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諡冊文
○諡冊文曰:
維萬曆三十六年歲次戊申六月丙辰朔初四日己未,孤子嗣王臣諱,謹再拜稽首上言。
竊以等百世之王,德莫盛於我後,節壹惠爲謚,禮宜擧乎舊章。
痛日月之不居,贊天地其無路。
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皇考大王,聰明濬哲,剛健粹精,用其中於民,遵蕩平正直之義,獲乎上有道,篤君臣父子之倫。
肆終始焉念玆,雖造次而必是。
惟宗系惡名之誣枉,卽累朝聖情所痛傷,屢申瀝血而籲呼,果蒙宣勑而昭雪,敍彜倫於三代,膺寶典於二百年。
于先祖而有光,孰至誠而不動?矧自古誓死之節,蓋未聞於列國之君。
在厥初拒賊之時,豈不知夫壬辰之禍?由大義暴白於天下,緻皇恩優渥於海東。
功旣建於無前,運實啓於垂後。
卓先立其大者,藹萬善之足焉。
孝實根於性中,敬常存乎心上;友愛隆於手足,禮貌優於股肱。
重道崇儒,益敦敎育之化;鍊兵設險,式顯懲毖之謨。
矜細行而罔愆,歷四紀而無怠。
方期父臨於億載,遽罹天崩於一朝。
不勝歸美之情,敢伸追崇之典。
謹遣臣議政府領議政李元翼,奉玉冊,上尊謚曰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廟號曰宣宗。
仰惟沖鑑,俯諒微衷,保我子孫,庶望不顯亦世,在帝左右益贊申命用休。
嗚呼,哀哉!謹言。
〈大提學柳根製進,修撰吳翊書寫。
〉 哀冊文 ○哀冊文: 維萬曆三十六年二月初一日戊午,宣宗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大王薨于貞陵洞行宮之正寢。
是年夏六月十一日丙寅,將遷于穆陵,禮也。
龍輁纚紼,雕轀戒軔,靑壺警節,丹旆告引,指窆臺之夐邈,背黼筵之靚穆,兆氓雨淚於浩壤,萬靈風號於寥廓。
惟我主上殿下,躬扶畫欑,孺慕血泣,驚脫屣之無跡,慘遺弓之莫及。
念因山之定制,痛威顔之永隔,爰徵徽於秘牒,俾傳芳於鳳冊。
其詞曰,三微固祉,五曜凝祥,橫庚葉吉,應運斯昌。
出潛繼照,負扆當乾,化溢綿區,溥博淵泉。
堯文舜哲,禹儉湯敬,純粹內葆,英華外炳。
大本旣立,衆善兼括,玉振金聲,準平繩直。
首闡儒敎,牖玆摘埴,野接翹綸,士豈懷璞?排去異端,統壹正軌,表章傳紀,昭示勸勵。
廣廈細氈,討論咨訪,察納忠讜,湔雪幽枉。
庶政鹹親,成憲是倣,孝盡蒸嘗,誠竭包匭。
敦禮興讓,礪廉祛侈。
皐不收孥,賞則延世,重農扞災,詰戎備豫。
提絜維綱,斟酌權經,民安惠鮮,神假明馨。
日月貞觀,動植俱茂,四紀宵旰,一心祗懼。
宗祊受誣,百年未改,至誠攸感,寶典始賚。
彜倫廼敍,璿系得全,猘皮卉夷,惡稔射天。
秉義斥絶,敷奏克虔,國雖阽危,候度罔愆。
父母孔邇,濟師來援,兇鋒竟熸,西蹕回轅。
倉卒機衡,訏謨素定,雷厲電掣,制煩以靜。
呴噓噢咻,萎??膏醒,太陽更中,周宣、漢光。
身緻匡復,慮猶苞桑,奧在搶攘,分付元良。
