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非洲

關燈
殖民地化已在進行。

    但是,即使在這兩個地區,各種活動也都是随意的,并沒有明确的擴張和吞并的計劃。

    這一時代初期的歐洲政治家都反複申明他們反對獲取殖民地。

    例如,俾斯麥就宣稱他自己'不是一個殖民一主義者",并把德國殖民地比作是一位裡面不穿襯衣的波蘭貴族披在背心上的柔軟的黑貂皮外衣。

    同樣,在英國1865年,受命考慮西非事務的衆議院一緻同意,"所有進一步地擴大領土或霸占統治權即訂立向土著部落提一供任何保護的新條約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 1870年後,各種因素(見第十一章第七節)的結合使這種反殖民一主義的态度完全改變。

    這時,殖民地被看作母國的财産,未被占領的、無防禦的非洲大一陸變成了帝國主義者渴望争奪的中心。

    法國經濟學家保羅.勒魯瓦博呂對這種新殖民一主義作了典型的表述,他于1874年寫道:"殖民地化對法國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法國要麼成為一個偉大的非洲強國,要麼在一、兩個世紀内仍不過是歐洲第二流的國家;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将差不多同希臘和羅馬尼亞在歐洲的地位一樣重要。

    "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是帝國主義争奪非洲的領一導一人。

    作為一個狡詐的君主,他察覺到了正被探險者開發的内地大高原所提一供的良機。

    1870年,利奧波德以幫助非洲引進文明為名,在布魯塞爾召集了一次會議。

    他在開幕辭中宣稱:"今天将我們一團一結在此的目标之一就是應當最大程度地去占有對人類有幫助的東西。

    我敢說,開發全球唯一未受文明滲透的地區,沖破籠罩該地區全體居民的黑暗,是與我們這個進步世紀相稱的一次聖戰。

    !"布魯塞爾會議的結果是創立了"中非洲探險與開化之國際協會"。

    盡避這個協會名義上由若幹國家集一團一組成,但執行委員會則為利奧波德所控制。

     起初,利奧波德主要對東非感興趣。

    但在斯坦利于1876至1877年間考察剛果盆地之後,他立刻看出了這一巨大的中央地區的潛力。

    其實,斯坦利本人也看到了這一機會,但他未能得到英國的支持。

    于是,1878年,斯坦利開始為利奧波德效勞,第二年回到剛果。

    1879年至1880年間,斯坦利同酋長們簽訂了許多條約,将至少90萬平方哩的土地移交給"國際剛果協會";"國際剛果協會"是在利奧波德的指導下成立的一個新組織。

    這些酋長根本不知道簽訂這些條約、接受象征一性一報償使意昧着永遠失去他們部族的土地。

    傳統上,非洲酋長是受托掌管其人民的土地。

    他出賣土地就象市長出賣"他的"市政廳一樣。

    然而,這卻是整個非洲大一陸的标準做法,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利奧波德的種種一陰一謀詭計的直接後果是促使歐洲其他領一導一人采取行動。

    這時,法國人已派著名探險家布拉柴伯爵前往剛果河下遊,他為他的國家獲得了剛果河以北的土地。

    德國人也參與了這場競争,于1884年獲得了西南非洲、多哥蘭和喀麥隆。

    這時的葡萄牙人也卷入了競争;這尤其是因為過去一段時間裡他們一直要求獲得對北至南緯5。

    12'的西海岸即剛果河口兩岸和無限内地的權利。

    英國從來不願承認葡萄牙人的這些要求,但這時,為了抑制好戰的比利時人和法國人,它改變了主意。

    1884年2月26日,英、葡兩國簽訂了《英葡協定》;該協定承認葡萄牙人對剛果河河口的主權,并規定由英葡兩國共同控制這條河上的航行。

     這一協定遭到其他列強的強烈譴責,于是,1884至1885年,在柏林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為進一步瓜分非洲領土作出了若幹規定。

    會議同意:任何國家若要兼并土地或建立保護國,應該先将其意圖通知其他國家;對領土要求的承認必須取決于有效的占領;各種糾紛應通過仲裁予以解決。

    會議還承認利奧波斯的"國際剛果協會"對剛果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即"剛果自一由邦"的權利。

