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下)
關燈
小
中
大
○諫院啓曰:「義城監櫟性本悖惡,行同禽獸,淫蒸嫡同生妹故學生安允祉妻李氏,同居一室,有若夫婦。
歲月旣久,醜說傳播,自知事覺,潛率李氏,逃居于衿川地。
綱常重罪之人,不可使一刻假息於覆載之間。
請竝命拿鞫,明示典刑。
」答曰:「依啓。
」〈史臣曰:「櫟王室之親也。
有此淫醜之行,王風自此熄矣。
」〉 10月9日 ○戊辰,平明,王世子將問安,出自東宮,內人傳言上疾革。
〈未明,自上起行出房外,因氣急顚仆雲。
〉王世子降輿,疾趨入侍。
藥房都提調柳永慶、提調崔天健、副提調權憘、記事官睦取善、李善行、樸海、禦醫許浚、趙興男、李命源入侍。
傳語內官、將藥醫官等,多入寢室外大廳。
〈延興府院君金悌男亦自入。
〉上不興不寤,淸心元、蘇合元、薑汁、竹瀝、雞子黃、九味淸心元、皂莢末、陳米飮等藥,疊爲進禦。
上氣候稍定後,疾呼曰:「此何?此何?」王世子揮左右令出,藥房都提調以下,退出閤門內待令。
○傳于藥房曰:「卽刻予證,何以如此?問于醫官。
」藥房回啓曰:「今日日氣甚寒,早朝起動,以緻寒氣外襲而然。
此證不至大段,人參順氣散一服,卽卽進禦宜當。
敢啓。
」答曰:「依啓。
」 ○侍藥廳啓曰:「醫官等以爲:『今此上候,因外觸寒氣而然。
今日日氣甚寒,須於無寒氣之處,殿坐調攝宜當』雲。
敢啓。
」答曰:「當依所啓。
但因煩熱,自前不能房內殿坐矣。
」傳曰:「醫官入診。
」 ○傳于崔濂曰:「臨海君、定遠君、仁城君、義昌君入宿于闕內,知悉。
」 ○申時,自上氣復升,侍藥廳都提調柳永慶、提調崔天健、副提調權憘、記事官睦取善、李善行、樸海、禦醫許浚、趙興男、李命源入侍。
內官、醫官等及金悌男亦自入。
上良久不寤,淸心元、蘇合元、薑汁、竹瀝、雞子黃等藥,疊爲進禦後,上氣稍定。
柳永慶以下,退出閤門內。
○初更,自上氣復升,淸心元、蘇合元、竹瀝、薑汁、鷄子黃等藥,疊爲進禦。
良久氣不降,痰頗盛。
二陳湯加天南星、防風、麥門冬、薄荷一服煎進,爲半進禦後,痰氣稍下。
○王世子仍在大內侍疾。
10月10日 ○己巳,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備忘記傳于侍藥廳曰:「醫官等以爲風證,臆度膈間必有痰熱。
妄用峻寒之劑,一敗塗地,不能復振。
尋常粥飮,亦不能飮,極爲可慮。
前日之術,足以可鑑,勿爲如是。
」 ○備忘記傳于侍藥廳曰:「感寒餘毒,尙爲彌留,有時作之之時,深頭疼痛,相當藥欲用之。
」 10月11日 ○庚午,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備忘記傳于侍藥廳曰:「雖非中風,而近於中風耶?諸病之中,心病極重。
昨日不知事之端由,不意數多人,扶而細語,故驚惑。
精神益喪,心氣大加發,不能自持,知而用藥可也。
」 ○傳于崔濂曰:「三公命召。
」回啓曰:「三公命召事,傳敎矣。
三公來在闕中,命召密符,何以爲之?」傳曰:「知道。
」崔濂啓曰:「三公皆來,詣于差備門矣。
」傳曰:「往會賓廳。
」備忘記曰:「予素多疾病,雖在平日,萬機之務,決難堪當。
況今嬰病,一年將盡,少無差歇,精神昏暗,心病尤重,如此而可以仍冒君位乎?世子年長,依故事,可以傳位。
若以傳位爲難,則亦可攝政。
軍國重事,不可不如是也,宜速擧行。
」〈史臣曰:「上候自三月未寧,至于今,久在調攝之中,繼而有九日氣升之患。
國勢危疑,人心驚悶,而聖敎一下,萬物鹹覩,豈非國家之福乎?」〉○領議政柳永慶、左議政許頊、右議政韓應寅回啓曰:「臣等伏見備忘,相顧驚惶,罔知所達。
自上累月調攝,雖未卽快復,而水剌漸進,元氣向蘇,擧國臣民,佇望平復之日。
不意今者,遽下是命,臣等不勝悶迫之至。
軍國機務,雖在攝養之中,亦無稽滯之事。
幸勿以此爲慮,和平心氣,專意調養,則宗社默佑,聖候自底康寧。
此非但臣等之願,群下之情,莫不如此。
惶恐敢啓。
」答曰:「如此而欲調養,是猶卻食而求生也矣,可憐生、可憐生。
其中心病陡發,不能抵當,極爲悶望。
耿耿一念,此外無他。
」 ○傳于侍藥廳曰:「昨日極爲驚惑,非尋常驚動之比,於此相當藥用之似當。
我國人性,輕躁喧聒。
不意遭衆人之如此,精神喪盡,無一分餘在心氣,不能自持,幾於發狂。
」 ○中殿傳于洪慶臣曰:「三公會于賓廳。
」仍降諺書內旨曰: 自上在病一年,幾盡心氣倍於前日。
今此傳敎,萬一不從,則心氣益傷,慮其尤重,願大臣承順上命是望。
○領議政柳永慶、左議政許頊、右議政韓應寅回啓曰:「臣等伏見內下之敎,不勝惶悶之至。
臣等悶望之情,已盡於大殿備忘回啓之中,此外不知所達。
」中殿諺書答曰: 啓辭至矣,而此時不可比於前日。
萬一因此,多用心慮,至於益傷,則後悔不及,極爲悶望。
更願大臣深思權道,勉承上命,以爲今日調保聖躬之地,千萬喜幸之事也。
○三公回啓曰:「再承內敎,辭意益懇。
臣等亦非木石,豈不感懼于心?但今日之敎,出於群情之外,臣等不敢承命,伏地死罪。
」〈史臣曰:「上候雖未寧,爲國家計,旣已至矣。
中殿,女主也。
如此付托定策之事,何可以諺書幹預哉?此漸不可長也。
然中殿亦豈不知女主之不敢幹?當此危疑之際,特降明旨,所以示大計也。
」〉 10月12日 ○辛未,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中殿答昨日三公啓辭曰:「予悶迫之情,已悉陳矣。
回啓知道。
」 ○三公啓曰:「昨夕伏見聖批,臣等情迫辭窮,不知所達而退。
自上雖在調攝之中,其於裁決庶務,無不當理,亦無留滯之事。
矧今外而邊鄙多聳;內而人心日潰,將無以收拾。
此何等時,而輕爲此莫重擧措乎?聖上一身,宗社攸托,神明默護,天必佑之,平復之期,指日可待。
擧國臣民之望,唯在於此,臣等雖欲勉副聖敎,其可得乎?伏願聖上更加深思,以安下情,不勝幸甚。
」答曰:「知道。
」 ○東宮下令曰:「宮內西南墻外,自西門至南門,其間極爲虛踈,明日還宮後,扈衛之事,另加嚴密爲之似當。
此意言于兵曹。
」〈封下。
〉侍講院回達曰:「以下令之意,言于兵曹則南墻外元定部將一員、軍士十人及搖鈴將依例巡更外,禁軍四十名、休番軍士二百名,分屬左右大將,每夜左右邊禁軍各三員,量率軍士,往來警夜,天明卽罷。
晝則禁軍相替,直守于下處,如有不時傳令,則一時聚會之意,申明約束,再三知委矣。
明日招集將領,更加申嚴,訓鍊都監砲手,量宜抽出,着令哨官帶率,每夜西南墻外,往來巡更雲矣。
」答曰:「知道。
」 10月13日 ○壬申,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備忘記曰:「闕內守門、巡更等事,各別謹嚴爲之。
火災及夜警,尤當愼之。
」 ○傳曰:「姦人之生,其伏也無窮,當此危疑之際,不可不孰慮而處之。
令訓鍊都監大將,率諸軍勒兵于闕門近處,如何?議處言于兵曹。
」 ○兵曹回啓曰:「聖慮所及,極爲允當。
依此施行何如?」傳曰:「允。
」 ○傳曰:「訓鍊都監結陣事,傳敎矣。
