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西歐擴張的根源
關燈
小
中
大
又使人口的進一步增長成為可能。
歐洲提高農業産量的途徑有兩條。
一條是發展細耕農業,即改進耕作方法。
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從8世紀起,逐漸采用三輪制的耕作方法。
這種方法使休耕的土地由占耕地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減至三分之一,放大大提高了生産率。
更有效地使用馬力也幫助了農業的發展。
在古代,馬在農田裡派不上什麼用以因為那時所使用的轭在馬使勁拉東西時,會将馬脖子扼得透不過氣來。
此外,由于沒有釘固蹄鐵,馬常常折斷蹄子,成為廢物。
不過,到10世紀時,歐洲發明了架在馬肩上、不會扼住馬脖子的馬頸圈。
另外,還發明了馬蹄鐵和串聯式馬具;後者可用來使一對以上的馬共同拉一車貨物。
最後結果是,速度較牛快、能力較牛強的馬從此以後成為農業經營中必不可少的動力之源。
歐洲提高農業産量的另一條途徑是發展大面積耕種,即開發以前未耕種過的地區。
12世紀時,法、德、英三國得到耕種的土地僅分别占各自全部土地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左右;這一事實頗令人吃驚,然而,是千真萬确的。
當時,其餘的地方都是森林、沼澤和荒地。
在小片已得到耕種的地區的周圍是大片尚未開墾、有待拓居的區域。
歐洲的農民絡繹不絕地進入這些空無人迹的區域,清除森林、燒掉灌叢、排幹沼澤,為犁和鋤頭開路。
農民們不僅耕作他們所在地區中的處一女地,而且還向東遷移,進入東歐和南歐的人口稀少的廣大地區。
正如美國曾有過西抵太平洋的西進運動那樣,歐洲也有過東達俄國邊界的東進運動。
例如,到1350年,在西裡西亞已有1500塊新拓居地,由15至20萬名殖民者耕種。
新開辟地的召喚力松一弛了農奴制的束縛。
過去的種種勒索和限制已不能無限期地強加于人們,因為他們已知道,往東去,可得到個人自一由和廉價土地。
農奴主必須減少自己的要求,否則,就要冒農奴們紛紛逃跑的危險。
确實,後來在15和16世紀時,農奴制曾被強加給易北河以東一向自一由啟在的移民們。
那時,糧食和林産品價格上漲、市場擴大,農奴主要趁此機會牟利,就必須确保勞動力的供一應,為此,他們強制推行農奴制。
但是,在此期間,西方的農民們大體上已自一由起來,并保持了自一由,隻是種種約束的最終解除須待到18世紀末即法國大革命開始後。
農奴制的削弱是歐洲擴張的先決條件。
它造成了一種更易變動的社會,這種社會能積聚起資本,為探險、征服和殖民提一供所需的組織和自一由的勞動力。
因此,歐洲諸國從事海外冒險事業的成功的程度與其擺脫封建束縛的程度成正比,并非偶然。
人口的增長和農業的發展相應地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發展。
剩餘糧食由船從新農田運回人口更稠密的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則向新開辟地區提一供其所需的各種工具和制成品作為回報。
于是,商業繁榮,城鎮興起,尤其是在波羅的海沿海一帶。
經濟的這種發展極其重要。
它表示西北歐開始崛起;這一趨向後來幫助英國人和荷蘭人在全世界使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黯然失色。
不僅歐洲内部的貿易在發展,而且歐洲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貿易也在發展。
這時的國際貿易的發展也是随着維金人終止劫掠活動而開始;維餘人多次侵襲歐洲的恐怖曾在9和10世紀籠罩從北極區到西西裡島的歐洲沿海地帶。
國際貿易發展的另一動力來自從11世紀起的十字軍東侵。
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參加了這一次次的遠征;他們回國後仍垂涎于自己在東方所見到和享受到的種種奇妙的奢侈品。
此外,十字軍東侵還使歐洲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得地中海,使地中海如在古代那樣,再一次成為東、西方之間的商船的大通道。
國際貿易發展的第三個原因是,13世紀時,蒙古帝國建立,它把前所未有的統一強加給遼闊的歐亞大一陸的大部分地區。
歐洲的商人,尤其是意大利人,利用當時的和平、安全和妥善護養的道路,幾乎直接與東方進行貿易。
