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國和日本
關燈
小
中
大
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真正秘密的曆史學家,也掌握着遠東近代曆史的線索。
費正清 遠東是歐亞大一陸上最後受到歐洲擴張影響的主要地區。
中國和日本之所以在俄國、近東和印度之後才受到這一影響,是由于各種因素。
首要的也是最明顯的事實是,遠東明确地說是歐亞大一陸上距歐洲最遠的部分。
中國和日本并不象俄國和奧斯曼帝國那樣與歐洲相鄰;它們較之印度在更東和更北面。
或許遠東這兩個國家政治上的一團一結比地理上的孤立更為重要。
歐洲入侵者不能在中國和日本實施分而治之的政策,而這一政策在印度卻非常有效。
在中國和日本,沒有可唆使其反對北京和東京中央政一府的獨立的地方統治者。
而且,由于這兩個政一府推行強硬的閉關自守政策,這裡也沒有潛在的第五縱隊可讓歐洲人利用。
日本大批基督教皈依者在17世紀中已被無情地消滅,中日兩國與外部世界的貿易也被硬一性一削減,從而阻止了中、日國内同印度一樣的人數頗多的商人階級的發展,因為中國和日本商人同外國公司的聯系多于同本國政一府的聯系。
因此,遠東這兩個國家能将它們同歐洲的聯系限制在嚴格監督下的、僅僅是斷斷續續的貿易之中。
但到19世紀中葉,這一形勢發生了突然而劇烈的變化。
首先是中國,然後是日本,被迫敞開國門,接受西萬的商人、傳教士、領事和炮艦。
這沖擊并不象在印度那樣勢不可擋;在印度,一個被征服的民族幾乎沒有機會對外國文化中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挑挑揀揀。
但是,這兩個遠東國家都受到了根本的影響,不過是以完全本同的方式。
日本能采納和利用西方強國的原則,并将它們用于自衛及後來的勢力擴張。
相形之下,中國卻不能以已改變的西方方式重新組織自己。
另一方面,中國太大,太具凝聚力,不可能象印度和東南亞國家那樣被徹底征服。
這樣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甚至在此之後的數十年中,中國仍處在動蕩不定的狀态之中。
一、中國的開放 4000多年中,中國人在歐亞大一陸的最東端發展起一個獨特、自治的社會。
這一社會同亞洲其他社會一樣,以農業而不是商業為基礎,由地主和官僚而不是商人和政治家統治。
正是這一明顯地自給自足、自滿自足的社會認為世界上其他社會都是低下的、從屬的社會。
1514年,當葡萄牙人出現在東南海岸附近的海面上時,中國人首次開始了同西方的直接交往。
繼葡萄牙人之後是荷蘭人和英國人,他們也是由海路到達中國;而在北面出現了俄羅斯人,他們最從陸路到達阿穆爾河流域的。
中國人堅決避免同所有這些人侵者親近(見第四章第四節)。
他們将貿易關系限制在少數幾個港口,拒絕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系。
事實上,中國人對外部世界毫無興趣。
這表現在他們對歐洲和歐洲人一無所知方面。
他們幾乎不知道歐洲的位置,而且也很少問津。
關于歐洲的各個民族,他們完全混淆不清,隻是籠統地将他們稱為"長鼻子蠻族"。
他們認為不需要任何歐洲産品;這一點,乾隆皇帝在1793年給喬治三世的著名的信中曾煞費苦心地加以闡明(見第九章第三節所引)。
由于中國人閉關自守、驕傲自滿,三次災難一性一的戰争使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國的戰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戰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戰争。
在這些戰争中所遭到的恥辱一性一失敗,迫使中國人打開大門,結束他們對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評價自己的傳統文明。
其結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連鎖反應;它産生了一個新中國,産生了至今震撼着遠東和全球的影響。
英國之所以能率先打開中國的大門,是因為它在印度擁有強大的基地,并控制着諸海洋。
英國強行挑一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國設在經商道路上的無數障礙。
不應忘記,英國人到19世紀中葉幾乎已開始相信有一種在世界各地經商的神聖權力,并認為一些政一府禁止自己的國家自一由貿易是不合自然規律、應受譴責的。
促使中、英兩國交戰的直接問題是鴉片貿易。
17世紀,歐洲水手将吸鴉片的惡習傳入中國,這一惡習便從各港口迅速蔓延開來。
中國人對鴉片的需求解決了英國支付中國産品的貨款問題。
在此之前,英國人一向不得不主要支付黃金和白銀,因為中國人對西方的商品很少感興趣。
