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上,國事日就於無可奈何之地。
臣等不勝痛心焉。
伏願殿下,亟正永慶之罪,以快中外之憤,則宗社幸甚,朝野幸甚。
臣等伏聞,殿下答湖西儒生之疏曰:」朝廷大體,儒生不宜妄言。
「臣等非不欲仰體聖敎,緘默退縮,而衷情所激,言不知裁。
殿下若以臣等之言爲過實,則臣等寧伏斧鑕,以爲妄言者之戒耳。
伏願殿下加察焉。
臣等不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爾等雖陳百疏,豈以此,予心有少惑哉?徒見其兇肝譎腑之自露耳,爾等其勿妄言。
但聽誰人之指嗾,而爲此疏乎?天日在上,其直指以對。
「 ○夕,王世子問安。
1月27日 ○乙卯,朝,王世子問安。
○正言具寭來啓曰:「大司憲樸承宗等雲雲,引嫌而退。
旣已發論而起草,則雖因本院蒙允而停之,請罪之意,固無異同,其實論之也。
不可以此,輕遞言官。
請大司憲樸承宗、掌令李慶禥、南復圭、持平黃謹中竝命出仕。
」答曰:「依啓。
」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1月28日 ○丙午,朝,王世子問安。
○有政。
○夕,王世子問安。
○以柳夢寅爲承政院都承旨,趙廷堅爲司諫院司諫,申光立爲司憲府持平,崔起南爲世子侍講院弼善,徐景雨爲世子侍講院文學,兪昔曾爲禮曹正郞,金繼燾爲刑曹正郞,宋??爲兼校書館校理,吳翊爲司諫院正言,李幼淵爲司僕寺僉正,許實爲兼世子侍講院說書,李順慶爲軍資監正,尹滉爲內資寺正。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慶尙道儒生進士鄭蘊等上疏曰: 伏以,嗚呼!直道難容,自古皆然。
臺臣之請竄鄭仁弘者,固其所也。
獨恨夫聖明在上,恩遇有素,而三十載君臣,一朝行路。
臣等之不得不號籲於五雲之下者,非獨爲仁弘冤之,乃所以爲殿下惜也。
伏願聖明,矜察焉。
仁弘本以勁直之性,早聞君子之風,一絲扶鼎,乃其素志。
雖在山林,而一心罔不在王室,故每聞朝廷一政令之失,未嘗不憂形于色,繼之以血淚。
況儲嗣,國之本也;早建,計之遠也。
見柳永慶秉政七年,而一自李廷龜請封之後,未嘗建白,爲再請三請,期於得請之計,而置之相忘之域,則已失大臣爲國固本之道也。
以仁弘愛君如父之忠,已白範鎭之髮,而欲血李綱之臂者久矣。
及權攝之命遽下於違豫之日,將順之意又切於內降之敎,則爲大臣者,所當光明其處置,正大其施措,使朝廷上下,無不與聞,而鹹覩聖旨之可從,則奉以周旋;聖旨之不可從,則可以防啓,人誰曰不可哉?永慶乃視爲私事,深秘不宣,使原任不得聞,臺諫不得知。
此,所以輿情之惑,滋甚者也。
使永慶雖無一毫邪意,而其迹之詭秘如此,則人之緻疑,乃其自召也。
凡人爲不善,雖在深閨中,人莫不聞而知之,況朝廷之上,具瞻之地,而其可終秘而不露乎?且就其不可掩者而言之,其時大司憲洪湜囚注書次知,詰其秘密內旨之狀。
柳澗、宋錫慶啓辭中,亦有不必秘密,而秘密之語,翰林下番李善行不以內旨之下,告於上番,故金聲發詰其不告之由。
至於原任之被斥,原任尙在,殿下何不問其曲折,而得其情僞乎?此皆發於朝報,出於傳播,而遠近之所耳目者也。
一國之耳,仁弘耳之;一國之目,仁弘目之,何嘗有某人之造語、某人之飛傳乎?殿下之用仁弘,未爲不久,則亦知其爲人矣乎。
仁弘之病,在於狷狹,不能容人之過。
此,所以惡之者多;愛之者少也,忠肝義膽,老而不衰。
今玆之擧,隻欲破奸秘之迹,定危疑之勢,而輸忠於宗社、固本於邦國耳。
但其疏中之語,出於憤惋之極,不能無過激處。
雖恃明主之知,而實乖自牖之道,以此罪之,彼亦何辭?至於爲人指嗾,假托公論,離間吾君之父子,濁亂吾君之朝廷,則天地鬼神,臨之在上,質之在傍,萬無理也,萬無疑也。