何處結陣乎?問啓。
」李馨郁回啓曰:「大將軍器寺近處來在,中軍以下,領兵分駐于兩營矣。
」 10月14日 ○癸酉,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10月15日 ○甲戌,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10月16日 ○乙亥,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備邊司啓曰:「今見鹹鏡監司及北兵使狀啓,則近日邊上別無大段事情,其甲馬一事,漸歸停當。
此後亦宜善爲措辭酬應,以絶後患爲當。
宴享之事,曾已詳盡覆啓行會,必須各鎭藩胡皆還舊土,來參於屬鎭然後,方可設行。
以此辭緣,據理開諭,依前指揮,竝與會寧之宴,而姑勿設行宜當。
但郞胡又以出給臥尼應介爲言雲。
臥胡卽會寧藩胡臥主之子也。
臥主在乙巳年間,聞忽賊聲息,走告本府之際,爲忽賊邀殺。
死於國事,而其妻子等,頃避老兵之禍,來投於我,入住明川,旣已移居內地,與江上藩胡,事體自別。
今若出給此胡等,非但在我有所未安,彼賊若更要他向化之胡,則末梢處置亦難。
萬一再有此言,則當善辭答之曰:『此胡曾已投化,入歸內地。
我國地方廣遠,未知今在何處。
自邊上無由聞見,決無見還之理,更勿以此爲言。
』雲雲,俾不得更有生心。
且令明川府另行防範臥胡,使彼此聲聞,莫相通接爲當。
各處藩種連絡撤移上歸,而水下之胡,或多有避入海島者雲。
自中向背,亦似未定,未知此後,老賊作爲如何。
凡係情形,連續探詗馳啓爲當。
此意監、兵使處,竝爲行會何如?」傳曰:「允。
」 10月17日 ○丙子,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傳于政院曰:「邊報第二月報于遼東乎?」政院回啓曰:「邊報報事,問于承文院,則勿論警息有無,兩月一報,故去九月爲咨,已報於鎭江遊擊衙門雲矣。
」傳曰:「知。
」仍傳曰:「邊報二月一報,此係聖旨,不輕爲之。
萬一忘卻,不是細事,政院詳察爲之。
」 10月18日 ○丁醜,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19日 ○戊寅,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0日 ○己卯,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1日 ○庚辰,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鹹鏡北道兵馬節度使柳珩馳啓曰:「備邊司關內:『回波距我邊甚遠,彼賊動靜,雖不能一一探訪,老土部落、汝包車、件退等胡處,設奇行牒,所在探問馳啓事關矣。
臣留心此事,多路探問,則自此距回波道路懸絶,山外諸胡之往來者,亦無相通,而或有聞知者,極秘不言,彼裏眞狀,莫由得聞。
而近日因藩胡,暗暗探聽,則當初老酋欲圖回波,暗使精兵數十騎,扮作商人,身持貨物,送于回波,留連做商。
又送數十人,依此行事,數十數十,以至於百餘人,詳探彼中事機,以爲內應後,猝發大兵,奄至回波。
內應者作亂開門,迎兵驅入,城中大亂,以至於失守。
然回波兵以死迎敵,極力大戰,竟雖敗沒,老軍亦多折損,將胡之戰死者,多至六人。
而回波留將,則三胡,而所帶軍兵,亦僅數千餘名,時方送人于忽酋,使之誘服雲雲事。
」啓下備邊司。
10月22日 ○辛巳,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3日 ○壬午,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備忘記傳于右承旨李馨郁曰:「都監軍士如此日寒之時,露宿扈衛,凍傷可慮。
可罷遣,否則或分番相遞量處,言于兵曹。
」兵曹回啓曰:「雲雲事,傳敎矣。
聖慮及此,扈衛之士孰不感激?依上敎,罷遣宜當。
東、北二營,在常時直宿之軍,此處量宜添數似當。
敢啓。
」傳曰:「允。
」 10月24日 ○癸未,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5日 ○甲申,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6日 ○乙酉,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傳于藥房曰:「新劑入寧神丸,服之已過累日。
但其藥中,入龍?一錢。
龍?散氣,豈長服之藥?況當此日寒之時乎?近日服之,頗覺涼冷,似爲不好。
醫官等必是誤用,欲爲勿用如何?」 10月27日 ○丙戌,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備邊司啓曰:「今見鹹鏡監司張晩、北兵使柳珩等,本月初八日以後,各日馳啓辭緣,則皆是水下藩胡撤移事狀也。
浪胡聲言領兵自來,而時無某處現形之報。
然而此不過督撤藩種之計,似無目前侵犯我邊之患。
但江外藩離,蕩然一空,而賊兵之出沒於近境,在我防備,不容少忽。
着令監、兵使,申飭列鎭,刻新待變,約束諸將,隨機策應,勿緻踈悞爲當。
各部藩落,一時盡撤,而甚至搜掠海島,掘取埋穀,威制迫脅之狀,不一而足。
懷土眷顧,情所必至,而潛殺差胡,投江滅跡者,怨憤之心亦可知矣。
攔道號泣,願勿移居,其情誠可矜惻,而當初老胡,諉以自己族類,有此撤移之擧,今若因其號訴,容接我境,則必有他日造釁之端,決難聽許。
唯當略給鹽米,慰撫而送之,以示矜恤之意而已。
六鎭之民,本與藩胡,相資生活,而藩胡旣撤,倚賴無地。
且因失稔,迫於飢餓,前頭渙散之弊,十分可慮。
賑救之策,悉心講究,着實擧行,俾免失所流移之患,而自本道,勢所不能者,則條列便宜,啓稟處置,視之如救焚拯溺,期得保全亦當。
且回波勝敗實狀,久無的報。
今以狀〈院上。
〉啓觀之,則所謂老兵亦多折損雲者,似爲不虛。
此後,凡係虜中情形,多般探訪,連續馳啓之意,監、兵使處,竝爲行會何如?」傳曰:「允。
」 10月28日 ○丁亥,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9日 ○戊子,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30日 ○己醜,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政院啓曰:「近來都城內強盜恣行,或杖擊人頭、或刃剌馬匹,使主家畏怯,不敢發聲,公然撞破門戶,搶奪貨物。
數日之間,已至三處,而捕盜廳非但無意跟捕,邈然無所聞知,極爲駭愕。
請當該大將推考,從事官及其日當裡巡捕軍官,令兵曹從重科罪,以重捕盜之事。
」傳曰:「依啓。
」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予心疾最重。
