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上)

關燈
反抗的運動中去。

    在南非,黑人占多數有着截然不同的意義。

    盡避這一多數從一開始起就享受不到平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但他們的态度與新大一陸的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态度大不相同。

    南非黑人認為,現在生活在非洲大一陸其他地區的17500多萬黑人同胞是支持他們的;這些黑人同胞多數已赢得獨立。

    換句話說,他們因生活在一個黑人占壓倒之勢的大一陸上而對黑人充滿信心。

    而南北美洲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由于生活在一個白人在人數和力量上都遠遠超過他們的新世界裡,自信心要小得多。

     二、政治上的歐化 殖民地時期歐洲殖民地從一開始起就有着各種各樣的政治制度。

    這種政治制度的多種多樣起因于諸母國不同的政治背景。

    例如,西班牙由馬德裡朝廷實行專制統治,自然,西班牙殖民地也受到同樣方式的統治。

    派往殖民地的官員實際上具有絕對的權力,因此,殖民者除接受命令外幾乎别無他法。

    殖民者很少被授予行政職務。

    672名在拉丁美洲殖民地任職的總督、總司令和地方長官中,隻有18人是殖民地的長期居民,其餘97.4%的人都是西班牙的長期居民。

    法國殖民地也受到專制統治,因為那裡的權力集中在總督和地方行政長官的手中;總督負責每個殖民地的防禦,地方行政長官則處理經濟事務。

     相反,英國各殖民地都有民選的代議制機構,這反映了母國欣欣向榮的議會制政體。

    這些代議制機構的确切一性一質因殖民地不同而多少相異。

    在弗吉尼亞,移居者早在1619年就獲準選舉地方議會。

    這一機構的權力日益增長,到美國革命時,它的影響已超過王室總督。

    在新英格蘭,不是個别移居者去荒原冒險,而是成群結隊的人遷移到邊遠地區,建立新的城鎮。

    在那裡,他們發展了一種市政際它定期召開"市政會議",在會議上作出種種決定和選舉各種官員。

    盡避政權的确切形式存在着這些差别,但十三個殖民地都有一個共同點:民衆參與公共事務,而這導緻了民選議員和王室官員之間的不斷摩一擦。

    1774年,一位名叫威廉·諾克斯的官員悲哀地将英國殖民地的桀骜不馴同法國殖民地的良好紀律作了對比: 法國殖民地的治理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值得我們效仿;他們采您了明智、謹慎的國家所來政的每一項預防措施,以确保良好的秩序和治理;任命總督時給總督以适當的權力,而建立議會不僅是為了維護王室的權利,還為了給總督以幫助。

    ……由于沒有我們的同胞為之得意的民衆政一府的那些傲慢思想,人民是幸福的。

    ……如果采納這樣的計劃來治理我們的殖民地,我們這個王國也将是幸福的。

     革命時期諾克斯對英國殖民地居民的"傲慢思想"的擔憂證明是完全有道理的。

    這些思想促使人們于1776年發出武裝起來的号召;而這一号召導緻了獨立的美利堅合衆國的建立。

    此外,十三個殖民地的革命引起了爆發類似起義的連續反應;這些起義在1776年到1837年的60年中席卷了新大一陸的所有殖民地。

     有各種因素促成了拉丁美洲的反抗,十三個殖民地作出的榜樣就是其中一個因素,它們的成功的革命立即得到了同情和仿效。

    拉丁美洲人非常熟悉他們所謂的費拉德爾菲亞哲學,正如他們非常熟悉法國哲人的學說一樣。

    所謂的"啟蒙運動之舟"橫渡大西洋,将法國哲人的著作大批地偷運到美洲。

    據一位曆史學家說,委内瑞拉得到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非常之多,以緻1807年時,商店将其一頁頁撕下來用于包裝食品。

    西班牙的殖民地政策,尤其是經濟剝削和缺乏自治,是導緻革命的另一個明顯的因素。

    由于權力集中在來自西班牙的官員手中,克裡奧爾人(出生于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梅斯蒂索人(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兒)非常不滿。

