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奸黨牌立,而汴京墟;僞學籍成,而南宋亡。
雖悔於終,亦無及矣。
」臺官追論先朝奸臣南袞戕害士林之罪,請削官爵,或以事在旣往爲言,王曰:「罪南袞者,所以追慕趙光祖之道學,且以定一時之趨向也,」遂罪之。
論者又曰:「今者朝無權奸,國無邊警,此正爲治之日。
」王曰:「此說不然。
孟子當戰國之時,勸諸侯以行王道。
國家雖戰爭多事,豈有不能爲治之時哉?」 隆慶三年己巳秋,納潘城府院君樸應順之女爲妃。
萬曆元年癸酉,太學生上闢佛疏,王以手劄答曰:「爾等居首善之地,宜益動心忍性,切磋琢磨,爲他日眞儒,立於朝端,上以輔寡君;下以澤斯民,使治隆俗美,則吾道之衰,異端之盛,不足慮也。
何必如太武誅沙門、毀佛寺之爲哉?」時,王有疾,久而乃瘳,禮曹累請陳賀,王曰:「人之疾,殆未必不由於失攝。
頃者不意得病,危而復蘇,貽憂大臣,警動群下,方且祗懼悔罪之不暇,豈可偃然受賀乎?」萬曆三年乙亥,恭憲王妃沈氏薨,禮官據《五禮儀》,卒哭後當用玄冠、烏角帶,持平閔純以爲:「三年通喪,無貴賤一也。
宜從朱子之議,用白帽、布裹角帶。
」廷議不一,王乃斷然行之,一遵禮制。
萬曆五年丁醜,榮靖王妃樸氏薨,禮曹以爲:「當從叔姪之服,服齊衰期年。
」相臣樸淳等以爲:「王於榮靖王妃,有祖孫之義,以繼體之重,當服三年。
」王從其議,遂定爲三年喪。
先是,奸臣李芑、尹元衡等,於乙巳年間,謀殺尹任、柳灌等,至於錄勳,群情久愈冤憤。
及是,幷命復官削勳,中外鹹快之。
萬曆十四年丙戌,聖節陪臣在會同館失火,王驚駭不已,嚴鞫使臣以下,旋遣陪臣,奉表陳謝,皇帝以王忠愼可嘉,降勑優異,錫賚稠沓。
翌年日本差使臣來款時,平秀吉簒君自立。
王曰:「日本廢放其主,乃簒弑之國,不可接待,當以大義卻之。
」命廷臣會議,皆以爲:「化外之國,不可責以禮義。
」王雖黽勉許之,而其守義之嚴如此。
萬曆十六年戊子,謝恩使兪泓回自京師,宗系惡名,幷皆消雪。
先是,太祖康獻大王被我國叛賊尹彜、李初誣告,以康獻王稱逆臣李仁任之後。
《皇明祖訓》、《大明會典》皆傳襲訛謬。
自太宗恭定大王以至先王,累世陳奏,未蒙準改。
及王嗣服,慨然發嘆曰:「國系受誣二百餘年,何可一日晏然食息於覆載間乎?宜極擇使價,血誠奏籲。
」臨行,戒使臣曰:「不得準請,則毋還也。
」其危辭苦語,有可以感動天地。
至是,始得快覩昭雪,王敎群臣曰:「賴諸卿之力,得有今日,皇恩罔極。
古之人君,莫大於中興祖業、匡復舊物,然此不過外物耳。
豈如使彜倫攸敍,東韓再造,雪數百年至痛乎?」於是,群臣會議,上尊號曰正倫立極盛德洪烈。
萬曆十九年辛卯,平秀吉遣玄蘇等,緻書我國,聲言欲犯上國,脅以假途,言辭悖慢,非臣子所忍聞。
翌年壬辰,賊乃空國而來,長驅蹂躙,勢如破竹。
是其射天之計,固非一日蓄謀藏兇,待時而發。
我國累世昇平,民不知兵,一朝猝遇狂寇,剪焉不支,南中州郡,覆沒相望。