仁弘自少性愛丘山,不喜榮進,感激恩命,或出或否,而未嘗終一年留朝也。
況今年七十有三,望跬步如千裡,度昕夕如十年,淡泊之味,一野僧如也。
隻有一子,早歲見背,孑孑孤孫,年未弱冠,有何希望於朝廷,而欲爲傾陷乎?嗚呼!仁弘之言,國人之言也。
以言獲罪,竄死遐荒,固其所甘心,而無憾者也。
獨念,殿下臨禦四十年,培養節義之風。
遊於曺植之門,而表表可稱者,不過崔永慶、鄭仁弘數人,而永慶死於前;仁弘竄於後,後世將必稱之曰殺某士,竄某士,在某世,則不知殿下何以爲辭耶?然永慶之死,非殿下殺之,皆出於一時姦兇之手,故不數年,而離明洞燭,昭雪無餘,史氏書之,國人頌之。
安知前日,悔永慶之心,不爲今日,悔仁弘之端乎?顧念,窮荒風露,道路間關,奄奄之命,未免爲途上之鬼,則殿下雖欲悔之,其可得乎?伏願殿下,察仁弘之忠不忘君,恕仁弘之斷無他意,少霽雷霆之威,特從末減之典,則宗社幸甚,國家幸甚。
臣等非不知危言朝發,奇禍夕至,而目見正士懷冤,國事日非,寧言而伏陳東之誅,不忍不言而負殿下也。
伏藁待罪,無地自容。
臣等不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不踏啓字,還下政院。
1月29日 ○丁巳,朝,王世子問安。
○正言具寭來啓曰:「八道赴擧之人,雲集京師者,多至萬餘。
頃因臺諫不備,再次退行,今者正言吳翊又爲呈告。
如或更退,則必至於糧盡散歸,其損傷國體,莫此爲甚。
前者有分兩所,各取三百人之規,議令該官,急速定奪施行。
上年冬初,自上違豫之時,內外臣民,莫不憂遑悶迫,而忠淸都事裵龍吉張樂設酒,略無顧忌,駄載淫娼,貽弊列邑,聞者莫不駭憤。
請命削去仕版。
」答曰:「允。
」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議政府領議政臣柳永慶上箚略曰: 伏以,臣事國無狀,處世昧方,自速衆謗,積有歲年。
今者爲人所誣,幾陷不測。
幸賴聖明在上,無隱不燭,前後聖批,辭旨嚴明,姦人情狀,庶幾敗露,而臣之冤痛,亦將暴白於天日之下,臣不勝惶憾于心,罔知所達。
第念,國家不幸,朝論之攜貳,非一二年。
壬辰年間,臣忝爲銓長,日見朝廷之上,分離乖隔,氣象不美,心竊憂悶,如非論議甚乖,喜爲生事者,則務欲參用,以爲同寅協恭之圖。
及忝相位,亦嘗留意於鎭定調劑,至於久廢之人,盡請疏釋。
臣之區區保合朝廷之意,非不勤矣,而力量不逮,事與心違。
士夫之間,分裂益甚,失志之人,皆歸怨於臣,醜詆構捏,無所不至,一節深於一節。
至於今日,鄭仁弘乃敢做作無形不測之說,爲臣之罪目,而及其公論旣發,兇計漸露,則河惺以仁弘連婚之人,變其前說,剩出新語,添加臣罪,必欲中傷而後已。
臣之有罪、無罪,天日照臨,臣不敢多辨。
所可痛者,上年冬初,特降傳攝之敎於危疑之際,人心以此而益定;根本以此而益鞏。
此誠大聖人所爲,出於尋常萬萬,凡在臣民,莫不感激,而以東宮仁孝之心,自聞此命,憂惶悶迫,若無所容,令臣等謁誠籲呼,必回天意。
臣等之未得遵奉聖旨者,亦王世子之至情,而揆之天理、人情,自不得不爾。
仁弘敢以臣不忍言之事,譸張辭說,以爲害臣之計,是可忍也?然此皆欲傾軋朝廷者之所爲,仁弘特爲其所私耳,何足深責?當此靜攝之日,臣以此一事,再三陳瀆,極知未安,而惡名在身,急於自雪,言辭重複,猶不知止,臣之情事戚矣。
大槪臣遭遇聖明,誤恩隆重,貪戀遲回,七年不退,不但爲賢路之妨,亦豈無造物者猜乎?況今被誣之餘,心神凋喪,如癡如狂,人事迷錯,旬日之內,轉輾深痼,決無供職之理。
政府重地,內局兼帶,空曠已久,尤極惶悶。
答曰:「雖古之大賢,亦或有不免於小人誣詆,卿其安心,毋以此介意爲辭退之計,當此內外多事之時,益加盡心國事。
