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也。
但今繼後子爲衆子之文,亦不分明。
《大明令》之文,亦不能曉見,該官與大臣,更詳察之。
2月9日 ○癸卯,開城留守書狀:經歷沈源海,今拜端川郡守,迎送有弊仍任事。
○院啓:「留守尹根壽不顧事體,請仍任;沈源海,請推考。
沈源海除授端川,以遠境爲憂,遲回不卽拜命,竟爲留守,請仍任之啓,顯有窺避之狀,請罷。
救荒之時,守令多闕,而吏曹不爲卽政,請推考。
」答曰:「吏曹尹根壽依啓,沈源海推考,依律照斷。
○府啓:「水原府使禹性傳,托以老親在京,頻數往來,供億之物,絡繹駄輸,多設酒肉,應接賓客,請罷職。
」如啓。
2月10日 ○甲辰,朝講《春秋》。
襄公同圍齊,《左傳》,夙沙衛陷殖綽郭最處。
金宇顒曰:「衛以小怨誤大事,直小人也。
」李珥曰:「小人之心,隻知有私己,不知有國家,所以不可用也。
至楚子庚伐鄭,珥曰:」公子午知伐鄭之不可,而勉從其君之意,妄用師徒,多殺土卒,大臣如此,不亦負國乎?「宇顒曰:」午非不知,而欲避懷安之嫌,故出師以試之。
此爲身而不忠於國者也。
「珥進啓,大槪勉進德業。
宇顒繼之曰:」立志,必以遠大自期。
有此志,則必有此學以充之。
殿下好賢愛民,群下鹹知,其有此志矣。
願有以充之,今殿下此心如火始然,如泉始達,必須培壅涵養,常使淸明日新,而外物不得以間之。
親近儒賢,日聞格言,紀綱欲其振正,淸論欲其扶持,民瘼欲其盡祛,貪殘欲其盡去,任賢使能,信賞必罰,則何治之不可緻乎?「珥曰:」須明示好惡,使人知趨向可也。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今好惡不分明,使天下不知上意之所嚮,不知其爲堯、舜爲桀、紂,所以治效之不至也。
「宇顒曰:」古雲善不賞、惡不罰,則雖有堯、舜之德,而不能治天下。
此言信然。
「珥曰:」我國人輕淺,纔欲有爲,便紛然有更張之論。
上意恐其騷擾,故不欲有爲矣。
然不可慮此,而遂廢求治之心。
「宇顒曰:」人君欲有爲,而衆言俱進,各欲建白,固其宜也。
不可厭之,要在裁擇用中,而使政令出一,事有統領可耳。
「珥曰:」大槪人心輕淺,頃日殿下答憲府,一言差異,群下便喪膽,以爲有爲之志已墜矣。
臣嘗笑之以爲:『言詞偶爾,何至如此?』然人心如此,發言不可不愼。
「臣曰:」理固然也。
人主一言,衆心所係,臣等居近密之地,深知上意,故雖有一言之失,不爲沮喪,外人安知殿下之心乎?所不得不疑慮也。
「上曰:」予有何言乎。
「珥曰:」論啓樸民獻時,上敎以爲:『攻發宰相陰私。
』又雲:『豈以爾輩論之之久,而更改哉?』此等語以爲未安矣。
宇顒曰:「此皆偶爾。
但上敎雲私事相囑,時習皆然,不足爲非,此則未安。
時習如此,極可寒心,正當明示好惡,以矯革之。
今乃如此敎之。
則下人愈無忌憚,是自壞其紀綱也。
前日敎銓曹之言,明白痛快,切中時習,人皆感厲思奮以爲:『主上必能矯此習也。
』每如此敎之意,則人心豈不革乎?」因言及守令事。
宇顒曰:「侍從近臣出入均勞,試之州縣,足以彈壓列邑。
且中朝有分臺禦史,我國無此,故守令、邊將貪暴之事,朝廷多不聞。
數遣信重近臣,巡撫諸道,必有益矣。