    最後,會議發表了有關提高土著地位、傳播福音、根除奴隸制的動聽的宣言。

    所有這些在所謂的"自一由邦"裡是不存在的,因而引人注目。

     由于會議對領土擴張的國際法規達成了協議,整個非洲大一陸在不到20年中就被瓜分了。

    在剛果,利奧波德為了消除對其事業可能存在的批評,于1887年買下了所有非比利時人的産業。

    随後,他将面積十倍于比利時的最富有的橡膠産地留作王室領地,以補償自己的損失。

    在這裡同在剛果其他地區一樣,開發天然産物的特别壟斷權,包括利用土著勞力的權利,都投給了貿易公司,而利奧波德則是大多數貿易公司的大股東。

    因此,他的利潤既來目特許權獲得者付給國家的定期津貼,又來自他們在極為成功的經營中所賺得的紅利。

    總之,在剛果所獲得的财富是通過無情地剝削當地民族才榨取到的。

    因而,各種強迫勞動的方法殘忍得令人難以置信,緻使剛果人在利奧波德所統治的1885至1908年間下降了一半(從2000萬下降到1000萬)。

     如果非洲人生産的橡膠和象牙達不到所規定的數量,他們就會被斷肢或槍殺。

    斷肢就是砍掉一隻手或一隻腳,或手腳并砍。

    工頭們為了證明他們工作盡職,将一個個裝滿人手的籃子交給他們的上司。

    由于氣候炎熱、潮一濕,有時就用煙熏的方法保存這些手。

    一位在"剛果自一由邦"旅行的旅行者對他的見聞作了如下記述:"居民們已無影無蹤。

    他們的家被燒毀;在無人看管的棕榈樹籬笆裡和荒棄的田地中是大堆大堆的灰燼殘忍的鞭打、屠一殺、掠奪和誘拐。

    ……人們或是逃進荒野,或是在法國或葡萄牙的領地裡尋求保護。

    " 有關這些暴行的消息漸漸洩漏出來,利奧波德不得不幹1908年将他的剛果領地轉交給比利時政一府。

    過去曾為私人财産的領地這時變成了比利時的殖民地。

    政一府采取措施結束了那些暴行,不過變相形式的強迫勞動依然存在。

    利奧波德這位極其唯利是圖的創辦人勸誘比利時議會慷慨地賠償他在剛果的"犧牲"。

     在西非其他地區,法國人最為活躍。

    他們設想出一個龐大的計劃,企圖從過去在象牙海岸、達荷美和剛果河北岸的貿易站出發,向内地推進,建立一個從阿爾及利亞到剛果、從塞内加爾到尼羅河乃至紅海的法屬西非帝國。

    由于德國人和美國人在西海岸也擁有據點,法國人在争奪内地的競賽中不得不迂回繞過他們的對手。

    大體上,他們是成功的。

    隻有尼日利亞的英國人和喀麥隆的德國人能有效地向内地擴張。

    西非其他所有地區,連同遼闊的撒哈拉大沙漠,這時變成了由巴黎統治的巨大的法國領地。

     法國人為了将他們的領地向東擴展到整個非洲,派遣馬爾尚上校進行了一次危險的遠征。

    這次遠征使他從法屬剛果來到尼羅河旁的法紹達;他是于1858年7月抵達法紹達的。

    幾個星期後,基欽納将軍率領一支從埃及溯尼羅河而上的探險隊也到達此地。

    基欽納以英國的名義要求馬爾尚從法紹達撤走。

    兩人當時都聰明地決定将這一争端提交各自的政一府。

    以後幾個月中,英法兩國一直處在戰争的邊緣,但是,1899年春,法國讓步了,讓英國占有了上尼羅河。

     在北非,16世紀以來葡萄牙人一直占據着莫桑比克,法國則對馬達加斯加擁有種種權利。

    德國人和英國人是其餘領土的主要争奪者。

    1884年底,柏林會議期間,德國一位熱衷于殖民的青年人卡爾.彼得斯博士在東非秘密登陸。

    十天内,他就說服當地酋長簽訂了割讓60000多平方哩土地的條約;這些土地幾乎相當于他本國領土的三分之一。

    第二年,德國政一府宣布卡爾·彼得斯獲得的地區為保護領地。

     德國人的活動喚一起了英國人,他們開始簽訂将肯尼亞領土割讓給他們的條約。

    這種攫取土地的做法引起了桑給巴爾蘇丹的一再抗議;桑給巴爾蘇丹長期以來一直對他的桑給巴爾島對面的東非沿海地區擁有主權。

    但英國人和德國人無視他的抗議,分别于1886年和1890年簽訂兩個協定,解決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