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非洲
關燈
小
中
大
且是對非洲野蠻人的一種極端的殘忍,因為那種狀況将後者中的一部分人從殘殺中拯救出來,并将他們引入較為幸福的生活之中。
" 盡避存在着這些難以應付的障礙,一小群改革者仍大力從事廢奴運動。
1787年,他們在英國成立了廢除奴隸貿易協會。
工業革命的進步援助了這些廢奴主義者;它正在使奴隸制過時。
因為不斷進步的技術所需要的是海外市場而不是廉價勞動力的供一應。
事實上,廢奴主義者争辯說奴隸貿易已無效,因而堅決認為在非洲能發展起一種更加有利可圖的"合法"貿易。
1807年通過的一項法令标志着廢奴主獎者的首次成功;它規定英國船隻不得參與奴隸貿易,并禁止向英國殖民地運送奴隸。
1833年,議會終于通過了一項在英國本上徹底廢除奴隸制并向蓄奴者提一供2000萬英鎊賠償費的法令。
英國政一府進而說服歐洲其他國家以它為榜樣,允許英國軍艦捕捉挂别國國旗的販奴船。
有一個時期,英國動用了海軍四分之一的力量,即56艘船隻、9000名水兵,在非洲、古巴和巴西沿海巡邏。
20年中,這些巡邏船俘獲了1000名奴隸販子,并釋放了他們的奴隸。
不用說,仍有許多奴隸販子為正在南北美洲等待着他們的财富所誘一惑,繼續滑過這一封鎖。
直到新大一陸各國逐漸廢除奴隸制時——海地、美國和巴西分别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廢除奴隸制,古巴大約也在1888年廢除奴隸制,此後還有一些别的國家相繼廢除奴隸制——這種封鎖才有可能獲得徹底成功。
當非洲西海岸的奴隸貿易正被取締時,在中非和東非,阿拉伯人仍在繼續這一貿易。
遠在歐洲人出現之前,阿拉伯人就已開始從事這一貿易,而整個19世紀中,甚至在進入2O世紀以後,他們還在進行這一貿易。
被俘的奴隸或被迫穿過撒哈拉大沙漠抵達北非市場,或被帶到東非沿岸的港口,再由船運往桑給巴爾、馬達加斯加、阿拉伯半島、土耳其、波斯乃至印度。
這一貿易比西非沿岸的貿易更難禁止。
盡避英國海軍在紅海和印度洋上巡邏,但這一貿易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即使在今天,埃塞俄比亞的偏僻地區可能還存在着奴隸制;奴隸買賣也時有出現,尤其是在阿拉伯半島的一些國家中。
二、非洲探險 廢奴運動直接促成了對這塊"黑暗大一陸"的探險和開發。
廢奴主義者希望進入許多奴隸被俘的内地,取消奴隸貿易,并試圖發展起"合法的"即正規的貿易,以取代奴隸貿易。
與此同時,由于對地理學的科學一愛一好日益增長,歐洲人極其渴望了解未經勘探過的地區。
所有這些因素相結合,使19世紀許多非凡的、引人注目的探險家來到非洲。
對非洲大一陸進行系統的探險是始于1788年"非洲協會"成立時。
這一協會以英國著名科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為首,其宗旨是"促進科學和人類的事業,探測神秘的地理環境,查明資源,改善這塊招緻不幸的大一陸的條件。
"協會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尼日爾河問題上。
到當時為止,這條河僅是個名字。
甚至在歐洲人的奴隸貿易開始之前,還流傳着許多謠言,說有些傳說中的城市就坐落在一條稱為尼日爾河的大河兩岸。
沒有人知道這條河發源于何處,流向何方。
為了解一開這個謎,1795年,協會派蘇格蘭醫生芝戈·帕克去探險。
在忍受酷熱、疾病、囚禁和饑餓之後,他成功地到達了尼日爾河,但是,病魔又迫使他返回海濱,未能沿河而下到達河口地1805年,帕克率領一支相當大的探險隊再次去尼日爾河探險,但是,他的大多數夥伴甚至在到達尼日爾河之前就死于途中。