協贊貳極,迄于再造,邦命維新,薦膺鴻號。
澤洋恩普,海隅丕冒。
方拭目於重恢,謂河淸其庶幾。
忽荊鼎之告鑄,悵騩馭之將飛。
嗚呼,哀哉!惟有德焉必壽,徯無妄之勿藥。
儼九門之朝闢,喜睿質之少康,纔綸音之下降,奄末命之導揚。
夢齡誰驗,司造或忒。
嗚呼,哀哉!玉幾乍憑,綴衣遽設。
彤扉敞曉,仙仗寡色。
披袞繡兮如昨,委劍舃兮疇禦?乘紫氣兮遐擧,緬碧落兮何所?桂影涼兮瑤殿,白雲擁兮玄堂。
嗚呼,哀哉!晻馳暉之嚮晏,愴頹序之易央。
瞻象衛之前陳,眺蜃儀之終逝,哀瓊斝之夕薦,忍綃幕之晨啓。
臨石馬之冥途,顧綺城之舊轍,平原萋兮逶迤,遙渚澹兮嗚咽。
閟宮兮晝扃,旟旐兮空還,隧坎兮沈沈,厚夜兮曼曼。
嗚呼,哀哉!物皆泳於聖涯,人自迷於帝力。
巍巍冠古之行,蕩蕩難名之烈,後黃壤而長存,際蒼穹而無缺。
嗚呼,哀哉!〈知事申欽製進,京畿監司沈悅書寫。
〉 誌文 ○誌文: 有明朝鮮國宣宗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大王穆陵誌。
謹稽,我宣宗大王姓李,諱,中宗恭僖大王之孫,德興大院君岹之第三子也。
母鄭氏,贈領議政世虎之女。
嘉靖壬子十一月十一日,生王於漢城之仁達坊。
王生而質美,戲嬉不凡。
幼時,明宗恭憲大王召與二兄,偕脫禦冠,令以次着,及王,跪而辭曰:「君上所禦,臣子何敢掛頭?」仍問,君與父孰重?對曰:「君親雖不同,忠孝無二緻。
」恭憲王大奇之。
及長,封河城君。
嘉靖乙醜,恭憲王不豫,世子暊旣卒,儲貳未定。
首相李浚慶請選於諸姪中,恭憲王命王入侍。
隆慶元年丁卯,恭憲王上賓,首相奉遺敎迎王,王持母服,居第涕泣固讓,迫而後乃行。
時翰林院檢討許國、兵科給事中魏時亮奉穆宗皇帝登極詔入境,聞國君新喪無嗣,甚憂之。
及頒詔之日,見王儀表端莊,禮度閑雅,相與旋目賞歎曰:「東方眞主出矣。
」至是,王年十六,遣陪臣,告訃于朝,且請承襲。
翌年春,皇帝遣太監姚臣、李慶,齎詔封爲朝鮮國王,欽賜誥命、冕服、彩幣。
王嗣服之初,銳意圖治,專精學問,日禦講筵,討論經史,夜分不寢。
時,名儒李滉解官歸鄕,屢召未至。
王緻誠盡禮,敦諭起之,擢爲貳公。
滉疏陳治道六條,又撰《聖學十圖》、《西銘考證》,手寫程頤《四勿箴》以進,王虛心嘉納,命皆繕寫爲屛,置諸左右,朝夕觀省。
及滉亡,傷悼不已乃曰:「滉之隻字片言,皆可傳後。
其令有司,裒集刊行。
」我國自高麗鄭夢周,始倡絶學,至本朝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相繼而起,講明斯道,發輝經傳。
王以此人等,大有功於斯道,特命賜祭,贈官與謚,錄其子孫。
且以《近思錄》、《心經》、《何氏小學》皆有關治道,本朝所撰《三綱行實》,可扶植倫紀,竝命刊印。
且敎該曹曰:「近來師儒之選,專尙文詞。
至於黌舍遊學之士,皆以習文,決科爲業。
士習如此,他日成就,將何所觀?擇有學行堪爲師表者,擢授方面,使之巡行列邑,勸課敎誨。
」又敎以薦進遺逸爲新政第一務,遂馹召徵士曺植、成運等,不次超敍。
