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關燈
的弊病。

    ……我們不是排猶主義者;我們也是猶太人。

    然而,西方的這個問題如今卻是在使我們受損害的情況下予以解決。

    你們認為這樣做公正嗎?" 阿拉伯人對猶太人的攻擊變得愈益頻繁和猛烈。

    其中最重要的幾次是1929年的哭牆一騷一亂、1936年的阿拉伯人"民族政治總罷工"和1938年的阿拉伯人一大起義。

    英國的反應是在這些大暴動之後派出了皇家專門調查委員會。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幾個調查委員會已對情況進行了調查,他們企圖滿足三方不同的、相互沖突的利益——猶太複國主義者的願望、阿拉伯人的民族主義要求和英帝國的利益,所以他們的建議搖擺不定。

    例如,1939年5月的白皮書提出,巴勒斯坦在10年内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并提出對猶太人的遷移和土地購買加以明确的限制。

    白皮書的最後一段包含了這一富于哲理一性一的見解:"陛下的政一府在托管所引起的這場争論中不能指望做到使這一一黨一派或那一一黨一派的一黨一徒們滿意。

    "這一見解證明是完全有道理的。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拒絕了英國人的建議,巴勒斯坦的争論甚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還遠沒有得到解決。

     三、北非 19世紀期間,埃及以西的地區即所謂的馬格裡布,已漸漸淪于歐洲的統治之下(見第十四章第三節)。

    1830年,法國開始入侵阿爾及利亞;1911年,意大利完成了對利比亞的侵略。

    意大利的入侵遭到了頑強的抵抗,這一抵抗一直持續到戰後,是馬格裡布為争取解放而進行全面鬥争的開端。

     1911年,意大利人在利比亞幾乎沒遇到什麼困難就打敗了小鄙土耳其駐軍。

    但是,當地的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用撤離的土耳其人留下的武器繼續進行鬥争。

    塞努西教一團一極為有效地組織和領導了人們的抵抗活動,至1915年夏,意大利人已被限制在沿海地區的六個據點裡。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意大利人又試圖将他們的權力強加給整個利比亞,但沒有獲得什麼成功。

    他們隻占據了沿海地區,而大部分内地仍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

     意大利人在利比亞的失敗是對歐洲威望的一個嚴重打擊。

    但是,它很快就因摩洛哥的裡夫山地人使西班牙人遭受的驚人慘敗而相形見細。

    好幾個世紀裡,西班牙在摩洛哥的領地一直限于地中海沿岸四塊極小的飛地。

    其時,法國已在從阿爾及利亞向外擴展,于1881年在突尼斯建立了保護領地,并在1906年的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之後開始占領摩洛哥。

    這促使西班牙人采取同樣的行動,他們與法國達成了一項瓜分摩洛哥的協議,并于1909年開始向内地推進。

    他們推進的速度十分緩慢,因此,幾年來幾乎未遇到抵抗。

    接着,1921年夏,他們突然遭到了一次慘敗——這是自1896年埃塞俄比亞人在阿多瓦打敗意大利人以來西方軍隊所遭受的最慘重的失敗。

     予以這一出乎意外的打擊的是裡夫部落民的領袖阿蔔杜勒·克裡姆。

    他在西班牙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懂得西方技術的價值,并知道如何利用西方技術。

    受驚的西班牙人不斷湧一入摩洛哥,達15萬人,但是,未能克複大部分地區。

    1923年夏,他們提出給克裡姆以自治權,但是,因勝利而洋洋得意的克裡姆要求完全獨立。

    到1924年時,西班牙人又被限制在沿海地區,在内地隻有少數幾個要塞,而且這些要塞通常都處在裡夫人的包圍之中。

    實際上,這時的克裡姆已成為整個西屬摩洛哥的主人。

     第二年,克裡姆不僅向西班牙人挑戰,還向法國人挑戰——這是一個直接導緻他滅亡的舉動。

    這一失策一方面起因于他需要法國防線後面的某些産糧地,一方面起因于他錯誤地估計了法國的政治形勢。

    他對法國人中存在的厭戰情緒的程度估計過高,而且還對法國共一産一黨一許諾的支持印象太深。

    1924年9月2O日,法國共一産一黨一領一導一人雅克·多裡奧緻電克裡姆,祝賀他戰勝西班牙人,并表示希望"他聯絡法國和歐洲的無産階級,與包括法國帝國主義在内的一切帝國主義進行鬥争,直到徹底解放摩洛哥領土。