這一時期探險者的一精一神在帕克給家裡的一封信中得到了反映: 很遺憾,離開岡比亞時十分健康的45個歐洲人,現在隻剩下5個還活着,即3個士兵(其中一個人已一精一神錯亂)、海軍上尉馬丁和我自己。
……我親一愛一的朋友安德森先生和斯科特先生都已死了,但是,即使和我一起的所有歐洲人都死去,如果我不能成功地實現這次旅行的目的,我至少也要死在尼日爾河上。
帕克的确死在尼日爾河上,同他18歲的、出來尋找父親的兒子一樣。
其他許多人也曾試圖解一開尼日爾河的秘密,直到最後,理查德·蘭德沿尼日爾河而下于1830年到達該河河口處。
這時,蘭德證明,長期以來被歐洲人視為棕榈油和奴隸發源地的所謂的"棕榈河"由尼日爾河三角洲構成。
19世紀50年代,海因裡奇·巴爾特醫生進一步對西非進行了最為全面的探險、這位非凡的日耳曼人訪問了蘇丹西部最重要的城市,然後穿過撒哈拉沙漠,于1855年返回英國。
巴爾特的旅行是非洲旅行史上最成功的一次。
他對其旅行所作的描述也同樣出色,因為他全面介紹了他所訪問過的國家的地理環境、曆史和民族。
對尼日爾河上遊的一次損失慘重的商業一性一探險證明,那裡缺乏商業機會,于是,人們将興趣轉到了東非。
尼羅河的源頭問題乃東非的重大問題。
敵對的當地人、巨大的沼澤地和無數的急流使所有過尼羅河而上直達其源頭的企圖成為泡影。
1856年,兩位英國人約翰·斯皮克和理查德·伯賴從非洲東海岸向内地進發。
他們發現了坦噶尼喀湖;伯賴生病後斯皮克又向前推進20英裡,發現了維多利亞湖。
在第二次旅行中(186O-1863年),斯皮克看到了從維多利亞湖的裡彭瀑布傾瀉而下的白尼羅河,然後順這條大河而下,到達喀土穆,繼而又穿過埃及進抵地中海。
偉大的戴維·利文斯敦的形象遠遠高出其他所有的探險者。
最初,他為去中國當懂醫術的傳教士進行學習,但鴉片戰争的爆發使他轉向非洲,他在開普敦登陸後取道北上。
1849年,利文斯敦渡過卡拉哈裡河,看到了位于前方的開展傳教事業的大好場所。
他發現了恩加米湖;在那裡他聽說,前面那個國家人口稠密、水源充足,與他剛剛穿過的沙漠完全不同。
1852年,利文斯敦開始了一次漫長的旅行;他首先到達大西洋,接着返身橫穿非洲大一陸,于1856年到達印度洋。
然後,他返回英國,在劍橋大學發表了促使整個西方世界關注非洲的曆史一性一演講。
1857至1863年間,利文斯敦率領一支探險隊考察了贊比西河地區;1866年,他又啟程去解決有關尼羅河源頭的各種問題。
他消失在非洲的叢林中之後,整整五年未向外界傳遞出消息。
最後,《紐約先驅報》派外國著名記者亨利·M·斯坦利去尋找利文斯敦。
1871年,斯坦利在坦噶尼喀湖找到了他;這是非洲探險史上令人難忘的一幕。
盡避這時的利文斯敦虛弱、憔悴,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隻剩下一把骨頭",但他拒絕同斯坦利一起回國。
相反,他仍繼續探險,直到1873年5月1日他的随從發現他以祈禱的姿勢死于他的小屋旁為止。
利文斯敦的品格和一生深深地感動了斯坦利,使他回到非洲,去解決"這位好醫生"留下的一些問題。
他發現,利文斯敦認為流入尼羅河的盧阿拉巴河其實是剛果河的河源,剛果河向西流進了大西洋。
1877年11月26日,在離開桑給巴爾正好999天之後,斯坦利到達了位于西海岸的博馬。
這樣,非洲四條大河中的最後一條終于也被人們從源頭到出口探索了一遍。
兩年後,即1879年,斯坦利再次來到剛果河畔,但這次他是作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的代理人,而不是作為探險者來到這裡的。
這時,去非洲探險的時代已讓位于瓜分非洲的時代。
三、非洲的瓜分 1870年以前,歐洲列強在非洲隻占有一些無關緊要的地區。
它們主要是海港、設防的貿易站以及少數作為從事貿易的附屬地而不是作為領土擴張的基地而獲得的鄰近地區。
随着歐洲奴隸貿易的結束,大多數沿海據點實際上已被放棄,因為合法的貿易不足以維持它們。