    長年的法國革命和拿破侖一世進行的戰争也促進了革命的思想,因為在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戰争期間,歐洲的西班牙被先占領,使西班牙殖民地隻好自謀其生。

    西班牙殖民地不願意放棄它們所嘗到、所享有的新的自一由,而且它們還得到了對行将滅亡的西班牙殖民地帝國感興趣的外國列強的支持。

     拿破侖·波拿巴統治西班牙及其長兄約瑟夫登上馬德裡王位是導緻拉丁美洲革命的直接原因。

    西班牙殖民地居民拒絕承認約瑟夫,聲明效忠于彼廢黜的斐迪南七世。

    他們的效忠宣言并沒有說服西班牙當局,1809年,一愛一國者和效忠者之間爆發了全面的戰争。

    這場獨立戰争一直延續到1825年;在這場戰争中,英國人提一供的幫助對拉丁美洲的勝利起了決定一性一的作用,正象早先法國人的援助對十三個殖民地的勝利起了決定一性一的作用一樣。

     南美北部偉大的革命英雄是"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将軍。

    這位卓越的領一導一人堅持不懈地戰鬥了15年,實際上創立了哥倫比亞、委内瑞拉、巴拿馬、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等獨立的國家;玻利維亞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南美南部傑出的領一導一人是喬斯·德·聖馬丁将軍。

    聖馬丁于1816年解放阿根廷之後,又翻越安第斯山脈——這是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行動——參加了智利和秘魯的解放運動。

     墨西哥的革命始于1810年,由克裡奧爾牧師曼紐爾·伊達爾戈領導,他死後由另一位思想開明的副牧師喬斯·瑪麗亞·莫雷洛斯繼續領導。

    這兩位領一導一人試圖把克裡奧爾人要求獨立的理想同幫助梅斯蒂索人和印第安人的社會改革計劃結合起來。

    但克裡奧爾人的保守派認為這一計劃太激進,他們與保皇派聯合起來鎮壓了1815年的起義。

    後來,這些保守分子擔心1820年西班牙的自一由革命可能危及他們的特權,于是就為脫離母國而活動。

    一位克裡奧爾官員阿古斯丁·德·伊圖爾維德制定了一個聯合大多數派别的折衷方案。

    保是派勢力被輕易擊敗,1822年9月,國民代表大會宣布墨西哥獨立。

     事實證明巴西不經過流血就赢得獨立是可能的。

    1807-1808年法國軍隊占領葡萄牙之後,國王約翰六世逃離裡斯本,在裡約熱内盧建立了葡萄牙流亡政一府。

    1821年,約翰返回裡斯本,讓他的兒子多姆·佩德羅暫時負責處理巴西的公共事務。

    多姆·佩德羅最後決定,不再随他的父親返回裡斯本,并宣布巴西獨立。

    約翰并沒有派軍隊反對他的兒子,而是接受了這一宣言,于是,巴西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這樣,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從歐洲統治下赢得了獨立。

    隻有巴西以北的英、荷、法屬圭亞那與諸如牙買加、維爾京群島和古巴之類的某些加勒比海島嶼例外;牙買加在1962年赢得獨立之前一直由英國統治;維爾京群島在1917年以前仍在丹麥統治之下。

    古巴1898年以前一直歸西班牙統治。

     拉丁美洲的獨立戰争結束手1825年,但南北美洲的革命并沒有結束。

    十多年後,即1837年,英國的兩個殖民地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爆發了起義。

    這次起義的根源應追溯到1763年和1774年;1763年時,英國奪得了聖勞倫斯河兩岸的新法蘭西殖民地,1774年時,《魁北克法案》将魁北克邊界擴展到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并禁止邊疆居民越過阿勒格尼山脈進入俄亥俄河流域。

    我們已知道,這一限制導緻了1776年美國獨立戰争的爆發,然而,極為有悖常理的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