但現在,鴉片市場完全改變了貿易差額,而對英國人有利。
北京政一府曾于1729年和1799年頒布法令,禁止鴉片進口。
但這一貿易非常有利可圖,以緻中國官員接受賄賂,允許走私。
到1833年時,這一罪惡的貿易已達年值1500萬美元。
當中國人試圖強行禁止鴉片交易時,便爆發了第一次中英戰争,即通常所稱的鴉片戰争。
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事實證明他是一個堅定正直的人。
林則徐查封了2萬箱價值600萬美元的鴉片,并當衆予以銷毀。
這一舉動引起的糾紛導緻了中國戰船與英國戰艦的沖突21839年11月,戰争爆發了。
以後的戰争過程清楚地表明了中國人的毫無希望的軍事劣勢。
英國人僅以一支分艦隊和數千人便能随意占領一個又一個港口。
中國人英勇作戰,他們的守衛隊常常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但是,英中兩國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茲特克人之間的力量差距還要大得多。
16至17世紀,歐洲的軍艦和大炮已得到巨大發展,而中國人的軍事技術仍停留在比阿茲特克人的技術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
1842年,北京政一府宣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條約》,這是後來蠶食中國大部分主權的長長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的第一個。
按照《南京條約》,中國将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并開放五個對外通商口岸——廣州、福州、甯波、廈門和上海。
英國領事可以居留于這些港口,英國商人也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經商。
中國還同意實行一種按照價值的5%固定下來的統一關稅,若要變動這一關稅,須經雙方同意。
這一條款剝奪了中國的關稅自治權,因而控制了中國的國家歲入。
此外,第二年締結了一個補充條約,承認英國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權;條約還包括一項最惠國條款,保證英國人享有中國在将來準予其他國家享受的任何附加特權。
當時,可能雙方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條款最終将導緻一種複雜局面:外國居住區和租界遍及全國各地,它們全都成為外國政一府管轄下的外國城市。
《南京條約》并未結束中國人和歐洲人之間的摩一擦。
歐洲人感到很失望,因為通商口岸的開放并沒有帶來他們所期望的那麼大的貿易擴張。
他們認為,補救的辦法是獲得更多的租界。
曼徹斯特商會聲稱:"我們同中國的貿易直到買賣權擴展到我們現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另一方面,中國人卻認為,這些條約承認的特權太多,因此經常不履行條約所規定的義務。
此外,當時歐洲商人和許多聲名狼藉的冒險家成群結隊地來到通商口岸,這在中國人中激起了強烈的排外情緒。
1841年,廣東地區張貼了一張布告,以強有力的措詞表達了這種感情。
在向"難以對付的野蠻的狗和羊"提出抗議之後,布告反問道:"盡避你們已侵入我們的内河……,但你們有什麼本領?……除你們的船是堅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強大的以外,你們還有什麼其他本領嗎?"然後,布告威脅外國人說,假如他們繼續留在中國,結果将是最為可怕的。
"如果我們不徹底消滅你們這些豬、狗的話,我們就不是頂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國人。
……我們一定要殺了你們,砍掉你們的腦袋,燒死你們。
" 由于雙方存在着這樣的情緒,1856年再次爆發戰争就毫不奇怪了。
這次戰争的起因是中國官員關押了一艘懸挂英國國旗的中國船隻上的中國水手。
當北京政一府拒絕釋放這些水手時,英國人轟炸了廣東。
法國人以一位法國牧師被殺為借口,也加入了這次戰争。
英國人的行動因印度爆發兵變而推遲了一段時間。
但是,當援兵一到,英法聯軍如同第一次鴉片戰争時一樣不可抗拒。
1858年6月,中國人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但他們拒絕執行條款,拖延正式批準的時間。
