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18 列傳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丞。
行經延陵季子廟,設蘋藻之薦,托異代之交,爲詩以叙意,辭理清典。
後主嘗問蔡征,允之爲人,征曰:“其清虛玄遠,殆不可測;至于文章,可得而言。
”因誦允詩以對。
後主嗟賞久之。
尋拜光祿大夫。
及隋師濟江,允遷于關右。
時南士至長安者,例皆授官,允與尚書仆射謝伷辭以老疾。
隋文帝義之,并厚賜帛。
尋卒,年八十四。
弟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度,一性一聰敏,博學善屬文。
仕梁位西昌侯儀同府主簿。
侯景之亂,梁元帝爲荊州刺史,朝士多歸之。
引曰:“諸王力争,禍患方始,今日逃難,未是擇君之秋。
吾家再世爲始興郡,遺一愛一在人,政可南行以存家門耳。
”乃與弟肜及宗親等百餘人南奔嶺表。
時始興人歐一陽一頠爲衡州刺史,乃往依焉。
頠遷廣州病死,子纥領其衆,引疑纥異圖,因事規正,由是情禮漸疏。
及纥反,時都下士人岑之敬、公孫挺等并惶駭,唯引怡然,謂之敬等曰:“管幼安、袁曜卿亦但安坐耳。
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義,亦何憂乎。
”及章昭達平番禺,引始北還,拜尚書金部侍郎。
引善隸書,爲當時所重,宣帝嘗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筆趣翩翩,似鳥之欲飛。
”引謝曰:“此乃陛下假其一毛一羽耳。
”帝又謂引曰:“我每有所忿,見卿辄意解,何也?”引曰:“此自陛下不遷怒,臣何預此恩。
” 引一性一抗直,不事權貴,宣帝每欲遷用,辄爲用事者所裁。
及呂梁覆師,戎儲空匮,轉引爲庫部侍郎,掌知營造。
引在職一年,而器械充足。
曆中書,黃門,吏部侍郎。
廣州刺史馬靖甚得嶺表人心,而甲兵一精一練,每年深入俚洞,數有戰功,朝野頗生異議。
宣帝以引悉嶺外物情,且遣引觀靖,審其舉措,諷令送質。
及至,靖即悟旨,遣兒弟爲質。
後主即位,爲中庶子、建康令。
時殿内隊主吳璡及宦者李善度、蔡脫兒等多所請屬,引一皆不許。
引始族子密,時爲黃門郎,谏引曰:“李、蔡之權,在位皆憚,亦宜少爲身計。
”引曰:“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爲李、蔡緻屈;就令不平,不過免職耳。
”吳璡竟作飛書,李、蔡證之,坐免官,卒于家。
子德言最知名。
引弟肜,位太子中庶子,南康王長史。
琛字彥瑜,惠開從子也。
祖僧珍,宋廷尉卿。
父惠訓,齊末爲巴東相。
梁武帝起兵,齊和帝于荊州即位,惠訓與巴西太守魯休烈并以郡相抗,惠訓使子璝據上明。
建康城平,始歸降。
武帝宥之,以爲太中大夫,卒官。
琛少明悟,有才辯。
數歲時,從伯惠開見而奇之,撫其背曰:“必興吾宗。
”起家齊太學博士。
時王儉當朝,琛年少,未爲儉所識。
負其才氣,候儉宴于樂遊,乃着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儉坐。
儉與語大悅。
儉時爲丹一陽一尹,辟爲主簿。
永明九年,魏始通好,琛再銜命北使,還爲通直散騎侍郎。
時魏遣李彪來使,齊武帝燕之。
琛于禦筵舉酒勸彪,彪不受,曰:“公庭無私禮,不容受勸。