王分遣將士,扼守要衝,下哀痛罪己之敎,徵八道勤王之兵,以示効死勿去之義。
及忠、尙兩州之兵,相繼不守,大賊乘之,其鋒不可當。
王知大勢已去,乃謂群臣曰:「此賊謀犯天朝,實天下之賊也。
我當爲天朝,死守封疆,而惟其衆寡之勢,萬不相敵。
旣不能力抗兇鋒,遮截賊路,則無寧歸近父母之邦,上訴於聖天子,乞王師以討此賊耳。
」遂定西遷之計。
時,王妃樸氏無嗣,儲位空虛。
王召大臣謂曰:「光海君聰明仁孝,好學不倦,年旣長成,可從民望。
」群臣頓首稱賀曰:「宗社臣民之福也。
」翌日,光海君諱爲王世子。
時,國事蒼黃,未及專奏,先令咨報遼東,轉奏朝廷。
未幾,賊報益急,王乃出城西行,世子從王而行。
及平壤失守,王進駐義州,世子乃冒觸危險,所過傳檄,召募奔竄之民,皆思奮義戮賊。
王乃遣陪臣鄭崐壽等,申奏賊情,皇帝遣行人薛藩諭曰:「恢復先世土宇,是謂大孝;急救君父患難,是謂至忠。
該國君臣,必能仰體朕心,光復舊物,俾國王奏凱還都,仍保宗社,長守藩屛,庶慰朕意。
」王在義州,迎于江上,失聲慟哭,哀動左右,群臣皆哭。
冬,皇帝遣提督李如松,領遼、廣兵四萬出來,王涕泣而言曰:「蒙皇上罔極之恩,得見大人,小邦一縷之命,惟托於大人。
」提督見王忠懇,爲之動色。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春,提督協率軍兵,大破平壤之賊。
王曰:「今日急務,隻在天兵糧餉,予欲以匹馬,策應天兵之後,而續來天將,亦當留待。
其令世子,前進安州,一以策應;一以督運,舊都黎庶陷賊而死者,竝皆收瘞立標。
」仍令傳諭各邑,供膳毋過三四器。
夏,聞官軍收復京都,群臣請賀,王曰:「可慰,不可賀也。
但當率臣民,行望闕禮,以謝皇恩而已。
」時,京外飢荒。
王見內人灸食牛肉曰:「非牛不能耕,人而殺牛,不仁甚矣。
目今蕩敗之餘,雖嚴禁,猶懼不足以孽息,況任其屠殺乎?」嘗於行中,失禦弓。
有司捕拾遺者欲法之,王曰:「旣已失之,必有得之者,」卽命放之,聞者鹹悅。
提督聞王筆法精妙,求之甚懇,王辭以疾不許,蓋其微意,不欲以小技誇示於人也。
秋,王還京師,命減內廚日供之米,分賑飢饉,收集遺骸,設壇緻祭。
下書八道,減貢稅、廢供獻,忠臣、孝子、烈女,訪問褒錄。
仍敎禮曹曰:「喪亂之後,都民之死者何限,意其遺民過半縞素。
及入城之日,都民塡塞,而未有服喪者。
此必亂後,倫紀墜廢而然。
令五部糾檢。
」是年夏,王遣陪臣,奏謝快復京城。
皇帝遣行人司憲諭曰:「王以大兵,驅倭出境,表進方物,朕甚嘉悅。
」仍賜蟒衣、綵段。
王還都之後,首命收聚書籍,藏于芸閣,且欲親祭文廟,禮官以爲:「聖殿燒盡,行祭無所。
」王曰:「予見則異於是。
夫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
鬼神無常享,唯其緻誠,則神在是矣。
故古人或設壇而祭,豈必待木主哉?予意築壇於學宮之則,設位以祭,一以慰先聖之
