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關燈
歸乎?」珥曰:「家在高陽。

    在憲府,議多予盾。

    蓋志在復古,人多毀謗,故不得已退歸耳。

    」上曰:「曾聞其賢,深欲一見而未及也。

    頃見呈辭,意謂調病,何遽退歸乎?予聞白帽之事,人多非議者,雖欲有爲,人心如此不順,何能爲乎?」珥曰:「末世人心,習於爲非,若欲復古,必紛紛不安,豈可因此不能有爲乎?若堅定聖志,力行不已,則人心自然定矣。

    」 秋七月 ○以趙穆除宣敎郞造紙署司紙,不赴。

    〈前日,三公、吏曹同議,以學行著聞,參上相當職除授啓辭,而是年六月服闋,故除授本職。

    〉 ○大臣、侍從、臺諫,於經席極請從權。

    領議政洪暹曰:「仁廟行素太固,出接天使時,天使勸膳,仁廟出禦手,瘦黑太甚。

    臣意以爲:『消疲如此,勢難支保。

    』仁廟果以此成病不起,故今日群臣,尤爲悶迫。

    」副提學李珥曰:「昔成廟亦有志於執喪盡禮,行素旣久,自覺漸憊不能支,乃曰:『素食果難,予當以不近女色,爲盡心之地。

    』乃進肉膳,而三年不近色。

    此非誠孝不足也,勢難故也。

    諒陰之禮旣廢,人君摠攬機務,若以行素成疾,則機務委之何人耶?今者擧朝籲天,至於閭巷之人,相聚憂歎,以此愁慘之氣,亦足以傷天地之和也。

    帝王之孝,在於進學修德、繼志述事,不在於一節之行也。

    」群臣反覆陳啓,上賢不答。

    珥因曰:「近日上下相爭,所傷多矣。

    無乃殿下心氣,亦有所傷乎?人不能皆賢,亦不能皆不肖。

    賢者欲君上是非分明,愛好儒士,不肖者,欲君上是非不明,不喜儒士,此其理勢之自然也?近者自上頻接大臣,傾向儒士。

    且有不時召見之敎,人皆忻然,以冀至治,而頃者事勢忽變,非徒不喜接見,經筵亦罕。

    且學生公薦,雖非大典所載,而實是取人之良法。

    士之不屑試才者,因此登仕,仕路漸淸,而忽廢其法,上意未知所在,而閭閻間不善者,皆喜悅增氣,賢者憂,而不肖者悅,此豈盛世之事乎?未知,何故至此?」上曰:「學生公薦,非《大典》法,故予恐有後弊耳。

    」珥曰:「近日以憲吏一事,守法忤旨之臣,上必厭之。

    但殿下歷觀前史,豈無所見?自古阿諛附托者,後必背叛;守正不阿者,後必盡忠。

    以周昌之事觀之,漢高祖欲以趙王如意爲太子,周昌廷爭甚強。

    以人情言之,昌可謂不愛趙王矣。

    厥後高祖深以趙王爲憂,欲得保全之策,趙堯薦昌爲趙相,昌盡誠保護,呂後不能召緻趙王,先召周昌,然後乃緻趙王。

    昌惟其平日,有守正之節,故後日能保護也。

    此意非獨自上知之,妃嬪亦當知之。

    」 九月 9月27日 ○壬戌,恭懿殿以備忘記傳于政院曰:「主上近日不能寢睡,且有嘔逆。

    水剌亦未進膳,予終日懇請,勢不得已從權,至爲感極。

    」 ○執義申點啓:「北兵使樸民獻,年老無才略,不可不遞。

    」且曰:「北方空虛,虜騎若來,無備禦之策。

    請預擇將帥,以養望。

    」上曰:「朝廷多有大言者,若虜騎來侵,則可使大言者禦之。

    」李珥進曰:「上所謂大言者,指何等人乎?若指大言無實者,則用必僨事,何可使之禦敵乎?若以好古慕聖者,謂之大言,則上敎至爲未安矣。

    昔者孟子遇梁惠、齊宣,而尙以堯、舜爲期。

    此豈好爲大言乎?今者儒者之說,毫髮不見用,不徒指目以大言,使之禦胡,則無乃非宜歟?王言一出,四方傳播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

