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從大同盟到冷戰

關燈
政一府代表的疑慮。

    這一宣言使三大強國承諾幫助已被解放的歐洲諸民族"建立能廣泛代表所有民一主人士、能保證通過自一由選舉盡快成立關心人民意願的政一府的臨時政一府機構。

    ……" 從表面上看,這一《宣言》意味着斯大林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讓步。

    盡避斯大林控制了東歐,但他已同意進行有可能使反蘇政一府執政的自一由選舉。

    不過,這一讓步實質上是不重要的。

    事實證明,《宣言》是毫無意義的,是經常發生摩一擦的根源,因為各簽字國對它作了極為不同的解釋。

    美國照字義解釋了這一宣言——即可以進行自一由選舉,在東歐沒有勢力範圍。

    美國可以自一由接受這種主張,因為前一年10月丘吉爾和斯大林在莫斯科達成的協議對它沒有約束力。

    但是,英國對《宣言》有矛盾情緒,原因是莫斯科協定使它能确保它在希臘的地位。

    不過,《宣言》是誘人的,因為如果照字義去實施這一宣言,那就會使英國有機會去重新獲得它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已放棄的地位。

     相反,斯大林堅持莫斯科協定,認為《宣言》隻是用來裝飾門面的。

    當英國人鎮壓希臘抵抗部隊時,他完全保持沉默。

    在雅爾塔談判期間,他明确地向丘吉爾保證說,丘吉爾可以"完全信任"他的希臘政策。

    作為回報,斯大林希望西方列強能尊重他在巴爾幹半島北部的首要地位。

    當英國人逐漸與美國人一道要求嚴格實施《宣言》時,他既吃驚又憤怒.斯大林在這一點上不肯讓步,認為東歐各"友好"政一府是蘇聯安全的先決條件。

     這一關系重大的争端在1915年7月至8月在波茨坦舉行的下一個三國會議上變得十分清楚。

    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爾納斯告訴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說:"美國真誠地希望蘇聯能與友好的國家為鄰,但我們認為,它們應尋求人民的友誼,而不是尋求某一政一府的友誼。

    因此,我們希望這些政一府能代表人民。

    "如果貝爾納斯未察覺到他的建議從根本上說是矛盾的,斯大林準備以其粗一暴的坦率開導他說:"這些國家中任何一個由自一由選舉産生的政一府都将是反蘇的,我們不能容許。

    ""友好"政一府和"由自一由選舉産生的"政一府之間的矛盾是大同盟在以後幾個月中分裂的一個主要原因。

     不過,這還是以後的事。

    雖然在雅爾塔的對話很坦率、談判很艱難,但會議總的來說是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所達成的決議在當時也受到了歡迎,被認為是合理的、極有價值的。

    當時,人們并不象某些人後來所聲稱的那樣認為斯大林已得到了一個"贈品"。

    相反,人們普遍地對雅爾塔會議表示歡迎,認為它是大同盟的頂峰。

     三、聯合國 戰時同盟國的合作随着聯合國的成立而再次表現出來。

    1944年秋,在華盛頓郊區的敦巴頓橡樹園,四大"發起國"——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一拟定了聯合國憲章的最初草案。

    在1945年4月至6月在舊金山舉行的會議結束時,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最後的憲章,大約4個月後,波蘭也簽署了這一憲章。

    到1964年年底時,聯合國會員國已增加到115個(1965年3月減為114個,當時印度尼西亞退出了聯合國)。

    新會員國中有些是戰時的敵人或中立國,但大多數是亞洲和非洲新獨立的國家,亞非會員國在1964年時共有59個,而在1945年的51個創始會員國中,亞非會員國隻有13個。

     同前國際聯盟一樣,聯合國的建立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維護和平與安全,妥善處理國際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

    同國際聯盟一樣,聯合國也是作為各主權國家的聯盟而建立的,它的憲章明确一規定,這個組織不得"幹預基本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内管轄範圍内的事項"。

     維護和平的任務主要交給安全理事會執行。

    安理會由11個理事國組成。

    其中5個是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

    其他6個是非常任理事國,經理事會推薦,由大會選出,任期兩年。

    所有實質一性一問題的決議必須以5個常任理事國的同意票(和兩個非常任理事國的同意票)通過,因為人們已認識到,隻有大國意見一緻時和平才能得到維護。

    安理會擁有解決國際争端的廣泛權力。

    它可以采用諸如調解或仲裁之類的和平方式,也可以強行實施經濟或政治制裁。

    如果這些措施解決不了問題,安理會還有權"通過海、陸、空部隊來采取維護或恢複國際和平所必需的行動"。

    為此,憲章規定成立一支由各會員國提一供人員和裝備的"國際治安部時。

    當冷戰的破壞一性一影響使這一部隊無法成立時,聯合國在朝鮮、蘇伊士和剛果危機期間便依靠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軍事部隊來進行幹涉活動。