雖悔於終,亦無及矣。
」臺官追論先朝奸臣南袞戕害士林之罪,請削官爵,或以事在旣往爲言,王曰:「罪南袞者,所以追慕趙光祖之道學,且以定一時之趨向也,」遂罪之。
論者又曰:「今者朝無權奸,國無邊警,此正爲治之日。
」王曰:「此說不然。
孟子當戰國之時,勸諸侯以行王道。
國家雖戰爭多事,豈有不能爲治之時哉?」 隆慶三年己巳秋,納潘城府院君樸應順之女爲妃。
萬曆元年癸酉,太學生上闢佛疏,王以手劄答曰:「爾等居首善之地,宜益動心忍性,切磋琢磨,爲他日眞儒,立於朝端,上以輔寡君;下以澤斯民,使治隆俗美,則吾道之衰,異端之盛,不足慮也。
何必如太武誅沙門、毀佛寺之爲哉?」時,王有疾,久而乃瘳,禮曹累請陳賀,王曰:「人之疾,殆未必不由於失攝。
頃者不意得病,危而復蘇,貽憂大臣,警動群下,方且祗懼悔罪之不暇,豈可偃然受賀乎?」萬曆三年乙亥,恭憲王妃沈氏薨,禮官據《五禮儀》,卒哭後當用玄冠、烏角帶,持平閔純以爲:「三年通喪,無貴賤一也。
宜從朱子之議,用白帽、布裹角帶。
」廷議不一,王乃斷然行之,一遵禮制。
萬曆五年丁醜,榮靖王妃樸氏薨,禮曹以爲:「當從叔姪之服,服齊衰期年。
」相臣樸淳等以爲:「王於榮靖王妃,有祖孫之義,以繼體之重,當服三年。
」王從其議,遂定爲三年喪。
先是,奸臣李芑、尹元衡等,於乙巳年間,謀殺尹任、柳灌等,至於錄勳,群情久愈冤憤。
及是,幷命復官削勳,中外鹹快之。
萬曆十四年丙戌,聖節陪臣在會同館失火,王驚駭不已,嚴鞫使臣以下,旋遣陪臣,奉表陳謝,皇帝以王忠愼可嘉,降勑優異,錫賚稠沓。
翌年日本差使臣來款時,平秀吉簒君自立。
王曰:「日本廢放其主,乃簒弑之國,不可接待,當以大義卻之。
」命廷臣會議,皆以爲:「化外之國,不可責以禮義。
」王雖黽勉許之,而其守義之嚴如此。
萬曆十六年戊子,謝恩使兪泓回自京師,宗系惡名,幷皆消雪。
先是,太祖康獻大王被我國叛賊尹彜、李初誣告,以康獻王稱逆臣李仁任之後。
《皇明祖訓》、《大明會典》皆傳襲訛謬。
自太宗恭定大王以至先王,累世陳奏,未蒙準改。
及王嗣服,慨然發嘆曰:「國系受誣二百餘年,何可一日晏然食息於覆載間乎?宜極擇使價,血誠奏籲。
」臨行,戒使臣曰:「不得準請,則毋還也。
」其危辭苦語,有可以感動天地。
至是,始得快覩昭雪,王敎群臣曰:「賴諸卿之力,得有今日,皇恩罔極。
古之人君,莫大於中興祖業、匡復舊物,然此不過外物耳。
豈如使彜倫攸敍,東韓再造,雪數百年至痛乎?」於是,群臣會議,上尊號曰正倫立極盛德洪烈。
萬曆十九年辛卯,平秀吉遣玄蘇等,緻書我國,聲言欲犯上國,脅以假途,言辭悖慢,非臣子所忍聞。
翌年壬辰,賊乃空國而來,長驅蹂躙,勢如破竹。
是其射天之計,固非一日蓄謀藏兇,待時而發。
我國累世昇平,民不知兵,一朝猝遇狂寇,剪焉不支,南中州郡,覆沒相望。
王分遣將士,扼守要衝,下哀痛罪己之敎,徵八道勤王之兵,以示効死勿去之義。
及忠、尙兩州之兵,相繼不守,大賊乘之,其鋒不可當。
