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2 列傳第六十二

關燈
談文史而已。

    及罷郡,因大相談薦。

     梁天監初,奏休平賦,其文甚美,武帝嘉之,拜安成王國侍郎,直華林省。

    其年,河南獻舞馬,诏興嗣與待诏到沆、張率爲賦,帝以興嗣爲工,擢拜員外散騎侍郎,進直文德、壽光省。

    時武帝以三橋舊宅爲光宅寺,敕興嗣與陸倕各制寺碑,及成俱奏,帝用興嗣所制。

    自是銅表銘、栅塘碣、檄魏文、次韻王羲之書千字,并使興嗣爲文。

    每奏,帝稱善,賜金帛。

    後佐撰國史。

    興嗣兩手先患風疽,十二年,又染疠疾,左目盲。

    帝撫其手,嗟曰:“斯人而有斯疾。

    ”手疏疽方以賜之。

    任昉又一愛一其才,常曰:“興嗣若無此疾,旬日當至禦史中丞。

    ”十七年,爲給事中,直西省。

    周舍奉敕注武帝所制曆代賦,啓興嗣與焉。

    普通二年卒。

    所撰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餘卷,文集十卷。

     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也。

    家世寒賤,至均好學有俊才,沈約嘗見均文,頗相稱賞。

    梁天監初,柳恽爲吳興,召補主簿,日引與賦詩。

    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爲“吳均體”。

    均嘗不得意,贈恽詩而去,久之複來,恽遇之如故,弗之憾也。

    薦之臨川靖惠王,王稱之于武帝,即日召入賦詩,悅焉。

    待诏着作,累遷奉朝請。

     先是,均将着史以自名,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齊春秋奏之。

    書稱帝爲齊明帝佐命,帝惡其實錄,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诘問數十條,竟支離無對。

    敕付省焚之,坐免職。

    尋有敕召見,使撰通史,起三皇訖齊代。

    均草本紀、世家已畢,唯列傳未就,卒。

     均注範晔後漢書九十卷,着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唐先賢傳五卷,續文釋五卷,文集二十卷。

    先是有濟一陽一江洪,工屬文,爲建一陽一令,坐事死。

     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也。

    父尚,越騎校尉。

    勰早孤,笃志好學。

    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佑居,遂博通經論,因區别部類,錄而序之。

    定林寺經藏,勰所定也。

     梁天監中,兼東宮通事舍人,時七廟飨薦已用蔬果,而二郊農社猶有犧牲,勰乃表言二郊宜與七廟同改。

    诏付尚書議,依勰所陳。

    遷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被昭明太子一愛一接。

     初,勰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其序略雲:“予齒在逾立,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随仲尼而南行,寤而喜曰:大哉,聖人之難見也,乃小子之垂夢欤!自生靈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贊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已一精一,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