但小人之潛伏於朝著,爲含沙射影之計者,不可不鋤去肅淸,爲後日慮。
蓋小不忍,則亂大謀。
去草不去根,終當復生。
小人之性樂禍,喜於生事,非自殞其身不已,所以討惡之典,不得不嚴也。
今若苟且姑息,安知日後,復有大於此者?若至於一網打盡,一時名士,盡入鼓吻之中,則雖欲噬臍,不可得已。
自古人臣離間君父,而可以得免於天討乎?予實痛心焉。
此誠臣子沐浴請討者也。
」 二月 2月1日 ○朔戊午,上在貞陵洞行宮。
○有政。
○朝,王世子問安。
○藥房問安,答曰:「一樣。
去夜穩寢。
」 ○以金大來爲弘文館直提學,睦長欽爲司憲府執義,崔有源爲弘文館典翰,黃敬中爲弘文館校理,奇協爲弘文館副校理,〈協諂事永慶,協妹爲許頊子妻。
協往來兩間,力主庭鞫仁弘之論煽動,而將成大獄。
〉李士慶爲司諫院正言,成時憲爲弘文館副修撰。
○持平申光立來啓曰:「李挺元等,皆以鬼蜮妖邪之徒,敢生交亂傾陷之謀,附會鄭仁弘,誣罔陰慘之說,以試沙含射影之計,其受人指嗾,嫁禍士林之罪,不可不痛懲。
李挺元請命遠竄,以明好惡。
平安都事李惺、前佐郞鄭造俱以險陂邪僻之人,與李爾瞻、李慶全結爲心腹,乘鄭仁弘誣罔構捏之疏,陰嗾其弟壻、族親,表裏相應,使李挺元輩,繼上陰慘之言,以試鬼蜮之謀。
其動搖君父,嫁禍士林之罪,不可不懲。
請竝命遠竄。
」〈發落未下。
〉○傳于柳希奮曰:「今日試官早爲命牌,毋得留門,未肅拜,未發落人等,不得出入事,政院預爲察爲。
」 ○是日未時,上候卒然危急,政院、史官顚倒蒼皇,入于差備門內。
○王世子入。
○藥房提調崔天健入于差備門內,都承旨柳夢寅以呈告未肅拜,追入來。
○完平府院君李元翼、領中樞府事李德馨、鰲城府院君李恒福、行判中樞府事尹承勳、行判中樞府事奇自獻、行知中樞府事沈喜壽相繼入。
○進薑汁、竹瀝、導痰湯、龍腦蘇合元、開關散一服亦入。
○王世子令禦醫入診,醫出言曰:「事已無可奈何,罔知所措。
」雲雲。
○王世子下令曰:「治熱藥預備。
」 ○自內傳呼曰:「大臣及原任大臣皆入。
」於是,原任大臣及三公,都承旨柳夢寅、注書金時言、奉敎李瀞皆入。
左承旨崔濂、右承旨李馨郁、左副承旨李慶涵、右副承旨李德溫、同副承旨柳希奮、假注書趙國賓、檢閱樸海皆入中門內以竢。
○柳永慶以諸大臣言,啓曰:「古禮,不絶於婦人之手。
大臣之意皆如是,故敢啓。
」又以諸大臣言啓曰:「禮文,皆安靜以竢之,請令醫官入侍。
」諸大臣皆泣而出。
俄而哭聲自內達外,諸大臣及在闕庭者皆慟哭。
○大臣退次于賓廳。
○以內封遺書,下于賓廳,前日未寧時,諭世子。
愛同氣如予在時,人有讒之,愼勿聽之。
以此托於汝,須體予意。
○東宮下令于大臣曰:「內殿下敎曰:『卽刻,上在正寢昇遐。
』罔極。
」 ○內殿傳曰:「國事不可須臾而曠,啓字傳付於東宮,以察諸事何如?」大臣回啓曰:「傳敎至極,國家之福。
」內殿傳曰:「寶與啓字,竝付於東宮乎?別有傳寶節次乎?」回啓曰:「自內權宜傳寶,不必有節次。
」王世子下令曰:「寶及啓字傳付,罔極之中尤爲罔極。
言于大臣。
」回達曰:「臣等亦爲罔極。
」 ○王世子下令于大臣曰:「卽刻寶及啓字,自內殿傳付,而有不得已時急公事,如襲節次、守侍陵官啓下,而啓字四五牢讓,而內殿亦牢拒。
此意言于大臣,自內殿禦覽單子後啓下事,內殿啓達處置。
」 ○傳于柳夢寅曰:「侍陵官,崔彥俊爲之。
」傳于李馨郁曰:「初終儀註,速爲入啓。
」 ○李馨郁啓曰:「爲位哭一節,禮曹誤爲徑入矣。
」 ○傳于李馨郁曰:「襲儀註,速爲磨鍊入啓。
」回啓曰:「殯殿都監提調、郞廳,今始差出,方爲磨鍊矣。
」傳曰:「知道。
沐浴儀註,速爲磨鍊入啓。
」 ○傳于李馨郁曰:「沐浴儀註,時已晩矣。
何不速爲考啓?」又傳曰:「襲節次,過時則不可,速爲磨鍊。
