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之節,忘宗社大計,至於此乎?從權之事,固常情之所難,而知禮之君子,行之無疑者,蓋毀而滅性,非人子全身終孝之道故也。
今主上哀毀太過,疾疹已著,若及不此從權,終緻敗徵,百悔無及。
此臣等所以掩泣陳懇,不容但已者也。
伏望勉從權制,以終大孝。
」上答曰:「一身平安,非有疾之比也。
不允。
」再啓曰:「臣臣等伏覩批答,不勝悶迫之至。
人之一身,元氣爲主。
元氣壯,則雖世哀疚之中,猶可以自支。
元氣弱,則一有過度,便至傷生,而不可救也。
殿下脾胃素傷,元氣極弱,其在平時朝夕之膳,尙多闕進,況今哀慕摧傷,消瘦太甚,蔬食之進,或滯或吐,一日一次,猶未能下,果可謂平安乎?脈候異常,困頓萎薾,須人起居,可謂無病乎?元氣大敗,疾病已著,而殿下猶自謂平安無恙,牢拒日甚,臣等未知殿下之意以爲臥病之前,未可謂病乎?毀瘠之甚至臥病,則雖用權制,隨救隨敗,幸而全身者,百無一二。
伏望殿下,勿以一時粗安,深思元氣極傷,勉從權制,克全大孝。
」答曰:「不可從權之意,已諭。
但令啓辭,或滯或吐以下之言。
皆是,虛言未知聞諸何人?前日卿等目覩予身,而今乃爲如此事可乎?」 ○以金孝元、鄭士元爲掌令,許思欽、李輅爲持平。
2月10日 ○己卯,百官進香于殯殿。
○宗親三品以上啓曰:「臣等伏聞,聖孝純至,執喪過禮,朝廷有請累日,未蒙聽納,不勝悶望。
聖人旣爲權制,世宗又有垂訓,況今聖體毀瘠已形,而固守小節,不念大計,誠恐後悔無及。
臣等忝在宗屬,不敢默默,玆以仰瀆。
伏乞循祖宗已行之舊制,臣庶僉同之望,宗社幸甚。
」上答曰:「一身平安,何敢從權?玆未允副。
」 ○玉堂啓請從權。
答曰:「實爲未安,玆不敢從。
」 ○三公會三品以上,議啓曰:「前日奏請,已盡啓達矣。
反覆思之,會典將滌,不得奏請,深爲未安。
伏惟上裁。
」 ○玉堂再啓,請從權。
答曰:「初喪豈可從權?不允。
」 2月11日 ○庚辰,三公、領府事詣闕,啓請親入問安。
上答曰:「予亦欲引見,似有勢難,故未果矣。
」 ○上蓋慮大臣近臣,請從權故也。
○海運判官韓伯厚來告赴任。
○三公率宗室百官,再啓請從權。
上不從。
○玉堂初啓再啓,皆不允。
○兩司全數合司啓請從權。
上不聽。
○以安裕爲承旨,李山海爲大司諫,韓脩爲掌令,金宇宏爲修撰。
○兩司合司啓曰:「帝王之孝,安社稷、承祖宗爲重,非如匹夫之徒守一節,而直行其情也。
今者自上元氣虛弱,素有脾胃證,自在初喪緻毀已極。
若不汲汲調攝,則必貽無及之悔矣。
宗戚、公卿、百官之所以遑遑悶迫,請從權制者也。
自上不念負荷之重,徒守區區之節,不賜聽納,在廷之臣,尤切悶迫,罔知所措。
考諸禮文,明有不勝喪之戒,稽諸祖訓,亦有從權之勸。
殿下何膠守小節,不通變乎?凡事有經有權,權而得中,得亦經矣。
滿朝臣僚,何敢以非禮之事,導殿下乎?請俯循輿情,勉從權制,以全大孝。
」上答曰:「見此啓辭,尤極未安。
禮經從權之文,蓋疾之謂也。
今予一身平安,與昔無異。
今若從權,則區區之志,一朝掃地,此所以不得勉從也。
」 2月12日 ○辛巳,三公率百官,啓請從權。
上不允。
再啓,亦不允。
○臺諫合司再啓,亦不允。
○玉堂啓曰:「親喪固所自盡,而自盡之實,莫貴於終孝。
有病不?,至于傷生,而爲不孝之歸,則豈得爲自盡乎?主上自初喪一從禮文,獨禦外殿,志哀居約,自盡之道,旣已盡矣。
而一向毀瘠,不思終孝之道,飮膳寢睡,亦皆減損,形證已著,而猶不覺悟,牢拒從權之請,是殿下以區區匹夫之節爲孝,宗廟付托之重爲輕,而及害於自盡之實,先後在天之靈,亦豈能安乎?伏望勉從權制,以全大孝。
」上答曰:「近日至於擧朝合請,悲慟罔極,反覆思之,誠不可從也。
不允。
」再啓,亦不允。
○玉堂別箚曰: 伏以主上自在侍藥,憂煎備至。
及遭大故,哀毀摧痛,勺飮不入口,至於五日之久,拳號擗踴,遂緻咯血。
猶不思抑情就禮,以全大孝,一國臣民,矍矍遑遑,罔知所爲。
大臣侍從啓請入侍,得以承察玉候,通達下情,而不意今者,旋復停止,獨與宦寺,塊處齋室,起居飮膳,外臣無由得知。
內外阻隔,情意不通者,已踰旬日。