”琛答曰:“詩所謂‘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坐者皆悅服,彪乃受琛酒。
累遷尚書左丞。
時齊明帝用法嚴峻,尚書郎坐杖罰者皆即科行,琛乃密啓曰:“郎有杖起自後漢,爾時郎官位卑,親主文案,與令史不異。
故郎三十五人,令史二十人,是以古人多恥爲此職。
自魏、晉以來,郎官稍重。
今方參用高華,吏部又近于通貴,不應官高昔品,而罰遵曩科。
所以從來彈舉,雖在空文,而許以推遷。
或逢赦恩,或入春令,便得息停。
宋元嘉、大明中,經有被罰者,别由犯忤主心,非關常準。
自泰始、建元以來,未經施行,事廢已久,人情未習。
自奉敕之後,已行倉部郎江重欣杖督五十,皆無不人懷慚懼。
兼有子弟成長,彌複難爲儀适。
其應行罰,可特賜輸贖,使與令史有異,以彰優緩之澤。
”帝納之。
自是應受罰者,依舊不行。
東昏初嗣立,時議無廟見文。
琛議據周頌烈文、闵予,皆爲即位朝廟之典。
于是從之。
梁武在西邸,與琛有舊。
梁台建,以爲禦史中丞。
天監九年,累遷平西長史、江夏太守。
始琛爲宣城太守,有北僧南度,唯齎一瓠蘆,中有漢書序傳。
僧雲:“三輔舊老相傳,以爲班固真本。
”琛碧求得之,其書多有異今者,而紙墨亦古,文字多如龍舉之例,非隸非篆。
琛甚秘之。
及是以書饷鄱一陽一王範,獻于東宮。
後爲吳興太守,郡有項羽廟,土人名爲“憤王”,甚有靈驗,遂于郡聽事安一床一幕爲神座,公私請禱。
前後二千石皆于聽拜祠,以轭下牛充祭而避居他室。
琛至,着履登聽事,聞室中有叱聲。
琛厲色曰:“生不能與漢祖争中原,死據此聽事,何也?”因遷之于廟。
又禁殺牛解祀,以脯代肉。
琛頻莅大郡,不事産業,有阙則取,不以爲嫌。
曆左戶、度支二尚書,侍中。
帝每朝燕,接琛以舊恩。
嘗犯武帝偏諱,帝斂容。
琛從容曰:“二名不偏諱。
陛下不應諱順。
”上曰:“各有家風。
”琛曰:“其如禮何。
”又經預禦筵醉伏,上以棗投琛,琛仍取栗擲上,正中面。
禦史中丞在坐,帝動色曰:“此中有人,不得如此,豈有說邪?”琛即答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報以戰栗。
”上笑悅。
上每呼琛爲宗老,琛亦奉陳昔恩,以“早簉中一陽一,夙忝同閈,雖迷興運,猶荷洪慈”。
上答曰:“雖雲早契闊,乃自非同志。
勿談興運初,且道狂奴異。
” 琛常言:“少壯三好:音律、書、酒。
年長以來,二事都廢;唯書籍不衰。
”而琛一性一通脫,常自解竈,事畢馀餕,必陶然緻醉。
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
卒,遺令諸子:“與妻同墳異藏,祭以蔬菜。
葬止車十乘,事存率素。
”乘輿臨哭甚哀,諡曰平子。
琛所撰漢書文府、齊梁拾遺,并諸文集,數十萬言。
子遊,位少府卿。
遊子密字士幾,幼聰敏,博學有文詞。
位黃門郎,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
臧焘字德仁,東莞莒人,宋武敬皇後兄也。
少好學,善三禮,貧約自立,一操一行爲鄉裡所稱。
晉太元中,衛将軍謝安始立國學,徐、兖二州刺史謝玄舉焘爲助教。
晉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後,議者或謂宜配食中宗。
焘議曰:“一陽一秋之義,母以子貴,故仲子、成風鹹稱夫人。
經言考仲子一宮,若配食惠廟,則宮無緣别築。