」 ○摠護使許頊啓曰:「襲諸具欲知有無。
令尙衣院措備。
敢啓。
」 ○傳于李馨郁曰:「殯殿向上考啓。
」回啓曰:「問于觀象監,則日出禦殯側,宜東向。
」傳曰:「知。
」 ○大臣以寶及啓字傳付事,回達曰:「寶與啓字傳付之事,內殿不得不如是處置,嗣位行禮,姑以達字達下宜當。
敢達。
」內殿傳于大臣曰:「啓字傳付東宮事,大臣以爲:『宜當。
』故傳付,而嗣位前達字用之雲,故啓字與寶,東宮不爲傳受,置諸宮中,尤爲罔極。
」回啓曰:「嗣位前,雖姑以達字用之,而啓字與寶,不可不傳受。
此意臣等當爲入達。
」達曰:「臣等伏承內殿傳敎,啓字與寶不爲傳受,尤爲罔極雲。
啓字與寶傳付之事,內殿處置,至爲允當。
雖姑用達字,而啓字與寶,不可不傳受。
下情如此,敢達。
」 ○摠護使許頊以衣襨單子啓曰:「內藏幾何?」內殿傳曰:「書啓衣襨有之矣。
」 ○許頊啓曰:「門已閉矣,針線婢不得入。
如明衣、幎帽、握手,一應所用諸具,勢未得周旋,何以爲之?」 ○下令于許頊曰:「閉門之故,針線婢不得入,明衣未造雲。
以衣次入內,則使內人縫用何如?」回達曰:「沐浴與襲,皆有定時,不可徑行。
以衣次入內,似爲未安。
敢達。
」 ○下令于許頊曰:「內殿下敎,以衣次入內,則可以縫用雲矣。
」 ○內殿下敎曰:「自上違豫經年,衣襨已爲措備矣。
該司蕩竭,不須強入衣次。
」回啓曰:「該司雖曰蕩竭,而以臣民仰戴之心,敢不盡力乎?」 ○明衣次入,下令曰:「內殿下敎,裌衾二次,亦入內雲矣。
」 ○傳于許頊曰:「握手、幎帽、充耳,自外造入乎?欲使內人縫用何如?」回啓曰:「他衣襨則或可自內縫用,而幎帽、握手、充耳則皆有尺數,不得不自外造入。
」傳曰:依啓。
「 ○持平申光立、正言具寭來達曰:「經年侍藥,用藥無效,竟遭賓天之慟。
禦醫等請拿推。
」答曰:「依達。
」 ○副提學宋應詢等達曰:「臣等謹按,《五禮儀》以宗親、功臣中,二品以上爲守陵官。
具義剛非功臣,與禮文本意有異,請依禮文施行。
」答曰:「問于大臣。
」 ○持平申光立、正言具寭來達曰:「臣等伏考,《五禮儀》以宗親、功臣中,二品以上爲守陵官雲。
令該曹議大臣,依禮文擧行。
」答曰:「依達。
」 ○柳夢寅以吏曹言回達曰:「議于大臣,則守陵官當以《五禮儀》所載,功臣二品以上差出,而功臣之中,或年老、或有老親,前例雖非功臣,亦多差出,故以具義剛擬差矣。
今依三司論達,以功臣爲之,亦爲無妨雲,故以功臣改付標矣。
」 ○樸東亮以守陵入,具義剛出。
○下令曰:「幎帽、握手,無針線婢,未及爲之雲。
留門與否,言于大臣。
」回達曰:「此事雖爲時急,而夜暗間留門,亦爲重難。
闕內雖男人,有解針線者,則可以爲之。
敢達。
」 ○大臣達曰:「留門則似爲重難,待罷漏後開門,入針線婢宜當。
敢達。
」 ○答大臣啓字與寶不可不傳受之言曰:「寶與啓字,不忍傳受。
大臣更啓于內殿,以期允許。
」回達曰:「伏承下令,臣等亦爲罔極。
然寶與啓字,於事理不可不傳受。
雖更啓于內殿,必不允許,依前所達,卽爲傳受宜當。
敢達。
」 ○答曰:「荒迷中,尤爲罔極,不知所爲。
」 ○待罷漏開門事,答曰:「知道。
」 ○大臣達曰:「不得已有相考之事,《實錄》相考何如?」答曰:「允。
」下令曰:「《實錄》相考事入達矣。
一件書入,若急忙,則其書件入達。
」 ○政院、史官皆在差備門內,達夜。
弘文館亦全數在差備門內,達夜。
○朝鮮國權署國事臣姓諱言。
臣父先臣諱,於萬曆三十六年二月初一日薨逝,謹奉表告訃者。
臣諱誠惶誠恐,稽首稽首。
伏以,小邦無祿,大戚是丁,未堪創鉅之懷,敢展訃告之禮。
臣無任望天仰聖,激切屛營之至,謹奉表告訃以聞。
○上徽號曰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廟號宣宗,陵號穆陵,魂殿號永慕殿。