隻有非洲大一陸的兩端,即法屬阿爾及利亞和英屬南非在一般狀況中是個有特殊意義的例外,實際上這兩個地區的
" 盡避存在着這些難以應付的障礙,一小群改革者仍大力從事廢奴運動。
1787年,他們在英國成立了廢除奴隸貿易協會。
工業革命的進步援助了這些廢奴主義者;它正在使奴隸制過時。
因為不斷進步的技術所需要的是海外市場而不是廉價勞動力的供一應。
事實上,廢奴主義者争辯說奴隸貿易已無效,因而堅決認為在非洲能發展起一種更加有利可圖的"合法"貿易。
1807年通過的一項法令标志着廢奴主獎者的首次成功;它規定英國船隻不得參與奴隸貿易,并禁止向英國殖民地運送奴隸。
1833年,議會終于通過了一項在英國本上徹底廢除奴隸制并向蓄奴者提一供2000萬英鎊賠償費的法令。
英國政一府進而說服歐洲其他國家以它為榜樣,允許英國軍艦捕捉挂别國國旗的販奴船。
有一個時期,英國動用了海軍四分之一的力量,即56艘船隻、9000名水兵,在非洲、古巴和巴西沿海巡邏。
20年中,這些巡邏船俘獲了1000名奴隸販子,并釋放了他們的奴隸。
不用說,仍有許多奴隸販子為正在南北美洲等待着他們的财富所誘一惑,繼續滑過這一封鎖。
直到新大一陸各國逐漸廢除奴隸制時——海地、美國和巴西分别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廢除奴隸制,古巴大約也在1888年廢除奴隸制,此後還有一些别的國家相繼廢除奴隸制——這種封鎖才有可能獲得徹底成功。
當非洲西海岸的奴隸貿易正被取締時,在中非和東非,阿拉伯人仍在繼續這一貿易。
遠在歐洲人出現之前,阿拉伯人就已開始從事這一貿易,而整個19世紀中,甚至在進入2O世紀以後,他們還在進行這一貿易。
被俘的奴隸或被迫穿過撒哈拉大沙漠抵達北非市場,或被帶到東非沿岸的港口,再由船運往桑給巴爾、馬達加斯加、阿拉伯半島、土耳其、波斯乃至印度。
這一貿易比西非沿岸的貿易更難禁止。
盡避英國海軍在紅海和印度洋上巡邏,但這一貿易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即使在今天,埃塞俄比亞的偏僻地區可能還存在着奴隸制;奴隸買賣也時有出現,尤其是在阿拉伯半島的一些國家中。
二、非洲探險 廢奴運動直接促成了對這塊"黑暗大一陸"的探險和開發。
廢奴主義者希望進入許多奴隸被俘的内地,取消奴隸貿易,并試圖發展起"合法的"即正規的貿易,以取代奴隸貿易。
與此同時,由于對地理學的科學一愛一好日益增長,歐洲人極其渴望了解未經勘探過的地區。
所有這些因素相結合,使19世紀許多非凡的、引人注目的探險家來到非洲。
對非洲大一陸進行系統的探險是始于1788年"非洲協會"成立時。
這一協會以英國著名科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為首,其宗旨是"促進科學和人類的事業,探測神秘的地理環境,查明資源,改善這塊招緻不幸的大一陸的條件。
"協會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尼日爾河問題上。
到當時為止,這條河僅是個名字。
甚至在歐洲人的奴隸貿易開始之前,還流傳着許多謠言,說有些傳說中的城市就坐落在一條稱為尼日爾河的大河兩岸。
沒有人知道這條河發源于何處,流向何方。
為了解一開這個謎,1795年,協會派蘇格蘭醫生芝戈·帕克去探險。
在忍受酷熱、疾病、囚禁和饑餓之後,他成功地到達了尼日爾河,但是,病魔又迫使他返回海濱,未能沿河而下到達河口地1805年,帕克率領一支相當大的探險隊再次去尼日爾河探險,但是,他的大多數夥伴甚至在到達尼日爾河之前就死于途中。
這一時期探險者的一精一神在帕克給家裡的一封信中得到了反映: 很遺憾,離開岡比亞時十分健康的45個歐洲人,現在隻剩下5個還活着,即3個士兵(其中一個人已一精一神錯亂)、海軍上尉馬丁和我自己。