」金睟曰:「暗行禦史無先文,恐傷事體。
」珥曰:「睟不知外方事而言也。
禦史若出先文,而巡行,則萬無能察不法之理。
須微行出入民間可也。
」宇顒曰:「古人亦有輕車屛徒從,出入民間,州郡莫能知,常如使者壓境雲。
此亦暗行也。
何傷於事體乎?」 2月12日 ○丙午,有政。
大司憲李陽元特拜刑曹判書,鄭琢拜大司憲。
2月13日 ○丁未,宗廟令成渾肅拜後,引見慰諭。
退至辭職上疏,不允。
2月18日 ○壬子,橫城居私奴存伊緻毒弑母,拿來。
三省交坐鞫之,不服,死杖下。
○兩司啓:「同知樸民獻,前爲江原監司時,存伊弑母之狀,昭不可掩,而無端放送,顯有受賂故縱之迹,請先罷後推,依律定罪。
」累日不允。
後議大臣,允之。
上令減死照律,以流三千裡,以宥旨前事,勿論。
2月23日 ○辛巳,朝講。
《春秋》襄公二十年,《左傳》蔡公子燮不與民同欲。
金宇顒曰:「燮謀國合義,左氏此論,極不是也。
」大司憲鄭琢進啓樸民獻事。
上曰:「此事予非不從也。
但以故縱弑逆之罪極重,不知當如何處置耳。
顧問盧守愼曰:」如何?「守愼曰:」若知而縱之,則罪固重,想必不知耳。
「因言及親君子、遠小人、講學進德等事。
宇顒啓曰:」古人雲:『伏節死義之士,當於犯顔諫爭,求之平時。
』剛毅正直,不避時諱者,雖若嬰拂而可厭,國家終必賴之。
依阿循默,持祿容身者,雖若無所觸忤而可喜,終必誤國事也。
所謂小人,非必大姦慝也。
隻爲身謀,而不爲國家計者,皆是也。
自上須知此意,好惡分明,然後知所趨矣。
上所好惡,不待賞罰之加,而靡然向風也。
「 2月25日 ○己未,典翰李潑聞母病,上疏請遞宣慰使及本職,往覲。
命隻遞宣慰使,給由馬。
2月26日 ○庚申,大臣及六卿,靖陵水漲入處奉審後啓曰:「大水時,則江水泛溢,陵內之水不得流出,因而平蔓,不久還落,非波濤激蕩崩毀之比。
自古及今,陵谷自若,此後因漲變遷之,故所未能料,設窺衝于陵上初階砌,測量水入處與玄宮高下,則其高四十八尺五寸,而除穿壙十尺,則高三十八尺五寸,與水相去高下懸絶,必無滲潤之患。
衝嚙之事,斷無可虞。
但水漲時,齋室沈墊,紅門近處,亦至乘船,所見未安。
若以土石,塡築紅門內外若幹步,則水勢退遠矣。
且齋室地勢卑下,距陵亦遠,移排于便近高澡處爲當。
江水防塞事,則外水雖或可防,而陵內衆壑之水,無以流出,勢不可爲也。
」答曰。
「予意亦然。
」 ○宗廟令成渾,承召在京窮乏。
或請以正月等應受祿捧題給,允之。
後議者以渾旣不能供職,必以受常俸爲未安。
古者有周急之義,令該官量給大米,以周其急。
上可之,給米太幷十石。
渾上疏請辭,不允,乃受之。
又上疏謝恩。
○上禦經筵,講春秋。
李珥白上曰:「程子曰:『後王若知春秋之義,則雖無禹、湯之德,亦可以法三代之治。
』此語必非架虛欺人也。
必是實事,願殿下,每讀此經,必思如何作爲,可回三代之治,則必有益矣。
當今國事,內則紀綱頹廢,百司不職,外則民窮財盡,兵力淺弱,若無事架漏,過了日字,則或可支撐。
若有兵革,則必土崩瓦解,更無可救之策矣。
大小之官,耳恬目習,不知其可憂,必須殿下深知可憂,不視以尋常,勉勵振起。
先於本原上,做工夫,使學問精明,本原澄澈,而警勑本臣,收召賢俊,布列要地,日有所爲,奮起事功,革除民瘼,持守此心,更勿退轉,則國家之事,庶有望矣。