嘗於筵中,論賢邪進退之機曰:「
竊以等百世之王,德莫盛於我後,節壹惠爲謚,禮宜擧乎舊章。
痛日月之不居,贊天地其無路。
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皇考大王,聰明濬哲,剛健粹精,用其中於民,遵蕩平正直之義,獲乎上有道,篤君臣父子之倫。
肆終始焉念玆,雖造次而必是。
惟宗系惡名之誣枉,卽累朝聖情所痛傷,屢申瀝血而籲呼,果蒙宣勑而昭雪,敍彜倫於三代,膺寶典於二百年。
于先祖而有光,孰至誠而不動?矧自古誓死之節,蓋未聞於列國之君。
在厥初拒賊之時,豈不知夫壬辰之禍?由大義暴白於天下,緻皇恩優渥於海東。
功旣建於無前,運實啓於垂後。
卓先立其大者,藹萬善之足焉。
孝實根於性中,敬常存乎心上;友愛隆於手足,禮貌優於股肱。
重道崇儒,益敦敎育之化;鍊兵設險,式顯懲毖之謨。
矜細行而罔愆,歷四紀而無怠。
方期父臨於億載,遽罹天崩於一朝。
不勝歸美之情,敢伸追崇之典。
謹遣臣議政府領議政李元翼,奉玉冊,上尊謚曰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廟號曰宣宗。
仰惟沖鑑,俯諒微衷,保我子孫,庶望不顯亦世,在帝左右益贊申命用休。
嗚呼,哀哉!謹言。
〈大提學柳根製進,修撰吳翊書寫。
〉 哀冊文 ○哀冊文: 維萬曆三十六年二月初一日戊午,宣宗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大王薨于貞陵洞行宮之正寢。
是年夏六月十一日丙寅,將遷于穆陵,禮也。
龍輁纚紼,雕轀戒軔,靑壺警節,丹旆告引,指窆臺之夐邈,背黼筵之靚穆,兆氓雨淚於浩壤,萬靈風號於寥廓。
惟我主上殿下,躬扶畫欑,孺慕血泣,驚脫屣之無跡,慘遺弓之莫及。
念因山之定制,痛威顔之永隔,爰徵徽於秘牒,俾傳芳於鳳冊。
其詞曰,三微固祉,五曜凝祥,橫庚葉吉,應運斯昌。
出潛繼照,負扆當乾,化溢綿區,溥博淵泉。
堯文舜哲,禹儉湯敬,純粹內葆,英華外炳。
大本旣立,衆善兼括,玉振金聲,準平繩直。
首闡儒敎,牖玆摘埴,野接翹綸,士豈懷璞?排去異端,統壹正軌,表章傳紀,昭示勸勵。
廣廈細氈,討論咨訪,察納忠讜,湔雪幽枉。
庶政鹹親,成憲是倣,孝盡蒸嘗,誠竭包匭。
敦禮興讓,礪廉祛侈。
皐不收孥,賞則延世,重農扞災,詰戎備豫。
提絜維綱,斟酌權經,民安惠鮮,神假明馨。
日月貞觀,動植俱茂,四紀宵旰,一心祗懼。
宗祊受誣,百年未改,至誠攸感,寶典始賚。
彜倫廼敍,璿系得全,猘皮卉夷,惡稔射天。
秉義斥絶,敷奏克虔,國雖阽危,候度罔愆。
父母孔邇,濟師來援,兇鋒竟熸,西蹕回轅。
倉卒機衡,訏謨素定,雷厲電掣,制煩以靜。
呴噓噢咻,萎??膏醒,太陽更中,周宣、漢光。
身緻匡復,慮猶苞桑,奧在搶攘,分付元良。
協贊貳極,迄于再造,邦命維新,薦膺鴻號。
澤洋恩普,海隅丕冒。
方拭目於重恢,謂河淸其庶幾。
忽荊鼎之告鑄,悵騩馭之將飛。
嗚呼,哀哉!惟有德焉必壽,徯無妄之勿藥。