前漢孝文孝昭太後并系子爲号,祭于寝園,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廟
行經延陵季子廟,設蘋藻之薦,托異代之交,爲詩以叙意,辭理清典。
後主嘗問蔡征,允之爲人,征曰:“其清虛玄遠,殆不可測;至于文章,可得而言。
”因誦允詩以對。
後主嗟賞久之。
尋拜光祿大夫。
及隋師濟江,允遷于關右。
時南士至長安者,例皆授官,允與尚書仆射謝伷辭以老疾。
隋文帝義之,并厚賜帛。
尋卒,年八十四。
弟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度,一性一聰敏,博學善屬文。
仕梁位西昌侯儀同府主簿。
侯景之亂,梁元帝爲荊州刺史,朝士多歸之。
引曰:“諸王力争,禍患方始,今日逃難,未是擇君之秋。
吾家再世爲始興郡,遺一愛一在人,政可南行以存家門耳。
”乃與弟肜及宗親等百餘人南奔嶺表。
時始興人歐一陽一頠爲衡州刺史,乃往依焉。
頠遷廣州病死,子纥領其衆,引疑纥異圖,因事規正,由是情禮漸疏。
及纥反,時都下士人岑之敬、公孫挺等并惶駭,唯引怡然,謂之敬等曰:“管幼安、袁曜卿亦但安坐耳。
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義,亦何憂乎。
”及章昭達平番禺,引始北還,拜尚書金部侍郎。
引善隸書,爲當時所重,宣帝嘗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筆趣翩翩,似鳥之欲飛。
”引謝曰:“此乃陛下假其一毛一羽耳。
”帝又謂引曰:“我每有所忿,見卿辄意解,何也?”引曰:“此自陛下不遷怒,臣何預此恩。
” 引一性一抗直,不事權貴,宣帝每欲遷用,辄爲用事者所裁。
及呂梁覆師,戎儲空匮,轉引爲庫部侍郎,掌知營造。
引在職一年,而器械充足。
曆中書,黃門,吏部侍郎。
廣州刺史馬靖甚得嶺表人心,而甲兵一精一練,每年深入俚洞,數有戰功,朝野頗生異議。
宣帝以引悉嶺外物情,且遣引觀靖,審其舉措,諷令送質。
及至,靖即悟旨,遣兒弟爲質。
後主即位,爲中庶子、建康令。
時殿内隊主吳璡及宦者李善度、蔡脫兒等多所請屬,引一皆不許。
引始族子密,時爲黃門郎,谏引曰:“李、蔡之權,在位皆憚,亦宜少爲身計。
”引曰:“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爲李、蔡緻屈;就令不平,不過免職耳。
”吳璡竟作飛書,李、蔡證之,坐免官,卒于家。
子德言最知名。
引弟肜,位太子中庶子,南康王長史。
琛字彥瑜,惠開從子也。
祖僧珍,宋廷尉卿。
父惠訓,齊末爲巴東相。
梁武帝起兵,齊和帝于荊州即位,惠訓與巴西太守魯休烈并以郡相抗,惠訓使子璝據上明。
建康城平,始歸降。
武帝宥之,以爲太中大夫,卒官。
琛少明悟,有才辯。
數歲時,從伯惠開見而奇之,撫其背曰:“必興吾宗。
”起家齊太學博士。
時王儉當朝,琛年少,未爲儉所識。
負其才氣,候儉宴于樂遊,乃着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儉坐。
儉與語大悅。
儉時爲丹一陽一尹,辟爲主簿。
永明九年,魏始通好,琛再銜命北使,還爲通直散騎侍郎。
時魏遣李彪來使,齊武帝燕之。
琛于禦筵舉酒勸彪,彪不受,曰:“公庭無私禮,不容受勸。
”琛答曰:“詩所謂‘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坐者皆悅服,彪乃受琛酒。