定遠君長子倧年今十三,在予前遊戲之際,每作圖畫以進。
予爲之一笑,因此胸中開豁,消遣予懷者累矣。
爲其祖喜悅,欲賞之心,由於天性,不得不然也。
其畫〈下政院。
〉如此,加資。
」 十一月 11月1日 ○朔庚寅,上在貞陵洞行宮。
○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掌令柳慶宗來啓曰:「近來都下日就空踈,已極寒心,而王宮咫尺之地,強賊結黨橫行,連夜刼奪,略不畏忌,此是無前之變也。
左右捕盜廳所當登時入啓跟捕,而邈然若不聞知,極爲駭愕。
左右大將請命推考,令兵曹、訓鍊都監,別樣措畫,以重捕賊之事。
」答曰:「允。
」 11月2日 ○辛卯,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3日 ○壬辰,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4日 ○癸巳,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大臣、二品以上、六曹問安,答曰:「知道。
」 11月5日 ○甲午,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諫院啓曰:「近日自上久在調攝之中,緊急邊報外,凡公事不爲入啓。
故該曹不敢仰稟政事,而西北守令,作闕已久,必多虛踈之事。
守令有闕處,請竝命速爲差出。
」答曰:「依啓。
」 11月6日 ○乙未,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7日 ○丙申,有政。
○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8日 ○丁酉,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9日 ○戊戌,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王世子問安,傳曰:「世子自有儲宮,如此嚴寒,來宿于淺露冷房,予心未安。
況予病非一二日差復,今依常時,退宿于東宮。
」 ○晝,王世子啓曰:「卽今聖候何如?問安。
且聖候未寧,下情悶迫。
幸賴宗社默佑,今漸差減,懽忭之情,曷能盡啓?朝者伏承退宿之敎,不勝感激之至。
但玉體尙未快蘇,此非臣子退宿私室之時。
而況千秋佳節,隻隔一日,尤不敢退在。
兩殿誕日後,更觀聖候,暫爲往還何如?伏願聖慈,曲察微情幸甚。
」傳曰:「何每違予言?但誕日隻隔一日,誕日過後退宿。
」 11月10日 ○己亥,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諫院啓曰:「義禁、典獄署囚人,多滯獄中。
當此極寒,凍死可慮。
請令該官,速爲稟決,以示聖上好生之仁。
今歲兇荒,盜賊興行,京畿、黃海等道,殺越之變比比有之,防禦使及節度使無意措捕,極爲駭愕。
請竝命推考,申明設策,期於盡捕。
嘉山郡守安宗吉爲人貪猾,曾爲守令,到處泛濫。
西方重地,不可復委此人之手。
請命罷職,其代別擇,速爲差送。
」答曰:「依啓。
」 11月11日 ○庚子,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12日 ○辛醜,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晝,王世子還東宮。
○掌令柳慶宗來啓曰:「國家大小事,雖係秘密者,三司固無不知之理,況不當秘密之事乎?頃日自上下備忘,問于三公時,政院秘不卽傳出,使三司全不得知,極爲駭愕。
其日當該承旨、注書竝命罷職,以杜後日之弊。
史官上下番所記之事,相爲相示,自是規例,而頃日下三公備忘之事,下番秘其草冊,使上番不得聞知,極爲駭愕。
其日當該史官,請命罷職。
」答曰:「竝推考。
」 11月13日 ○壬寅,朝,王世子問安。
○司諫宋錫慶啓曰:「聖候未寧,自春徂冬,用藥一事,至重至緊,而陽平君許浚身爲首醫,自執己見,輕用峻劑之罪,不可不治。
故臣昨昨日發論於僚中,則皆以爲:『許浚之罪,國人所知。
此是至公之論,誰敢有異同?』明日齊坐,定爲論啓事,旣已歸一矣。
今日之坐,伏見獻納宋??簡通,則此時遽論首醫不當雲。
僚議不一,勢難苟同,請命罷斥臣職。
」 ○大司諫柳澗啓曰:「聖候久在調攝之中,一國臣民,憂遑度日,而陽平君許浚身爲禦醫之首,凡所議藥,多失其當,妄用峻寒之劑,以緻聖候久未平復,群下悶迫之情,何可勝言乎?司諫宋錫慶欲論用藥失當之罪,臣意以爲,當聖候靜攝之日,請罪禦醫,恐涉煩擾,故欲待聖候快復之後,徐論其罪,似亦未晩。
以此往復,而錫慶之論,終不可回,則臣意亦以爲,許浚之罪,國人之所共知,固無一毫容貸,臣意亦同,而特論啓有早晩之異耳,豈可以早晩之故,而立異於已發之論乎?玆更通議於同僚,將爲齊坐於今日,商議爲之,而獻納宋??卒得疝證,不得同參,錫慶以僚意不一,至於引避。
其欲論許浚之罪,則臣與錫慶無異,勢難苟冒處置同僚。
請命遞斥臣職。
」 ○答司諫曰:「醫官之習,元來喜用峻劑。
大抵醫藥微妙,未易論議。
當此未寧之時,首醫不可論而加罪。
幸爲休論,使得盡其術,況煩擾,則尤爲未安。
勿辭。
」〈退待物論。
〉 ○答大司諫曰:「勿辭。
」〈退待物論。
〉 ○掌令柳慶宗啓曰:「三司,國家之耳目也。
凡係秘密,皆得與聞,而況不當秘密者乎?頃日下三公備忘之事,此實一國臣民所共洞知,而政院居出納之地,不卽傳出,至於通簡而問之,亦秘而不發,使三司全然不知,其蔽塞耳目,創開弊習之罪,決非尋常推考,所可懲也。
物情莫不駭憤,請當該承旨、注書亟命罷職。
史官記事,雖極秘密,言于上番,此史局流來舊規。
頃日自上下備忘之事,下番秘其草冊,使上番不得與聞,事體駭愕。
如此之人,不可仍置秉筆之任,以滋弊習,請當該史官亟命罷職。
」答曰:「不允。
」 ○正言具寭啓曰:「聖候未寧,一年將盡,藥不見效,尙未平復,一國臣民之憂悶,可勝言哉?陽平君許浚身爲首醫,用藥失當,其罪固有之矣。
司諫宋錫慶之欲論,出於公論也。
今日欲爲論啓,而獻納宋??以病在家,簡通於同僚曰:『許浚固有罪,但設廳侍藥,晝夜待令,而此時遽論首醫,則如有不意議藥之事,誰其主之?且調攝聖躬,大妨者騷擾。
故頃日柳掌令慶宗欲論此事,簡通之際,以煩擾爲慮,發而中止,姑待聖候稍安,侍藥廳罷黜,徐論其罪,亦未晩也。
』臣之所見,與宋??無異,不可仍冒處置同僚,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 ○獻納宋??啓曰:「本月十一日,司諫宋錫慶簡通於臣曰:『昨見藥房批答,首醫不可不拿鞫』雲,臣答稱:『此時首醫拿鞫,則不意議藥,誰可當之?大司諫柳澗以煩擾爲言;正言具寭以事體爲言;正言任章以諸僚之議,不無意見』爲言矣。