英法聯軍再次發動進攻,1860年占領了首都,迫使中國簽訂了《北京條約》。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又開放了沿海和内地的幾個通商口岸,再次明确并擴大了治外法權,允許在北京設立外國公使館和在全國各地建立基督教傳教一團一。
人們應該回想起,也正是在這時,俄國人趁中國危難之際,通過外交手段獲得了阿穆爾河流域和太平洋沿岸的大片領土。
(見第十三章第三節) 中國遭受的第三次失敗是最為恥辱的,因為這次是敗在鄰近小一柄一日本的手下。
在本章的後半部分我們将看到,日本人和中國人一大不相同,他們已有能力使西方技術适應他們的需要,有能力建立一支有效的軍事力量。
在達到其他東方國家當時所不能達到的水平之後,日本這時便迫使朝鮮接受一些内容不十分明确的要求。
傳統上,朝鮮人承認中國的宗主權,但他們還定期向日本納貢。
因此,1894年,當朝鮮為鎮壓起義請求援助、中國為此向那裡派遣一支小部隊時,日本人的一支海軍分遣隊也登陸了。
兩支軍隊發生沖突,1894年8月,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中國軍隊又輕易地被擊潰了,1895年4月,北京不得不接受了《馬關條約》。
條約的條款要求中國賠款,承認朝鮮獨立,割讓台灣島、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并再開放四丁通商口岸。
歐洲某些強國對在中國出現一個新的租界競争對手極為不滿。
因此,俄國、法國和德國聯合提出将戰略要地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的要求,日本勉強地接受了這一要求。
日本人的戰争給中國的傲慢和自滿以毀滅一性一的打擊。
這個大帝國在受輕視的、配備以現代戰争武器的鄰國面前顯得十分無能。
而且,早幾年,歐洲列強趁中國衰弱之際,吞并了傳統上承認北京宗主權的邊遠地區。
俄國侵占了阿穆爾河流域、沿海各省,一時還占領了中亞伊犁河地區。
法國和英國分别占領了印度支那和緬甸,日本在朝鮮戰勝中國、确立了自己的優勢,接着又于1910年完全吞并了這個國家。
除獲得這些領土外,西方國家還将中國本身劃分成若幹勢力範圍;在這些勢力範圍内,列強的政治和經濟最高權力得到承認。
這樣,雲南和印度支那邊境地區變成了法國的勢力範圍,廣東、長江流域和兩者之間的廣大地區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滿洲、山東和福建分别成為俄國、德國和日本的勢力範圍。
中國19世紀末的狀況同
費正清 遠東是歐亞大一陸上最後受到歐洲擴張影響的主要地區。
中國和日本之所以在俄國、近東和印度之後才受到這一影響,是由于各種因素。
首要的也是最明顯的事實是,遠東明确地說是歐亞大一陸上距歐洲最遠的部分。
中國和日本并不象俄國和奧斯曼帝國那樣與歐洲相鄰;它們較之印度在更東和更北面。
或許遠東這兩個國家政治上的一團一結比地理上的孤立更為重要。
歐洲入侵者不能在中國和日本實施分而治之的政策,而這一政策在印度卻非常有效。
在中國和日本,沒有可唆使其反對北京和東京中央政一府的獨立的地方統治者。
而且,由于這兩個政一府推行強硬的閉關自守政策,這裡也沒有潛在的第五縱隊可讓歐洲人利用。
日本大批基督教皈依者在17世紀中已被無情地消滅,中日兩國與外部世界的貿易也被硬一性一削減,從而阻止了中、日國内同印度一樣的人數頗多的商人階級的發展,因為中國和日本商人同外國公司的聯系多于同本國政一府的聯系。
因此,遠東這兩個國家能将它們同歐洲的聯系限制在嚴格監督下的、僅僅是斷斷續續的貿易之中。
但到19世紀中葉,這一形勢發生了突然而劇烈的變化。
首先是中國,然後是日本,被迫敞開國門,接受西萬的商人、傳教士、領事和炮艦。
這沖擊并不象在印度那樣勢不可擋;在印度,一個被征服的民族幾乎沒有機會對外國文化中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挑挑揀揀。
但是,這兩個遠東國家都受到了根本的影響,不過是以完全本同的方式。
日本能采納和利用西方強國的原則,并将它們用于自衛及後來的勢力擴張。
相形之下,中國卻不能以已改變的西方方式重新組織自己。
另一方面,中國太大,太具凝聚力,不可能象印度和東南亞國家那樣被徹底征服。
這樣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甚至在此之後的數十年中,中國仍處在動蕩不定的狀态之中。
一、中國的開放 4000多年中,中國人在歐亞大一陸的最東端發展起一個獨特、自治的社會。
這一社會同亞洲其他社會一樣,以農業而不是商業為基礎,由地主和官僚而不是商人和政治家統治。
正是這一明顯地自給自足、自滿自足的社會認為世界上其他社會都是低下的、從屬的社會。
1514年,當葡萄牙人出現在東南海岸附近的海面上時,中國人首次開始了同西方的直接交往。
繼葡萄牙人之後是荷蘭人和英國人,他們也是由海路到達中國;而在北面出現了俄羅斯人,他們最從陸路到達阿穆爾河流域的。
中國人堅決避免同所有這些人侵者親近(見第四章第四節)。