臣等不勝痛心焉。
伏願殿下,亟正永慶之罪,以快中外之憤,則宗社幸甚,朝野幸甚。
臣等伏聞,殿下答湖西儒生之疏曰:」朝廷大體,儒生不宜妄言。
「臣等非不欲仰體聖敎,緘默退縮,而衷情所激,言不知裁。
殿下若以臣等之言爲過實,則臣等寧伏斧鑕,以爲妄言者之戒耳。
伏願殿下加察焉。
臣等不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爾等雖陳百疏,豈以此,予心有少惑哉?徒見其兇肝譎腑之自露耳,爾等其勿妄言。
但聽誰人之指嗾,而爲此疏乎?天日在上,其直指以對。
「 ○夕,王世子問安。
1月27日 ○乙卯,朝,王世子問安。
○正言具寭來啓曰:「大司憲樸承宗等雲雲,引嫌而退。
旣已發論而起草,則雖因本院蒙允而停之,請罪之意,固無異同,其實論之也。
不可以此,輕遞言官。
請大司憲樸承宗、掌令李慶禥、南復圭、持平黃謹中竝命出仕。
」答曰:「依啓。
」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1月28日 ○丙午,朝,王世子問安。
○有政。
○夕,王世子問安。
○以柳夢寅爲承政院都承旨,趙廷堅爲司諫院司諫,申光立爲司憲府持平,崔起南爲世子侍講院弼善,徐景雨爲世子侍講院文學,兪昔曾爲禮曹正郞,金繼燾爲刑曹正郞,宋??爲兼校書館校理,吳翊爲司諫院正言,李幼淵爲司僕寺僉正,許實爲兼世子侍講院說書,李順慶爲軍資監正,尹滉爲內資寺正。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慶尙道儒生進士鄭蘊等上疏曰: 伏以,嗚呼!直道難容,自古皆然。
臺臣之請竄鄭仁弘者,固其所也。
獨恨夫聖明在上,恩遇有素,而三十載君臣,一朝行路。
臣等之不得不號籲於五雲之下者,非獨爲仁弘冤之,乃所以爲殿下惜也。
伏願聖明,矜察焉。
仁弘本以勁直之性,早聞君子之風,一絲扶鼎,乃其素志。
雖在山林,而一心罔不在王室,故每聞朝廷一政令之失,未嘗不憂形于色,繼之以血淚。
況儲嗣,國之本也;早建,計之遠也。
見柳永慶秉政七年,而一自李廷龜請封之後,未嘗建白,爲再請三請,期於得請之計,而置之相忘之域,則已失大臣爲國固本之道也。
以仁弘愛君如父之忠,已白範鎭之髮,而欲血李綱之臂者久矣。
及權攝之命遽下於違豫之日,將順之意又切於內降之敎,則爲大臣者,所當光明其處置,正大其施措,使朝廷上下,無不與聞,而鹹覩聖旨之可從,則奉以周旋;聖旨之不可從,則可以防啓,人誰曰不可哉?永慶乃視爲私事,深秘不宣,使原任不得聞,臺諫不得知。
此,所以輿情之惑,滋甚者也。
使永慶雖無一毫邪意,而其迹之詭秘如此,則人之緻疑,乃其自召也。
凡人爲不善,雖在深閨中,人莫不聞而知之,況朝廷之上,具瞻之地,而其可終秘而不露乎?且就其不可掩者而言之,其時大司憲洪湜囚注書次知,詰其秘密內旨之狀。
柳澗、宋錫慶啓辭中,亦有不必秘密,而秘密之語,翰林下番李善行不以內旨之下,告於上番,故金聲發詰其不告之由。
至於原任之被斥,原任尙在,殿下何不問其曲折,而得其情僞乎?此皆發於朝報,出於傳播,而遠近之所耳目者也。
一國之耳,仁弘耳之;一國之目,仁弘目之,何嘗有某人之造語、某人之飛傳乎?殿下之用仁弘,未爲不久,則亦知其爲人矣乎。
仁弘之病,在於狷狹,不能容人之過。
此,所以惡之者多;愛之者少也,忠肝義膽,老而不衰。
今玆之擧,隻欲破奸秘之迹,定危疑之勢,而輸忠於宗社、固本於邦國耳。
但其疏中之語,出於憤惋之極,不能無過激處。
雖恃明主之知,而實乖自牖之道,以此罪之,彼亦何辭?至於爲人指嗾,假托公論,離間吾君之父子,濁亂吾君之朝廷,則天地鬼神,臨之在上,質之在傍,萬無理也,萬無疑也。
仁弘自少性愛丘山,不喜榮進,感激恩命,或出或否,而未嘗終一年留朝也。