    今殿下目儒者以大言,欲置之有北,則賢者喪氣,不肖者彈冠矣。

    人君發言,使爲善者沮,爲惡者喜,則豈非過言乎?」上默然。

    珥因曰:「向者,自上樂聞善言,傾意儒臣,一國歡悅,而近日天心忽變,疎外儒臣,殿下何故如此乎?請回睿志,親賢好善,使士類興起,不勝幸甚。

    」 ○李珥進《聖學輯要》,有補治道,深用爲嘉。

    珥銳意於格君,乃抄集經傳及史冊之要語,切于學問政事者,彙分次第,以修己治人爲序,凡五篇書成,獻于上。

    翌日,上禦經筵,謂珥曰:「其書甚切要,此非副提學之言也,乃聖賢之言也。

    甚有補於治道。

    但如我不敏之君,恐不能行耳。

    」珥起而伏地曰:「自上每有此敎,臣隣極以爲悶。

    殿下資質卓越,其於聖學,不爲也,非不能也。

    願勿退托,篤志自奮,以成允德焉。

    昔者,宋神宗曰:『此堯、舜之事,朕何敢當?』明道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宗社臣民之福。

    』殿下之言,無乃近此乎?』 冬十月 10月16日 ○庚辰,上傳敎于戶曹曰:「前大司憲白仁傑,退去坡州地,卿其食物題給。

    」 10月19日 ○癸未,禮曹啓目粘連,慶尙監司書狀: 雲雲傳敎。

    向前義城書院,依玉山書院例,賜額與書扁號,令大提學擬啓,移文于本道監司,俾審聖意,何如? 傳曰允。

     10月24日 ○戊子,以金孝元爲富寧府使,沈義謙爲開城留守。

    時義謙、孝元角立之議,紛紜不已。

    李珥見右議政盧守愼曰:「兩人皆士類,非若黑白邪正之可立。

    且非眞成嫌隙,必欲相害也。

    隻是末俗囂囂,因此少隙,浮言交亂,朝廷不靜。

    當兩出于外,以鎭定浮議。

    大臣,當於經席,上達其由。

    」守愼疑之曰:「若啓于經席,則安知益緻擾亂乎?」乃諫院啓劾吏曹,守愼疑義謙之勢偏盛,乃於經席,白上曰:「近日沈守謙、金孝元,互言疵累,因此人言囂囂,恐有士林不靖之漸,此兩人,皆補外爲當。