才不借於異代,自古豈有欲治,而無才者乎?且人君不可不明好惡,以定人心也。
前者有命于吏曹,論用人之法,訓旨公明懇切,人多墮淚,國人皆知殿下必欲有爲,雖有此心,必於政事上擧措得宜,然後不爲徒善矣。
昔者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堯、舜明示好善惡惡之意,故天下靡然從之,去惡從善矣。
後之人君,猶恐群下知其意向,涉於輕淺,故不明示好惡,反使賢者,無所倚恃,惡者不知畏戢,此非人君之度也。
今殿下若明示好善惡惡之旨,則多士興起,至於閭閻氓俗,亦發向善之心矣。
此是今日急務也。
」 三月 3月3日 ○丙寅,黃海道救荒禦史金應南狀啓:平山府使李應麒,荒政怠慢事,入啓,傳曰:「拿推。
」 ○司憲府啓曰:「東部參奉具坤源,家行悖戾,請命罷職。
忠淸兵使李挺,前爲慶尙水使時貪鄙,請罷。
副司果李艤,傾陷同類,覬代其任,請罷職不敍。
」答曰:「具坤源依啓,李挺可遞,李艤不允。
」後允之。
3月6日 ○己巳,司諫院啓曰:「京畿、黃海、平安等道,飢民多塡溝壑,荒政虛踈之緻,請三道監司推考。
且命該曹,另講救荒之策。
京畿新監司宋賛,年過七十,請遞。
康津縣監趙希琛,人物無狀,請罷。
安東縣監愼彥慶,凡庸弛緩請遞。
」答曰:「依啓。
」 ○司憲府啓曰:「漢城府堂上等,全務循私,冤枉莫伸,請竝罷職。
日本使臣接見時,勿用女樂。
慶尙道豪強淹滯,累年不決,前後許多推官,雖不能盡罷,牽於聲勢,故緩其獄者,昌原府使尹又新尤甚,請命罷職。
善山府使李民覺,惑愛小妾,不出莅事,吏民罕見其面,請罷。
」答曰:「幷不允。
」尹又新,後允之。
○禮曹啓目: 本月初六日,光陵水剌間失火,盡燒陵上切近。
初九日,慰安祭設行。
曹郞廳發遣,失火形止看審後,參奉、守護軍等治罪。
答曰:「允。
參奉、守僕等拿推。
參奉,照以公罪,杖一百、徒三年。
徒以公罪贖。
」 3月7日 ○庚午,掌令鄭仁弘、持平樸光玉啓曰:「臣等欲擧劾吏曹佐郞李敬中,而僚議不一,言不見信,請遞臣等之職。
」大司憲鄭琢、掌令權燧啓曰:「同僚欲劾李敬中,而殫駁士類,不可率爾,故獨守己見,不敢苟從,請遞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3月8日 ○辛未,司諫院啓曰:「憲府僚議不一,各自引嫌而退。
臣等未及詳知李敬中過惡,而但以素乏學識之人,久作銓郞,人言則有之,誠若鄭仁弘等啓辭,不可不論。
樸光玉、鄭仁弘直據所聞,將以激濁揚淸,別無所失,請命出仕。
末世囂囂,人情多惑,每劾一人,浮言朋興,儕輩盡驚,或有騷擾。
鄭琢、權燧等之不敢率爾彈論者,亦恐慮此患也。
但劾一郞官,不是關重大事,而乃敢與同僚立異,先自騷擾,大失鎭靜之意,請命遞差。
」答曰:「依啓。
」 ○司憲府啓曰:「吏曹佐郞李敬中,素無知識,又無可稱之行。
除授本職,固不厭人望,而後進佳土之有時望者,每爲防蔽,麤妄縱恣,無行躁進之流,多與交結,作勢使氣,人莫敢言。
縱酒荒色,猖狂無忌,物情憤惋,淸議不容,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