王知大勢已去,乃謂群臣曰:「此賊謀犯天朝,實天下之賊也。
我當爲天朝,死守封疆,而惟其衆寡之勢,萬不相敵。
旣不能力抗兇鋒,遮截賊路,則無寧歸近父母之邦,上訴於聖天子,乞王師以討此賊耳。
」遂定西遷之計。
時,王妃樸氏無嗣,儲位空虛。
王召大臣謂曰:「光海君聰明仁孝,好學不倦,年旣長成,可從民望。
」群臣頓首稱賀曰:「宗社臣民之福也。
」翌日,光海君諱爲王世子。
時,國事蒼黃,未及專奏,先令咨報遼東,轉奏朝廷。
未幾,賊報益急,王乃出城西行,世子從王而行。
及平壤失守,王進駐義州,世子乃冒觸危險,所過傳檄,召募奔竄之民,皆思奮義戮賊。
王乃遣陪臣鄭崐壽等,申奏賊情,皇帝遣行人薛藩諭曰:「恢復先世土宇,是謂大孝;急救君父患難,是謂至忠。
該國君臣,必能仰體朕心,光復舊物,俾國王奏凱還都,仍保宗社,長守藩屛,庶慰朕意。
」王在義州,迎于江上,失聲慟哭,哀動左右,群臣皆哭。
冬,皇帝遣提督李如松,領遼、廣兵四萬出來,王涕泣而言曰:「蒙皇上罔極之恩,得見大人,小邦一縷之命,惟托於大人。
」提督見王忠懇,爲之動色。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春,提督協率軍兵,大破平壤之賊。
王曰:「今日急務,隻在天兵糧餉,予欲以匹馬,策應天兵之後,而續來天將,亦當留待。
其令世子,前進安州,一以策應;一以督運,舊都黎庶陷賊而死者,竝皆收瘞立標。
」仍令傳諭各邑,供膳毋過三四器。
夏,聞官軍收復京都,群臣請賀,王曰:「可慰,不可賀也。
但當率臣民,行望闕禮,以謝皇恩而已。
」時,京外飢荒。
王見內人灸食牛肉曰:「非牛不能耕,人而殺牛,不仁甚矣。
目今蕩敗之餘,雖嚴禁,猶懼不足以孽息,況任其屠殺乎?」嘗於行中,失禦弓。
有司捕拾遺者欲法之,王曰:「旣已失之,必有得之者,」卽命放之,聞者鹹悅。
提督聞王筆法精妙,求之甚懇,王辭以疾不許,蓋其微意,不欲以小技誇示於人也。
秋,王還京師,命減內廚日供之米,分賑飢饉,收集遺骸,設壇緻祭。
下書八道,減貢稅、廢供獻,忠臣、孝子、烈女,訪問褒錄。
仍敎禮曹曰:「喪亂之後,都民之死者何限,意其遺民過半縞素。
及入城之日,都民塡塞,而未有服喪者。
此必亂後,倫紀墜廢而然。
令五部糾檢。
」是年夏,王遣陪臣,奏謝快復京城。
皇帝遣行人司憲諭曰:「王以大兵,驅倭出境,表進方物,朕甚嘉悅。
」仍賜蟒衣、綵段。
王還都之後,首命收聚書籍,藏于芸閣,且欲親祭文廟,禮官以爲:「聖殿燒盡,行祭無所。
」王曰:「予見則異於是。
夫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
鬼神無常享,唯其緻誠,則神在是矣。
故古人或設壇而祭,豈必待木主哉?予意築壇於學宮之則,設位以祭,一以慰先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