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言:從地區史到全球史
關燈
小
中
大
重要。
著名人類學家博厄斯曾發表評論,指出這種根本差别的意義。
他說: 人類的曆史證明,一個社會集一團一,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一團一的經驗。
一個社會集一團一所有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一團一;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
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換言之,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麼,人類取得進步的關鍵就在于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一性一和相互影響。
隻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那些與世隔絕、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滞不前。
如果将這一假說應用于全球,那麼,所有較大集一團一中發展最遲緩的應是遙遠的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其次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然後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黑人,最後是發展最不受阻礙即最先進的歐亞大一陸各民族——它們相互間不斷交往,而且交往的範圍日益廣泛。
當然,1500年以後,歐洲探險者所發現的文化發展程度的不同正是如此: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仍處于舊石器時代的食物采集階段;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水平高低不等,既有加利福尼亞的仍處于舊石器時代的部落,又有高度發展的墨西哥文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魯文明;非洲黑人呈現了相似的多樣一性一,不過其總的發展水平更高;最後,處于完全不同水平上的是歐亞大一陸的非常先進、複雜的文明——中東的穆斯林文明、南亞的印度教文明和東亞的儒家文明。
如果博厄斯的假說僅應用于歐亞大一陸,那麼,它将有助于說明為什麼中東會在曆史上居首位。
中東正好地處三大洲之間的十字路口;實際上,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中東一直是開人類進步之先河的地區。
除了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以外,農業、城市生活和文明也都發源于中東。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在中東發展起來的時間早在約公元前3500年前後,在印度生根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而在中國和西歐開始生長的時間則在最後,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因為中國位于歐亞大一陸與世隔絕的東端,西歐位于歐亞大一陸與世隔絕的西端。
1500年以前,西歐幾乎一直是今日所謂的不發達地區。
西歐諸民族地處邊緣地帶,從那裡窺視内地,它們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孤立的、脆弱的;12世紀英國編年史家威廉(馬姆斯伯裡的)說的一段話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他說: 世界的劃分是不公平的。
在世界的三大部分中,我們的敵人将亞洲占為他們的世襲家園。
亞洲乃世界之一部分;我們的祖先認為它相當于其他兩部分之和,是正确的。
從前,我們的宗教就是在這裡伸展出它的分支;除兩人外所有的使徒也都是在這裡死去。
但現在,亞洲一些地區如果還有基督教徒活着的話,他們是靠務農勉強維持生活,他們向自己的敵人納貢,并默默地渴望、期待着我們去幫助他們重新獲得自一由。
世界的第二部分非洲也是如此,我們的敵人已用武力占據了它200多年;這對基督教世界是一個更大的威脅,因為非洲從前曾供養過這些猶如最有心計的一精一靈一般的人們,他們的所作所為将使這一停滞不前的時代象拉丁語生存得那麼長久地不受基督教《聖經》的影響。
第三部分是世界剩餘的地區——歐洲。
我們基督教徒僅居住在歐洲的一部分地區裡,因為,有誰願意将基督教徒的名聲給予那些住在遙遠的海島上,仿佛鲸魚似的在冰海中謀生的野蠻人呢?世界的這一小部分雖屬于我們,但現在也被迫接受了好戰的突厥人和薩拉森人:他們已占據西班牙和巴利阿裡群島這300年之久,并期望着吞沒其他地區。
這些膽怯的、中世紀的歐洲人是多麼不同于他們那自信的、敢作敢為的後代啊!他們的後代從被圍困的半島出發,赢得對外洋航線的控制,由被圍攻者成為圍攻者,從而決定了直到現在的世界曆史的主要趨向。
這一出人意外的結局提出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起這一重大作用的是西歐人?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阿拉伯人或中國人将世界各大洲聯系在一起,從而開始世界曆史的全球一性一階段——尤其是若考慮到他們早先對世界事務的影響僅一般而已?
著名人類學家博厄斯曾發表評論,指出這種根本差别的意義。
他說: 人類的曆史證明,一個社會集一團一,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一團一的經驗。
一個社會集一團一所有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一團一;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
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換言之,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麼,人類取得進步的關鍵就在于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一性一和相互影響。
隻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那些與世隔絕、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滞不前。
如果将這一假說應用于全球,那麼,所有較大集一團一中發展最遲緩的應是遙遠的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其次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然後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黑人,最後是發展最不受阻礙即最先進的歐亞大一陸各民族——它們相互間不斷交往,而且交往的範圍日益廣泛。
當然,1500年以後,歐洲探險者所發現的文化發展程度的不同正是如此: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仍處于舊石器時代的食物采集階段;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水平高低不等,既有加利福尼亞的仍處于舊石器時代的部落,又有高度發展的墨西哥文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魯文明;非洲黑人呈現了相似的多樣一性一,不過其總的發展水平更高;最後,處于完全不同水平上的是歐亞大一陸的非常先進、複雜的文明——中東的穆斯林文明、南亞的印度教文明和東亞的儒家文明。
如果博厄斯的假說僅應用于歐亞大一陸,那麼,它将有助于說明為什麼中東會在曆史上居首位。
中東正好地處三大洲之間的十字路口;實際上,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中東一直是開人類進步之先河的地區。
除了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以外,農業、城市生活和文明也都發源于中東。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在中東發展起來的時間早在約公元前3500年前後,在印度生根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而在中國和西歐開始生長的時間則在最後,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因為中國位于歐亞大一陸與世隔絕的東端,西歐位于歐亞大一陸與世隔絕的西端。
1500年以前,西歐幾乎一直是今日所謂的不發達地區。
西歐諸民族地處邊緣地帶,從那裡窺視内地,它們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孤立的、脆弱的;12世紀英國編年史家威廉(馬姆斯伯裡的)說的一段話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
他說: 世界的劃分是不公平的。
在世界的三大部分中,我們的敵人将亞洲占為他們的世襲家園。
亞洲乃世界之一部分;我們的祖先認為它相當于其他兩部分之和,是正确的。
從前,我們的宗教就是在這裡伸展出它的分支;除兩人外所有的使徒也都是在這裡死去。
但現在,亞洲一些地區如果還有基督教徒活着的話,他們是靠務農勉強維持生活,他們向自己的敵人納貢,并默默地渴望、期待着我們去幫助他們重新獲得自一由。
世界的第二部分非洲也是如此,我們的敵人已用武力占據了它200多年;這對基督教世界是一個更大的威脅,因為非洲從前曾供養過這些猶如最有心計的一精一靈一般的人們,他們的所作所為将使這一停滞不前的時代象拉丁語生存得那麼長久地不受基督教《聖經》的影響。
第三部分是世界剩餘的地區——歐洲。
我們基督教徒僅居住在歐洲的一部分地區裡,因為,有誰願意将基督教徒的名聲給予那些住在遙遠的海島上,仿佛鲸魚似的在冰海中謀生的野蠻人呢?世界的這一小部分雖屬于我們,但現在也被迫接受了好戰的突厥人和薩拉森人:他們已占據西班牙和巴利阿裡群島這300年之久,并期望着吞沒其他地區。
這些膽怯的、中世紀的歐洲人是多麼不同于他們那自信的、敢作敢為的後代啊!他們的後代從被圍困的半島出發,赢得對外洋航線的控制,由被圍攻者成為圍攻者,從而決定了直到現在的世界曆史的主要趨向。
這一出人意外的結局提出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起這一重大作用的是西歐人?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阿拉伯人或中國人将世界各大洲聯系在一起,從而開始世界曆史的全球一性一階段——尤其是若考慮到他們早先對世界事務的影響僅一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