臣等退伏直廬,竊念聖上脾胃極傷,消瘦已甚,往來殯殿,哭臨頻數,勞傷毀瘠,日就萎薾,而膠守過節,猶不知變,未知,聖候今已極傷,後當如何也?耿耿一心,晝夜憂惶,庶幾獲承天顔,以紓微情,翹首企足,日復一日。
尙未入對,不勝缺然,而大臣、政院連請入侍,輒敎有所難,臣等未知,上所謂勢難者,抑何意耶?無乃進現之際,恐有從權之請耶?人主居喪,與常人懸殊,萬機之煩,勞悴百倍,誠有不勝喪之慮。
從權之請,誠不得不然,固非不量情禮,而敢爲違理之說,以傷孝思之至,聖賢垂訓,昭載禮經。
殿下平日,亦嘗講明,而無疑矣。
《小學》書曰:『凡居父母之喪者,若素食不能下咽,久而羸憊,恐或成疾者,可以肉汁及脯醢或肉小許,助其滋味。
』是病勢未著,而恐或成疾者,尙且如此。
況毀瘠已形,危證將發,而莫之救乎?嗚呼,通喪人子之所當自盡,臣子亦人子也。
誰無父母之懷,而強進從權之說哉?誠以殿下積傷之極,元氣不足以自支,而機會亦不可暫失。
雖在卒哭之前,使決不可不爲之變通,故酌情揆禮,瀝血陳辭。
伏願殿下,降抑聖情,俯就中道,勿以引見爲勢難,勿以從權爲違理,時召大臣侍從,以通下情,亟從權制,以養血氣,上以保宗社之寄,下以慰臣民之望,不勝幸甚。
「 上答曰:」省今箚論,辭意懇到,雖感忠誠,轉深悲哀。
予非以卿之言,爲違理,誠以一身平安,而過於憂慮,有此陳請,爲悶耳。
且不許接見,已知其意矣。
予又何言?玆皆未副。
「 2月13日 ○壬午,玉堂啓請從權。
上不允。
再啓,不允。
○三公率百官,再啓請從權。
兩司亦再請,不允。
○玉堂再啓,上不允。
2月15日 ○甲申,弘文館啓請。
答曰:「決不可從。
」 ○恭懿殿遣中使及二宮人,勸肉于大殿,上峻卻不納。
恭懿殿以諺書,下于大臣。
其略曰:「主上元氣素弱,日以益傷,極爲憫望。
欲親往勸肉,而常時腳力萎薾不快,近來心氣不安,尤不得起動,未能親爲勸肉。
願大臣啓達予意,親入懇請。
」於是三公洪暹,以此具達,仍請入侍。
上以備忘記答曰:「伏覩恭懿殿下敎,驚慟隕越,罔知攸措。
是何微心莫白,皇天不我矜憐,事至於此也。
尤不勝罔極。
今者下敎于大臣也,不從上殿之敎,極知罪重,然而情不自過,勢難從命矣。
卿等不須入見寡昧。
願大臣將予微意,親往回啓曰:『伏念臣罪戾深重,旻天降割,慈殿陟遐,旣不能救,攀雲輧而莫及,叫蒼穹而無從,方伏苫次,悲號欲絶。
不意今者,伏聞下敎,大臣使臣從權,聞命驚痛,五內若裂。
臣之終事,隻在於此。
三年之喪,若駟過隙,追慕之情,與日益深。
衰麻在身,安敢從權?臣心雖創鉅,身則粗安,況今聖靈初殯,擧目悲慟,雖有慈敎,不敢承命,極知罪重,撫躬無所,徒增惶悚殞越之至。
伏願俯諒哀忱,曲賜矜憐,還收此命,不勝泣血祈懇戰慄之至。
」且如又下敎:「卿等反覆陳達,期於還收,則曷勝感幸?」大臣等再啓請,上又不聽。
○名醫安光翼、許浚入診上脈,則上比前加瘦,脾胃脈甚弱,又頗煩熱,喜食生冷,開戶引風雲。
○玉堂援此爲啓,且據恭懿殿之敎爲請。
上又不允。
○吏曹啓請別薦,上從之。
奉敎李養中、校書博士曺景中俱遷典籍,趙溥以司諫升承旨,洪進爲副修撰。
○大臣等以上愆和已著,請止往哭,上從之。
○大臣等夕詣恭懿殿,轉達上意,恭懿答曰:「若然則予當親往力勸。
」 2月16日 ○乙酉,大臣率百官,兩司詣闕,皆力請從權。
上答以爲未安,最後答兩司曰:「雖或從權,決無所益。
」 ○玉堂啓曰:「恭懿殿憂念主上執禮太過,哀毀緻傷,晝夜煎慮,思欲及時調護,而脾胃之證,決非藥餌之所能治。
唯有從權一事,庶幾支持,故固請從權,出於至誠,而殿下徒徇至情,猶執過節,牢拒上殿之命。
是則雖出於罔極之情,而其所以違拂親心,虧損聖孝者,爲不小矣。
設使上殿所命,有不可行者,勸之懃懇,則殿下固當抑情承順,奉行無違。
況上殿深究禮經之本旨,克念宗社大計,憂惶悶迫,有此小得已之請,殿下何不體上殿之心,而欲爲直行之計乎?臣等且聞恭懿殿,以殿下不從之故,至欲力疾親臨以動,此則尤極未安。
恭懿殿年高宿恙,羸憊已極,加以腳力萎薾,行動甚難,若扶曳臨幸,親勸丁寧,則殿下所執,不得不變,而上殿勞傷,亦甚可懼。
未知,此時當如何自處也?勢有至難,情以之屈,伏願更加三思,亟從權制。
」答曰:「啓辭如此,罔知所措。
雖然,予當竭誠籲號,使不至於臨幸矣。
」再啓:「恭懿殿從權之意,非始發於今日,自在初喪,深念殿下脾胃素傷,執喪太過,終必有難救之患,故切欲勸進,而特以證未著見,不敢耳。