」 ○以李拭拜大司憲,成渾拜掌令。
3月9日 ○壬申,京畿都事書狀,龍仁、竹山下雪,變異非常。
3月10日 ○癸酉,大司憲李拭肅拜後啓曰:「臣十年前,爲黃海監司,今有物議,不可冒處,請遞。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司憲府啓曰:「不可以已往事輕遞,請出仕。
」李拭再避。
傳曰:「所失何事也?」回啓曰:「臣之所失,非一二,難以枚擧。
大槪以黃海監司時,不謹雲。
」答曰:「人誰無過,況在十年前,不可追咎。
勿辭。
」 3月14日 ○丁醜,拿令鄭仁弘、持平樸光玉啓曰:「大司憲李拭,有交通內人之言,且有不廉之訪,而臣等未及聞知,遽請出仕。
且其避嫌之時,自上下問,而凡擧十年前監司時事上達,物情尤以爲未便。
請遞臣等之職。
」答曰:「見此啓辭,可駭。
李拭安有所知之事乎?且若知有物議,則自有呈辭遞免之路,必不避嫌也。
此皆不近之言也。
欲擊去李拭,而爲之說也。
大抵朝廷,當以和平爲主。
若不靜不淳,則非徒無益於國,終必有害於身,可勿辭,退待物論。
」 ○司諫院啓曰:「李拭遞差,鄭仁弘、樸光玉出仕。
」答曰:「依啓。
」 ○大司諫李珥、左承旨權徵,三度呈辭,加給由。
○大司成具鳳齡初度呈辭入啓。
傳曰:「觀此病勢極爲危重,予將遣醫問之。
但此實病耶?抑無乃循時習,而如是措辭也?」政院回啓曰:「臣等與具鳳齡,不相知之矣。
見此呈辭,且有聞知之人,病勢重矣。
」傳曰:「遣內醫看病,劑藥以送。
」 ○兩司方論日本使臣接見時,勿用女樂。
未蒙允。
○玉堂亦上箚。
答曰:「古今之樂不同,異國之風俗,亦不侔。
不必泥滯於古今,效顰上國,引以爲說也。
雖然,豈予難於革去,而有不從也?但恐一去不難,而適足以滋將來喜事之習故也。
流來舊規,姑置之可也。
」 ○軍器寺池水沸騰,高丈餘。
人言喧騰,以爲有兵變之兆。
3月15日 ○戊寅,有政。
李友直特拜大司憲,李憲國拜都承旨。
○執義任國老啓曰:「臣病,伏私室,鄭仁弘、樸光玉等,以李敬中事,通議于臣。
臣以未曾有聞答之,與同僚所通之議有異,不可在職。
且於李拭處置之時,輕請出仕,其失亦重。
請遞。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司憲府啓曰:「李敬中過惡,誠未及有聞,則不得不以實答,別無所失。
李拭處置之事,與臣等無異,臣等旣已出仕,國老不可以此獨遞,請出仕。
」答曰:「依啓。
」 ○任國老就職後啓曰:「臣旣辭避,則爲同僚者所當竝避,使處置於他地,非特常規爲然,臺諫去就非輕,亦不可率爾爲之。
同僚不思此義,直請出仕,臣雖欲冒昧就職,其如苟且何?」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3月16日 ○己卯,掌令鄭仁弘,以被任國老不思之斥,來辭。
退待物論。
○司憲府啓曰:「任國老別無所失,鄭仁弘處置,亦不失當規。
請竝出仕。
」答曰:「依啓。
」 3月22日 ○乙酉,傳曰:「上年兇荒,近古所無,賑濟設場,流民望哺,所見慘惻,而平安、黃海等道,抑又甚焉,扶老攜幼,塡死溝壑,當此之時,朝廷上下,固當停廢百事,講究荒政,而上自公卿士大夫,下至閭巷小民,糜費酒食,宴樂自如,餓??相望於原野,