十二日朝,柳澗、任章聯名間通于臣曰:『許浚之罪,國人共知,欲於明日,爲此齊坐論啓』雲。
臣顧見正言具寭答稱則曰:『司諫欲爲自處,今日簡通爲之何如?』司諫宋錫慶則多費辭說,欲爲自處。
臣姑撮同僚簡辭以答曰:『明日齊坐,商議爲之之論似好。
』欲其鎭靜浮議,而今日之夜,臣適發疝證,不得趨衙,敢以愚見,簡通于同僚曰:『許浚論啓之事,萬分思量,自上進藥,將到一年,尙未平復,許固有罪。
但設廳侍藥,晝夜待令,此時遽論首醫,如有不意議藥之事,誰其當之?且議藥之際,某證用某藥爲當,用某藥爲不當,此曲折亦不可不知也。
調攝聖躬,大妨者騷擾。
頃日囚人稟決之啓,賓廳宰臣或以煩擾爲未安;憲府於曩者掌令柳慶宗簡通之時,亦以煩擾爲未安,發論而中止。
姑待聖躬稍安,罷黜侍藥廳,徐論許罪,亦未晩也。
凡事貴於詳審,昨日必欲待今日齊坐者,有此慮也。
』以此辭緣,簡通于同僚,則司諫宋錫慶以僚議不一,遽爲引避,臣亦不可苟同。
況今日簡通之內,以曩者柳慶宗簡通之時,亦以煩擾爲未安,而其時論議,以徐議爲言,不以煩擾爲言雲,尤爲未安。
不可靦冒,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再啓煩擾,退待物論。
〉 ○柳慶宗再啓曰:「於前月二十二日,往見執義柳希奮,語及醫官等用藥失當之事以醫官等妄用雜藥,以緻聖候久未平復,而自下寂然無請罪之擧,事體極爲駭愕。
係幹君父之病,不可急急糾正之意,通于同僚,則或書謹悉、或答以後坐議處雲,故臣等亦以爲,同僚所見,不無其意。
姑爲停止,以竢議處之日,而今見獻納宋??、正言具寭啓辭,拈出臣名以爲,臣欲論此事,簡通之際,煩擾爲慮,發而中止雲。
本府之論,初非以煩擾而停止,而乃敢揣度他司簡通,至達天聽,此無非由臣等處事之失也。
適到諫廳,不可不避,故以至夜深,臣之失尤爲大矣。
不可靦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 ○備忘記曰:「六鎭全倚藩胡爲外蔽,今者老酋盡撤,使六鎭孤立,其心不難知。
雪消氷解後,安知乘虛長驅,疾風之掃落葉,不復見於北道乎?明春防禦之事,各別措置事,言于備邊司。
」 11月14日 ○癸卯,朝,王世子問安。
○正言任章啓曰:「聖候未寧,一年之久,而陽平君許浚身爲首醫,藥不見效,則司諫宋錫慶之欲論其罪者,可謂當矣,而聖候尙未快復。
此時遽論首醫,則不意議藥,誰可當之言者,亦不無所見也。
臣見大司諫柳澗以論罪事言之,則以爲:『自上靜攝之中,請罪禦醫,恐涉煩擾,而宋錫慶之論,終不可止也。
許浚之罪,亦國人所言,明早爲此齊坐,面議論啓,使無未盡事也。
』臣亦聯名簡通於同僚矣。
翌日臣適賤疾重發,未得進參於本院之坐。
席上論議之不一,雖未知何事,臣旣參其論,勢難處置同僚,而昨因日勢晩暮,今始來避,稽慢之罪亦大矣。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大司憲洪湜啓曰:「自上調攝,一年垂盡,尙未平復,凡在大小臣庶,日夜憂悶,或不無醫官用藥失當之慮,論治之擧,在所不已。
但臣之妄料,聖候用藥,事體極重,必須先究某証某藥之當否,然後方可論用藥之是非。
且設廳侍藥,時未罷黜,此時煩擾,大妨靜攝,於臣子之情,甚爲未安。
掌令柳慶宗欲論此事,而臣之己見如此,不敢苟從矣。
今見慶宗引避之辭,更出前所未聞之語,隱然陳啓,其意實未曉也。
臣亦不可自是,仍冒處置,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執義柳希奮啓曰:「前月二十二日,掌令柳慶宗來見臣,言及於禦醫等用藥失當之罪,欲以論劾。
臣常以聖候,久在調攝中,未見平復爲悶,及聞此言,瞿然心動,不敢作異議而沮之,隻緣同僚以後日會議爲言,故未能卽發。
今見司諫宋錫慶避嫌之辭,臣論事稽晩之失著矣。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行物論。
〉○掌令李久澄、持平南復圭、成時憲啓曰:「醫官等用藥失當之罪,不可不論也。
頃者柳慶宗有請罪之論,而臣等妄料,自上方在靜攝之中,姑待聖候稍安之後,議處非晩矣。
今見柳慶宗避嫌之辭,更出前所未聞之語,未解其意。
臣等之不可仍冒處置,與洪湜無異。
請命罷斥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藥房都提調柳永慶、提調崔天健、副提調權憘啓曰:「臣等俱以無狀,素昧醫藥,方自侍藥以來,惶悶之心,未嘗少弛。
今見臺諫引嫌之辭,以用藥失當,歸罪醫官。
上候用藥,雖醫官主之,而臣等無不同參商議,今不可晏然冒處,有若無罪者然。
伏願聖明,亟命罷斥臣等,以安物情,以重內局,不勝幸甚。
當此靜攝之時,有此煩擾,莫非臣等之緻,尤爲惶恐。
伏地待罪。
」答曰:「臺諫欲論罪許浚之意未解,是欲使不得用藥,又欲使不得靜攝也。
許浚別無妄用不當之藥之罪。
勿辭。
」 11月15日 ○甲辰,中宗恭僖大王忌辰。
○朝,王世子問安。
○副應敎成俊耉、副校理黃敬中、副修撰奇協等上箚曰: 大司憲洪湜等、大司諫柳澗等,竝引嫌而退。
〈見上。
〉王候違豫,久未平復,其於憂君愛主之誠,或慮醫不得的證,藥不得對證,以緻久無顯效者,區區下情,孰不同然?然而不知醫之得失、藥之當否,而輕易論議,則孰能不爲之有疑懼,而盡其術乎?今之欲論許浚之罪,固出於臣子之至情,而不思靜攝之時,煩擾爲未安,則雖與務爲鎭靜者有異,其所執言亦爲君父之病也。
日勢已暮,翌日來避,勢所然也。
侍藥廳未罷之前,不可論首醫之言及究某藥之當否,然後方可論用藥是非,姑待後日,商議處置雲者,最爲得體。
同僚以君父之病來言,則不敢作異議者,事理當然,俱無可避之嫌。
而以同僚皆不與聞之事,剩出新語,隱然陳瀆於天聽,以爲搆捏之計,極爲無謂。
請司諫宋錫慶、大司諫柳澗、正言具寭、任章、獻納宋??、大司憲洪湜、執義柳希奮、掌令李久澄、持平南復圭、成時憲出仕;掌令柳慶宗遞差。
取進止。
傳曰:「允。
」 ○夕,王世子問安。
11月16日 ○乙巳,朝,王世子問安。
○傳于政院曰:「獄囚多滯事論啓矣,近日禁府久不仕進。
誕日前後禁刑事,雖有法典,而若栲訊,則當不爲矣,仕進取招其情,此亦法典所禁乎?何以不爲?問于色承旨。
」 ○右議政韓應寅再度呈辭入啓,傳于政院曰:「安心調理事諭之。
」 ○推鞫廳啓曰:「義城監櫟、連玉等,今日當爲三省推鞫,而自上方在調攝之中,內局侍藥,尙未罷黜,刑殺推案,出入未安。
三省交坐,姑爲停止,待近日聖候快復後,推鞫何如?按治重獄事體雖嚴,保護聖躬,臣子至情。
敢啓。
」傳曰:「綱常之獄,不可停止。
仍爲推鞫。
」 ○有政。
以尹讓爲掌令,柳慶宗爲司藝。
11月17日 ○丙午,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11月18日 ○丁未,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11月19日 ○戊申,有政。