今則胃氣虛弱,飮饌減小,煩熱上攻,喜進冷物,此敗徵已著,誠有大可憂者。
醫官入診,鹹有懼色,大臣進見,莫不驚惶。
恭懿殿聞之,憂虞悶迫,益甚於前,必將不顧身病,親臨力請,期至從權而後已。
豈有中止之理乎?殿下雖竭誠前懇,而此事實關宗社,不可少緩。
恭懿殿所以祈懇者,必倍於殿下之籲號,臣等決知其不可遏也。
年高病深之餘,勞動行幸,則非但以殿下毀瘠,爲煎悶,大行在殯,傷痛必甚。
若因此小得患豫之虞,殿下欲盡孝於大行者,反有傷於上殿,殿下何不熟思而深慮乎?臣等乃反覆思之,必須勉從權制,然後可以止上殿之行,慰上殿之心,而殿下之誠孝全矣。
伏願更加三思,亟從權制。
」上答曰:「自聞懿殿之敎,尤爲罔極。
若萬一臨幸,將有不可忍言之事,予當哀懇陳達矣。
不允。
」 ○玉堂又以啓意上箚。
其中又有一說:「居喪之禮,哀敬爲大,毀瘠爲下。
聖上齋居外殿,志哀居約哀慕之誠,與日益深,雖因疾病,權變飮膳之小節,其何傷於聖孝哉?」又曰:「上殿憂慮主上,出於至誠,決無中止之理,若冀上殿臨幸之停,則莫如早爲勉從,以安上殿之心。
」 2月17日 ○丙戌,玉堂又上箚。
上答曰:「勢蹙情竭,隻自罔極而已。
」 ○三公率百官,啓請從權者再。
上答以衰麻在身,決不可從權。
蓋上請祈於恭懿,請勿來臨,懿殿亦未寧,似不能來勸。
臣下聞之尤悶,臺諫本官,再請從權,竝不允。
2月18日 ○丁亥,玉堂啓曰:「脈之病否,醫得知之。
醫官入診,皆以爲胃脈不和,虛弱倍前,天顔消瘦,憔悴已甚。
是危證已形於中,而著於外矣。
自上徒以罔極之情,每下平安之敎,豈有內外俱傷,血氣日虛,煩熱上攻,喜冷無節,而能得平安無恙者乎?若此不已,隨日隨敗,決無勝喪之理。
伏願亟從權制,以從大孝。
」答曰:「假使從權,別無所益。
如其從權而無益,曷若守經而盡節?不允。
」再啓曰:「殿下之意以爲:『今雖勉從,心實未安。
』心旣不安,則必無所益耶?是則不然。
凡居父母之喪,有疾從權者,誰無不忍之心?但以脾胃之病,百藥難救,必須以肉汁助之,然後可以補養血氣,支持性命,故心雖有所不忍,不得不黽勉從權。
古之善居喪者,莫不皆然。
徒徇不忍之心,必欲守經盡節,則終至於滅性,而反爲不孝之歸矣。
伏願殿下,強抑至情,勉從權制。
」答曰:「已諭。
」臣等仍啓,久不入侍,請對。
上答曰:「後日爲之。
」 ○五醫入診,則主上心腑有熱,胃脈不和,神色憔悴,常有思冷之心。
不得已必勉從權制,是爲今日急務,五醫各請從權之意,上辭氣,比前差平雲。
2月19日 ○戊子,弘文館柳希春、金應南、李敬中啓曰:「臣等反覆參詳禮文本意,先王遺敎,有疾從權,實出於不得已,少無一毫未安之意,自上猶以爲未安,牢拒日甚,臣等竊惑焉。
病未見差,而勸請豫防,則誠如聖敎所雲。
今殿下脾胃不和,虛弱倍前,煩熱上攻,喜冷無節,天顔消瘦,日就憔枯。
是敗證已見,將有大可憂者。
豈可徒執未安之意,而不思宗社之大計乎?大臣百官非不知不忍之情,騷擾之煩,而猶未敢自止者,誠以失今滋養,後悔無及。
玆伏闕下,瀝血陳情,伏願更加三思,亟從。
」上答曰:「居喪從權,實甚未安,故不允。
」 ○再啓曰:「主上自念脾胃證,平日素患,今雖虛弱,自當以藥物調治,何敢遽爲從權,臣不勝悶迫之至。
脾胃之證,雖有疾痛呻吟之苦,實有傷損眞元之害。
況値齋室,素冷淡之食,則其傷百倍於平日。
以至元氣頓敗,百病交攻,雖用藥餌,必無所施。
伏願深思病根之重,強抑未安之心,亟從權制,以全大孝。
」答曰:「不允。
」 2月20日 ○己醜,恭懿殿傳敎于大臣曰:「予將親往勸勉,二十五日擧動,卿等其爲諸事豫備。
」大臣以此啓于上:上以爲:『恭懿至於如此,予當從權。
』雲雲。
臣等以爲:『啓辭已草於未聞此音之前,遂啓。
』「上答曰:」已諭于大臣矣。
「百官、侍從、臺諫鹹喜而退。
○大臣率百官,始請肉汁,凡十一日,乃得請。
然若非恭懿殿之親臨,難以回天矣。
何幸如之。
○三公再啓:「自上爲宗社大計,體上殿至情,勉副臣民之望,允從權制,臣等不勝感泣。
當聖旨啓達恭懿殿。
」傳曰:「知道。
」上自初喪至此,凡四十八日,乃以上殿之欲臨,勉從權制,可謂持之久矣。
○傳:「予以羸弱之質,遽遭罔極之變,痛深創鉅,欲行三年之素,素患脾胃之證,近來日漸瘦憊。