但今繼後子爲衆子之文,亦不分明。
《大明令》之文,亦不能曉見,該官與大臣,更詳察之。
2月9日 ○癸卯,開城留守書狀:經歷沈源海,今拜端川郡守,迎送有弊仍任事。
○院啓:「留守尹根壽不顧事體,請仍任;沈源海,請推考。
沈源海除授端川,以遠境爲憂,遲回不卽拜命,竟爲留守,請仍任之啓,顯有窺避之狀,請罷。
救荒之時,守令多闕,而吏曹不爲卽政,請推考。
」答曰:「吏曹尹根壽依啓,沈源海推考,依律照斷。
○府啓:「水原府使禹性傳,托以老親在京,頻數往來,供億之物,絡繹駄輸,多設酒肉,應接賓客,請罷職。
」如啓。
2月10日 ○甲辰,朝講《春秋》。
襄公同圍齊,《左傳》,夙沙衛陷殖綽郭最處。
金宇顒曰:「衛以小怨誤大事,直小人也。
」李珥曰:「小人之心,隻知有私己,不知有國家,所以不可用也。
至楚子庚伐鄭,珥曰:」公子午知伐鄭之不可,而勉從其君之意,妄用師徒,多殺土卒,大臣如此,不亦負國乎?「宇顒曰:」午非不知,而欲避懷安之嫌,故出師以試之。
此爲身而不忠於國者也。
「珥進啓,大槪勉進德業。
宇顒繼之曰:」立志,必以遠大自期。
有此志,則必有此學以充之。
殿下好賢愛民,群下鹹知,其有此志矣。
願有以充之,今殿下此心如火始然,如泉始達,必須培壅涵養,常使淸明日新,而外物不得以間之。
親近儒賢,日聞格言,紀綱欲其振正,淸論欲其扶持,民瘼欲其盡祛,貪殘欲其盡去,任賢使能,信賞必罰,則何治之不可緻乎?「珥曰:」須明示好惡,使人知趨向可也。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
今好惡不分明,使天下不知上意之所嚮,不知其爲堯、舜爲桀、紂,所以治效之不至也。
「宇顒曰:」古雲善不賞、惡不罰,則雖有堯、舜之德,而不能治天下。
此言信然。
「珥曰:」我國人輕淺,纔欲有爲,便紛然有更張之論。
上意恐其騷擾,故不欲有爲矣。
然不可慮此,而遂廢求治之心。
「宇顒曰:」人君欲有爲,而衆言俱進,各欲建白,固其宜也。
不可厭之,要在裁擇用中,而使政令出一,事有統領可耳。
「珥曰:」大槪人心輕淺,頃日殿下答憲府,一言差異,群下便喪膽,以爲有爲之志已墜矣。
臣嘗笑之以爲:『言詞偶爾,何至如此?』然人心如此,發言不可不愼。
「臣曰:」理固然也。
人主一言,衆心所係,臣等居近密之地,深知上意,故雖有一言之失,不爲沮喪,外人安知殿下之心乎?所不得不疑慮也。
「上曰:」予有何言乎。
「珥曰:」論啓樸民獻時,上敎以爲:『攻發宰相陰私。
』又雲:『豈以爾輩論之之久,而更改哉?』此等語以爲未安矣。
宇顒曰:「此皆偶爾。
但上敎雲私事相囑,時習皆然,不足爲非,此則未安。
時習如此,極可寒心,正當明示好惡,以矯革之。
今乃如此敎之。
則下人愈無忌憚,是自壞其紀綱也。
前日敎銓曹之言,明白痛快,切中時習,人皆感厲思奮以爲:『主上必能矯此習也。
』每如此敎之意,則人心豈不革乎?」因言及守令事。
宇顒曰:「侍從近臣出入均勞,試之州縣,足以彈壓列邑。
且中朝有分臺禦史,我國無此,故守令、邊將貪暴之事,朝廷多不聞。
數遣信重近臣,巡撫諸道,必有益矣。
」金睟曰:「暗行禦史無先文,恐傷事體。