況今年七十有三,望跬步如千裡,度昕夕如十年,淡泊之味,一野僧如也。
隻有一子,早歲見背,孑孑孤孫,年未弱冠,有何希望於朝廷,而欲爲傾陷乎?嗚呼!仁弘之言,國人之言也。
以言獲罪,竄死遐荒,固其所甘心,而無憾者也。
獨念,殿下臨禦四十年,培養節義之風。
遊於曺植之門,而表表可稱者,不過崔永慶、鄭仁弘數人,而永慶死於前;仁弘竄於後,後世將必稱之曰殺某士,竄某士,在某世,則不知殿下何以爲辭耶?然永慶之死,非殿下殺之,皆出於一時姦兇之手,故不數年,而離明洞燭,昭雪無餘,史氏書之,國人頌之。
安知前日,悔永慶之心,不爲今日,悔仁弘之端乎?顧念,窮荒風露,道路間關,奄奄之命,未免爲途上之鬼,則殿下雖欲悔之,其可得乎?伏願殿下,察仁弘之忠不忘君,恕仁弘之斷無他意,少霽雷霆之威,特從末減之典,則宗社幸甚,國家幸甚。
臣等非不知危言朝發,奇禍夕至,而目見正士懷冤,國事日非,寧言而伏陳東之誅,不忍不言而負殿下也。
伏藁待罪,無地自容。
臣等不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不踏啓字,還下政院。
1月29日 ○丁巳,朝,王世子問安。
○正言具寭來啓曰:「八道赴擧之人,雲集京師者,多至萬餘。
頃因臺諫不備,再次退行,今者正言吳翊又爲呈告。
如或更退,則必至於糧盡散歸,其損傷國體,莫此爲甚。
前者有分兩所,各取三百人之規,議令該官,急速定奪施行。
上年冬初,自上違豫之時,內外臣民,莫不憂遑悶迫,而忠淸都事裵龍吉張樂設酒,略無顧忌,駄載淫娼,貽弊列邑,聞者莫不駭憤。
請命削去仕版。
」答曰:「允。
」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議政府領議政臣柳永慶上箚略曰: 伏以,臣事國無狀,處世昧方,自速衆謗,積有歲年。
今者爲人所誣,幾陷不測。
幸賴聖明在上,無隱不燭,前後聖批,辭旨嚴明,姦人情狀,庶幾敗露,而臣之冤痛,亦將暴白於天日之下,臣不勝惶憾于心,罔知所達。
第念,國家不幸,朝論之攜貳,非一二年。
壬辰年間,臣忝爲銓長,日見朝廷之上,分離乖隔,氣象不美,心竊憂悶,如非論議甚乖,喜爲生事者,則務欲參用,以爲同寅協恭之圖。
及忝相位,亦嘗留意於鎭定調劑,至於久廢之人,盡請疏釋。
臣之區區保合朝廷之意,非不勤矣,而力量不逮,事與心違。
士夫之間,分裂益甚,失志之人,皆歸怨於臣,醜詆構捏,無所不至,一節深於一節。
至於今日,鄭仁弘乃敢做作無形不測之說,爲臣之罪目,而及其公論旣發,兇計漸露,則河惺以仁弘連婚之人,變其前說,剩出新語,添加臣罪,必欲中傷而後已。
臣之有罪、無罪,天日照臨,臣不敢多辨。
所可痛者,上年冬初,特降傳攝之敎於危疑之際,人心以此而益定;根本以此而益鞏。
此誠大聖人所爲,出於尋常萬萬,凡在臣民,莫不感激,而以東宮仁孝之心,自聞此命,憂惶悶迫,若無所容,令臣等謁誠籲呼,必回天意。
臣等之未得遵奉聖旨者,亦王世子之至情,而揆之天理、人情,自不得不爾。
仁弘敢以臣不忍言之事,譸張辭說,以爲害臣之計,是可忍也?然此皆欲傾軋朝廷者之所爲,仁弘特爲其所私耳,何足深責?當此靜攝之日,臣以此一事,再三陳瀆,極知未安,而惡名在身,急於自雪,言辭重複,猶不知止,臣之情事戚矣。
大槪臣遭遇聖明,誤恩隆重,貪戀遲回,七年不退,不但爲賢路之妨,亦豈無造物者猜乎?況今被誣之餘,心神凋喪,如癡如狂,人事迷錯,旬日之內,轉輾深痼,決無供職之理。
政府重地,內局兼帶,空曠已久,尤極惶悶。
答曰:「雖古之大賢,亦或有不免於小人誣詆,卿其安心,毋以此介意爲辭退之計,當此內外多事之時,益加盡心國事。
但小人之潛伏於朝著,爲含沙射影之計者,不可不鋤去肅淸,爲後日慮。
蓋小不忍,則亂大謀。