大臣、百官援據禮經本意、祖宗遺敎,爲宗社大計,連旬伏閤,固請不已。
恭懿王大妃殿,高年宿恙之中,軫慮憂勞,至欲親臨懇勸,尤有所未安之意。
不得已勉從權制事,下禮曹等。
」 ○大臣詣恭懿殿,具啓上從權之意。
恭懿殿答曰:「自上深憫予欲往之意,縱有此敎,金心堅定,安可必其從權乎?夕水剌,予當親備,令承傳色持進,目覩進禦來告。
如是而猶不從權,則予當親往。
」 2月21日 ○庚寅,三公詣闕來報恭懿殿之敎。
2月24日 ○癸巳,三公問安入啓。
上以備忘記下曰: 恭懿殿欲親行,未安罔極。
與其擧動,而將有後悔,若予親進問安,未知如何?將何爲處之? 三公知曰:「自上不可勞動。
今當行權,令上殿勿來,則臣等當詣上殿請停矣。
」上曰:「當從權,三公卽詣上殿,具達其由,且請停行。
」恭懿殿答曰:「姑停可也。
」 ○巳時,三公入對,玉堂同入。
三公玉堂面請上十分調護。
上皆不答。
2月25日 ○甲午,上殿以肉計菜羹,遣中使勸進。
上迫於上殿將臨,少許勉進夕水剌,上殿遣尙宮七人,懇請進禦雲。
○藥房醫官入診言:「聖候脈度,肺脈虛數,脾胃脈虛弱,比前尤甚。
腎脈微弱,天顔瘦黃,血氣漸少,水剌亦減。
此是脾胃虛弱,上熱下冷,滋養之氣不足,而勞動之氣過多,虛火上攻而然矣。
須以滋味,連綿進禦,急扶眞元,無使少乏,勿爲勞動,務求安靜,以止煩熱。
若於此時,暫忽調攝,則後虞漸深。
兼以三仙糕密水調進,煩熱困倦之時,加生脈散砂糖如茶呷進。
且酪粥滋補榮衛,除熱止渴,生薯蕷粥,補益元氣。
竝宜頻進。
」答曰:「如啓。
」 2月27日 ○丙申,摠護使、觀象監提調、禮曹參判、左承旨等,以山陵開金井,詣康陵。
2月28日 ○丁酉,領相、右相、領府事啓曰:「自上哀毀勞動,以緻聖候萎薾,又多虛熱,臣等憂悶罔極。
若不及今十分調護,旬日安靜,則其憂尤不可勝言。
伏願聖上,勉停哭臨,雖遇朔望,亦須權廢,滋養之毌爲作輟,以上慰恭懿殿之心,下副臣民之望。
」傳曰:「依啓。
朔望,不可廢也。
」 2月29日 ○戊戌,江原監司馳啓曰:「平海郡守車軾,傷寒得發,身死。
」 ○備邊司與大臣,秘密入啓:「全羅監司辛應時、慶尙左兵使柳塤、全羅左水使金墀、興陽縣監崔慶會,竝請遞。
」上命辛應時、柳塤外,皆遞。
○以許曄爲大司成,南彥經爲掌令,洪仁健爲慶尙軍籍敬差官,洪汝諄爲聖節使質正官,申翌爲全羅兵使,洪迪爲弘文正字,李山甫爲副校理。
○恭懿殿王候未寧,上命急放善福,令往診。
禦醫多詣。
2月30日 ○己亥,藥房提調等問安,恭懿殿答以諺書: 自冬有痰證,近間口渴,多飮熟冷。
因此痰氣,似爲加發。
雲雲。
○備邊司密啓曰:「信長諼詐之言,雖不可盡信,在我防備之事,預爲措置無妨。
因揀擇武將,在外罷散武士,裝束以待。
」 ○三公領府事啓:「臣等問安于恭懿殿,自殿不平之中,憂念聖上元氣萎薾,進膳不實,又將還禦于歡慶殿,下敎臣等,使之啓達請停。
臣等伏見,自殿素有心熱,又患痰氣,時復驚悸,至於憂慮。
伏望聖明,務順懿殿至情,勿爲還禦。
明日朔祭,亦勿親行。
自殿所下諺書二道封啓。
」上答曰:「竝依啓。
」 三月 3月1日 ○朔庚子,府啓:「全羅水使李淑男,圖娶權姦孽女,大肆貪虐,請遞。
德川郡守高景柳,前爲守令時,有貪汚泛濫之行,請罷。
彥陽縣監鞠大範,發身卑微,蘇殘起弊之責,不可望於此人,請遞,擇遣。
」上從之。
淑男不允。
3月2日 ○辛醜,醫官入診言:「聖候心肺脈,虛而數,兩尺脈,沈弱而暫數,呼吸似益,口進燥舌白苔,天顔比前尤似瘦黃。
此是中氣不足,勞熱上薰心肺而然。
當先治熱,宜以加陳皮等,凝神散三服許煎進,收斂胃氣,淸涼虛熱,請劑進凝神散。
傳曰:」。
如啓。
「 3月3日 ○壬寅,藥房提調大臣等問安於懿殿。
善福言,昨日生脈散,一服三四次,四七湯一服進禦後,始得解表,舌上白胎盡去,胍度比前稍和度比前稍和,來啓于大殿。
○傳前虞候郭嶸、前僉使李旭、前府使梁思瑩、丁傑敍用,前兵使李大伸、蘇潝,職牒還給,李善源、林晉放送敍用事,下兵曹。
○藥房提調三公,詣懿殿問安。
答曰:予證,近日生冷絶,後痰氣稍止。
此實藥餌之效,卿等更勿問安。
「賜酒而退。
3月4日 ○癸卯,玉堂箚: 上號稱從權,而六脈虛弱,黃瘦倍前,乞務從權之實,勿緻因山之行,未親祗送之儀。
上答曰:「箚意當體。