    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

    其爲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既成,未爲時流所稱。

    勰欲取定于沈約,無由自達,乃負書候約于車前,狀若貨鬻者。

    約取讀,大重之,謂深得文理,常陳諸幾案。

     勰爲文長于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制文。

    敕與慧震沙門于定林寺撰經證。

    功畢,遂求出家,先燔須發自誓,敕許之。

    乃變服改名慧地雲。

     何思澄字元靜,東海郯人也。

    父敬叔,齊長城令,有能名。

    在縣清廉,不受禮遺,夏節至,忽牓門受饷,數日中得米二千馀斛,他物稱是,悉以代貧人輸租。

     思澄少勤學工文,爲遊廬山詩,沈約見之,大相稱賞,自以爲弗逮。

    約郊居宅新構閣齋,因命工書人題此詩于壁。

    傅昭嘗請思澄制釋奠詩,辭文典麗。

     天監十五年,敕太子詹事徐勉舉學士入華林撰遍略,勉舉思澄、顧協、劉杳、王子雲、锺嶼等五人以應選。

    八年乃書成,合七百卷。

    思澄重交結,分書與諸賓朋校定,而終日造谒。

    每宿昔作名一束,曉便命駕,朝賢無不悉狎,狎處即命食。

    有人方之樓護,欣然當之。

    投晚還家,所齎名必盡。

    自廷尉正遷書侍禦史。

    宋、齊以來,此職甚輕,天監初始重其選。

    車前依尚書二丞給三驺,執盛印青囊,舊事糾彈官印绶在前故也。

    後除安西湘東王錄事參軍,兼東宮通事舍人。

    時徐勉、周舍以才具當朝,并好思澄學,常遞日招緻之。

    後卒于宣惠武陵王中錄事參軍。

    文集十五卷。

     初,思澄與宗人遜及子朗俱擅文名,時人語曰:“東海三何,子朗最多。

    ”思澄聞之曰:“此言誤耳。

    如其不然,故當歸遜。

    ”思澄意謂宜在己也。

     子朗字世明,早有才思。

    周舍每與談,服其一精一理。

    嘗爲敗冢賦,拟莊周馬棰,其文甚工。

    世人語曰:“人中爽爽有子朗。

    ”卒于國山令,年二十四。

    集行于世。

     王子雲,太原人,及江夏費昶,并爲闾裡才子。

    昶善爲樂府,又作鼓吹曲。

    武帝重之,敕曰:“才意新拔,有足嘉異。

    昔郎恽博物,卞蘭巧辭。

    束帛之賜,實惟勸善。

    可賜絹十匹。

    ”子雲嘗爲自吊文,甚美。

     任孝恭字孝恭,臨淮人也。

    曾祖農夫,宋南豫州刺史。

    農夫弟候伯,位輔國将軍、行湘州事,并任将帥。

     孝恭幼孤,事母以孝聞。

    一精一力勤學,家貧無書,常崎岖從人假借,每讀一遍,諷誦略無所遺。

    外祖丘它與武帝有舊,帝聞其有才學,召入西省撰史。

    初爲奉朝請,進直壽光省,爲司文侍郎,俄兼中書通事舍人。

    敕遣制建陵寺刹下銘,又啓撰武帝集序文,并富麗。

    自是專掌公家筆翰。

    孝恭爲文敏速,若不留思,每奏稱善,累賜金帛。

    少從蕭寺雲法師讀經論,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笃。

    而一性一頗自伐,以才能尚人,于流輩中多有忽略,世以此少之。

     太清二年,侯景寇一逼一,孝恭啓募兵,隸蕭正德。

    正德入賊,孝恭還赴台,台門閉,侯景獲之,使作檄。

    求還私第檢讨,景許之,因走入東府。

    城陷,景斬锉之。

    文集行于世。

     顔協字子和,琅邪臨沂人,晉侍中含七世孫也。

    父見遠,博學有志行。

    初,齊和帝鎮荊州,以爲錄事參軍;及即位,兼禦史中丞。

    梁武帝受禅,見遠不食,發憤數日而卒。

    帝聞之,曰:“我自應天從人,何豫天下士大夫事?而顔見遠乃至于此。

    ” 協幼孤,養于舅氏。

    少以器局稱。

    博涉群書,工于草隸飛白。

    時吳人範懷約能隸書,協學其書,殆過真也。

    荊楚碑碣皆協所書。

    時又有會稽謝善勳能爲八體六文,方寸千言,京兆韋仲善飛白,并在湘東王府。

    善勳爲錄事參軍,仲爲中兵參軍。

    府中以協優于韋仲而減于善勳。

    善勳飲酒至數鬥,醉後辄張眼大罵,雖複貴賤親疏無所擇也,時謂之謝方眼。

    而胸衿夷坦,有士君子之一操一焉。

     協家雖貧素,而修飾邊幅,非車馬未嘗出遊。

    湘東王出鎮荊州,以爲記室。

    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爲二協。

    舅陳郡謝暕卒,協以有鞠養恩,居喪如伯叔禮,議者甚重焉。

    又感家門事義,不求顯達,恒辭征辟,遊于蕃府而已。

    卒,元帝甚歎惜之,爲懷舊詩以傷之。

     協所撰晉仙傳五篇,日月災異圖兩卷,行于世。

    其文集二十卷,遇火湮滅。

    子之儀、之推,并早知名。

     紀少瑜字幼瑒,丹一陽一秣陵人也。

    本姓吳,養于紀氏,因而命族。

    早孤,幼有志節,常慕王安期之爲人。

    年十三,能屬文。

    初爲京華樂,王僧孺見而賞之,曰:“此子才藻新拔,方有高名。

    ”少瑜嘗夢陸倕以一束青镂管筆授之,雲“我以此筆猶可用,卿自擇其善者。

    ”其文因此遒進。

     年十九,始遊太學,備探六經,博士東海鮑皦雅相欽悅。

    時皦有疾,請少瑜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