    」上曰:「兩人互言者,何事耶?」守愼曰:「互言平日過失耳。

    」上曰:「同朝之士,當同寅協恭,而乃相詆毀,甚爲不可。

    二人皆可補外。

    」珥曰:「此二人未必深成嫌隙,隻是我國人心輕躁,末俗囂囂益甚。

    二人之親戚故舊,各傳所聞,相告語,遂緻紛紜。

    大臣當鎭靜,故欲出二人于外,以絶言根耳。

    且自上須知此事,今日朝廷雖無奸人顯著者,亦豈可謂必無小人乎?」若小人目以朋黨,爲兩治之計,則士林之禍起矣。

    此不可不矣也。

    「上曰:」大臣當以鎭定爲心。

    「 ○上禦夕講。

    李珥進講《大學衍義》。

    至顔子克己復禮處,珥曰:「人性本善,純是天理,隻是己私爲蔽,故天理未復。

    若克去己私,則全其性矣。

    顔子窮理素明,天理人欲,如見黑白,故直從事於克己復禮,無毫髮未瑩之疑。

    今人從前無窮理工夫,直欲克己,則不知何者爲己,何者爲禮,或有反以己私爲天理者矣。

    此所以格物緻知爲《大學》之始功也。

    且古者做工夫不多說,克己復禮,便去實做故,隻此四字,可以作聖。

    今者言語儘多,而元無實功,故亦無實效矣。

    」使上曰:「顔子雲:『博我以文。

    』此時有何等文乎?」珥曰:「此時,己有六經。

    且楚左史倚相,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倚相之生,先於孔子,則此時有文可讀。

    但不若浮世之多耳。

    」上曰:「顔子非徒明智,儘是有勇,故能向進不已。

    如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此是顔子勇處。

    」珥曰:「上敎甚當。

    後世之人,不能成就其學者,皆是志不篤故也。

    自上旣知其如此矣。

    篤志勇詣,則何所不至乎?近日自上每發愛民之敎,群下孰不感激乎?但有其心,無其政,則民無蒙澤之效矣。

    」上曰:「今日民生,比曩時,何如?」珥曰:「比於權奸當國時,則浚剝似減矣。

    但貢賦徭役之規,甚乖事宜,日漸謬誤,民受其害。

    若不改轍,則雖日下愛民之敎,無益也。

    」 10月25日 ○己醜,召對于思政殿。

    李珥自坡州,已還入侍,因論學問。

    珥曰:「古者無學問之名,日用彜倫之道,皆人所當爲,別無標的之名目。

    君子隻行其所當爲者而已。

    後世道學不明,彜倫之行,廢而不擧。

    於是以行其所當爲者,名之以學問。

    學問之名旣立,反爲世人所指目。

    吹毛覓疵,或指爲僞善,使爲善者,諱秘遷就,以避學問之名。

    此後世之大患,人君須主張學問,使流浴不得謗議可也。

    學問豈有他異哉?隻是日用間,求其是處行之而已矣。

    」是日寒甚,上謂侍臣曰:「今日寒矣。

    予則在廣廈細氈之上,豈有不堪者乎?念彼塞上戌卒,徹夜擊柝,何以堪居乎?珥曰:」上敎如此,生靈之福也。

    不但戌卒,閭裡之民,亦多有凍死者。

    願垂軫念焉。

    「上謂珥曰:」掃墳時,見成渾乎?其病何如?終不能仕乎?「承旨李憲國曰:」成渾非不欲仕者,病不能仕耳。

    』上曰:「不能爲邑宰乎?」珥曰:「邑宰之勞,甚於京官,非病人所堪也。

    」上曰:「頗能敎授學徒乎?」珥曰:「亦以病不能也。

    」上曰:「閒居敎授,則好矣。

    」珥曰:「固是好事,而病未能焉,可恨。

    」珥因啓曰:「臣前啓金孝元之事,辭不達意,以緻上批,多有未安者,至今惶恐不已。

    」上曰:「予未知金孝元有病,而授以邊邑。

    副提學啓辭,似未曉予意,故有所雲雲。

    非以副提學爲有私也。

    」天語甚溫,似若意解者。

    珥曰:「臣非不知聖旨,而聖鑑如此,必是辭不達意也。

    」上曰:「當改孝元之邑,其知之。

    」珥曰:「然則公私更便矣。

    」前日上批有未安者,謂人臣食祿,則當效死雲。

    是人臣自言,則可矣,在上則不當發此言也。

    人君則當量臣子才力,擇授可堪之職,人臣則當死生,以之夷險一節矣。

    且重祿深恩,固所以結臣子之情也。