上畏懿殿,下敬朝廷,已從權制,豈用相欺哉?此論祗送事,此則過慮矣。
予雖有疾,扶曳隨
今主上哀毀太過,疾疹已著,若及不此從權,終緻敗徵,百悔無及。
此臣等所以掩泣陳懇,不容但已者也。
伏望勉從權制,以終大孝。
」上答曰:「一身平安,非有疾之比也。
不允。
」再啓曰:「臣臣等伏覩批答,不勝悶迫之至。
人之一身,元氣爲主。
元氣壯,則雖世哀疚之中,猶可以自支。
元氣弱,則一有過度,便至傷生,而不可救也。
殿下脾胃素傷,元氣極弱,其在平時朝夕之膳,尙多闕進,況今哀慕摧傷,消瘦太甚,蔬食之進,或滯或吐,一日一次,猶未能下,果可謂平安乎?脈候異常,困頓萎薾,須人起居,可謂無病乎?元氣大敗,疾病已著,而殿下猶自謂平安無恙,牢拒日甚,臣等未知殿下之意以爲臥病之前,未可謂病乎?毀瘠之甚至臥病,則雖用權制,隨救隨敗,幸而全身者,百無一二。
伏望殿下,勿以一時粗安,深思元氣極傷,勉從權制,克全大孝。
」答曰:「不可從權之意,已諭。
但令啓辭,或滯或吐以下之言。
皆是,虛言未知聞諸何人?前日卿等目覩予身,而今乃爲如此事可乎?」 ○以金孝元、鄭士元爲掌令,許思欽、李輅爲持平。
2月10日 ○己卯,百官進香于殯殿。
○宗親三品以上啓曰:「臣等伏聞,聖孝純至,執喪過禮,朝廷有請累日,未蒙聽納,不勝悶望。
聖人旣爲權制,世宗又有垂訓,況今聖體毀瘠已形,而固守小節,不念大計,誠恐後悔無及。
臣等忝在宗屬,不敢默默,玆以仰瀆。
伏乞循祖宗已行之舊制,臣庶僉同之望,宗社幸甚。
」上答曰:「一身平安,何敢從權?玆未允副。
」 ○玉堂啓請從權。
答曰:「實爲未安,玆不敢從。
」 ○三公會三品以上,議啓曰:「前日奏請,已盡啓達矣。
反覆思之,會典將滌,不得奏請,深爲未安。
伏惟上裁。
」 ○玉堂再啓,請從權。
答曰:「初喪豈可從權?不允。
」 2月11日 ○庚辰,三公、領府事詣闕,啓請親入問安。
上答曰:「予亦欲引見,似有勢難,故未果矣。
」 ○上蓋慮大臣近臣,請從權故也。
○海運判官韓伯厚來告赴任。
○三公率宗室百官,再啓請從權。
上不從。
○玉堂初啓再啓,皆不允。
○兩司全數合司啓請從權。
上不聽。
○以安裕爲承旨,李山海爲大司諫,韓脩爲掌令,金宇宏爲修撰。
○兩司合司啓曰:「帝王之孝,安社稷、承祖宗爲重,非如匹夫之徒守一節,而直行其情也。
今者自上元氣虛弱,素有脾胃證,自在初喪緻毀已極。
若不汲汲調攝,則必貽無及之悔矣。
宗戚、公卿、百官之所以遑遑悶迫,請從權制者也。
自上不念負荷之重,徒守區區之節,不賜聽納,在廷之臣,尤切悶迫,罔知所措。
考諸禮文,明有不勝喪之戒,稽諸祖訓,亦有從權之勸。
殿下何膠守小節,不通變乎?凡事有經有權,權而得中,得亦經矣。
滿朝臣僚,何敢以非禮之事,導殿下乎?請俯循輿情,勉從權制,以全大孝。
」上答曰:「見此啓辭,尤極未安。
禮經從權之文,蓋疾之謂也。
今予一身平安,與昔無異。
今若從權,則區區之志,一朝掃地,此所以不得勉從也。
」 2月12日 ○辛巳,三公率百官,啓請從權。
上不允。
再啓,亦不允。
○臺諫合司再啓,亦不允。
○玉堂啓曰:「親喪固所自盡,而自盡之實,莫貴於終孝。
有病不?,至于傷生,而爲不孝之歸,則豈得爲自盡乎?主上自初喪一從禮文,獨禦外殿,志哀居約,自盡之道,旣已盡矣。
而一向毀瘠,不思終孝之道,飮膳寢睡,亦皆減損,形證已著,而猶不覺悟,牢拒從權之請,是殿下以區區匹夫之節爲孝,宗廟付托之重爲輕,而及害於自盡之實,先後在天之靈,亦豈能安乎?伏望勉從權制,以全大孝。
」上答曰:「近日至於擧朝合請,悲慟罔極,反覆思之,誠不可從也。
不允。
」再啓,亦不允。
○玉堂別箚曰: 伏以主上自在侍藥,憂煎備至。
及遭大故,哀毀摧痛,勺飮不入口,至於五日之久,拳號擗踴,遂緻咯血。
猶不思抑情就禮,以全大孝,一國臣民,矍矍遑遑,罔知所爲。
大臣侍從啓請入侍,得以承察玉候,通達下情,而不意今者,旋復停止,獨與宦寺,塊處齋室,起居飮膳,外臣無由得知。
內外阻隔,情意不通者,已踰旬日。
臣等退伏直廬,竊念聖上脾胃極傷,消瘦已甚,往來殯殿,哭臨頻數,勞傷毀瘠,日就萎薾,而膠守過節,猶不知變,未知,聖候今已極傷,後當如何也?耿耿一心,晝夜憂惶,庶幾獲承天顔,以紓微情,翹首企足,日復一日。
