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4 列傳第六十四 孝義下
關燈
小
中
大
儉約,居甚貧寠。
有弟五人,皆幼弱。
不害事老母,養小弟,勤劇無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稱之。
年十七,仕梁爲廷尉平,長于政事,兼飾以儒術,名法有輕重不便者,辄上書言之,多見納用。
大同五年,兼東宮通事舍人。
時朝政多委東宮,不害與舍人庾肩吾直日奏事,梁武帝嘗謂肩吾曰:“卿是文學之士,吏事非卿所長,何不使殷不害來邪?”其見知如此。
簡文以不害善事親,賜其母蔡氏錦裙襦氈席被褥,單複畢備。
侯景之亂,不害從簡文入台。
及台城陷,簡文在中書省,景帶甲将兵,入朝陛見,過谒簡文,沖突左右,甚不遜,侍衛者莫不驚恐辟易,唯不害與中庶子徐摛侍側不動。
簡文爲景所幽,遣人請不害與居處,景許之,不害供侍益謹。
梁元帝立,以不害爲中書郎,兼廷尉卿。
魏平江陵,失母所在。
時甚寒雪,凍死者填滿溝壑。
不害行哭尋求,聲不暫辍。
遇見死人溝中,即投身捧視,舉體凍僵,水漿不入口者七日,始得母一屍一。
憑一屍一而哭,每舉音辄氣絕,行路皆爲流涕。
即江陵權殡,與王褒、庾信俱入長安。
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見者莫不哀之。
太建七年,自周還陳,除司農卿。
遷晉陵太守。
在郡感疾,诏以光祿大夫征還養疾。
後主即位,加給事中。
初,不害之還也,周留其長子僧首,因居關中。
祯明三年,陳亡,僧首來迎,不害道卒,年八十五。
不害弟不佞。
不佞字季卿,少立名節,居父喪以至孝稱。
好讀書,尤長吏術。
梁承聖初,爲武康令。
時兵荒饑馑,百姓流移,不佞循撫招集,繈負至者以千數。
會魏克江陵,而母卒,道路隔絕,久不得奔赴。
四載之中,晝夜号泣,居處飲食,常爲居喪之禮。
陳武帝受禅,除婁令。
至是第四兄不齊始于江陵迎母喪柩歸葬。
不佞居處之節,如始聞問,若此者又三年。
身自負土,手植松柏,每歲時伏臘,必三日不食。
文帝時,兼尚書右丞,遷東宮通事舍人。
及廢帝嗣立,宣帝爲太傅、錄尚書輔政,甚爲朝望所歸。
不佞素以名節自立,又受委東宮,乃與仆射一到仲舉、中書舍人劉師知、尚書左丞王暹等謀,矯诏出宣帝。
衆人猶豫未敢先發,不佞乃馳詣相府,面宣诏旨,令相王還第。
及事發,仲舉等皆伏誅,宣帝雅重不佞,特赦之,免其官而已。
及即位,以爲軍師始興王谘議參軍。
後兼尚書左丞,加通直散騎常侍,卒官。
不佞兄不疑、不占、不齊并早亡,事第二寡嫂張氏甚謹,所得祿奉,不入私室。
長子梵童,位尚書金部郎。
司馬暠字文升,河内溫人也。
高祖柔之,晉侍中,以南頓王孫紹齊文獻王攸後。
父子産,即梁武帝之外兄也,位嶽一陽一太守。
暠幼聰警,有至一性一。
年十二,丁内艱,哀慕過禮,水漿不入口,殆經一旬。
每号恸,必至悶絕,父每喻之,令進粥,然猶毀瘠骨立。
服阕,以姻戚子弟入問訊,梁武帝見其羸疾,歎息久之。
字其小字謂其父曰:“昨見羅兒面顔憔悴,使人恻然,便是不墜家風,爲有子矣。
”後累遷正員郎。
丁案艱,哀毀愈甚,廬于墓側,日進薄麥粥一升。
墓在新林,連接山阜,舊多猛獸,暠結廬數載,豺狼絕迹。
