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下)
關燈
小
中
大
力的名著《美利堅共和國》的出版也具有重大意義。
随着19世紀的結束,歐洲知識分子越來越注意到一群日益顯赫的美國明星:約翰·杜威、威廉·詹姆斯、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索爾斯坦·凡勃論和威廉·迪安·霍威爾斯。
然而,歐洲的監護仍難以動搖。
19世紀末,亨利·卡博特·洛奇仍能這樣寫道:"美國人開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個英國人,以便得到認可,并不是得到英國人的認可,而是得到本國人的認可。
" 英國自治領歐洲文化對英國自治領的影響比對美國或拉丁美洲的影響更大。
一個原因是保持了帝國的一團一結,從而引起了自治領與母國之間更大程度上的相互影響。
另外,除南非外,原籍歐洲的居民在自治領所占的比例比在有着很多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美國和拉丁美洲所占的比例大得多。
不過,這并不意味着各自治領發展了相同的文化;獨特的地方環境産生了獨特的文化。
例如,加拿大文化的發展決定于兩個壓倒一切的因素:占總人口三分之一的法商加拿大人集一團一和地理上與美國的接近。
由于這一龐大的法商加拿大人少數派的存在,加拿大使用兩種官方語言;從鑄币、紙币、政一府公告以及由國家分配的商品的刻印文字上可了解到這一情況。
更重要的是法商加拿大人的觀點和民族作用。
從十分現實的意義上說,他們是一個沒有母國的民族。
1763年法國放棄加拿大之後,他們在其最強大的天主教會的教導下背棄共和主義的、非宗教的法國,并對他們認為是一操一英語的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的商業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東西加以蔑視。
因而,他們的主要願望是不受幹涉,在新教徒盎格魯撒克遜人占優勢的大一陸上保持自己的特點。
對加拿大來說,更為重要的也許是南方大國的勢不可擋的沖擊力;這種沖擊力的影響不僅如前所述導緻了加拿大人力的大批外一流,而且決定一性一地導緻了加拿大人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形成。
一般的加拿大人早晨通常由美國制造的鬧鐘叫醒,然後用美國生産的牙膏和牙刷刷牙,用美國生産的刮胡膏和剃刀刮胡子。
他在晨報上看到的新聞有四分之一是談美國的事情。
他将駕駛美國汽車去上班;走進辦公樓中的美式電梯;整天使用大多由美國制造的辦公設備工作。
回家後,他很可能收聽、收看美國廣播或電視節目,閱讀美國小說或雜志,也可能驅車到附近的電一影一院去看美國電一影,如此來結束這一天。
所有這一切并不意味着加拿大文化就是南方文化的直接翻版。
例如,在加拿大和美國的政治會議和政治運動的形式、廣告和推銷術、法律實施以及法庭程序之間幾乎就不存在相似之處。
不過,加拿大有位著名的記者已下結論說:"加拿大是一個聯盟,而不是一個國家。
1949年,加拿大政一府任命了"國家藝術、文學和科學發展是家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的報告包括下面這段話: 美國對加拿大人生活的影響至少可以說給人以深刻印象。
不應該有任何這樣的想法:幹涉所有加拿大人接受美國影響的自一由。
文化交流本身是極好的。
它們擴大了消費者的選擇範圍,刺激了生産者的競争。
但不能否認,如果來自一個國家的物資其數量大得不成比例,那也許會窒息而不是激發我們的創造力;而且,如果沒有任何比較标準、隻是消極地接受,那還有可能削弱批判能力。
我們現在正花費數百萬元來維護一個國家的獨立,而這種獨立如果沒有生氣勃勃、頗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将隻是一個空殼子。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文化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其種族同一一性一的影響。
這兩個自治領既不象美國那樣有占其人口十分之一的黑人少數民族,也不象加拿大那樣有占其人口三分之一的法裔天主教少數民族。
盡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相當多的非英國移民,但澳大利亞仍有90%的人、新西蘭仍有98%的人是英國血統。
因此,這兩個自治領都不同尋常地與母國保持着密切的文化關系。
新西蘭人通常認為英國是他們的"家",而新西蘭隻是謀生之地。
澳大利亞人則沒有如此強烈的依戀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一愛一爾蘭移民占相當大的比例。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軍隊在加利波利和其他地方作戰時同新西蘭人一樣勇敢。
相反,在加拿大,法商加拿大人卻制造猛烈的一騷一亂,因為他們認為,除了為保衛自己的土地外,他們沒有義務為其他任何目标而作戰。