    然人臣當以分義爲重,若隻慕恩祿,而効忠,則他人亦必諉以恩祿矣。

    是故以分義爲重者,不計人君待我之厚薄,皆能仗節死義矣。

    以恩祿爲重者,其心不可信也。

    李憲國曰:「人君豈可不以恩祿待臣乎?九經之義,亦曰忠信重祿。

    」珥曰:「九經之義,固曰忠信重祿。

    以忠信先於祿,則忠信爲重,而祿爲輕也。

    」上曰:「予所見淺,故言多有失耳。

    」著作洪迪曰:「恩祿之敎,則臣未見其有失也。

    」上曰:「不然。

    予言失矣。

    副提學之言是也。

    」因謂珥曰:「予觀往史,時代漸變,夏不及唐、虞,商不及夏,周不及商矣。

    今代固難復三代之治也。

    珥曰:」世道固漸降矣。

    雖然,若行古道,則豈無復古之理乎?程子有言曰:「虞帝不可及已,三代則決可復也。

    蓋唐、虞之時,無爲而化,後世不能及也。

    若三代之治,則苟行其道,必可復也。

    隻是不爲耳。

    三千年來,爲之而不成者,不可見矣。

    何由知其不可復乎?」後數日,改授金孝元三陟府使。

     10月26日 ○庚寅,政院啓曰:「吏曹參判柳希春辭職狀,踏啓字而下,當捧遞差承傳矣。

    但柳希春下鄕未久,且非永退之人,因其自辭,本職與兼帶,一時竝遞,似無眷注之意。

    兼帶中事務不甚緊重者,姑存勿遞,而勉諭調病上來,何如?敢啓。

    」答以備忘記曰:「書狀循例啓下,而又有此上疏,故留在,未及答諭矣。

    今則日寒調病,明春上來。

    啓辭不允事,下諭。

    」且其家必窮,今在本鄕,其諭監司,題給食物。

     十一月 11月1日 ○朔乙未,有政。

    以金澗爲檢閱。

     11月11日 ○乙巳,上下書于全羅監司: 以谷城儒生侵辱城主,寶城儒生謀害郡守,極爲駭愕。

    卿其別加治罪,依律定罪。

     11月13日 ○丁未,以樸永俊爲吏曹判書,以病未肅拜。

     11月28日 ○壬戌,政院啓曰:「柳希春處,不遞本職之意,下諭乎?取稟。

    」傳曰:「今又下諭似煩,徐待開春上來,如不上來,其時更當下諭可矣。

    」 ○李珥因夜對,白上曰:「天理人欲,間不容髮,二者初非二本,未發時隻是渾然天理而已。

    每於動處,善惡分焉。

    心動然後,乃有人欲。

    」上曰:「動者因氣,氣有淸濁,故善惡分焉。

    天理人欲,初非竝立於心中也。

    」珥曰:「上敎當矣。

    天理人欲,初非二本,而旣分之後,界限明甚。

    非天理,則是人欲;非人欲,則是天理,未有天理,非人欲者也。

    」上曰:「所行雖善,而有求名之心,則亦不可謂之天理也?」珥曰:「心欲求名,而矯惰爲善,則是亦人欲而已。

    」承旨鄭彥智曰:「此言然矣。

    但求士於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好名之士,未可深非。

    安知非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乎?」珥曰:「初雖好名,而後日改心務實,則可成君子矣。

    若終始好名,則無其基本矣。

    安得成君子乎?彥智之言,有爲而發也。

    今世之人,以放心爲惡者,爲務實而不深斥。

    若見爲善者,則必疑其僞惡好名,而不惡好利,故彥知之言,矯時俗之弊也。

    由學者心術論之,則好名之恥,甚於穿窬;由人君用人論之,則好利者,不可用,好名者,不可棄也。

    但不可柄用耳。

    」上曰:「好名之士,能讓千乘之國,而簞食豆美,見於色,其無根本如此。

    且好利者不能欺人,好名者善於欺人,其弊大矣。

    古人所謂求士於三代之下,惟恐其不好名者,此言有爲而發,未見其穩當也。

    珥曰:」上敎當矣。

    但爲善者與好名者,辨之甚難。

    若見爲善者而輒疑其好名,則無好善之實矣,而不可不知。

    「珥因進曰:」近日民生日困,風俗日敗,至於一月之內,頑民打破胎峯石欄、鄕校位闆,如此大變,殊可驚愕,而天災之作,無月不現,人皆耳恬目習,置之相忘之域,此豈可坐而視之乎?必須求其所以緻此之由,講求所以救弊之策可也。