尙未入對,不勝缺然,而大臣、政院連請入侍,輒敎有所難,臣等未知,上所謂勢難者,抑何意耶?無乃進現之際,恐有從權之請耶?人主居喪,與常人懸殊,萬機之煩,勞悴百倍,誠有不勝喪之慮。
從權之請,誠不得不然,固非不量情禮,而敢爲違理之說,以傷孝思之至,聖賢垂訓,昭載禮經。
殿下平日,亦嘗講明,而無疑矣。
《小學》書曰:『凡居父母之喪者,若素食不能下咽,久而羸憊,恐或成疾者,可以肉汁及脯醢或肉小許,助其滋味。
』是病勢未著,而恐或成疾者,尙且如此。
況毀瘠已形,危證將發,而莫之救乎?嗚呼,通喪人子之所當自盡,臣子亦人子也。
誰無父母之懷,而強進從權之說哉?誠以殿下積傷之極,元氣不足以自支,而機會亦不可暫失。
雖在卒哭之前,使決不可不爲之變通,故酌情揆禮,瀝血陳辭。
伏願殿下,降抑聖情,俯就中道,勿以引見爲勢難,勿以從權爲違理,時召大臣侍從,以通下情,亟從權制,以養血氣,上以保宗社之寄,下以慰臣民之望,不勝幸甚。
「 上答曰:」省今箚論,辭意懇到,雖感忠誠,轉深悲哀。
予非以卿之言,爲違理,誠以一身平安,而過於憂慮,有此陳請,爲悶耳。
且不許接見,已知其意矣。
予又何言?玆皆未副。
「 2月13日 ○壬午,玉堂啓請從權。
上不允。
再啓,不允。
○三公率百官,再啓請從權。
兩司亦再請,不允。
○玉堂再啓,上不允。
2月15日 ○甲申,弘文館啓請。
答曰:「決不可從。
」 ○恭懿殿遣中使及二宮人,勸肉于大殿,上峻卻不納。
恭懿殿以諺書,下于大臣。
其略曰:「主上元氣素弱,日以益傷,極爲憫望。
欲親往勸肉,而常時腳力萎薾不快,近來心氣不安,尤不得起動,未能親爲勸肉。
願大臣啓達予意,親入懇請。
」於是三公洪暹,以此具達,仍請入侍。
上以備忘記答曰:「伏覩恭懿殿下敎,驚慟隕越,罔知攸措。
是何微心莫白,皇天不我矜憐,事至於此也。
尤不勝罔極。
今者下敎于大臣也,不從上殿之敎,極知罪重,然而情不自過,勢難從命矣。
卿等不須入見寡昧。
願大臣將予微意,親往回啓曰:『伏念臣罪戾深重,旻天降割,慈殿陟遐,旣不能救,攀雲輧而莫及,叫蒼穹而無從,方伏苫次,悲號欲絶。
不意今者,伏聞下敎,大臣使臣從權,聞命驚痛,五內若裂。
臣之終事,隻在於此。
三年之喪,若駟過隙,追慕之情,與日益深。
衰麻在身,安敢從權?臣心雖創鉅,身則粗安,況今聖靈初殯,擧目悲慟,雖有慈敎,不敢承命,極知罪重,撫躬無所,徒增惶悚殞越之至。
伏願俯諒哀忱,曲賜矜憐,還收此命,不勝泣血祈懇戰慄之至。
」且如又下敎:「卿等反覆陳達,期於還收,則曷勝感幸?」大臣等再啓請,上又不聽。
○名醫安光翼、許浚入診上脈,則上比前加瘦,脾胃脈甚弱,又頗煩熱,喜食生冷,開戶引風雲。
○玉堂援此爲啓,且據恭懿殿之敎爲請。
上又不允。
○吏曹啓請別薦,上從之。
奉敎李養中、校書博士曺景中俱遷典籍,趙溥以司諫升承旨,洪進爲副修撰。
○大臣等以上愆和已著,請止往哭,上從之。
○大臣等夕詣恭懿殿,轉達上意,恭懿答曰:「若然則予當親往力勸。
」 2月16日 ○乙酉,大臣率百官,兩司詣闕,皆力請從權。
上答以爲未安,最後答兩司曰:「雖或從權,決無所益。
」 ○玉堂啓曰:「恭懿殿憂念主上執禮太過,哀毀緻傷,晝夜煎慮,思欲及時調護,而脾胃之證,決非藥餌之所能治。
唯有從權一事,庶幾支持,故固請從權,出於至誠,而殿下徒徇至情,猶執過節,牢拒上殿之命。
是則雖出於罔極之情,而其所以違拂親心,虧損聖孝者,爲不小矣。
設使上殿所命,有不可行者,勸之懃懇,則殿下固當抑情承順,奉行無違。
況上殿深究禮經之本旨,克念宗社大計,憂惶悶迫,有此小得已之請,殿下何不體上殿之心,而欲爲直行之計乎?臣等且聞恭懿殿,以殿下不從之故,至欲力疾親臨以動,此則尤極未安。
恭懿殿年高宿恙,羸憊已極,加以腳力萎薾,行動甚難,若扶曳臨幸,親勸丁寧,則殿下所執,不得不變,而上殿勞傷,亦甚可懼。
未知,此時當如何自處也?勢有至難,情以之屈,伏願更加三思,亟從權制。
」答曰:「啓辭如此,罔知所措。
雖然,予當竭誠籲號,使不至於臨幸矣。
」再啓:「恭懿殿從權之意,非始發於今日,自在初喪,深念殿下脾胃素傷,執喪太過,終必有難救之患,故切欲勸進,而特以證未著見,不敢耳。
今則胃氣虛弱,飮饌減小,煩熱上攻,喜進冷物,此敗徵已著,誠有大可憂者。
醫官入診,鹹有懼色,大臣進見,莫不驚惶。