」珥曰:「睟不知外方事而言也。
禦史若出先文,而巡行,則萬無能察不法之理。
須微行出入民間可也。
」宇顒曰:「古人亦有輕車屛徒從,出入民間,州郡莫能知,常如使者壓境雲。
此亦暗行也。
何傷於事體乎?」 2月12日 ○丙午,有政。
大司憲李陽元特拜刑曹判書,鄭琢拜大司憲。
2月13日 ○丁未,宗廟令成渾肅拜後,引見慰諭。
退至辭職上疏,不允。
2月18日 ○壬子,橫城居私奴存伊緻毒弑母,拿來。
三省交坐鞫之,不服,死杖下。
○兩司啓:「同知樸民獻,前爲江原監司時,存伊弑母之狀,昭不可掩,而無端放送,顯有受賂故縱之迹,請先罷後推,依律定罪。
」累日不允。
後議大臣,允之。
上令減死照律,以流三千裡,以宥旨前事,勿論。
2月23日 ○辛巳,朝講。
《春秋》襄公二十年,《左傳》蔡公子燮不與民同欲。
金宇顒曰:「燮謀國合義,左氏此論,極不是也。
」大司憲鄭琢進啓樸民獻事。
上曰:「此事予非不從也。
但以故縱弑逆之罪極重,不知當如何處置耳。
顧問盧守愼曰:」如何?「守愼曰:」若知而縱之,則罪固重,想必不知耳。
「因言及親君子、遠小人、講學進德等事。
宇顒啓曰:」古人雲:『伏節死義之士,當於犯顔諫爭,求之平時。
』剛毅正直,不避時諱者,雖若嬰拂而可厭,國家終必賴之。
依阿循默,持祿容身者,雖若無所觸忤而可喜,終必誤國事也。
所謂小人,非必大姦慝也。
隻爲身謀,而不爲國家計者,皆是也。
自上須知此意,好惡分明,然後知所趨矣。
上所好惡,不待賞罰之加,而靡然向風也。
「 2月25日 ○己未,典翰李潑聞母病,上疏請遞宣慰使及本職,往覲。
命隻遞宣慰使,給由馬。
2月26日 ○庚申,大臣及六卿,靖陵水漲入處奉審後啓曰:「大水時,則江水泛溢,陵內之水不得流出,因而平蔓,不久還落,非波濤激蕩崩毀之比。
自古及今,陵谷自若,此後因漲變遷之,故所未能料,設窺衝于陵上初階砌,測量水入處與玄宮高下,則其高四十八尺五寸,而除穿壙十尺,則高三十八尺五寸,與水相去高下懸絶,必無滲潤之患。
衝嚙之事,斷無可虞。
但水漲時,齋室沈墊,紅門近處,亦至乘船,所見未安。
若以土石,塡築紅門內外若幹步,則水勢退遠矣。
且齋室地勢卑下,距陵亦遠,移排于便近高澡處爲當。
江水防塞事,則外水雖或可防,而陵內衆壑之水,無以流出,勢不可爲也。
」答曰。
「予意亦然。
」 ○宗廟令成渾,承召在京窮乏。
或請以正月等應受祿捧題給,允之。
後議者以渾旣不能供職,必以受常俸爲未安。
古者有周急之義,令該官量給大米,以周其急。
上可之,給米太幷十石。
渾上疏請辭,不允,乃受之。
又上疏謝恩。
○上禦經筵,講春秋。
李珥白上曰:「程子曰:『後王若知春秋之義,則雖無禹、湯之德,亦可以法三代之治。
』此語必非架虛欺人也。
必是實事,願殿下,每讀此經,必思如何作爲,可回三代之治,則必有益矣。
當今國事,內則紀綱頹廢,百司不職,外則民窮財盡,兵力淺弱,若無事架漏,過了日字,則或可支撐。
若有兵革,則必土崩瓦解,更無可救之策矣。
大小之官,耳恬目習,不知其可憂,必須殿下深知可憂,不視以尋常,勉勵振起。
先於本原上,做工夫,使學問精明,本原澄澈,而警勑本臣,收召賢俊,布列要地,日有所爲,奮起事功,革除民瘼,持守此心,更勿退轉,則國家之事,庶有望矣。