常有兩鸠栖宿廬所,馴狎異常。
承聖中,除太子庶子。
魏克江陵,随例入長安。
而梁宗屠戮,太子殡瘗失所,及周受禅,暠以宮臣,乃抗表求還江陵改葬,辭甚酸切。
周朝優诏答之,即敕荊州以禮安厝。
陳太建八年,自周還,宣帝特降殊禮。
曆位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卒。
有集十卷。
子延義字希忠,少沈敏好學。
初随父入關,丁母憂,喪過于禮。
及暠還都,延義乃躬負靈榇,晝伏宵行,冒履冰霜,手足皲瘃。
至都,遂緻攣廢,數年乃愈。
位司徒從事中郎。
張昭字德明,吳郡吳人也。
幼有孝一性一,父熯常患消渴,嗜鮮魚,昭乃身自結網捕魚,以供朝夕。
弟幹字玄明,聰敏好學,亦有至一性一。
及父卒,兄弟并不衣綿帛,不食鹽酢,日唯食一升麥屑粥。
每一感恸,必緻歐血,鄰裡聞之,皆爲涕泣。
父服未終,母陸氏又卒,兄弟遂六年哀毀,形容骨立。
家貧,未得大葬,遂布衣蔬食,十有馀年,杜門不出,屏絕人事。
時衡一陽一王伯信臨州,舉幹孝廉,固辭不就。
兄弟并因毀成疾,昭一眼失明,幹亦中冷苦癖,年并未五十,終于家,子胤俱絕。
宣帝時,有太原王知玄者,僑居會稽剡縣,居家以孝聞。
及丁案憂,哀毀而卒。
帝嘉之,诏改所居青苦裡爲孝家裡。
論曰:自澆風一起,人倫毀薄,蓋抑引之教,導俗所先,變裡旌闾,義存勸獎。
是以漢世士務修身,故忠孝成俗,至于乘軒服冕,非此莫由。
晉、宋以來,風衰義缺,刻身厲行,事薄班腴。
若使孝立閨庭,忠被史策,多發溝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
以此而言聲教,不亦卿大夫之恥乎。
有弟五人,皆幼弱。
不害事老母,養小弟,勤劇無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稱之。
年十七,仕梁爲廷尉平,長于政事,兼飾以儒術,名法有輕重不便者,辄上書言之,多見納用。
大同五年,兼東宮通事舍人。
時朝政多委東宮,不害與舍人庾肩吾直日奏事,梁武帝嘗謂肩吾曰:“卿是文學之士,吏事非卿所長,何不使殷不害來邪?”其見知如此。
簡文以不害善事親,賜其母蔡氏錦裙襦氈席被褥,單複畢備。
侯景之亂,不害從簡文入台。
及台城陷,簡文在中書省,景帶甲将兵,入朝陛見,過谒簡文,沖突左右,甚不遜,侍衛者莫不驚恐辟易,唯不害與中庶子徐摛侍側不動。
簡文爲景所幽,遣人請不害與居處,景許之,不害供侍益謹。
梁元帝立,以不害爲中書郎,兼廷尉卿。
魏平江陵,失母所在。
時甚寒雪,凍死者填滿溝壑。
不害行哭尋求,聲不暫辍。
遇見死人溝中,即投身捧視,舉體凍僵,水漿不入口者七日,始得母一屍一。
憑一屍一而哭,每舉音辄氣絕,行路皆爲流涕。
即江陵權殡,與王褒、庾信俱入長安。
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見者莫不哀之。
太建七年,自周還陳,除司農卿。
遷晉陵太守。
在郡感疾,诏以光祿大夫征還養疾。
後主即位,加給事中。
初,不害之還也,周留其長子僧首,因居關中。
祯明三年,陳亡,僧首來迎,不害道卒,年八十五。
不害弟不佞。
不佞字季卿,少立名節,居父喪以至孝稱。
好讀書,尤長吏術。
梁承聖初,爲武康令。