或許值得注意的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同加拿大人一樣都對美國文化的滲透表示擔憂。
美國的影響已擴大到南太平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國近幾年的巨額投資,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駐紮那裡的結果。
一位年輕的澳大利亞作家羅賓·博伊德已表達了他的許多同胞的擔憂:"澳大利亞'在文化上'正沉入太平洋,一個我們也許可稱之為'澳斯特利加'的新國家正在興起。
……澳斯特利加的主要工業是仿造美國蘇打汽水飲料上的泡沫。
它的宗教信仰是'魔法',信徒們從心理角度說是難民;他們将天堂想象成拉斯韋加斯旅館的賭一場。
" 結論我們已看到,在文化領域如同在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一樣,歐洲文明的大規模移植已經發生,不過其中有許多變更。
這種文化傳播和文化适應在語言方面表現得極為明顯。
一個英國人在訪問澳大利亞、美國或加拿大時,能容易地理解他所一操一的語言在這些國家中發生的變化;不過,以下這些情況也是真實的:在澳大利亞,他可能給諸如"aboes"(土著居民)、"sheilas"(姑一娘一)、"galahs"(唠叨多言的人)和"dills"(笨人)之類的同弄得莫名其妙;而在加拿大和美國,他很快就會了解到他所說的petrol(汽油)、silencer(消音器)、boot(行李箱)和demister(除霧器)這些詞已變成gas、mufflertrunk和windshieldwiper。
他還會發現加拿大人不受英國人和美國人影響、仍保持自己個一性一的一些例子。
如果他要"chesterfield",在英國他将得到一件男式大衣,在美國他将得到一包香煙,而在加拿大他将得到一張墊得又厚又軟的沙發。
然而,這種種差别常常被過分誇大,而忽視了其潛在的、基本的相似點。
其實,英國人即使周遊廣為分散的使用英語的世界,也極少會遇到使他費解的詞。
法國人在魁北克、葡萄牙人在巴西、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其他地區的情況也是如此。
在海外發現的大多數特殊的慣用法都可追溯到母國的地方方言。
西班牙人能在本國找到他在國外所遇到的大多數變化,而這種情況對英國人或法國人來說也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文化上的歐化既普遍又持久。
歐洲人隻須訪問紐約、墨西哥城、蒙特利爾或墨爾本,然後訪問開羅、德裡、東京或北京,就會了解其文化在海外傳播的真實情況及其所達到的程度。
随着19世紀的結束,歐洲知識分子越來越注意到一群日益顯赫的美國明星:約翰·杜威、威廉·詹姆斯、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索爾斯坦·凡勃論和威廉·迪安·霍威爾斯。
然而,歐洲的監護仍難以動搖。
19世紀末,亨利·卡博特·洛奇仍能這樣寫道:"美國人開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個英國人,以便得到認可,并不是得到英國人的認可,而是得到本國人的認可。
" 英國自治領歐洲文化對英國自治領的影響比對美國或拉丁美洲的影響更大。
一個原因是保持了帝國的一團一結,從而引起了自治領與母國之間更大程度上的相互影響。
另外,除南非外,原籍歐洲的居民在自治領所占的比例比在有着很多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美國和拉丁美洲所占的比例大得多。
不過,這并不意味着各自治領發展了相同的文化;獨特的地方環境産生了獨特的文化。
例如,加拿大文化的發展決定于兩個壓倒一切的因素:占總人口三分之一的法商加拿大人集一團一和地理上與美國的接近。
由于這一龐大的法商加拿大人少數派的存在,加拿大使用兩種官方語言;從鑄币、紙币、政一府公告以及由國家分配的商品的刻印文字上可了解到這一情況。
更重要的是法商加拿大人的觀點和民族作用。
從十分現實的意義上說,他們是一個沒有母國的民族。
1763年法國放棄加拿大之後,他們在其最強大的天主教會的教導下背棄共和主義的、非宗教的法國,并對他們認為是一操一英語的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的商業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東西加以蔑視。
因而,他們的主要願望是不受幹涉,在新教徒盎格魯撒克遜人占優勢的大一陸上保持自己的特點。
對加拿大來說,更為重要的也許是南方大國的勢不可擋的沖擊力;這種沖擊力的影響不僅如前所述導緻了加拿大人力的大批外一流,而且決定一性一地導緻了加拿大人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形成。
一般的加拿大人早晨通常由美國制造的鬧鐘叫醒,然後用美國生産的牙膏和牙刷刷牙,用美國生産的刮胡膏和剃刀刮胡子。
他在晨報上看到的新聞有四分之一是談美國的事情。
他将駕駛美國汽車去上班;走進辦公樓中的美式電梯;整天使用大多由美國制造的辦公設備工作。
回家後,他很可能收聽、收看美國廣播或電視節目,閱讀美國小說或雜志,也可能驅車到附近的電一影一院去看美國電一影,如此來結束這一天。