恭懿殿聞之,憂虞悶迫,益甚於前,必將不顧身病,親臨力請,期至從權而後已。
豈有中止之理乎?殿下雖竭誠前懇,而此事實關宗社,不可少緩。
恭懿殿所以祈懇者,必倍於殿下之籲號,臣等決知其不可遏也。
年高病深之餘,勞動行幸,則非但以殿下毀瘠,爲煎悶,大行在殯,傷痛必甚。
若因此小得患豫之虞,殿下欲盡孝於大行者,反有傷於上殿,殿下何不熟思而深慮乎?臣等乃反覆思之,必須勉從權制,然後可以止上殿之行,慰上殿之心,而殿下之誠孝全矣。
伏願更加三思,亟從權制。
」上答曰:「自聞懿殿之敎,尤爲罔極。
若萬一臨幸,將有不可忍言之事,予當哀懇陳達矣。
不允。
」 ○玉堂又以啓意上箚。
其中又有一說:「居喪之禮,哀敬爲大,毀瘠爲下。
聖上齋居外殿,志哀居約哀慕之誠,與日益深,雖因疾病,權變飮膳之小節,其何傷於聖孝哉?」又曰:「上殿憂慮主上,出於至誠,決無中止之理,若冀上殿臨幸之停,則莫如早爲勉從,以安上殿之心。
」 2月17日 ○丙戌,玉堂又上箚。
上答曰:「勢蹙情竭,隻自罔極而已。
」 ○三公率百官,啓請從權者再。
上答以衰麻在身,決不可從權。
蓋上請祈於恭懿,請勿來臨,懿殿亦未寧,似不能來勸。
臣下聞之尤悶,臺諫本官,再請從權,竝不允。
2月18日 ○丁亥,玉堂啓曰:「脈之病否,醫得知之。
醫官入診,皆以爲胃脈不和,虛弱倍前,天顔消瘦,憔悴已甚。
是危證已形於中,而著於外矣。
自上徒以罔極之情,每下平安之敎,豈有內外俱傷,血氣日虛,煩熱上攻,喜冷無節,而能得平安無恙者乎?若此不已,隨日隨敗,決無勝喪之理。
伏願亟從權制,以從大孝。
」答曰:「假使從權,別無所益。
如其從權而無益,曷若守經而盡節?不允。
」再啓曰:「殿下之意以爲:『今雖勉從,心實未安。
』心旣不安,則必無所益耶?是則不然。
凡居父母之喪,有疾從權者,誰無不忍之心?但以脾胃之病,百藥難救,必須以肉汁助之,然後可以補養血氣,支持性命,故心雖有所不忍,不得不黽勉從權。
古之善居喪者,莫不皆然。
徒徇不忍之心,必欲守經盡節,則終至於滅性,而反爲不孝之歸矣。
伏願殿下,強抑至情,勉從權制。
」答曰:「已諭。
」臣等仍啓,久不入侍,請對。
上答曰:「後日爲之。
」 ○五醫入診,則主上心腑有熱,胃脈不和,神色憔悴,常有思冷之心。
不得已必勉從權制,是爲今日急務,五醫各請從權之意,上辭氣,比前差平雲。
2月19日 ○戊子,弘文館柳希春、金應南、李敬中啓曰:「臣等反覆參詳禮文本意,先王遺敎,有疾從權,實出於不得已,少無一毫未安之意,自上猶以爲未安,牢拒日甚,臣等竊惑焉。
病未見差,而勸請豫防,則誠如聖敎所雲。
今殿下脾胃不和,虛弱倍前,煩熱上攻,喜冷無節,天顔消瘦,日就憔枯。
是敗證已見,將有大可憂者。
豈可徒執未安之意,而不思宗社之大計乎?大臣百官非不知不忍之情,騷擾之煩,而猶未敢自止者,誠以失今滋養,後悔無及。
玆伏闕下,瀝血陳情,伏願更加三思,亟從。
」上答曰:「居喪從權,實甚未安,故不允。
」 ○再啓曰:「主上自念脾胃證,平日素患,今雖虛弱,自當以藥物調治,何敢遽爲從權,臣不勝悶迫之至。
脾胃之證,雖有疾痛呻吟之苦,實有傷損眞元之害。
況値齋室,素冷淡之食,則其傷百倍於平日。
以至元氣頓敗,百病交攻,雖用藥餌,必無所施。
伏願深思病根之重,強抑未安之心,亟從權制,以全大孝。
」答曰:「不允。
」 2月20日 ○己醜,恭懿殿傳敎于大臣曰:「予將親往勸勉,二十五日擧動,卿等其爲諸事豫備。
」大臣以此啓于上:上以爲:『恭懿至於如此,予當從權。
』雲雲。
臣等以爲:『啓辭已草於未聞此音之前,遂啓。
』「上答曰:」已諭于大臣矣。
「百官、侍從、臺諫鹹喜而退。
○大臣率百官,始請肉汁,凡十一日,乃得請。
然若非恭懿殿之親臨,難以回天矣。
何幸如之。
○三公再啓:「自上爲宗社大計,體上殿至情,勉副臣民之望,允從權制,臣等不勝感泣。
當聖旨啓達恭懿殿。
」傳曰:「知道。
」上自初喪至此,凡四十八日,乃以上殿之欲臨,勉從權制,可謂持之久矣。
○傳:「予以羸弱之質,遽遭罔極之變,痛深創鉅,欲行三年之素,素患脾胃之證,近來日漸瘦憊。
大臣、百官援據禮經本意、祖宗遺敎,爲宗社大計,連旬伏閤,固請不已。
恭懿王大妃殿,高年宿恙之中,軫慮憂勞,至欲親臨懇勸,尤有所未安之意。
不得已勉從權制事,下禮曹等。
」 ○大臣詣恭懿殿,具啓上從權之意。