才不借於異代,自古豈有欲治,而無才者乎?且人君不可不明好惡,以定人心也。
前者有命于吏曹,論用人之法,訓旨公明懇切,人多墮淚,國人皆知殿下必欲有爲,雖有此心,必於政事上擧措得宜,然後不爲徒善矣。
昔者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堯、舜明示好善惡惡之意,故天下靡然從之,去惡從善矣。
後之人君,猶恐群下知其意向,涉於輕淺,故不明示好惡,反使賢者,無所倚恃,惡者不知畏戢,此非人君之度也。
今殿下若明示好善惡惡之旨,則多士興起,至於閭閻氓俗,亦發向善之心矣。
此是今日急務也。
」 三月 3月3日 ○丙寅,黃海道救荒禦史金應南狀啓:平山府使李應麒,荒政怠慢事,入啓,傳曰:「拿推。
」 ○司憲府啓曰:「東部參奉具坤源,家行悖戾,請命罷職。
忠淸兵使李挺,前爲慶尙水使時貪鄙,請罷。
副司果李艤,傾陷同類,覬代其任,請罷職不敍。
」答曰:「具坤源依啓,李挺可遞,李艤不允。
」後允之。
3月6日 ○己巳,司諫院啓曰:「京畿、黃海、平安等道,飢民多塡溝壑,荒政虛踈之緻,請三道監司推考。
且命該曹,另講救荒之策。
京畿新監司宋賛,年過七十,請遞。
康津縣監趙希琛,人物無狀,請罷。
安東縣監愼彥慶,凡庸弛緩請遞。
」答曰:「依啓。
」 ○司憲府啓曰:「漢城府堂上等,全務循私,冤枉莫伸,請竝罷職。
日本使臣接見時,勿用女樂。
慶尙道豪強淹滯,累年不決,前後許多推官,雖不能盡罷,牽於聲勢,故緩其獄者,昌原府使尹又新尤甚,請命罷職。
善山府使李民覺,惑愛小妾,不出莅事,吏民罕見其面,請罷。
」答曰:「幷不允。
」尹又新,後允之。
○禮曹啓目: 本月初六日,光陵水剌間失火,盡燒陵上切近。
初九日,慰安祭設行。
曹郞廳發遣,失火形止看審後,參奉、守護軍等治罪。
答曰:「允。
參奉、守僕等拿推。
參奉,照以公罪,杖一百、徒三年。
徒以公罪贖。
」 3月7日 ○庚午,掌令鄭仁弘、持平樸光玉啓曰:「臣等欲擧劾吏曹佐郞李敬中,而僚議不一,言不見信,請遞臣等之職。
」大司憲鄭琢、掌令權燧啓曰:「同僚欲劾李敬中,而殫駁士類,不可率爾,故獨守己見,不敢苟從,請遞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3月8日 ○辛未,司諫院啓曰:「憲府僚議不一,各自引嫌而退。
臣等未及詳知李敬中過惡,而但以素乏學識之人,久作銓郞,人言則有之,誠若鄭仁弘等啓辭,不可不論。
樸光玉、鄭仁弘直據所聞,將以激濁揚淸,別無所失,請命出仕。
末世囂囂,人情多惑,每劾一人,浮言朋興,儕輩盡驚,或有騷擾。
鄭琢、權燧等之不敢率爾彈論者,亦恐慮此患也。
但劾一郞官,不是關重大事,而乃敢與同僚立異,先自騷擾,大失鎭靜之意,請命遞差。
」答曰:「依啓。
」 ○司憲府啓曰:「吏曹佐郞李敬中,素無知識,又無可稱之行。
除授本職,固不厭人望,而後進佳土之有時望者,每爲防蔽,麤妄縱恣,無行躁進之流,多與交結,作勢使氣,人莫敢言。
縱酒荒色,猖狂無忌,物情憤惋,淸議不容,請命罷職。
」答曰:「依啓。
」 ○以李拭拜大司憲,成渾拜掌令。
3月9日 ○壬申,京畿都事書狀,龍仁、竹山下雪,變異非常。