去草不去根,終當復生。
小人之性樂禍,喜於生事,非自殞其身不已,所以討惡之典,不得不嚴也。
今若苟且姑息,安知日後,復有大於此者?若至於一網打盡,一時名士,盡入鼓吻之中,則雖欲噬臍,不可得已。
自古人臣離間君父,而可以得免於天討乎?予實痛心焉。
此誠臣子沐浴請討者也。
」 二月 2月1日 ○朔戊午,上在貞陵洞行宮。
○有政。
○朝,王世子問安。
○藥房問安,答曰:「一樣。
去夜穩寢。
」 ○以金大來爲弘文館直提學,睦長欽爲司憲府執義,崔有源爲弘文館典翰,黃敬中爲弘文館校理,奇協爲弘文館副校理,〈協諂事永慶,協妹爲許頊子妻。
協往來兩間,力主庭鞫仁弘之論煽動,而將成大獄。
〉李士慶爲司諫院正言,成時憲爲弘文館副修撰。
○持平申光立來啓曰:「李挺元等,皆以鬼蜮妖邪之徒,敢生交亂傾陷之謀,附會鄭仁弘,誣罔陰慘之說,以試沙含射影之計,其受人指嗾,嫁禍士林之罪,不可不痛懲。
李挺元請命遠竄,以明好惡。
平安都事李惺、前佐郞鄭造俱以險陂邪僻之人,與李爾瞻、李慶全結爲心腹,乘鄭仁弘誣罔構捏之疏,陰嗾其弟壻、族親,表裏相應,使李挺元輩,繼上陰慘之言,以試鬼蜮之謀。
其動搖君父,嫁禍士林之罪,不可不懲。
請竝命遠竄。
」〈發落未下。
〉○傳于柳希奮曰:「今日試官早爲命牌,毋得留門,未肅拜,未發落人等,不得出入事,政院預爲察爲。
」 ○是日未時,上候卒然危急,政院、史官顚倒蒼皇,入于差備門內。
○王世子入。
○藥房提調崔天健入于差備門內,都承旨柳夢寅以呈告未肅拜,追入來。
○完平府院君李元翼、領中樞府事李德馨、鰲城府院君李恒福、行判中樞府事尹承勳、行判中樞府事奇自獻、行知中樞府事沈喜壽相繼入。
○進薑汁、竹瀝、導痰湯、龍腦蘇合元、開關散一服亦入。
○王世子令禦醫入診,醫出言曰:「事已無可奈何,罔知所措。
」雲雲。
○王世子下令曰:「治熱藥預備。
」 ○自內傳呼曰:「大臣及原任大臣皆入。
」於是,原任大臣及三公,都承旨柳夢寅、注書金時言、奉敎李瀞皆入。
左承旨崔濂、右承旨李馨郁、左副承旨李慶涵、右副承旨李德溫、同副承旨柳希奮、假注書趙國賓、檢閱樸海皆入中門內以竢。
○柳永慶以諸大臣言,啓曰:「古禮,不絶於婦人之手。
大臣之意皆如是,故敢啓。
」又以諸大臣言啓曰:「禮文,皆安靜以竢之,請令醫官入侍。
」諸大臣皆泣而出。
俄而哭聲自內達外,諸大臣及在闕庭者皆慟哭。
○大臣退次于賓廳。
○以內封遺書,下于賓廳,前日未寧時,諭世子。
愛同氣如予在時,人有讒之,愼勿聽之。
以此托於汝,須體予意。
○東宮下令于大臣曰:「內殿下敎曰:『卽刻,上在正寢昇遐。
』罔極。
」 ○內殿傳曰:「國事不可須臾而曠,啓字傳付於東宮,以察諸事何如?」大臣回啓曰:「傳敎至極,國家之福。
」內殿傳曰:「寶與啓字,竝付於東宮乎?別有傳寶節次乎?」回啓曰:「自內權宜傳寶,不必有節次。
」王世子下令曰:「寶及啓字傳付,罔極之中尤爲罔極。
言于大臣。
」回達曰:「臣等亦爲罔極。
」 ○王世子下令于大臣曰:「卽刻寶及啓字,自內殿傳付,而有不得已時急公事,如襲節次、守侍陵官啓下,而啓字四五牢讓,而內殿亦牢拒。
此意言于大臣,自內殿禦覽單子後啓下事,內殿啓達處置。
」 ○傳于柳夢寅曰:「侍陵官,崔彥俊爲之。
」傳于李馨郁曰:「初終儀註,速爲入啓。
」 ○李馨郁啓曰:「爲位哭一節,禮曹誤爲徑入矣。
」 ○傳于李馨郁曰:「襲儀註,速爲磨鍊入啓。
」回啓曰:「殯殿都監提調、郞廳,今始差出,方爲磨鍊矣。
」傳曰:「知道。
沐浴儀註,速爲磨鍊入啓。
」 ○傳于李馨郁曰:「沐浴儀註,時已晩矣。
何不速爲考啓?」又傳曰:「襲節次,過時則不可,速爲磨鍊。
」 ○摠護使許頊啓曰:「襲諸具欲知有無。
令尙衣院措備。
敢啓。
」 ○傳于李馨郁曰:「殯殿向上考啓。