恭懿殿答曰:「自上深憫予欲往之意,縱有此敎,金心堅定,安可必其從權乎?夕水剌,予當親備,令承傳色持進,目覩進禦來告。
如是而猶不從權,則予當親往。
」 2月21日 ○庚寅,三公詣闕來報恭懿殿之敎。
2月24日 ○癸巳,三公問安入啓。
上以備忘記下曰: 恭懿殿欲親行,未安罔極。
與其擧動,而將有後悔,若予親進問安,未知如何?將何爲處之? 三公知曰:「自上不可勞動。
今當行權,令上殿勿來,則臣等當詣上殿請停矣。
」上曰:「當從權,三公卽詣上殿,具達其由,且請停行。
」恭懿殿答曰:「姑停可也。
」 ○巳時,三公入對,玉堂同入。
三公玉堂面請上十分調護。
上皆不答。
2月25日 ○甲午,上殿以肉計菜羹,遣中使勸進。
上迫於上殿將臨,少許勉進夕水剌,上殿遣尙宮七人,懇請進禦雲。
○藥房醫官入診言:「聖候脈度,肺脈虛數,脾胃脈虛弱,比前尤甚。
腎脈微弱,天顔瘦黃,血氣漸少,水剌亦減。
此是脾胃虛弱,上熱下冷,滋養之氣不足,而勞動之氣過多,虛火上攻而然矣。
須以滋味,連綿進禦,急扶眞元,無使少乏,勿爲勞動,務求安靜,以止煩熱。
若於此時,暫忽調攝,則後虞漸深。
兼以三仙糕密水調進,煩熱困倦之時,加生脈散砂糖如茶呷進。
且酪粥滋補榮衛,除熱止渴,生薯蕷粥,補益元氣。
竝宜頻進。
」答曰:「如啓。
」 2月27日 ○丙申,摠護使、觀象監提調、禮曹參判、左承旨等,以山陵開金井,詣康陵。
2月28日 ○丁酉,領相、右相、領府事啓曰:「自上哀毀勞動,以緻聖候萎薾,又多虛熱,臣等憂悶罔極。
若不及今十分調護,旬日安靜,則其憂尤不可勝言。
伏願聖上,勉停哭臨,雖遇朔望,亦須權廢,滋養之毌爲作輟,以上慰恭懿殿之心,下副臣民之望。
」傳曰:「依啓。
朔望,不可廢也。
」 2月29日 ○戊戌,江原監司馳啓曰:「平海郡守車軾,傷寒得發,身死。
」 ○備邊司與大臣,秘密入啓:「全羅監司辛應時、慶尙左兵使柳塤、全羅左水使金墀、興陽縣監崔慶會,竝請遞。
」上命辛應時、柳塤外,皆遞。
○以許曄爲大司成,南彥經爲掌令,洪仁健爲慶尙軍籍敬差官,洪汝諄爲聖節使質正官,申翌爲全羅兵使,洪迪爲弘文正字,李山甫爲副校理。
○恭懿殿王候未寧,上命急放善福,令往診。
禦醫多詣。
2月30日 ○己亥,藥房提調等問安,恭懿殿答以諺書: 自冬有痰證,近間口渴,多飮熟冷。
因此痰氣,似爲加發。
雲雲。
○備邊司密啓曰:「信長諼詐之言,雖不可盡信,在我防備之事,預爲措置無妨。
因揀擇武將,在外罷散武士,裝束以待。
」 ○三公領府事啓:「臣等問安于恭懿殿,自殿不平之中,憂念聖上元氣萎薾,進膳不實,又將還禦于歡慶殿,下敎臣等,使之啓達請停。
臣等伏見,自殿素有心熱,又患痰氣,時復驚悸,至於憂慮。
伏望聖明,務順懿殿至情,勿爲還禦。
明日朔祭,亦勿親行。
自殿所下諺書二道封啓。
」上答曰:「竝依啓。
」 三月 3月1日 ○朔庚子,府啓:「全羅水使李淑男,圖娶權姦孽女,大肆貪虐,請遞。
德川郡守高景柳,前爲守令時,有貪汚泛濫之行,請罷。
彥陽縣監鞠大範,發身卑微,蘇殘起弊之責,不可望於此人,請遞,擇遣。
」上從之。
淑男不允。
3月2日 ○辛醜,醫官入診言:「聖候心肺脈,虛而數,兩尺脈,沈弱而暫數,呼吸似益,口進燥舌白苔,天顔比前尤似瘦黃。
此是中氣不足,勞熱上薰心肺而然。
當先治熱,宜以加陳皮等,凝神散三服許煎進,收斂胃氣,淸涼虛熱,請劑進凝神散。
傳曰:」。
如啓。
「 3月3日 ○壬寅,藥房提調大臣等問安於懿殿。
善福言,昨日生脈散,一服三四次,四七湯一服進禦後,始得解表,舌上白胎盡去,胍度比前稍和度比前稍和,來啓于大殿。
○傳前虞候郭嶸、前僉使李旭、前府使梁思瑩、丁傑敍用,前兵使李大伸、蘇潝,職牒還給,李善源、林晉放送敍用事,下兵曹。
○藥房提調三公,詣懿殿問安。
答曰:予證,近日生冷絶,後痰氣稍止。
此實藥餌之效,卿等更勿問安。
「賜酒而退。
3月4日 ○癸卯,玉堂箚: 上號稱從權,而六脈虛弱,黃瘦倍前,乞務從權之實,勿緻因山之行,未親祗送之儀。
上答曰:「箚意當體。
上畏懿殿,下敬朝廷,已從權制,豈用相欺哉?此論祗送事,此則過慮矣。
予雖有疾,扶曳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