○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以李尙信爲慶尙道觀察使,崔沂爲忠淸道觀察使,金大來爲司諫院司諫,金遵階爲鐵原府使,樸承業爲鹹陽郡守,洪敬紹爲醴泉郡守
歲月旣久,醜說傳播,自知事覺,潛率李氏,逃居于衿川地。
綱常重罪之人,不可使一刻假息於覆載之間。
請竝命拿鞫,明示典刑。
」答曰:「依啓。
」〈史臣曰:「櫟王室之親也。
有此淫醜之行,王風自此熄矣。
」〉 10月9日 ○戊辰,平明,王世子將問安,出自東宮,內人傳言上疾革。
〈未明,自上起行出房外,因氣急顚仆雲。
〉王世子降輿,疾趨入侍。
藥房都提調柳永慶、提調崔天健、副提調權憘、記事官睦取善、李善行、樸海、禦醫許浚、趙興男、李命源入侍。
傳語內官、將藥醫官等,多入寢室外大廳。
〈延興府院君金悌男亦自入。
〉上不興不寤,淸心元、蘇合元、薑汁、竹瀝、雞子黃、九味淸心元、皂莢末、陳米飮等藥,疊爲進禦。
上氣候稍定後,疾呼曰:「此何?此何?」王世子揮左右令出,藥房都提調以下,退出閤門內待令。
○傳于藥房曰:「卽刻予證,何以如此?問于醫官。
」藥房回啓曰:「今日日氣甚寒,早朝起動,以緻寒氣外襲而然。
此證不至大段,人參順氣散一服,卽卽進禦宜當。
敢啓。
」答曰:「依啓。
」 ○侍藥廳啓曰:「醫官等以爲:『今此上候,因外觸寒氣而然。
今日日氣甚寒,須於無寒氣之處,殿坐調攝宜當』雲。
敢啓。
」答曰:「當依所啓。
但因煩熱,自前不能房內殿坐矣。
」傳曰:「醫官入診。
」 ○傳于崔濂曰:「臨海君、定遠君、仁城君、義昌君入宿于闕內,知悉。
」 ○申時,自上氣復升,侍藥廳都提調柳永慶、提調崔天健、副提調權憘、記事官睦取善、李善行、樸海、禦醫許浚、趙興男、李命源入侍。
內官、醫官等及金悌男亦自入。
上良久不寤,淸心元、蘇合元、薑汁、竹瀝、雞子黃等藥,疊爲進禦後,上氣稍定。
柳永慶以下,退出閤門內。
○初更,自上氣復升,淸心元、蘇合元、竹瀝、薑汁、鷄子黃等藥,疊爲進禦。
良久氣不降,痰頗盛。
二陳湯加天南星、防風、麥門冬、薄荷一服煎進,爲半進禦後,痰氣稍下。
○王世子仍在大內侍疾。
10月10日 ○己巳,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備忘記傳于侍藥廳曰:「醫官等以爲風證,臆度膈間必有痰熱。
妄用峻寒之劑,一敗塗地,不能復振。
尋常粥飮,亦不能飮,極爲可慮。
前日之術,足以可鑑,勿爲如是。
」 ○備忘記傳于侍藥廳曰:「感寒餘毒,尙爲彌留,有時作之之時,深頭疼痛,相當藥欲用之。
」 10月11日 ○庚午,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備忘記傳于侍藥廳曰:「雖非中風,而近於中風耶?諸病之中,心病極重。
昨日不知事之端由,不意數多人,扶而細語,故驚惑。
精神益喪,心氣大加發,不能自持,知而用藥可也。
」 ○傳于崔濂曰:「三公命召。
」回啓曰:「三公命召事,傳敎矣。
三公來在闕中,命召密符,何以爲之?」傳曰:「知道。
」崔濂啓曰:「三公皆來,詣于差備門矣。
」傳曰:「往會賓廳。
」備忘記曰:「予素多疾病,雖在平日,萬機之務,決難堪當。
況今嬰病,一年將盡,少無差歇,精神昏暗,心病尤重,如此而可以仍冒君位乎?世子年長,依故事,可以傳位。
若以傳位爲難,則亦可攝政。
軍國重事,不可不如是也,宜速擧行。
」〈史臣曰:「上候自三月未寧,至于今,久在調攝之中,繼而有九日氣升之患。
國勢危疑,人心驚悶,而聖敎一下,萬物鹹覩,豈非國家之福乎?」〉○領議政柳永慶、左議政許頊、右議政韓應寅回啓曰:「臣等伏見備忘,相顧驚惶,罔知所達。
自上累月調攝,雖未卽快復,而水剌漸進,元氣向蘇,擧國臣民,佇望平復之日。
不意今者,遽下是命,臣等不勝悶迫之至。
軍國機務,雖在攝養之中,亦無稽滯之事。
幸勿以此爲慮,和平心氣,專意調養,則宗社默佑,聖候自底康寧。
此非但臣等之願,群下之情,莫不如此。
惶恐敢啓。
」答曰:「如此而欲調養,是猶卻食而求生也矣,可憐生、可憐生。
其中心病陡發,不能抵當,極爲悶望。
耿耿一念,此外無他。
」 ○傳于侍藥廳曰:「昨日極爲驚惑,非尋常驚動之比,於此相當藥用之似當。
我國人性,輕躁喧聒。
不意遭衆人之如此,精神喪盡,無一分餘在心氣,不能自持,幾於發狂。
」 ○中殿傳于洪慶臣曰:「三公會于賓廳。
」仍降諺書內旨曰: 自上在病一年,幾盡心氣倍於前日。
今此傳敎,萬一不從,則心氣益傷,慮其尤重,願大臣承順上命是望。
○領議政柳永慶、左議政許頊、右議政韓應寅回啓曰:「臣等伏見內下之敎,不勝惶悶之至。
臣等悶望之情,已盡於大殿備忘回啓之中,此外不知所達。
」中殿諺書答曰: 啓辭至矣,而此時不可比於前日。
萬一因此,多用心慮,至於益傷,則後悔不及,極爲悶望。
更願大臣深思權道,勉承上命,以爲今日調保聖躬之地,千萬喜幸之事也。
○三公回啓曰:「再承內敎,辭意益懇。
臣等亦非木石,豈不感懼于心?但今日之敎,出於群情之外,臣等不敢承命,伏地死罪。
」〈史臣曰:「上候雖未寧,爲國家計,旣已至矣。
中殿,女主也。
如此付托定策之事,何可以諺書幹預哉?此漸不可長也。
然中殿亦豈不知女主之不敢幹?當此危疑之際,特降明旨,所以示大計也。
」〉 10月12日 ○辛未,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中殿答昨日三公啓辭曰:「予悶迫之情,已悉陳矣。
回啓知道。
」 ○三公啓曰:「昨夕伏見聖批,臣等情迫辭窮,不知所達而退。
自上雖在調攝之中,其於裁決庶務,無不當理,亦無留滯之事。
矧今外而邊鄙多聳;內而人心日潰,將無以收拾。
此何等時,而輕爲此莫重擧措乎?聖上一身,宗社攸托,神明默護,天必佑之,平復之期,指日可待。
擧國臣民之望,唯在於此,臣等雖欲勉副聖敎,其可得乎?伏願聖上更加深思,以安下情,不勝幸甚。
」答曰:「知道。
」 ○東宮下令曰:「宮內西南墻外,自西門至南門,其間極爲虛踈,明日還宮後,扈衛之事,另加嚴密爲之似當。
此意言于兵曹。
」〈封下。
〉侍講院回達曰:「以下令之意,言于兵曹則南墻外元定部將一員、軍士十人及搖鈴將依例巡更外,禁軍四十名、休番軍士二百名,分屬左右大將,每夜左右邊禁軍各三員,量率軍士,往來警夜,天明卽罷。
晝則禁軍相替,直守于下處,如有不時傳令,則一時聚會之意,申明約束,再三知委矣。
明日招集將領,更加申嚴,訓鍊都監砲手,量宜抽出,着令哨官帶率,每夜西南墻外,往來巡更雲矣。
」答曰:「知道。
」 10月13日 ○壬申,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備忘記曰:「闕內守門、巡更等事,各別謹嚴爲之。
火災及夜警,尤當愼之。
」 ○傳曰:「姦人之生,其伏也無窮,當此危疑之際,不可不孰慮而處之。
令訓鍊都監大將,率諸軍勒兵于闕門近處,如何?議處言于兵曹。
」 ○兵曹回啓曰:「聖慮所及,極爲允當。
依此施行何如?」傳曰:「允。
」 ○傳曰:「訓鍊都監結陣事,傳敎矣。
何處結陣乎?問啓。