    "多裡奧在表示他的良好願望時無疑是真誠的,但是,他不能以有效的援助支持他們。

     1925年4月13日,克裡姆趁法國援軍尚未到達,開始了他的進攻。

    裡夫勇士們穿過法國人的防線,喚一起了内地的一些部落。

    法國要塞由于被切斷了同根據地的聯系,不得不一個接一個地撤除。

    徹底的大失敗隻是由于法國正規軍和占外籍軍一團一的絕大多數的非法國人的忠誠才得以避免。

    當時的形勢非常危急,緻使西班牙和法國締結盟約,決定采取聯合行動對付裡夫人,其中包括從陸路和水路封鎖裡夫領土,以阻止軍一火走私。

    不過,克裡姆最初的進攻就未能取得勝利,這意味着他滅亡的開端。

    法國和西班牙的資源合在一起占有壓倒的優勢,因此,裡夫人的最終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到1925年秋時,6萬裡夫軍隊所面臨的是28萬法西聯軍。

    這種力量懸殊實在太大,尤其是自克裡姆在法國人的後方舉行全面起義未獲成功以來。

    冬春兩季,克裡姆遭到了一連串的失敗,直到1926年5月27日他宣布投降為止。

    他被流放到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島。

    克裡姆雖未能趕走法國人,但他的功績已喚醒了整個馬格布裡,激勵着别世紀測年代成立的各民族主義一黨一派;這些民族主義一黨一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功地為自一由而戰鬥。

     四、波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久,波斯已被劃分成英國和俄國的勢力範圍(見第十四章第四節)。

    大戰爆發後,國王宣布了保持中立的官方政策;由于他缺乏力量實施這一政策,這個國家的北部地區不久便被土耳其和俄國軍隊占領,南部被英國侵占。

    波斯政一府的權力幾乎沒有超出首都郊區。

    這場大混亂十分嚴重、普遍,因而促成了1918年的饑荒;據估計,在這場饑荒中,有2O0萬人餓死。

    人民大衆的生活水平低得驚人,這一點在一位外國觀察家的報道中得到暗示。

    他說:"毫無疑問,1918年饑荒所帶來的不幸由于那些擁有最高權力的人的一操一縱而大大加重。

    " 大戰結束時人們發現,由于俄國人忙于革命和内戰,英國人控制了波斯大部分地區。

    英國人決心維持這種控制,一方面是因為波斯對保衛印度的重要一性一,一方面是因為英波石油公司的石油開采地;這些石油開采地對帝國海軍的極端重要一性一在大戰期間已得到充分證明。

    因此,英國人通過重金賄賂,誘使波斯總理及其兩名内閣成員于1919年8月9日簽訂了一個協約;協約規定:提一供一筆貸款,修訂關稅稅則,向政一府各主要的部提一供英國顧問,提一供英國軍官以組建憲兵隊,重建軍隊和敷設一條鐵路。

    這些條款顯然對英國極為有利,因而許多人擔心,戰前兩大強國的控制這時會為一大強國的控制所取代。

    經過多次辯論後,波斯議會拒絕批準這一協約,協約失效了。

     其時,俄國人并沒有閑着。

    1918年1月14日,他們通告廢除1907年的《英俄協定》及其"之前和之後[沙皇時期”以任何形式限制和約束了波斯人民自一由、獨立生存的權利的一些條約"。

    更準确地說,1918年6月26日,他們宣布取消俄國人在波斯的所有租界和特權以及波斯火沙俄的所有債務。

    推測起來,布爾什維克在面臨内戰和外來幹涉的情況下,作出這些徹底的讓步,是希望撫一慰他們的波斯鄰人、促進殖民地世界反西方的民衆起義。

    這些打算或許可解釋布爾什維克當時向土耳其人和中國人所作的類似的讓步。

     俄國人進一步奉行他們的政策,于1921年2月26日簽訂了正式的波斯-蘇聯友好條約。

    此條約給波斯人的好處是:正式取消所有的未償債務,交出在波斯的所有有形貿易設施,廢除所有租界、治外法權和其他特權。

    另一方面,某些條款則對俄國人有利,其中包括:波斯無權将俄國交出的北方五省的租界讓給其他任何強國,如果外國列強用波斯領土作為反俄國的作戰基地,俄國人有權派軍隊進入波斯。