所有這一切并不意味着加拿大文化就是南方文化的直接翻版。
例如,在加拿大和美國的政治會議和政治運動的形式、廣告和推銷術、法律實施以及法庭程序之間幾乎就不存在相似之處。
不過,加拿大有位著名的記者已下結論說:"加拿大是一個聯盟,而不是一個國家。
1949年,加拿大政一府任命了"國家藝術、文學和科學發展是家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的報告包括下面這段話: 美國對加拿大人生活的影響至少可以說給人以深刻印象。
不應該有任何這樣的想法:幹涉所有加拿大人接受美國影響的自一由。
文化交流本身是極好的。
它們擴大了消費者的選擇範圍,刺激了生産者的競争。
但不能否認,如果來自一個國家的物資其數量大得不成比例,那也許會窒息而不是激發我們的創造力;而且,如果沒有任何比較标準、隻是消極地接受,那還有可能削弱批判能力。
我們現在正花費數百萬元來維護一個國家的獨立,而這種獨立如果沒有生氣勃勃、頗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将隻是一個空殼子。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文化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其種族同一一性一的影響。
這兩個自治領既不象美國那樣有占其人口十分之一的黑人少數民族,也不象加拿大那樣有占其人口三分之一的法裔天主教少數民族。
盡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相當多的非英國移民,但澳大利亞仍有90%的人、新西蘭仍有98%的人是英國血統。
因此,這兩個自治領都不同尋常地與母國保持着密切的文化關系。
新西蘭人通常認為英國是他們的"家",而新西蘭隻是謀生之地。
澳大利亞人則沒有如此強烈的依戀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一愛一爾蘭移民占相當大的比例。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軍隊在加利波利和其他地方作戰時同新西蘭人一樣勇敢。
相反,在加拿大,法商加拿大人卻制造猛烈的一騷一亂,因為他們認為,除了為保衛自己的土地外,他們沒有義務為其他任何目标而作戰。
或許值得注意的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澳大利亞人和新西蘭人同加拿大人一樣都對美國文化的滲透表示擔憂。
美國的影響已擴大到南太平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美國近幾年的巨額投資,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駐紮那裡的結果。
一位年輕的澳大利亞作家羅賓·博伊德已表達了他的許多同胞的擔憂:"澳大利亞'在文化上'正沉入太平洋,一個我們也許可稱之為'澳斯特利加'的新國家正在興起。
……澳斯特利加的主要工業是仿造美國蘇打汽水飲料上的泡沫。
它的宗教信仰是'魔法',信徒們從心理角度說是難民;他們将天堂想象成拉斯韋加斯旅館的賭一場。
" 結論我們已看到,在文化領域如同在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一樣,歐洲文明的大規模移植已經發生,不過其中有許多變更。
這種文化傳播和文化适應在語言方面表現得極為明顯。
一個英國人在訪問澳大利亞、美國或加拿大時,能容易地理解他所一操一的語言在這些國家中發生的變化;不過,以下這些情況也是真實的:在澳大利亞,他可能給諸如"aboes"(土著居民)、"sheilas"(姑一娘一)、"galahs"(唠叨多言的人)和"dills"(笨人)之類的同弄得莫名其妙;而在加拿大和美國,他很快就會了解到他所說的petrol(汽油)、silencer(消音器)、boot(行李箱)和demister(除霧器)這些詞已變成gas、mufflertrunk和windshieldwiper。
他還會發現加拿大人不受英國人和美國人影響、仍保持自己個一性一的一些例子。
如果他要"chesterfield",在英國他将得到一件男式大衣,在美國他将得到一包香煙,而在加拿大他将得到一張墊得又厚又軟的沙發。
然而,這種種差别常常被過分誇大,而忽視了其潛在的、基本的相似點。
其實,英國人即使周遊廣為分散的使用英語的世界,也極少會遇到使他費解的詞。
法國人在魁北克、葡萄牙人在巴西、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其他地區的情況也是如此。
在海外發現的大多數特殊的慣用法都可追溯到母國的地方方言。
西班牙人能在本國找到他在國外所遇到的大多數變化,而這種情況對英國人或法國人來說也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文化上的歐化既普遍又持久。
歐洲人隻須訪問紐約、墨西哥城、蒙特利爾或墨爾本,然後訪問開羅、德裡、東京或北京,就會了解其文化在海外傳播的真實情況及其所達到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