累遷尚書左丞。
時齊明帝用法嚴峻,尚書郎坐杖罰者皆即科行,琛乃密啓曰:“郎有杖起自後漢,爾時郎官位卑,親主文案,與令史不異。
故郎三十五人,令史二十人,是以古人多恥爲此職。
自魏、晉以來,郎官稍重。
今方參用高華,吏部又近于通貴,不應官高昔品,而罰遵曩科。
所以從來彈舉,雖在空文,而許以推遷。
或逢赦恩,或入春令,便得息停。
宋元嘉、大明中,經有被罰者,别由犯忤主心,非關常準。
自泰始、建元以來,未經施行,事廢已久,人情未習。
自奉敕之後,已行倉部郎江重欣杖督五十,皆無不人懷慚懼。
兼有子弟成長,彌複難爲儀适。
其應行罰,可特賜輸贖,使與令史有異,以彰優緩之澤。
”帝納之。
自是應受罰者,依舊不行。
東昏初嗣立,時議無廟見文。
琛議據周頌烈文、闵予,皆爲即位朝廟之典。
于是從之。
梁武在西邸,與琛有舊。
梁台建,以爲禦史中丞。
天監九年,累遷平西長史、江夏太守。
始琛爲宣城太守,有北僧南度,唯齎一瓠蘆,中有
僧雲:“三輔舊老相傳,以爲班固真本。
”琛碧求得之,其書多有異今者,而紙墨亦古,文字多如龍舉之例,非隸非篆。
琛甚秘之。
及是以書饷鄱一陽一王範,獻于東宮。
後爲吳興太守,郡有項羽廟,土人名爲“憤王”,甚有靈驗,遂于郡聽事安一床一幕爲神座,公私請禱。
前後二千石皆于聽拜祠,以轭下牛充祭而避居他室。
琛至,着履登聽事,聞室中有叱聲。
琛厲色曰:“生不能與漢祖争中原,死據此聽事,何也?”因遷之于廟。
又禁殺牛解祀,以脯代肉。
琛頻莅大郡,不事産業,有阙則取,不以爲嫌。
曆左戶、度支二尚書,侍中。
帝每朝燕,接琛以舊恩。
嘗犯武帝偏諱,帝斂容。
琛從容曰:“二名不偏諱。
陛下不應諱順。
”上曰:“各有家風。
”琛曰:“其如禮何。
”又經預禦筵醉伏,上以棗投琛,琛仍取栗擲上,正中面。
禦史中丞在坐,帝動色曰:“此中有人,不得如此,豈有說邪?”琛即答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報以戰栗。
”上笑悅。
上每呼琛爲宗老,琛亦奉陳昔恩,以“早簉中一陽一,夙忝同閈,雖迷興運,猶荷洪慈”。
上答曰:“雖雲早契闊,乃自非同志。
勿談興運初,且道狂奴異。
” 琛常言:“少壯三好:音律、書、酒。
年長以來,二事都廢;唯書籍不衰。
”而琛一性一通脫,常自解竈,事畢馀餕,必陶然緻醉。
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
卒,遺令諸子:“與妻同墳異藏,祭以蔬菜。
葬止車十乘,事存率素。
”乘輿臨哭甚哀,諡曰平子。
琛所撰漢書文府、齊梁拾遺,并諸文集,數十萬言。
子遊,位少府卿。
遊子密字士幾,幼聰敏,博學有文詞。
位黃門郎,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
臧焘字德仁,東莞莒人,宋武敬皇後兄也。
少好學,善三禮,貧約自立,一操一行爲鄉裡所稱。
晉太元中,衛将軍謝安始立國學,徐、兖二州刺史謝玄舉焘爲助教。
晉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後,議者或謂宜配食中宗。
焘議曰:“一陽一秋之義,母以子貴,故仲子、成風鹹稱夫人。
經言考仲子一宮,若配食惠廟,則宮無緣别築。
前漢孝文孝昭太後并系子爲号,祭于寝園,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