」李馨郁回啓曰:「大將軍器寺近處來在,中軍以下,領兵分駐于兩營矣。
」 10月14日 ○癸酉,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10月15日 ○甲戌,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10月16日 ○乙亥,王世子在大內侍疾。
○備邊司啓曰:「今見鹹鏡監司及北兵使狀啓,則近日邊上別無大段事情,其甲馬一事,漸歸停當。
此後亦宜善爲措辭酬應,以絶後患爲當。
宴享之事,曾已詳盡覆啓行會,必須各鎭藩胡皆還舊土,來參於屬鎭然後,方可設行。
以此辭緣,據理開諭,依前指揮,竝與會寧之宴,而姑勿設行宜當。
但郞胡又以出給臥尼應介爲言雲。
臥胡卽會寧藩胡臥主之子也。
臥主在乙巳年間,聞忽賊聲息,走告本府之際,爲忽賊邀殺。
死於國事,而其妻子等,頃避老兵之禍,來投於我,入住明川,旣已移居內地,與江上藩胡,事體自別。
今若出給此胡等,非但在我有所未安,彼賊若更要他向化之胡,則末梢處置亦難。
萬一再有此言,則當善辭答之曰:『此胡曾已投化,入歸內地。
我國地方廣遠,未知今在何處。
自邊上無由聞見,決無見還之理,更勿以此爲言。
』雲雲,俾不得更有生心。
且令明川府另行防範臥胡,使彼此聲聞,莫相通接爲當。
各處藩種連絡撤移上歸,而水下之胡,或多有避入海島者雲。
自中向背,亦似未定,未知此後,老賊作爲如何。
凡係情形,連續探詗馳啓爲當。
此意監、兵使處,竝爲行會何如?」傳曰:「允。
」 10月17日 ○丙子,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傳于政院曰:「邊報第二月報于遼東乎?」政院回啓曰:「邊報報事,問于承文院,則勿論警息有無,兩月一報,故去九月爲咨,已報於鎭江遊擊衙門雲矣。
」傳曰:「知。
」仍傳曰:「邊報二月一報,此係聖旨,不輕爲之。
萬一忘卻,不是細事,政院詳察爲之。
」 10月18日 ○丁醜,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19日 ○戊寅,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0日 ○己卯,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1日 ○庚辰,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鹹鏡北道兵馬節度使柳珩馳啓曰:「備邊司關內:『回波距我邊甚遠,彼賊動靜,雖不能一一探訪,老土部落、汝包車、件退等胡處,設奇行牒,所在探問馳啓事關矣。
臣留心此事,多路探問,則自此距回波道路懸絶,山外諸胡之往來者,亦無相通,而或有聞知者,極秘不言,彼裏眞狀,莫由得聞。
而近日因藩胡,暗暗探聽,則當初老酋欲圖回波,暗使精兵數十騎,扮作商人,身持貨物,送于回波,留連做商。
又送數十人,依此行事,數十數十,以至於百餘人,詳探彼中事機,以爲內應後,猝發大兵,奄至回波。
內應者作亂開門,迎兵驅入,城中大亂,以至於失守。
然回波兵以死迎敵,極力大戰,竟雖敗沒,老軍亦多折損,將胡之戰死者,多至六人。
而回波留將,則三胡,而所帶軍兵,亦僅數千餘名,時方送人于忽酋,使之誘服雲雲事。
」啓下備邊司。
10月22日 ○辛巳,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3日 ○壬午,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備忘記傳于右承旨李馨郁曰:「都監軍士如此日寒之時,露宿扈衛,凍傷可慮。
可罷遣,否則或分番相遞量處,言于兵曹。
」兵曹回啓曰:「雲雲事,傳敎矣。
聖慮及此,扈衛之士孰不感激?依上敎,罷遣宜當。
東、北二營,在常時直宿之軍,此處量宜添數似當。
敢啓。
」傳曰:「允。
」 10月24日 ○癸未,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5日 ○甲申,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6日 ○乙酉,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傳于藥房曰:「新劑入寧神丸,服之已過累日。
但其藥中,入龍?一錢。
龍?散氣,豈長服之藥?況當此日寒之時乎?近日服之,頗覺涼冷,似爲不好。
醫官等必是誤用,欲爲勿用如何?」 10月27日 ○丙戌,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備邊司啓曰:「今見鹹鏡監司張晩、北兵使柳珩等,本月初八日以後,各日馳啓辭緣,則皆是水下藩胡撤移事狀也。
浪胡聲言領兵自來,而時無某處現形之報。
然而此不過督撤藩種之計,似無目前侵犯我邊之患。
但江外藩離,蕩然一空,而賊兵之出沒於近境,在我防備,不容少忽。
着令監、兵使,申飭列鎭,刻新待變,約束諸將,隨機策應,勿緻踈悞爲當。
各部藩落,一時盡撤,而甚至搜掠海島,掘取埋穀,威制迫脅之狀,不一而足。
懷土眷顧,情所必至,而潛殺差胡,投江滅跡者,怨憤之心亦可知矣。
攔道號泣,願勿移居,其情誠可矜惻,而當初老胡,諉以自己族類,有此撤移之擧,今若因其號訴,容接我境,則必有他日造釁之端,決難聽許。
唯當略給鹽米,慰撫而送之,以示矜恤之意而已。
六鎭之民,本與藩胡,相資生活,而藩胡旣撤,倚賴無地。
且因失稔,迫於飢餓,前頭渙散之弊,十分可慮。
賑救之策,悉心講究,着實擧行,俾免失所流移之患,而自本道,勢所不能者,則條列便宜,啓稟處置,視之如救焚拯溺,期得保全亦當。
且回波勝敗實狀,久無的報。
今以狀〈院上。
〉啓觀之,則所謂老兵亦多折損雲者,似爲不虛。
此後,凡係虜中情形,多般探訪,連續馳啓之意,監、兵使處,竝爲行會何如?」傳曰:「允。
」 10月28日 ○丁亥,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29日 ○戊子,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0月30日 ○己醜,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政院啓曰:「近來都城內強盜恣行,或杖擊人頭、或刃剌馬匹,使主家畏怯,不敢發聲,公然撞破門戶,搶奪貨物。
數日之間,已至三處,而捕盜廳非但無意跟捕,邈然無所聞知,極爲駭愕。
請當該大將推考,從事官及其日當裡巡捕軍官,令兵曹從重科罪,以重捕盜之事。
」傳曰:「依啓。
」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予心疾最重。
定遠君長子倧年今十三,在予前遊戲之際,每作圖畫以進。