貿易關系的擴大和加強産生了重大影響。
歐洲經濟适應國際貿易的程度開始遠遠超過東方諸較為自給自足的帝國的經濟。
歐洲的消費者和生産者變得習慣于并依賴于外國的商品和市場。
随着人口的增長,交易的規模也增大。
人口壓力加之諸國家和城市國家之間的競争的促進力,驅使商人們去尋找新的産地、新的路線和新的市場。
他們的競争态度截然不同于同時代的中國人;中國人雖曾航海數千哩,但完全是出于非經濟方面的原因(見本章第七節)。
他們對貿易毫無興趣,隻是将諸如長頸鹿一類的奇珍異獸帶回自給自足的祖國,以取一悅他們的皇上。
由于明顯的地理方面的原因,歐洲完全做不到自給自足,它迫切需要香料和其他外國産品。
這一需要與迅速發展的經濟活動及蓬勃的經濟活力一起,最終使歐洲人航行于各大洋,使歐洲商人遍布每一個港口。
四、技術的發展 與經濟的擴展有密切聯系的是技術的發展,它是歐洲擴張的先決條件,因為歐洲人如果沒有适當的海船和航海設備,原本是不可能抵達印度和南北美洲的。
歐洲人在發展航海裝備方面之所以能成功地取得技術上的重大進展,原因在于,中世紀時期,他們在改進各種工具和技術方面穩步地取得了雖并不驚人但極其重要的進步。
美國著名曆史學家林恩.懷特教授評論說:"中世紀後期最可誇耀的不是那時的大教堂、史詩或經院哲學,而是有史以來首次建立的一種複雜文明。
這種文明并非建立在揮汙苦幹的奴隸或苦力的背脊上,而主要以非人力的動力為基礎。
"為碾谷、伐木、排幹沼澤和礦井而發明并使用的水車和風車,可代表這種"非人力"的動力之源。
其他有用的發明包括木匠用的創、曲一柄一、獨輪小車、紡車和運河閘門等。
确實,希臘人和羅馬人盡避在哲學和藝術上成就極高,但在以機器力量減輕人類的辛苦勞作方面,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所取得的成績卻還不及中世紀的歐洲人在短短數世紀裡所取得的。
這大概是因為歐洲較缺乏人力,而那種不發達的新開辟地的社會也頗需勞力,從而促進了發明的緣故。
由于中世紀的歐洲人從奴隸或農奴經濟開始轉入由機器力量推動的經濟,西方的文化發展獲得了一種新的動力。
希臘語學者兼天主教樞機主教貝薩裡翁曾在1444年寫過一封信,對中世紀時西歐人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作了有趣的說明。
這位學者原先在羅馬住餅多年,意大利手工業的先進水平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以,他給拜占庭摩裡亞自治省當時的統治者君主坦丁·帕萊奧洛古斯去信,建議悄悄地派"四或八名男青年"前往意大利學習手工業技術,并學習意大利語"以熟悉他信上所說的東西"。
貝薩裡翁對排除手工勞動的水力鋸機的印象尤為深刻。
他提到了"鋸木頭用的自動鋸機和運轉得極快、極整齊的水車"。
他對水力風箱也念念不忘,他寫道,"在冶煉和分離金屬時,他們用的是皮風箱,這種風箱無須用手一操一作,便能膨一脹和松一弛,将金屬從原先泥土似的無用物質中分離出來"。
貝薩裡翁還談到,在意大利,"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學到煉鐵知識,這種知識對于人類極為有用且必不可少"。
這封信作為一個證據,其意義十分明顯:中世紀時,西歐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是如此巨大,以緻一個東方人首次建議應派學生去西方學習"各種實用的技藝"。
就歐洲擴張來說,最重大的技術進步表現在造船、航海設備、航海術和海軍裝備方面。
在1200至1500年間,歐洲普通船舶的噸位增加了一倍或二倍。
載重量為150至200噸的狹長槳帆船讓位于600至800噸的圓體帆船。
13世紀時采用的艉舵迅速取代了舊時效率較低的側向一操一舵裝置。
另外,同樣重要的是,14世紀時,葡萄牙人改制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夠更直接地逆風航行。
船的構造和索具方面的這些進步表示原先在北歐、地中海和中東發展起來的船的一些優點已結合成一體。
最後結果是,船的規模更大、速度更快、一操一縱更靈便。
此外,經濟效益也更高,因為這時的船排除了100至200名劃手及其口糧和裝備,從而大大增加了載貨容積。
與造船方面的進步緊相連的是航海術的進步。
在航海水方面,最重要的貢獻來自地中海地區。
那時,中國人似乎已擁有磁羅盤,但是,至今不能确定,歐洲人是從中國人還是從作為中間人的阿拉伯人那裡獲得磁羅盤。
也許歐洲人的磁羅盤是12世紀時由他們自己獨力研制成的,地點可能在意大利的阿馬爾菲城。