    「上觀書不答。

    珥曰:」古人以夜對爲勝於晝講者,群動旣息,君臣於靜中相對,思慮精專,啓沃有效故也。

    今夜,自上亦當以學問可疑慮及時政得失,下問臣等也。

    「上曰:」學問必須稍有所得,然後乃可會疑。

    予不能會疑,故不能問也。

    自下若講論,則予當答之。

    「珥曰:」昔者孟子問齊宣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朱子譏其不能有爲。

    今者四境之內不治矣。

    殿下當如之何?上不答。

    侍臣將退,上因講論古今事變,反覆良久。

    至論唐太宗殺兄處,上曰:「不知天下是外物,故至於殺兄,可哀也已。

    」珥曰:「上敎至矣。

    聖人固以天下爲外物,而憂天下之憂,不啻如己之憂,未嘗以爲外物而不之省也。

    」珥因啓曰:「臣有欲達之事,未得從容,不敢達也。

    臣今有復焉。

    徐敬德、成守琛,一時竝出,學問之功,敬德固深,而德器之厚,守琛爲優,故論者互分優劣。

    先王朝贈守琛爲執義,贈敬德爲佐郞,近日加贈敬德爲右相,而守琛之贈,則不加焉。

    士類以爲歉。

    臣意加贈爲當。

    守琛頑廉懦立之功,眞可尙也已。

    」上曰:「旣以爲賢者,則褒贈爲重矣。

    爵之高下,何關之有?敬德之贈,亦似過矣。

    」 十二月 12月3日 ○丁卯,舍人以三公意啓曰:「吏曹參判柳希春,在鄕家得病,不趁時上來。

    仍聞希春欲過凍寒,俟春暖病愈,然後方還。

    自上因希春辭狀,不許遞本職,其眷遇儒臣,虛位以待之意,臣等豈不知感激?但年來吏曹判書,連次病辭,大小政事,假令參議獨當,揆之事體,豈非未安?銓注之際,判書僅存,不得不與參判、參議,論議可否,期無非議例也。

    銓衡亞長,曠官已久,殊無國家備官僚重銓選之意,體貌亦似虧損。

    況大都目政不遠乎?柳希春兼帶經筵提調等職,固當不遞,以待其還矣。

    隻遞本職,以存銓曹體貌,何害於優禮儒臣之美意哉?」上答曰:「依啓。

    」 12月6日 ○庚午,禮曹請期年後,主上白冠、黑冠之當服,請命收議于大臣。

    左相樸淳、右相盧守愼堅執三年白冠之議,言甚膠固。

    領府事權轍當遵用《五禮儀》,極陳卒哭後,翼善冠烏犀帶之制,出於世宗之定,而廢而不行,豈非未安? 12月7日 ○辛未,敍用之下,前兵使李大伸,蒙職牒還給之命。

     12月8日 ○壬申,有政。

    吏曹判書鄭惟吉遞,而姜士尙爲之。

    柳希春爲同知中樞。

     ○上命招從二品以上議之。

    樸啓賢、成世章、李文馨、元混、尹玉、樸大立、沈守慶、尹鉉、金貴榮、樸忠元、李俊民、鄭大年、鄭宗榮,皆以爲當從《五禮儀》,自上着黑冠黑帶以臨朝,獨任說、南應雲、柳?議,與左右相同,宋麟壽、洪曇、樸永俊、姜士尙、鄭惟吉議,皆主於《五禮儀》。