予爲之一笑,因此胸中開豁,消遣予懷者累矣。
爲其祖喜悅,欲賞之心,由於天性,不得不然也。
其畫〈下政院。
〉如此,加資。
」 十一月 11月1日 ○朔庚寅,上在貞陵洞行宮。
○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掌令柳慶宗來啓曰:「近來都下日就空踈,已極寒心,而王宮咫尺之地,強賊結黨橫行,連夜刼奪,略不畏忌,此是無前之變也。
左右捕盜廳所當登時入啓跟捕,而邈然若不聞知,極爲駭愕。
左右大將請命推考,令兵曹、訓鍊都監,別樣措畫,以重捕賊之事。
」答曰:「允。
」 11月2日 ○辛卯,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3日 ○壬辰,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4日 ○癸巳,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大臣、二品以上、六曹問安,答曰:「知道。
」 11月5日 ○甲午,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諫院啓曰:「近日自上久在調攝之中,緊急邊報外,凡公事不爲入啓。
故該曹不敢仰稟政事,而西北守令,作闕已久,必多虛踈之事。
守令有闕處,請竝命速爲差出。
」答曰:「依啓。
」 11月6日 ○乙未,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7日 ○丙申,有政。
○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8日 ○丁酉,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9日 ○戊戌,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王世子問安,傳曰:「世子自有儲宮,如此嚴寒,來宿于淺露冷房,予心未安。
況予病非一二日差復,今依常時,退宿于東宮。
」 ○晝,王世子啓曰:「卽今聖候何如?問安。
且聖候未寧,下情悶迫。
幸賴宗社默佑,今漸差減,懽忭之情,曷能盡啓?朝者伏承退宿之敎,不勝感激之至。
但玉體尙未快蘇,此非臣子退宿私室之時。
而況千秋佳節,隻隔一日,尤不敢退在。
兩殿誕日後,更觀聖候,暫爲往還何如?伏願聖慈,曲察微情幸甚。
」傳曰:「何每違予言?但誕日隻隔一日,誕日過後退宿。
」 11月10日 ○己亥,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諫院啓曰:「義禁、典獄署囚人,多滯獄中。
當此極寒,凍死可慮。
請令該官,速爲稟決,以示聖上好生之仁。
今歲兇荒,盜賊興行,京畿、黃海等道,殺越之變比比有之,防禦使及節度使無意措捕,極爲駭愕。
請竝命推考,申明設策,期於盡捕。
嘉山郡守安宗吉爲人貪猾,曾爲守令,到處泛濫。
西方重地,不可復委此人之手。
請命罷職,其代別擇,速爲差送。
」答曰:「依啓。
」 11月11日 ○庚子,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11月12日 ○辛醜,王世子侍疾在大內。
○晝,王世子還東宮。
○掌令柳慶宗來啓曰:「國家大小事,雖係秘密者,三司固無不知之理,況不當秘密之事乎?頃日自上下備忘,問于三公時,政院秘不卽傳出,使三司全不得知,極爲駭愕。
其日當該承旨、注書竝命罷職,以杜後日之弊。
史官上下番所記之事,相爲相示,自是規例,而頃日下三公備忘之事,下番秘其草冊,使上番不得聞知,極爲駭愕。
其日當該史官,請命罷職。
」答曰:「竝推考。
」 11月13日 ○壬寅,朝,王世子問安。
○司諫宋錫慶啓曰:「聖候未寧,自春徂冬,用藥一事,至重至緊,而陽平君許浚身爲首醫,自執己見,輕用峻劑之罪,不可不治。
故臣昨昨日發論於僚中,則皆以爲:『許浚之罪,國人所知。
此是至公之論,誰敢有異同?』明日齊坐,定爲論啓事,旣已歸一矣。
今日之坐,伏見獻納宋??簡通,則此時遽論首醫不當雲。
僚議不一,勢難苟同,請命罷斥臣職。
」 ○大司諫柳澗啓曰:「聖候久在調攝之中,一國臣民,憂遑度日,而陽平君許浚身爲禦醫之首,凡所議藥,多失其當,妄用峻寒之劑,以緻聖候久未平復,群下悶迫之情,何可勝言乎?司諫宋錫慶欲論用藥失當之罪,臣意以爲,當聖候靜攝之日,請罪禦醫,恐涉煩擾,故欲待聖候快復之後,徐論其罪,似亦未晩。
以此往復,而錫慶之論,終不可回,則臣意亦以爲,許浚之罪,國人之所共知,固無一毫容貸,臣意亦同,而特論啓有早晩之異耳,豈可以早晩之故,而立異於已發之論乎?玆更通議於同僚,將爲齊坐於今日,商議爲之,而獻納宋??卒得疝證,不得同參,錫慶以僚意不一,至於引避。
其欲論許浚之罪,則臣與錫慶無異,勢難苟冒處置同僚。
請命遞斥臣職。
」 ○答司諫曰:「醫官之習,元來喜用峻劑。
大抵醫藥微妙,未易論議。
當此未寧之時,首醫不可論而加罪。
幸爲休論,使得盡其術,況煩擾,則尤爲未安。
勿辭。
」〈退待物論。
〉 ○答大司諫曰:「勿辭。
」〈退待物論。
〉 ○掌令柳慶宗啓曰:「三司,國家之耳目也。
凡係秘密,皆得與聞,而況不當秘密者乎?頃日下三公備忘之事,此實一國臣民所共洞知,而政院居出納之地,不卽傳出,至於通簡而問之,亦秘而不發,使三司全然不知,其蔽塞耳目,創開弊習之罪,決非尋常推考,所可懲也。
物情莫不駭憤,請當該承旨、注書亟命罷職。
史官記事,雖極秘密,言于上番,此史局流來舊規。
頃日自上下備忘之事,下番秘其草冊,使上番不得與聞,事體駭愕。
如此之人,不可仍置秉筆之任,以滋弊習,請當該史官亟命罷職。
」答曰:「不允。
」 ○正言具寭啓曰:「聖候未寧,一年將盡,藥不見效,尙未平復,一國臣民之憂悶,可勝言哉?陽平君許浚身爲首醫,用藥失當,其罪固有之矣。
司諫宋錫慶之欲論,出於公論也。
今日欲爲論啓,而獻納宋??以病在家,簡通於同僚曰:『許浚固有罪,但設廳侍藥,晝夜待令,而此時遽論首醫,則如有不意議藥之事,誰其主之?且調攝聖躬,大妨者騷擾。
故頃日柳掌令慶宗欲論此事,簡通之際,以煩擾爲慮,發而中止,姑待聖候稍安,侍藥廳罷黜,徐論其罪,亦未晩也。
』臣之所見,與宋??無異,不可仍冒處置同僚,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 ○獻納宋??啓曰:「本月十一日,司諫宋錫慶簡通於臣曰:『昨見藥房批答,首醫不可不拿鞫』雲,臣答稱:『此時首醫拿鞫,則不意議藥,誰可當之?大司諫柳澗以煩擾爲言;正言具寭以事體爲言;正言任章以諸僚之議,不無意見』爲言矣。
十二日朝,柳澗、任章聯名間通于臣曰:『許浚之罪,國人共知,欲於明日,爲此齊坐論啓』雲。
臣顧見正言具寭答稱則曰:『司諫欲爲自處,今日簡通爲之何如?』司諫宋錫慶則多費辭說,欲爲自處。
臣姑撮同僚簡辭以答曰:『明日齊坐,商議爲之之論似好。