……我親一愛一的朋友安德森先生和斯科特先生都已死了,但是,即使和我一起的所有歐洲人都死去,如果我不能成功地實現這次旅行的目的,我至少也要死在尼日爾河上。
帕克的确死在尼日爾河上,同他18歲的、出來尋找父親的兒子一樣。
其他許多人也曾試圖解一開尼日爾河的秘密,直到最後,理查德·蘭德沿尼日爾河而下于1830年到達該河河口處。
這時,蘭德證明,長期以來被歐洲人視為棕榈油和奴隸發源地的所謂的"棕榈河"由尼日爾河三角洲構成。
19世紀50年代,海因裡奇·巴爾特醫生進一步對西非進行了最為全面的探險、這位非凡的日耳曼人訪問了蘇丹西部最重要的城市,然後穿過撒哈拉沙漠,于1855年返回英國。
巴爾特的旅行是非洲旅行史上最成功的一次。
他對其旅行所作的描述也同樣出色,因為他全面介紹了他所訪問過的國家的地理環境、曆史和民族。
對尼日爾河上遊的一次損失慘重的商業一性一探險證明,那裡缺乏商業機會,于是,人們将興趣轉到了東非。
尼羅河的源頭問題乃東非的重大問題。
敵對的當地人、巨大的沼澤地和無數的急流使所有過尼羅河而上直達其源頭的企圖成為泡影。
1856年,兩位英國人約翰·斯皮克和理查德·伯賴從非洲東海岸向内地進發。
他們發現了坦噶尼喀湖;伯賴生病後斯皮克又向前推進20英裡,發現了維多利亞湖。
在第二次旅行中(186O-1863年),斯皮克看到了從維多利亞湖的裡彭瀑布傾瀉而下的白尼羅河,然後順這條大河而下,到達喀土穆,繼而又穿過埃及進抵地中海。
偉大的戴維·利文斯敦的形象遠遠高出其他所有的探險者。
最初,他為去中國當懂醫術的傳教士進行學習,但鴉片戰争的爆發使他轉向非洲,他在開普敦登陸後取道北上。
1849年,利文斯敦渡過卡拉哈裡河,看到了位于前方的開展傳教事業的大好場所。
他發現了恩加米湖;在那裡他聽說,前面那個國家人口稠密、水源充足,與他剛剛穿過的沙漠完全不同。
1852年,利文斯敦開始了一次漫長的旅行;他首先到達大西洋,接着返身橫穿非洲大一陸,于1856年到達印度洋。
然後,他返回英國,在劍橋大學發表了促使整個西方世界關注非洲的曆史一性一演講。
1857至1863年間,利文斯敦率領一支探險隊考察了贊比西河地區;1866年,他又啟程去解決有關尼羅河源頭的各種問題。
他消失在非洲的叢林中之後,整整五年未向外界傳遞出消息。
最後,《紐約先驅報》派外國著名記者亨利·M·斯坦利去尋找利文斯敦。
1871年,斯坦利在坦噶尼喀湖找到了他;這是非洲探險史上令人難忘的一幕。
盡避這時的利文斯敦虛弱、憔悴,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隻剩下一把骨頭",但他拒絕同斯坦利一起回國。
相反,他仍繼續探險,直到1873年5月1日他的随從發現他以祈禱的姿勢死于他的小屋旁為止。
利文斯敦的品格和一生深深地感動了斯坦利,使他回到非洲,去解決"這位好醫生"留下的一些問題。
他發現,利文斯敦認為流入尼羅河的盧阿拉巴河其實是剛果河的河源,剛果河向西流進了大西洋。
1877年11月26日,在離開桑給巴爾正好999天之後,斯坦利到達了位于西海岸的博馬。
這樣,非洲四條大河中的最後一條終于也被人們從源頭到出口探索了一遍。
兩年後,即1879年,斯坦利再次來到剛果河畔,但這次他是作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的代理人,而不是作為探險者來到這裡的。
這時,去非洲探險的時代已讓位于瓜分非洲的時代。
三、非洲的瓜分 1870年以前,歐洲列強在非洲隻占有一些無關緊要的地區。
它們主要是海港、設防的貿易站以及少數作為從事貿易的附屬地而不是作為領土擴張的基地而獲得的鄰近地區。
随着歐洲奴隸貿易的結束,大多數沿海據點實際上已被放棄,因為合法的貿易不足以維持它們。
隻有非洲大一陸的兩端,即法屬阿爾及利亞和英屬南非在一般狀況中是個有特殊意義的例外,實際上這兩個地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