時兵荒饑馑,百姓流移,不佞循撫招集,繈負至者以千數。
會魏克江陵,而母卒,道路隔絕,久不得奔赴。
四載之中,晝夜号泣,居處飲食,常爲居喪之禮。
陳武帝受禅,除婁令。
至是第四兄不齊始于江陵迎母喪柩歸葬。
不佞居處之節,如始聞問,若此者又三年。
身自負土,手植松柏,每歲時伏臘,必三日不食。
文帝時,兼尚書右丞,遷東宮通事舍人。
及廢帝嗣立,宣帝爲太傅、錄尚書輔政,甚爲朝望所歸。
不佞素以名節自立,又受委東宮,乃與仆射一到仲舉、中書舍人劉師知、尚書左丞王暹等謀,矯诏出宣帝。
衆人猶豫未敢先發,不佞乃馳詣相府,面宣诏旨,令相王還第。
及事發,仲舉等皆伏誅,宣帝雅重不佞,特赦之,免其官而已。
及即位,以爲軍師始興王谘議參軍。
後兼尚書左丞,加通直散騎常侍,卒官。
不佞兄不疑、不占、不齊并早亡,事第二寡嫂張氏甚謹,所得祿奉,不入私室。
長子梵童,位尚書金部郎。
司馬暠字文升,河内溫人也。
高祖柔之,晉侍中,以南頓王孫紹齊文獻王攸後。
父子産,即梁武帝之外兄也,位嶽一陽一太守。
暠幼聰警,有至一性一。
年十二,丁内艱,哀慕過禮,水漿不入口,殆經一旬。
每号恸,必至悶絕,父每喻之,令進粥,然猶毀瘠骨立。
服阕,以姻戚子弟入問訊,梁武帝見其羸疾,歎息久之。
字其小字謂其父曰:“昨見羅兒面顔憔悴,使人恻然,便是不墜家風,爲有子矣。
”後累遷正員郎。
丁案艱,哀毀愈甚,廬于墓側,日進薄麥粥一升。
墓在新林,連接山阜,舊多猛獸,暠結廬數載,豺狼絕迹。
常有兩鸠栖宿廬所,馴狎異常。
承聖中,除太子庶子。
魏克江陵,随例入長安。
而梁宗屠戮,太子殡瘗失所,及周受禅,暠以宮臣,乃抗表求還江陵改葬,辭甚酸切。
周朝優诏答之,即敕荊州以禮安厝。
陳太建八年,自周還,宣帝特降殊禮。
曆位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卒。
有集十卷。
子延義字希忠,少沈敏好學。
初随父入關,丁母憂,喪過于禮。
及暠還都,延義乃躬負靈榇,晝伏宵行,冒履冰霜,手足皲瘃。
至都,遂緻攣廢,數年乃愈。
位司徒從事中郎。
張昭字德明,吳郡吳人也。
幼有孝一性一,父熯常患消渴,嗜鮮魚,昭乃身自結網捕魚,以供朝夕。
弟幹字玄明,聰敏好學,亦有至一性一。
及父卒,兄弟并不衣綿帛,不食鹽酢,日唯食一升麥屑粥。
每一感恸,必緻歐血,鄰裡聞之,皆爲涕泣。
父服未終,母陸氏又卒,兄弟遂六年哀毀,形容骨立。
家貧,未得大葬,遂布衣蔬食,十有馀年,杜門不出,屏絕人事。
時衡一陽一王伯信臨州,舉幹孝廉,固辭不就。
兄弟并因毀成疾,昭一眼失明,幹亦中冷苦癖,年并未五十,終于家,子胤俱絕。
宣帝時,有太原王知玄者,僑居會稽剡縣,居家以孝聞。
及丁案憂,哀毀而卒。
帝嘉之,诏改所居青苦裡爲孝家裡。
論曰:自澆風一起,人倫毀薄,蓋抑引之教,導俗所先,變裡旌闾,義存勸獎。
是以漢世士務修身,故忠孝成俗,至于乘軒服冕,非此莫由。
晉、宋以來,風衰義缺,刻身厲行,事薄班腴。
若使孝立閨庭,忠被史策,多發溝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
以此而言聲教,不亦卿大夫之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