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3 列傳第二十三

關燈
範泰荀伯子徐廣鄭鮮之裴松之何承天 泰初爲太學博士,外弟荊州刺史王忱請爲天門太守。

    忱嗜酒,醉辄累旬,及醒則俨然端肅。

    泰陳酒既傷生,所宜深誡,其言甚切。

    忱嗟歎久之,曰:“見規者衆,未有若此者也。

    ”或問忱,範泰何如謝邈,忱曰:“茂度漫。

    ”又問何如殷觊,忱曰:“伯通易。

    ”忱常有意立功,謂泰曰:“今城池既立,軍甲亦充,将欲掃除中原,以申宿昔之志。

    伯通意銳,當令擁戈前驅;以君持重,欲相委留事,何如?”泰曰:“百年逋寇,前賢挫屈者多矣,功名雖貴,鄙生所不敢謀。

    ” 會忱病卒,召泰爲骠騎谘議參軍,遷中書郎。

    時會稽世子元顯專權,内外百官請假,不複表聞,唯簽元顯而已。

    泰言以爲非宜,元顯不納。

    以父憂去職,襲爵一陽一遂鄉侯。

     桓玄輔晉,使禦史中丞祖台之奏泰及前司徒左長史王準之、輔國将軍司馬珣之并居喪無禮,泰坐廢,徙丹徒。

     宋武帝義旗建,累遷黃門侍郎、禦史中丞,坐議殷祠事謬,白衣領職。

    出爲東一陽一太守。

    曆侍中,度支尚書。

    時仆射陳郡謝混後進知名,武帝嘗從容問混:“泰名輩誰比?”對曰:“王元太一流人也。

    ”徙爲太常。

     初,司徒道規無子,養文帝。

    及道規薨,以兄道憐第二子義慶爲嗣。

    武帝以道規素一愛一文帝,又令居重。

    及道規追封南郡公,應以先華容縣公賜文帝。

    泰議以爲“禮無二主”,由是文帝還本屬。

     後加散騎常侍,爲尚書兼司空,與右仆射袁湛授宋公九錫,随軍到洛一陽一。

    武帝還彭城,與泰登城。

    泰有足疾,特命乘輿。

    泰好酒,不拘小節,通率任心。

    雖公坐,笑言不異私室,武帝甚賞一愛一之。

    然短于爲政,故不得在政事官。

     武帝受命,議建國學,以泰領國子祭酒,泰上表陳獎進之道。

    時學竟不立。

    又言事者多以錢貨減少,國用不足,欲更造五铢。

    泰又谏曰: 臣聞爲國拯弊,莫若務本。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未有人貧而國富,本不足而末有馀者也。