3月10日 ○癸酉,大司憲李拭肅拜後啓曰:「臣十年前,爲黃海監司,今有物議,不可冒處,請遞。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司憲府啓曰:「不可以已往事輕遞,請出仕。
」李拭再避。
傳曰:「所失何事也?」回啓曰:「臣之所失,非一二,難以枚擧。
大槪以黃海監司時,不謹雲。
」答曰:「人誰無過,況在十年前,不可追咎。
勿辭。
」 3月14日 ○丁醜,拿令鄭仁弘、持平樸光玉啓曰:「大司憲李拭,有交通內人之言,且有不廉之訪,而臣等未及聞知,遽請出仕。
且其避嫌之時,自上下問,而凡擧十年前監司時事上達,物情尤以爲未便。
請遞臣等之職。
」答曰:「見此啓辭,可駭。
李拭安有所知之事乎?且若知有物議,則自有呈辭遞免之路,必不避嫌也。
此皆不近之言也。
欲擊去李拭,而爲之說也。
大抵朝廷,當以和平爲主。
若不靜不淳,則非徒無益於國,終必有害於身,可勿辭,退待物論。
」 ○司諫院啓曰:「李拭遞差,鄭仁弘、樸光玉出仕。
」答曰:「依啓。
」 ○大司諫李珥、左承旨權徵,三度呈辭,加給由。
○大司成具鳳齡初度呈辭入啓。
傳曰:「觀此病勢極爲危重,予將遣醫問之。
但此實病耶?抑無乃循時習,而如是措辭也?」政院回啓曰:「臣等與具鳳齡,不相知之矣。
見此呈辭,且有聞知之人,病勢重矣。
」傳曰:「遣內醫看病,劑藥以送。
」 ○兩司方論日本使臣接見時,勿用女樂。
未蒙允。
○玉堂亦上箚。
答曰:「古今之樂不同,異國之風俗,亦不侔。
不必泥滯於古今,效顰上國,引以爲說也。
雖然,豈予難於革去,而有不從也?但恐一去不難,而適足以滋將來喜事之習故也。
流來舊規,姑置之可也。
」 ○軍器寺池水沸騰,高丈餘。
人言喧騰,以爲有兵變之兆。
3月15日 ○戊寅,有政。
李友直特拜大司憲,李憲國拜都承旨。
○執義任國老啓曰:「臣病,伏私室,鄭仁弘、樸光玉等,以李敬中事,通議于臣。
臣以未曾有聞答之,與同僚所通之議有異,不可在職。
且於李拭處置之時,輕請出仕,其失亦重。
請遞。
」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司憲府啓曰:「李敬中過惡,誠未及有聞,則不得不以實答,別無所失。
李拭處置之事,與臣等無異,臣等旣已出仕,國老不可以此獨遞,請出仕。
」答曰:「依啓。
」 ○任國老就職後啓曰:「臣旣辭避,則爲同僚者所當竝避,使處置於他地,非特常規爲然,臺諫去就非輕,亦不可率爾爲之。
同僚不思此義,直請出仕,臣雖欲冒昧就職,其如苟且何?」答曰:「勿辭退待物論。
」 3月16日 ○己卯,掌令鄭仁弘,以被任國老不思之斥,來辭。
退待物論。
○司憲府啓曰:「任國老別無所失,鄭仁弘處置,亦不失當規。
請竝出仕。
」答曰:「依啓。
」 3月22日 ○乙酉,傳曰:「上年兇荒,近古所無,賑濟設場,流民望哺,所見慘惻,而平安、黃海等道,抑又甚焉,扶老攜幼,塡死溝壑,當此之時,朝廷上下,固當停廢百事,講究荒政,而上自公卿士大夫,下至閭巷小民,糜費酒食,宴樂自如,餓??相望於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