     冷戰大大減小了安理會的作用,因為蘇聯對所有使它與西方列強發生沖突的重大問題都行使了否決權。

    由于安理會不能發揮作用,聯合國大會能扮演比原先所預定的更重要的角色,因為1950年,大會被授予以下權力:在安理會因常任理事國意見不一緻而不能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時,大會有權考慮安理會的事務。

    還應該指出,亞非國家的加入改變了大會中的均勢。

    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都派代表參加大會,但每國隻有一個投票權。

    重要問題的決議必須以三分之二多數票通過;其他問題上,有簡單多數票就夠了。

    由于亞非國家已開始構成全體會員國中的絕對多數,因此,它們的觀點顯然須予以充分的重視。

     聯合國的第二個任務——反饑餓、反疾病和反愚昧——交給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執行,這一理事會制定了種種計劃,這些計劃的目的是要為占世界人口一半的挨餓的人提一供較多的食物,治愈占世界人口八分之一的患瘧疾的人,拯救占兒童總數40%的、不滿一歲就已死去的嬰兒,教育占世界成年人總數一半的、不會讀書寫字的文盲。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建立了許多專門機構,其中包括國際勞工組織、糧食及農業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同國際聯盟一樣,聯合國在各種非政治一性一活動方面十分成功。

    但又同國聯一樣,它在執行維持和平這一主要任務方面卻成績時好時壞。

    它通過提一供保持友好關系的媒介,幫助防止了大國間的全面戰争。

    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國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亞、以色列和克什米爾這些地區的戰争。

    但是,它未能阻止朝鮮、阿爾及利亞、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戰争即"灌木林火"戰争。

    在1962年的極度危險的古巴危機中,聯合國也沒有舉行任何磋商會議。

    尤其在歐洲大一陸,聯合國被證明幾乎是軟弱無力的。

    在那裡,冷戰擴大了共一産一黨一集一團一和非共一産一黨一集一團一之間的鴻溝,這一鴻溝最後寬到不可逾越的程度。

    因此,各大國自行其是,組織了相對抗的安全防衛體系,對每次危機都獨自作出反應。

    同國聯一樣,聯合國的主要困難在于:在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一供一台解決争端的機器,但卻不能下令使用這台機器. 四、和平條約 聯合國成立兩個月後,日本投降,遠東的戰争結束了。

    這時,獲勝的同盟國能專心緻志地籌建和平。

    它們的外交部長在倫敦、巴黎和紐約進行了長期談判。

    最後于1947年2月頂日在巴黎與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芬蘭分别簽訂了和平條約。

    所有這些條約都強迫戰敗國賠款,限制它們的軍隊,重新劃分它們的邊界。

    意大利将多德卡尼斯群島讓與希臘,将薩紮尼島割給阿爾巴尼亞,将幾塊小飛地讓與法國,将威尼斯朱利亞割給南斯拉夫,意大利還失去了的裡雅斯特地區——這一地區被建立為"自一由區"。

    當最後提到的這項安排直到1954年仍不能實行時,意大利便并吞了這座由意大利人占優勢的的裡雅斯特城,而南斯拉夫則占領了"自一由區"周圍的農村地區。

    意屬非洲殖民地被置于英國的暫時托管之下,它們的最終地位有待以後決定。

     在巴爾幹半島,保加利亞将它占領的希臘和南斯拉夫的領土歸還給了這兩個國家,但它得到了它在1919年丢失給羅馬尼亞的多布羅加南部地區。

    羅馬尼亞将比薩拉比亞(從1812年到1918年曾為俄國所占有)和布科維納北部地區(主要由烏克蘭人居住)讓給了蘇聯,但它收複了戰争期間曾為匈牙利所侵占的特蘭西瓦尼亞北部地區。

    在東歐,還有一些不包括在衛星國條約内的領土變更,如:蘇聯從捷克斯洛伐克手中獲得烏克蘭人占多數的喀爾巴阡-拉瑟尼亞地區,并得到了三個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立陶宛和一愛一沙尼亞。

    盡避蘇聯對這些波羅的海國家提出主權要求的理由是它們原為沙皇帝國的一部分,但西方列強仍不願正式承認蘇聯對它們的并吞。

     與這些衛星國條約的條款同樣重要的是在他們的談判中長期存在的外交上的争論,它加速了大同盟的分裂和冷戰的來臨。

    這次談判的氣氛完全不同于雅爾塔會議上的氣氛,蘇朕力求為軸心國的那些現在其勢力範圍内的衛星國獲得有利的條款,而西方列強則因類似的原因而捍衛意大利的利益。

    到條約簽署時,意大利已被接受為西方的軍事盟國,而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則已成為蘇聯的忠順的衛星國。

    這些條約也許會因為承認了東歐的新的共一産一黨一政權而為以後的人們所記得。

    戰争期間,丘吉爾時常宣稱、他決不允許蘇聯的勢力範圍向西擴展到北起什切青、南到的裡雅斯特的一條線上。

    然而,正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