     12月10日 ○甲戌,禮曹郞廳啓曰:「本朝世宗大王,以東方制作之聖,定爲《五禮儀》。

    內外之喪,皆法古制,實行三年之喪。

    其間節目,亦皆有斟酌損益之,合爲子孫萬世不易之彜。

    然卒哭之後三年之內,不得不臨朝聽政,則此乃權宜之服,所由起也。

    視事之帽,雖或黑或白,而三年之喪,猶自若也。

    練日已過之後,其喪服,盡依禮律降殺,則權制之服,固無害於再朞衰麻之中。

    但依《五禮儀》服制條施行,似當。

    」上答曰:「群議旣如此,當從之。

    」於是,玉堂、諫院俱上箚啓請,仍白冠白帶。

    上不從。

    蓋上之從善用中至矣。

     12月11日 ○乙亥,有政。

    以樸啓賢爲吏曹參判,尹根壽爲副提學。

     12月21日 ○乙酉,上,以玉堂、兩司,力爭練後玄冠,命招大臣,以備忘記下曰:「喪禮自有祖宗定規。

    近因白帽一事,謾爭是非,惹起紛紜。

    各售己見,必求自勝。

    寔由於予當初輕聽人言,變亂舊章之過,尙誰咎哉?而亦可謂人心之不淳矣。

    其間多有未安之語,亦予自取之也。

    第不識,頃日禮官承商確之命,更問于卿等否?抑自以己之前見對歟?禮官無乃以爲卒哭而白其帽與帶,小祥而黑,大祥而自有玉色,禫祭而服吉服,其序不紊,恐不違於理之節文而然耶?玉堂敢曰:『降殺之說,如是乎。

    』亦所未曉矣。

    卿等之意如何?」領相洪暹議雲:「禮曹承商確之命,不復問議于臣等而定之。

    」左相樸淳、右相盧守愼議略雲:「當初旣以衰麻之中,玄冠烏帶,爲甚未安,小變儀註,定以白色,恐不可中變於練後也。

    禮官亦知其不相關於降敎,而猶以降白從黑無害,啓之。

    實臣等之所不與議也。

    後世以衰麻不可以臨群臣,故布素之說,所以興也。

    再期之中,半白半黑,則吉兇相雜,擧措乖宜,深爲未安。

    」上答三公議曰:「後嗣不可變亂祖宗舊章之議至當。

    喪禮終當還舊。

    但今次初旣變改,若曰中止,則果爲未穩。

    予寧失於存,仍着不改何如?」回啓曰:「下敎之事允當矣。

    」答曰:「知道。

    」 ○玉堂論遞臺諫。

     12月22日 ○丙戌,有政。

    以樸素立爲大司憲,洪聖民爲大司諫,韓脩爲執義,申點爲司諫,南彥經、鄭彥信爲掌令,權克智、沈忠謙爲持平,李輅爲獻納,李元翼、崔慶昌爲正言。

     ○上以備忘記下于三公曰: 司果楊仁壽,於予有甘盤之功,終不可不報。

    予今日學于古訓,得旣顚覆,未必非仁壽有以啓之也。

    前日命東班敍用,而或言其庶孽,或論以過越,其後憲府啓辨其族,而今付西班之職累年,其人物亦可用。

    予欲東班敍用,卿等以爲何如? 三公議啓曰:「楊仁壽族係,憲府已爲辨決,不幹賤孽,量敍東班相當之職,以賞舊日陪侍之勤,未爲不可。

    」上命吏曹楊仁壽東班六品職敍用。

     ○議政府弘文錄揀擇。

    五圈:李潑、李德悅、白惟讓;四圈:李玄培、鄭士偉;三圈:李純仁、姜緖、李震中、李元翼、金瓚、尹先覺、權克知、黃允吉、洪仁憲。

     ○禮曹啓稟:「正月朔祭,敬慕殿正朝祭及初二日練祭,奉敎獻,依朔祭攝行。

    」 ○以趙穆除工曹佐郞,不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