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關燈
合肥龔芝麓尚書主持風雅,振拔孤寒,廣廈所需,至稱貸弗少吝。

    其卒也,朱竹垞挽詩有雲:“寄聲逢掖賤,休作帝京遊。

    ”其轶事屢見前人記載中。

    馬世俊未遇時,落拓京華,無以自給。

    公閱其文,歎曰:“李峤真才子也。

    ”贈金八百,為延譽公卿間,明年辛醜,馬遂大魁天下。

    又尚書女公子卒,設醮慈仁寺。

    一士人寓居僧寮,僧請作挽對,集梵策二語曰:“既作女子身,而無壽者相。

    ”公詢知作者,即并載歸,面試之,時春聯盈幾,且作且書,至圂廁一聯雲:“吟詩自昔稱三上,作賦于中可十年。

    ”乃大咨賞,許為進取計。

    久之,以母老辭歸。

    瀕行,公贈一匣,竊意為行李資,發之,則士人家書,具雲:“某年月日,收銀若幹。

    ”蓋密遣人常常饋遺,無内顧憂久矣。

    乃頓首謝,依倚如初,卒亦成其名。

    曩閱武進湯大奎《炙硯瑣談》,有雲:“龔芝麓牢籠才士,多有權術。

    ”嗟乎,何晚近巨公大僚,欲求有是權術者,而亦不可複得耶。

    尚書姬人顧媚,字橫波,識局明拔,通文史,善畫蘭,尚書疏财養士,顧夫人實左右之。

    某年,尚書續燈船之勝,命客賭鼓吹詞,杜茶村立成長歌一百七十四句,一座盡傾,夫人脫纏臂金钏贈之。

     吳江吳漢槎幼即恃慧狂恣。

    在塾中,辄取同輩所脫帽溺之。

    塾師責問,漢槎曰:“籠俗人頭,不如盛溺之為愈也。

    ”師歎曰:“此子他日,必以高名賈奇禍。

    ”後捷順治丙申北闱,坐通榜,谪戌甯古塔,居塞外念餘年。

    其友人顧梁汾為之地,乃得賜環。

    按:《史記·郦食其傳》:“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此與漢槎事絕類。

    稍不同者,彼竟解其冠,此則其所自解耳。

    沛公枭雄當别論,漢槎尤不可為訓。

     宗室祭酒伯熙大雅闳達,立朝有侃侃之節。

    其母夫人博爾濟吉特氏通經術,娴吟詠,有《芸香館遺詩》二卷梓行。

    光緒中葉,某學士承要人風旨,摭《芸香館集》中《送兄》詩,謂為忘本。

    請旨削闆,将以傾昱,朝廷不允所請。

    文字之禍,浸涉<門為>闼,亦甚矣哉。

     彭剛直中興名将,豐功亮節,世稱道弗衰,未聞有登諸白簡者。

    光緒九年,補兵部尚書,疏辭不允。

    講官盛昱以不應朝命劾之,奏雲: 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數月,延不到任。

    而在浙江幹預金滿之事。

    現在兵制未定,中樞需人,該尚書曉暢戎機,理宜緻身圖報。

    較之金滿之事,孰重孰輕,無論所辦非是,即是亦不可也。

    該尚書托言與将士有約,不受實官,實則自便身圖,徜徉山水耳。

    古之純臣,似不如此。

    且現在握兵宿将各省甚多,該尚書抗诏鳴高,不足勵仕途退讓之風,反以開功臣驕蹇之漸,更于大局有礙。

    請旨敦迫來京,不準逗留,以尊主權而勵臣節。

    雲雲。

    《春秋》責備賢者,要亦詞嚴而義正也。

     道、鹹間,蘇州顧千裡黃堯圃皆以校勘名家,兩公裡闬同,嗜好同,學術同。

    顧嘗為黃撰《<百百>宋一廛賦》,黃自注,交誼甚深。

    一日,相遇于觀前街世經堂書肆,坐談良久。

    俄談及某書某字,應如何勘定之處,意見不合,始而辯駁,繼乃诟詈,終竟用武,經肆主人侯姓極力勸解乃已。

    光緒辛卯冬,餘客吳門,世經堂無恙,侯主人尚存,曾與餘談此事,形容當時忿争情狀如繪。

    洎甲辰再往訪世經堂,則閉歇久矣,為之惘然。

    憶餘曩與半塘同客都門,夜話四印齋,有時論詞不合,亦複變顔争執,特未至诟詈用武耳,往往指衣而别,翌日和好如初。

    餘或過晡弗詣,則傳箋之使,相屬于道矣。

    時異世殊,風微人往,此情此景,渺渺餘懷。

     孝欽顯皇後盛時,每逢由宮還海,文武百官跪迎,皆在西苑門外,唯總管太監李蓮英,三品冠服,獨跪于西苑門内。

    遠而望之,覺其寵異無比。

     慈輿由宮還海,各官先在宮門外跪送,旋由間道馳赴西苑門跪迎,望見前驅鹵簿,立刻雅雀無聲,呼吸可聞,非複尋常之肅穆。

    夾道笙簧,更覺悠揚入聽。

    迨駕過不數武,則跪者起,默者語,眼架鏡,手揮扇,而關防車方絡繹不絕也。

     午門坐班典禮,猶沿前明之舊,告朔之饩羊耳。

    各衙門堂派者皆資淺無烏布之員。

    屆時,齊集朝房,俟糾儀禦史至。

    傳呼上班,則各設品級墊,盤膝列坐,糾儀禦史巡視一周。

    有頃,退班,各投遞銜名而散。

     考太醫院醫士亦用八股試帖,以楷法工拙為去取。

    時人為之語曰:“太醫院開方,隻要字迹端好,雖藥不對症無妨也。

    ”曩餘在京時,值考試醫士,題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聞取第一者之文有雲:“知者何取于水,而竟樂夫水;仁者何取于山,而竟樂夫山。

    ”隻此一卷最佳,通場無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