』欲其鎭靜浮議,而今日之夜,臣適發疝證,不得趨衙,敢以愚見,簡通于同僚曰:『許浚論啓之事,萬分思量,自上進藥,將到一年,尙未平復,許固有罪。
但設廳侍藥,晝夜待令,此時遽論首醫,如有不意議藥之事,誰其當之?且議藥之際,某證用某藥爲當,用某藥爲不當,此曲折亦不可不知也。
調攝聖躬,大妨者騷擾。
頃日囚人稟決之啓,賓廳宰臣或以煩擾爲未安;憲府於曩者掌令柳慶宗簡通之時,亦以煩擾爲未安,發論而中止。
姑待聖躬稍安,罷黜侍藥廳,徐論許罪,亦未晩也。
凡事貴於詳審,昨日必欲待今日齊坐者,有此慮也。
』以此辭緣,簡通于同僚,則司諫宋錫慶以僚議不一,遽爲引避,臣亦不可苟同。
況今日簡通之內,以曩者柳慶宗簡通之時,亦以煩擾爲未安,而其時論議,以徐議爲言,不以煩擾爲言雲,尤爲未安。
不可靦冒,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再啓煩擾,退待物論。
〉 ○柳慶宗再啓曰:「於前月二十二日,往見執義柳希奮,語及醫官等用藥失當之事以醫官等妄用雜藥,以緻聖候久未平復,而自下寂然無請罪之擧,事體極爲駭愕。
係幹君父之病,不可急急糾正之意,通于同僚,則或書謹悉、或答以後坐議處雲,故臣等亦以爲,同僚所見,不無其意。
姑爲停止,以竢議處之日,而今見獻納宋??、正言具寭啓辭,拈出臣名以爲,臣欲論此事,簡通之際,煩擾爲慮,發而中止雲。
本府之論,初非以煩擾而停止,而乃敢揣度他司簡通,至達天聽,此無非由臣等處事之失也。
適到諫廳,不可不避,故以至夜深,臣之失尤爲大矣。
不可靦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 ○備忘記曰:「六鎭全倚藩胡爲外蔽,今者老酋盡撤,使六鎭孤立,其心不難知。
雪消氷解後,安知乘虛長驅,疾風之掃落葉,不復見於北道乎?明春防禦之事,各別措置事,言于備邊司。
」 11月14日 ○癸卯,朝,王世子問安。
○正言任章啓曰:「聖候未寧,一年之久,而陽平君許浚身爲首醫,藥不見效,則司諫宋錫慶之欲論其罪者,可謂當矣,而聖候尙未快復。
此時遽論首醫,則不意議藥,誰可當之言者,亦不無所見也。
臣見大司諫柳澗以論罪事言之,則以爲:『自上靜攝之中,請罪禦醫,恐涉煩擾,而宋錫慶之論,終不可止也。
許浚之罪,亦國人所言,明早爲此齊坐,面議論啓,使無未盡事也。
』臣亦聯名簡通於同僚矣。
翌日臣適賤疾重發,未得進參於本院之坐。
席上論議之不一,雖未知何事,臣旣參其論,勢難處置同僚,而昨因日勢晩暮,今始來避,稽慢之罪亦大矣。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大司憲洪湜啓曰:「自上調攝,一年垂盡,尙未平復,凡在大小臣庶,日夜憂悶,或不無醫官用藥失當之慮,論治之擧,在所不已。
但臣之妄料,聖候用藥,事體極重,必須先究某証某藥之當否,然後方可論用藥之是非。
且設廳侍藥,時未罷黜,此時煩擾,大妨靜攝,於臣子之情,甚爲未安。
掌令柳慶宗欲論此事,而臣之己見如此,不敢苟從矣。
今見慶宗引避之辭,更出前所未聞之語,隱然陳啓,其意實未曉也。
臣亦不可自是,仍冒處置,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執義柳希奮啓曰:「前月二十二日,掌令柳慶宗來見臣,言及於禦醫等用藥失當之罪,欲以論劾。
臣常以聖候,久在調攝中,未見平復爲悶,及聞此言,瞿然心動,不敢作異議而沮之,隻緣同僚以後日會議爲言,故未能卽發。
今見司諫宋錫慶避嫌之辭,臣論事稽晩之失著矣。
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勿辭。
」〈退行物論。
〉○掌令李久澄、持平南復圭、成時憲啓曰:「醫官等用藥失當之罪,不可不論也。
頃者柳慶宗有請罪之論,而臣等妄料,自上方在靜攝之中,姑待聖候稍安之後,議處非晩矣。
今見柳慶宗避嫌之辭,更出前所未聞之語,未解其意。
臣等之不可仍冒處置,與洪湜無異。
請命罷斥臣等之職。
」答曰:「勿辭。
」〈退待物論。
〉○藥房都提調柳永慶、提調崔天健、副提調權憘啓曰:「臣等俱以無狀,素昧醫藥,方自侍藥以來,惶悶之心,未嘗少弛。
今見臺諫引嫌之辭,以用藥失當,歸罪醫官。
上候用藥,雖醫官主之,而臣等無不同參商議,今不可晏然冒處,有若無罪者然。
伏願聖明,亟命罷斥臣等,以安物情,以重內局,不勝幸甚。
當此靜攝之時,有此煩擾,莫非臣等之緻,尤爲惶恐。
伏地待罪。
」答曰:「臺諫欲論罪許浚之意未解,是欲使不得用藥,又欲使不得靜攝也。
許浚別無妄用不當之藥之罪。
勿辭。
」 11月15日 ○甲辰,中宗恭僖大王忌辰。
○朝,王世子問安。
○副應敎成俊耉、副校理黃敬中、副修撰奇協等上箚曰: 大司憲洪湜等、大司諫柳澗等,竝引嫌而退。
〈見上。
〉王候違豫,久未平復,其於憂君愛主之誠,或慮醫不得的證,藥不得對證,以緻久無顯效者,區區下情,孰不同然?然而不知醫之得失、藥之當否,而輕易論議,則孰能不爲之有疑懼,而盡其術乎?今之欲論許浚之罪,固出於臣子之至情,而不思靜攝之時,煩擾爲未安,則雖與務爲鎭靜者有異,其所執言亦爲君父之病也。
日勢已暮,翌日來避,勢所然也。
侍藥廳未罷之前,不可論首醫之言及究某藥之當否,然後方可論用藥是非,姑待後日,商議處置雲者,最爲得體。
同僚以君父之病來言,則不敢作異議者,事理當然,俱無可避之嫌。
而以同僚皆不與聞之事,剩出新語,隱然陳瀆於天聽,以爲搆捏之計,極爲無謂。
請司諫宋錫慶、大司諫柳澗、正言具寭、任章、獻納宋??、大司憲洪湜、執義柳希奮、掌令李久澄、持平南復圭、成時憲出仕;掌令柳慶宗遞差。
取進止。
傳曰:「允。
」 ○夕,王世子問安。
11月16日 ○乙巳,朝,王世子問安。
○傳于政院曰:「獄囚多滯事論啓矣,近日禁府久不仕進。
誕日前後禁刑事,雖有法典,而若栲訊,則當不爲矣,仕進取招其情,此亦法典所禁乎?何以不爲?問于色承旨。
」 ○右議政韓應寅再度呈辭入啓,傳于政院曰:「安心調理事諭之。
」 ○推鞫廳啓曰:「義城監櫟、連玉等,今日當爲三省推鞫,而自上方在調攝之中,內局侍藥,尙未罷黜,刑殺推案,出入未安。
三省交坐,姑爲停止,待近日聖候快復後,推鞫何如?按治重獄事體雖嚴,保護聖躬,臣子至情。
敢啓。
」傳曰:「綱常之獄,不可停止。
仍爲推鞫。
」 ○有政。
以尹讓爲掌令,柳慶宗爲司藝。
11月17日 ○丙午,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11月18日 ○丁未,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巳時,太白見於午地。
11月19日 ○戊申,有政。
○朝,王世子問安。
○夕,王世子問安。
○以李尙信爲慶尙道觀察使,崔沂爲忠淸道觀察使,金大來爲司諫院司諫,金遵階爲鐵原府使,樸承業爲鹹陽郡守,洪敬紹爲醴泉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