘,纖麗善舞,以帛裹足,令纖小屈上如新月狀,由是人皆效之。
以此知紮腳五代以來方有之。
如熙甯、元豐前,人猶為者少,近年則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也。
” 宋車若水《腳氣集》:“婦人纏腳,不知起于何時。
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
纏得小來,不知何用。
後漢戴良嫁女,練裳布裙,竹笥木屐,是不幹古人事。
或言自唐楊太真起,亦不見出處。
” 宋王明清《揮麈餘話》:“建炎時,樞密議官向宗厚,纏足極彎,長于鈎距。
王佾戲之,謂腳似楊貴妃。
”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永福鄉有一張姓僧,有富室攜少女求頌。
僧曰:‘好弓鞋,敢求一雙。
’裂其底,襯紙乃佛經也。
” 《宋史.五行志》:“理宗朝,宮女束足纖直,名‘快上馬’。
” 宋吳自牧《夢粱錄》:“小腳船,專載賈客、小妓女、荒鼓闆、燒香婆嫂。
”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安南國婦人,足加鞋襪,遊于衢路,與吾人無異。
” 宋百歲寓翁《楓窗小牍》:“汴京閨閣,宣和以後,花鞋弓履,窮極金翠。
今擄中閨飾複爾,瘦金蓮方,瑩面丸,遍體香,皆自北傳南者。
” 元陶九成《辍耕錄》:“程鵬舉,宋末被擄,配一宦家女,以所穿鞋易程一履。
” 元沈某《鬼董》:“紹興末,臨安樊生,遊于湖上寺閣,得女子履絕弓小,張循王妾履也。
” 元白珽《湛淵靜語》:“程伊川六代孫淮居池陽,婦人不裹足,不貫耳,至今守之。
” 《明史.輿服志》:“皇後青襪舄,飾以描金雲龍皂純,每舄首加珠五顆。
皇妃、皇嫔及内命婦青襪舄,皇太子妃襪舄同,命婦九品青襪舄,宮人則弓樣鞋,上刺小金花。
” 明黃道周《三事紀略》雲:“弘光選婚,懿旨以國母須不束足。
” 明沈德符《野獲編》:“向聞禁掖中被選之女,入内皆解去足纨,别作弓樣。
後遇掃雪人從内拾得宮婢敝履,始信其說不誣。
”又雲:“明時浙東丐戶,男不許讀書,女不許裹足。
” 明胡應麟《筆叢》:“婦人纏足,謂唐以前無之。
餘曆考未得其說。
古人風俗流傳,如堕馬、愁眉等,史傳尚不絕書,此獨不着。
太白至以素足詠女子,信或起于唐末,至宋、元而盛矣。
至詩詞可資印證者,唐明皇《詠錦襪》雲:“瓊鈎窄窄,手中弄明月。
” 白香山詩:“小頭鞋履窄衣裳,天寶末年時世裝。
” 杜牧詩:“钿尺裁量減四分,碧琉璃滑裹春雲。
” 北宋徐積《詠蔡家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