儼九門之朝闢,喜睿質之少康,纔綸音之下降,奄末命之導揚。
夢齡誰驗,司造或忒。
嗚呼,哀哉!玉幾乍憑,綴衣遽設。
彤扉敞曉,仙仗寡色。
披袞繡兮如昨,委劍舃兮疇禦?乘紫氣兮遐擧,緬碧落兮何所?桂影涼兮瑤殿,白雲擁兮玄堂。
嗚呼,哀哉!晻馳暉之嚮晏,愴頹序之易央。
瞻象衛之前陳,眺蜃儀之終逝,哀瓊斝之夕薦,忍綃幕之晨啓。
臨石馬之冥途,顧綺城之舊轍,平原萋兮逶迤,遙渚澹兮嗚咽。
閟宮兮晝扃,旟旐兮空還,隧坎兮沈沈,厚夜兮曼曼。
嗚呼,哀哉!物皆泳於聖涯,人自迷於帝力。
巍巍冠古之行,蕩蕩難名之烈,後黃壤而長存,際蒼穹而無缺。
嗚呼,哀哉!〈知事申欽製進,京畿監司沈悅書寫。
〉 誌文 ○誌文: 有明朝鮮國宣宗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顯文毅武聖敬達孝大王穆陵誌。
謹稽,我宣宗大王姓李,諱,中宗恭僖大王之孫,德興大院君岹之第三子也。
母鄭氏,贈領議政世虎之女。
嘉靖壬子十一月十一日,生王於漢城之仁達坊。
王生而質美,戲嬉不凡。
幼時,明宗恭憲大王召與二兄,偕脫禦冠,令以次着,及王,跪而辭曰:「君上所禦,臣子何敢掛頭?」仍問,君與父孰重?對曰:「君親雖不同,忠孝無二緻。
」恭憲王大奇之。
及長,封河城君。
嘉靖乙醜,恭憲王不豫,世子暊旣卒,儲貳未定。
首相李浚慶請選於諸姪中,恭憲王命王入侍。
隆慶元年丁卯,恭憲王上賓,首相奉遺敎迎王,王持母服,居第涕泣固讓,迫而後乃行。
時翰林院檢討許國、兵科給事中魏時亮奉穆宗皇帝登極詔入境,聞國君新喪無嗣,甚憂之。
及頒詔之日,見王儀表端莊,禮度閑雅,相與旋目賞歎曰:「東方眞主出矣。
」至是,王年十六,遣陪臣,告訃于朝,且請承襲。
翌年春,皇帝遣太監姚臣、李慶,齎詔封爲朝鮮國王,欽賜誥命、冕服、彩幣。
王嗣服之初,銳意圖治,專精學問,日禦講筵,討論經史,夜分不寢。
時,名儒李滉解官歸鄕,屢召未至。
王緻誠盡禮,敦諭起之,擢爲貳公。
滉疏陳治道六條,又撰《聖學十圖》、《西銘考證》,手寫程頤《四勿箴》以進,王虛心嘉納,命皆繕寫爲屛,置諸左右,朝夕觀省。
及滉亡,傷悼不已乃曰:「滉之隻字片言,皆可傳後。
其令有司,裒集刊行。
」我國自高麗鄭夢周,始倡絶學,至本朝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相繼而起,講明斯道,發輝經傳。
王以此人等,大有功於斯道,特命賜祭,贈官與謚,錄其子孫。
且以《近思錄》、《心經》、《何氏小學》皆有關治道,本朝所撰《三綱行實》,可扶植倫紀,竝命刊印。
且敎該曹曰:「近來師儒之選,專尙文詞。
至於黌舍遊學之士,皆以習文,決科爲業。
士習如此,他日成就,將何所觀?擇有學行堪爲師表者,擢授方面,使之巡行列邑,勸課敎誨。
」又敎以薦進遺逸爲新政第一務,遂馹召徵士曺植、成運等,不次超敍。
嘗於筵中,論賢邪進退之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