無論如何,雖然羅盤對航海者來說,是一種最有用的
歐洲提高農業産量的途徑有兩條。
一條是發展細耕農業,即改進耕作方法。
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從8世紀起,逐漸采用三輪制的耕作方法。
這種方法使休耕的土地由占耕地總面積的二分之一減至三分之一,放大大提高了生産率。
更有效地使用馬力也幫助了農業的發展。
在古代,馬在農田裡派不上什麼用以因為那時所使用的轭在馬使勁拉東西時,會将馬脖子扼得透不過氣來。
此外,由于沒有釘固蹄鐵,馬常常折斷蹄子,成為廢物。
不過,到10世紀時,歐洲發明了架在馬肩上、不會扼住馬脖子的馬頸圈。
另外,還發明了馬蹄鐵和串聯式馬具;後者可用來使一對以上的馬共同拉一車貨物。
最後結果是,速度較牛快、能力較牛強的馬從此以後成為農業經營中必不可少的動力之源。
歐洲提高農業産量的另一條途徑是發展大面積耕種,即開發以前未耕種過的地區。
12世紀時,法、德、英三國得到耕種的土地僅分别占各自全部土地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左右;這一事實頗令人吃驚,然而,是千真萬确的。
當時,其餘的地方都是森林、沼澤和荒地。
在小片已得到耕種的地區的周圍是大片尚未開墾、有待拓居的區域。
歐洲的農民絡繹不絕地進入這些空無人迹的區域,清除森林、燒掉灌叢、排幹沼澤,為犁和鋤頭開路。
農民們不僅耕作他們所在地區中的處一女地,而且還向東遷移,進入東歐和南歐的人口稀少的廣大地區。
正如美國曾有過西抵太平洋的西進運動那樣,歐洲也有過東達俄國邊界的東進運動。
例如,到1350年,在西裡西亞已有1500塊新拓居地,由15至20萬名殖民者耕種。
新開辟地的召喚力松一弛了農奴制的束縛。
過去的種種勒索和限制已不能無限期地強加于人們,因為他們已知道,往東去,可得到個人自一由和廉價土地。
農奴主必須減少自己的要求,否則,就要冒農奴們紛紛逃跑的危險。
确實,後來在15和16世紀時,農奴制曾被強加給易北河以東一向自一由啟在的移民們。
那時,糧食和林産品價格上漲、市場擴大,農奴主要趁此機會牟利,就必須确保勞動力的供一應,為此,他們強制推行農奴制。
但是,在此期間,西方的農民們大體上已自一由起來,并保持了自一由,隻是種種約束的最終解除須待到18世紀末即法國大革命開始後。
農奴制的削弱是歐洲擴張的先決條件。
它造成了一種更易變動的社會,這種社會能積聚起資本,為探險、征服和殖民提一供所需的組織和自一由的勞動力。
因此,歐洲諸國從事海外冒險事業的成功的程度與其擺脫封建束縛的程度成正比,并非偶然。
人口的增長和農業的發展相應地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發展。
剩餘糧食由船從新農田運回人口更稠密的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則向新開辟地區提一供其所需的各種工具和制成品作為回報。
于是,商業繁榮,城鎮興起,尤其是在波羅的海沿海一帶。
經濟的這種發展極其重要。
它表示西北歐開始崛起;這一趨向後來幫助英國人和荷蘭人在全世界使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黯然失色。
不僅歐洲内部的貿易在發展,而且歐洲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貿易也在發展。
這時的國際貿易的發展也是随着維金人終止劫掠活動而開始;維餘人多次侵襲歐洲的恐怖曾在9和10世紀籠罩從北極區到西西裡島的歐洲沿海地帶。
國際貿易發展的另一動力來自從11世紀起的十字軍東侵。
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參加了這一次次的遠征;他們回國後仍垂涎于自己在東方所見到和享受到的種種奇妙的奢侈品。
此外,十字軍東侵還使歐洲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得地中海,使地中海如在古代那樣,再一次成為東、西方之間的商船的大通道。
國際貿易發展的第三個原因是,13世紀時,蒙古帝國建立,它把前所未有的統一強加給遼闊的歐亞大一陸的大部分地區。
歐洲的商人,尤其是意大利人,利用當時的和平、安全和妥善護養的道路,幾乎直接與東方進行貿易。
貿易關系的擴大和加強産生了重大影響。
歐洲經濟适應國際貿易的程度開始遠遠超過東方諸較為自給自足的帝國的經濟。
歐洲的消費者和生産者變得習慣于并依賴于外國的商品和市場。