」回啓曰:「問于觀象監,則日出禦殯側,宜東向。
」傳曰:「知。
」 ○大臣以寶及啓字傳付事,回達曰:「寶與啓字傳付之事,內殿不得不如是處置,嗣位行禮,姑以達字達下宜當。
敢達。
」內殿傳于大臣曰:「啓字傳付東宮事,大臣以爲:『宜當。
』故傳付,而嗣位前達字用之雲,故啓字與寶,東宮不爲傳受,置諸宮中,尤爲罔極。
」回啓曰:「嗣位前,雖姑以達字用之,而啓字與寶,不可不傳受。
此意臣等當爲入達。
」達曰:「臣等伏承內殿傳敎,啓字與寶不爲傳受,尤爲罔極雲。
啓字與寶傳付之事,內殿處置,至爲允當。
雖姑用達字,而啓字與寶,不可不傳受。
下情如此,敢達。
」 ○摠護使許頊以衣襨單子啓曰:「內藏幾何?」內殿傳曰:「書啓衣襨有之矣。
」 ○許頊啓曰:「門已閉矣,針線婢不得入。
如明衣、幎帽、握手,一應所用諸具,勢未得周旋,何以爲之?」 ○下令于許頊曰:「閉門之故,針線婢不得入,明衣未造雲。
以衣次入內,則使內人縫用何如?」回達曰:「沐浴與襲,皆有定時,不可徑行。
以衣次入內,似爲未安。
敢達。
」 ○下令于許頊曰:「內殿下敎,以衣次入內,則可以縫用雲矣。
」 ○內殿下敎曰:「自上違豫經年,衣襨已爲措備矣。
該司蕩竭,不須強入衣次。
」回啓曰:「該司雖曰蕩竭,而以臣民仰戴之心,敢不盡力乎?」 ○明衣次入,下令曰:「內殿下敎,裌衾二次,亦入內雲矣。
」 ○傳于許頊曰:「握手、幎帽、充耳,自外造入乎?欲使內人縫用何如?」回啓曰:「他衣襨則或可自內縫用,而幎帽、握手、充耳則皆有尺數,不得不自外造入。
」傳曰:依啓。
「 ○持平申光立、正言具寭來達曰:「經年侍藥,用藥無效,竟遭賓天之慟。
禦醫等請拿推。
」答曰:「依達。
」 ○副提學宋應詢等達曰:「臣等謹按,《五禮儀》以宗親、功臣中,二品以上爲守陵官。
具義剛非功臣,與禮文本意有異,請依禮文施行。
」答曰:「問于大臣。
」 ○持平申光立、正言具寭來達曰:「臣等伏考,《五禮儀》以宗親、功臣中,二品以上爲守陵官雲。
令該曹議大臣,依禮文擧行。
」答曰:「依達。
」 ○柳夢寅以吏曹言回達曰:「議于大臣,則守陵官當以《五禮儀》所載,功臣二品以上差出,而功臣之中,或年老、或有老親,前例雖非功臣,亦多差出,故以具義剛擬差矣。
今依三司論達,以功臣爲之,亦爲無妨雲,故以功臣改付標矣。
」 ○樸東亮以守陵入,具義剛出。
○下令曰:「幎帽、握手,無針線婢,未及爲之雲。
留門與否,言于大臣。
」回達曰:「此事雖爲時急,而夜暗間留門,亦爲重難。
闕內雖男人,有解針線者,則可以爲之。
敢達。
」 ○大臣達曰:「留門則似爲重難,待罷漏後開門,入針線婢宜當。
敢達。
」 ○答大臣啓字與寶不可不傳受之言曰:「寶與啓字,不忍傳受。
大臣更啓于內殿,以期允許。
」回達曰:「伏承下令,臣等亦爲罔極。
然寶與啓字,於事理不可不傳受。
雖更啓于內殿,必不允許,依前所達,卽爲傳受宜當。
敢達。
」 ○答曰:「荒迷中,尤爲罔極,不知所爲。
」 ○待罷漏開門事,答曰:「知道。
」 ○大臣達曰:「不得已有相考之事,《實錄》相考何如?」答曰:「允。
」下令曰:「《實錄》相考事入達矣。
一件書入,若急忙,則其書件入達。
」 ○政院、史官皆在差備門內,達夜。
弘文館亦全數在差備門內,達夜。
○朝鮮國權署國事臣姓諱言。
臣父先臣諱,於萬曆三十六年二月初一日薨逝,謹奉表告訃者。
臣諱誠惶誠恐,稽首稽首。
伏以,小邦無祿,大戚是丁,未堪創鉅之懷,敢展訃告之禮。
臣無任望天仰聖,激切屛營之至,謹奉表告訃以聞。
○上徽號曰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廟號宣宗,陵號穆陵,魂殿號永慕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