    故囊漏貯中,識者不吝,反裘負薪,存一毛一實難。

    王者不言有無,諸侯不說多少,食祿之家,不與百姓争利。

    故拔葵所以明政,織蒲謂之不仁。

    是以貴賤有章,職分無爽。

    今之所憂,在農人尚寡,倉廪未充,轉運無已,資食者衆,家無私積,難以禦荒耳。

    夫貨存貿易,不在少多,昔日之貴,今者之賤,彼此共之,其揆一也。

    但令官人均通,則無患不足。

    若使必資貨廣以收國用者,則龜貝之屬,自古所行。

    尋銅之爲器,在用也博矣,锺律所通者遠,機衡所揆者大,夏鼎負圖,實冠衆瑞,晉铎呈象,亦啓休征。

    器有要用,則貴賤同資,物有适宜,則家國共急。

    今毀必資之器,而爲無施之錢,于貨則功不補勞,在用則君人俱困,校之以實,損多益少。

    伏願思可久之道,探欲速之情,弘山海之納,擇刍牧之說。

     景平初,加位特進,明年緻仕,解國子祭酒。

    少帝在位,多諸愆失,泰上封事極谏。

    少帝雖不能納,亦不加譴。

    徐羨之、傅亮等與泰素不平,及廬陵王義真、少帝見害,泰謂所親曰:“吾觀古今多矣,未有受遺顧托,而嗣君見殺,賢王嬰戮者也。

    ”元嘉二年,泰表賀元正并陳旱災,多所獎勸。

    拜表遂輕舟遊東一陽一,任心行止,不關朝廷。

    有司劾奏之,文帝不問。

    時文帝雖當一陽一親覽,而羨之等猶執重權,泰複上表論得失,言及執事。

    諸子禁之,表竟不奏。

     三年,羨之伏誅,進位侍中、左光祿大夫、國子祭酒,領江夏王師,特進如故。

    上以泰先朝舊臣,恩禮甚重。

    以有腳疾,宴見之日,特聽乘輿到坐。

    所陳時事,上每優容之。

     其年秋,旱蝗,又上表言:“有蝗之處,縣官多課人捕之,無益于枯苗,有傷于殺害。

    又女人被宥,由來尚矣,謝晦婦女猶在尚方,匹婦一至,亦能有所感激。

    ”書奏,上乃原謝晦婦女。

     時司徒王弘輔政,泰謂弘曰:“彭城王,帝之次弟,宜征還入朝,共參朝政。

    ”弘納其言。

    時旱災未已,加以疾疫,泰又上表有所勸誡。

     泰博覽篇籍,好爲文章,一愛一獎後生,孜孜無倦。

    撰古今善言二十四篇及文集傳于世。

    暮年事佛甚一精一,于宅西立隻洹一精一舍。

    五年卒。

    初議贈開府,殷景仁曰:“泰素望不重,不可拟議台司。

    ”竟不果。

    及葬,王弘撫棺哭曰:“君生平重殷鐵,今以此爲報。

    ”追贈車騎将軍,諡曰宣侯。

    第四子晔最知名。

     晔字蔚宗,母如廁産之,額爲磚所傷,故以磚爲小字。

    出繼從伯弘之,後襲封武興縣五等侯。

    少好學,善爲文章,能隸書,曉音律。

    爲秘書丞,父憂去職。

    服阕,爲征南大将軍檀道濟司馬,領新蔡太守。

    後爲尚書吏部郎。

     元嘉九年,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東府,晔與司徒左西屬王深及弟司徒祭酒廣夜中酣飲,開北牖聽挽歌爲樂。

    彭城王義康大怒,左遷宣城太守。

    不得志,乃删衆家後漢書爲一家之作,至于屈伸榮辱之際,未嘗不緻意焉。

     遷長沙王義欣鎮軍長史。

    兄暠爲宜都太守,嫡母随暠在官亡,報之以疾,晔不時奔赴。

    及行,又攜伎妾自随,爲禦史中丞劉損所奏。

    文帝一愛一其才,不罪也。

    服阕,累遷左衛将軍、太子詹事。

     晔長不滿七尺,肥黑,秃眉鬓,善彈琵琶,能爲新聲。

    上欲聞之,屢諷以微旨,晔僞若不曉,終不肯爲。

    上嘗宴飲勸适,謂晔曰:“我欲歌,卿可彈。

    ”晔乃奉旨。

    上歌既畢,晔亦止弦。

     初,魯國孔熙先博學有從橫才志,文史星算,無不兼善,爲員外散騎侍郎,不爲時知,久不得調。

    初,熙先父默之爲廣州刺史,以贓貨下廷尉,大将軍彭城王義康保持之,故免。

    及義康被黜,熙先密懷報效,以晔意志不滿,欲引之,無因進說。

    晔甥謝綜雅爲晔所知,熙先藉嶺南遺财,家甚富足,乃傾身事綜。

    始與綜諸弟共博,故爲拙行,以物輸之,情意稍款。

    綜乃引熙先與晔戲,熙先故爲不敵,前後輸晔物甚多。

    晔既利其财寶,又一愛一其文藝,遂與申莫逆之好。

    熙先始以微言動晔,晔不回。

    晔素有閨庭論議,朝野所知,故門胄雖華,而國家不與姻,以此激之曰:“丈人若謂朝廷相待厚者,何故不與丈人婚,爲是門戶不得邪?人作犬豕相遇,而丈人欲爲之死,不亦惑乎。

    ”晔默然不答,其意乃定。

     時晔與沈演之并爲上所知待,每被見多同,晔若先至,必待演之,演之先至,常獨被引,晔又以此爲怨。

    晔累經義康府佐,見待素厚,及宣城之授,意好乖離。

    綜爲義康大将軍記室參軍,随鎮豫章。

    綜還,申義康意于晔,求解晚隙,複敦往好。

     晔既有逆謀,欲探時旨,乃言于上曰:“臣曆觀前史二漢故事,諸蕃王政以妖詛幸災,便正大逆之罰。

    況義康一奸一心釁迹,彰着遐迩,而至今無恙,臣竊惑焉。

    且大梗常存,将成亂階。

    ”上不納。

     熙先素善天文,雲:“文帝必以非道晏駕,當由骨肉相殘。

    江州應出天子。

    ”以爲義康當之。

    綜父述亦爲義康所遇,綜弟約又是義康女夫,故文帝使綜随從南上。

    既爲熙先獎說,亦有酬報之心。

     廣州人周靈甫有家兵部曲,熙先以六十萬錢與之,使于廣州合兵。

    靈甫一去不反。

    大将軍府史仲承祖,義康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