     在磋商這一條約的同時,波斯的政治生活正變得更加混亂。

    例如,1921年1月19日,一位總理辭職,四天後,他複職,并于2月3日組成一個内閣,這一内閣于6日辭職,16日,他又組成另一内閣,這一内閣又于21日被一次政變推翻。

    策劃這次政變的是禮薩·汗,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俄國人組織的波斯哥薩克旅的一位上校。

    波斯以後20年的曆史就是這位統治者的曆史,他上升為這個國家偉大的具有革新一精一神的國王。

     禮薩是一位嚴肅、真誠、有異乎尋常的膽量和決斷力的軍人。

    由于他專心緻志地履行軍人職責且才能出衆,他由士兵升為軍官,并赢得了其部下的尊敬和忠誠。

    1920年秋,當英國人強迫哥薩克師的俄國軍官辭去他們的職務時,他的機會來了。

    禮薩進入了權力真空,到1921年2月時,他已強大得可以領導推翻政一府的政變。

    從此,他的地位迅速上升。

    政變之後,他馬上成為波斯軍隊的總司令。

    幾星期後,他被任命為軍事大臣。

    在成立和撤銷了幾個部之後,他于1923年10月28日自任首相。

    這時,卡劄爾王朝的統治者艾哈邁德國王離開波斯前往裡維埃拉;兩年後,即1925年12月15日,禮薩接受王位,建立了一直幸存到現在的巴列維王朝。

     盡避禮薩國王為人有怪僻之處和過分行為,但他的統治猶如吹入腐敗、無能和蒙昧主義占優勢的環境中的一股新鮮空氣。

    的确,這位國王使人聯想起他所欽佩和效法的凱末爾。

    他的第一個措施是加強軍隊、使軍隊現代化,以便消除波斯遭瓜分的危險。

    在他掌權之前,俄國軍官統率的哥薩克師控制了北部諸省,英國軍官統率的南波斯步槍隊控制了南部諸省,而瑞典軍官統率的憲兵隊隻是在理論上維護波斯的民族利益。

    在通過大不列颠的幹預去掉俄國軍官之後,禮薩國王這時又擺脫了英國和瑞典同僚。

    然後,他将被遣散的部隊組成一支擁有4萬人的統一的現代化民族軍隊;他對這支軍隊非常關心,并将大量錢财用于這支軍隊。

    禮薩國王由于有了這支聽他支配的軍隊,能夠抵抗不正當的外來壓力,還能維護中央政一府對那些自19世紀中葉以來事實上一直獨立的部族首領的權力。

     禮薩國王還試圖使其國家的經濟現代化。

    最驚人的表現是敷設橫貫伊朗的鐵路。

    這是英國人和俄國人長期以來一直夢寐以求的;英國人企圖通過伊朗使印度同歐洲的鐵路網連在一起,俄國人希望将他們的已到達大不裡士的鐵路延長到波斯灣。

    禮薩國王既不管英國人也不顧俄國人,設計出他自己的路線。

    這條路線雖然在經濟上并不切合實際,但頗為驚人:在全長870哩的路線上需要架設4000多座橋梁、開鑿200多條隧道。

    這條鐵路于1939年竣工,它注定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把軍用物資運至蘇聯方面起決定一性一作用。

     這條鐵路可代表禮薩國王的經濟冒險。

    當時沒有協調一緻的計劃,因此各個建設項目都不是根據國家經濟的總需求設想出來的。

    到1941年禮薩國王讓位時,相當多的工廠已經建成,其中包括紡織廠、水泥廠、制糖廠和卷煙廠等;然而,盡避國家實行很高的保護關稅,但幾乎所有的工廠都虧本。

     同觊末爾一樣,禮薩國王攻擊過去的各種信條。

    他禁止使用名譽稱号,廢除婦女戴面紗的習俗,命令男子戴歐式帽子。

    另外,最重要的是,民族主義得到強調,外來影響在可能存在的地方均被肅清。

    阿拉伯詞語從波斯語中給清除出去,現代建築物按照在從前宏偉宮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