随着人口的增長,交易的規模也增大。
人口壓力加之諸國家和城市國家之間的競争的促進力,驅使商人們去尋找新的産地、新的路線和新的市場。
他們的競争态度截然不同于同時代的中國人;中國人雖曾航海數千哩,但完全是出于非經濟方面的原因(見本章第七節)。
他們對貿易毫無興趣,隻是将諸如長頸鹿一類的奇珍異獸帶回自給自足的祖國,以取一悅他們的皇上。
由于明顯的地理方面的原因,歐洲完全做不到自給自足,它迫切需要香料和其他外國産品。
這一需要與迅速發展的經濟活動及蓬勃的經濟活力一起,最終使歐洲人航行于各大洋,使歐洲商人遍布每一個港口。
四、技術的發展 與經濟的擴展有密切聯系的是技術的發展,它是歐洲擴張的先決條件,因為歐洲人如果沒有适當的海船和航海設備,原本是不可能抵達印度和南北美洲的。
歐洲人在發展航海裝備方面之所以能成功地取得技術上的重大進展,原因在于,中世紀時期,他們在改進各種工具和技術方面穩步地取得了雖并不驚人但極其重要的進步。
美國著名曆史學家林恩.懷特教授評論說:"中世紀後期最可誇耀的不是那時的大教堂、史詩或經院哲學,而是有史以來首次建立的一種複雜文明。
這種文明并非建立在揮汙苦幹的奴隸或苦力的背脊上,而主要以非人力的動力為基礎。
"為碾谷、伐木、排幹沼澤和礦井而發明并使用的水車和風車,可代表這種"非人力"的動力之源。
其他有用的發明包括木匠用的創、曲一柄一、獨輪小車、紡車和運河閘門等。
确實,希臘人和羅馬人盡避在哲學和藝術上成就極高,但在以機器力量減輕人類的辛苦勞作方面,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所取得的成績卻還不及中世紀的歐洲人在短短數世紀裡所取得的。
這大概是因為歐洲較缺乏人力,而那種不發達的新開辟地的社會也頗需勞力,從而促進了發明的緣故。
由于中世紀的歐洲人從奴隸或農奴經濟開始轉入由機器力量推動的經濟,西方的文化發展獲得了一種新的動力。
希臘語學者兼天主教樞機主教貝薩裡翁曾在1444年寫過一封信,對中世紀時西歐人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作了有趣的說明。
這位學者原先在羅馬住餅多年,意大利手工業的先進水平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以,他給拜占庭摩裡亞自治省當時的統治者君主坦丁·帕萊奧洛古斯去信,建議悄悄地派"四或八名男青年"前往意大利學習手工業技術,并學習意大利語"以熟悉他信上所說的東西"。
貝薩裡翁對排除手工勞動的水力鋸機的印象尤為深刻。
他提到了"鋸木頭用的自動鋸機和運轉得極快、極整齊的水車"。
他對水力風箱也念念不忘,他寫道,"在冶煉和分離金屬時,他們用的是皮風箱,這種風箱無須用手一操一作,便能膨一脹和松一弛,将金屬從原先泥土似的無用物質中分離出來"。
貝薩裡翁還談到,在意大利,"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學到煉鐵知識,這種知識對于人類極為有用且必不可少"。
這封信作為一個證據,其意義十分明顯:中世紀時,西歐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是如此巨大,以緻一個東方人首次建議應派學生去西方學習"各種實用的技藝"。
就歐洲擴張來說,最重大的技術進步表現在造船、航海設備、航海術和海軍裝備方面。
在1200至1500年間,歐洲普通船舶的噸位增加了一倍或二倍。
載重量為150至200噸的狹長槳帆船讓位于600至800噸的圓體帆船。
13世紀時采用的艉舵迅速取代了舊時效率較低的側向一操一舵裝置。
另外,同樣重要的是,14世紀時,葡萄牙人改制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夠更直接地逆風航行。
船的構造和索具方面的這些進步表示原先在北歐、地中海和中東發展起來的船的一些優點已結合成一體。
最後結果是,船的規模更大、速度更快、一操一縱更靈便。
此外,經濟效益也更高,因為這時的船排除了100至200名劃手及其口糧和裝備,從而大大增加了載貨容積。
與造船方面的進步緊相連的是航海術的進步。
在航海水方面,最重要的貢獻來自地中海地區。
那時,中國人似乎已擁有磁羅盤,但是,至今不能确定,歐洲人是從中國人還是從作為中間人的阿拉伯人那裡獲得磁羅盤。
也許歐洲人的磁羅盤是12世紀時由他們自己獨力研制成的,地點可能在意大利的阿馬爾菲城。
無論如何,雖然羅盤對航海者來說,是一種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