他們将貿易關系限制在少數幾個港口,拒絕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系。
事實上,中國人對外部世界毫無興趣。
這表現在他們對歐洲和歐洲人一無所知方面。
他們幾乎不知道歐洲的位置,而且也很少問津。
關于歐洲的各個民族,他們完全混淆不清,隻是籠統地将他們稱為"長鼻子蠻族"。
他們認為不需要任何歐洲産品;這一點,乾隆皇帝在1793年給喬治三世的著名的信中曾煞費苦心地加以闡明(見第九章第三節所引)。
由于中國人閉關自守、驕傲自滿,三次災難一性一的戰争使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國的戰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戰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戰争。
在這些戰争中所遭到的恥辱一性一失敗,迫使中國人打開大門,結束他們對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評價自己的傳統文明。
其結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連鎖反應;它産生了一個新中國,産生了至今震撼着遠東和全球的影響。
英國之所以能率先打開中國的大門,是因為它在印度擁有強大的基地,并控制着諸海洋。
英國強行挑一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國設在經商道路上的無數障礙。
不應忘記,英國人到19世紀中葉幾乎已開始相信有一種在世界各地經商的神聖權力,并認為一些政一府禁止自己的國家自一由貿易是不合自然規律、應受譴責的。
促使中、英兩國交戰的直接問題是鴉片貿易。
17世紀,歐洲水手将吸鴉片的惡習傳入中國,這一惡習便從各港口迅速蔓延開來。
中國人對鴉片的需求解決了英國支付中國産品的貨款問題。
在此之前,英國人一向不得不主要支付黃金和白銀,因為中國人對西方的商品很少感興趣。
但現在,鴉片市場完全改變了貿易差額,而對英國人有利。
北京政一府曾于1729年和1799年頒布法令,禁止鴉片進口。
但這一貿易非常有利可圖,以緻中國官員接受賄賂,允許走私。
到1833年時,這一罪惡的貿易已達年值1500萬美元。
當中國人試圖強行禁止鴉片交易時,便爆發了第一次中英戰争,即通常所稱的鴉片戰争。
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事實證明他是一個堅定正直的人。
林則徐查封了2萬箱價值600萬美元的鴉片,并當衆予以銷毀。
這一舉動引起的糾紛導緻了中國戰船與英國戰艦的沖突21839年11月,戰争爆發了。
以後的戰争過程清楚地表明了中國人的毫無希望的軍事劣勢。
英國人僅以一支分艦隊和數千人便能随意占領一個又一個港口。
中國人英勇作戰,他們的守衛隊常常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但是,英中兩國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茲特克人之間的力量差距還要大得多。
16至17世紀,歐洲的軍艦和大炮已得到巨大發展,而中國人的軍事技術仍停留在比阿茲特克人的技術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
1842年,北京政一府宣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條約》,這是後來蠶食中國大部分主權的長長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的第一個。
按照《南京條約》,中國将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并開放五個對外通商口岸——廣州、福州、甯波、廈門和上海。
英國領事可以居留于這些港口,英國商人也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經商。
中國還同意實行一種按照價值的5%固定下來的統一關稅,若要變動這一關稅,須經雙方同意。
這一條款剝奪了中國的關稅自治權,因而控制了中國的國家歲入。
此外,第二年締結了一個補充條約,承認英國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權;條約還包括一項最惠國條款,保證英國人享有中國在将來準予其他國家享受的任何附加特權。
當時,可能雙方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條款最終将導緻一種複雜局面:外國居住區和租界遍及全國各地,它們全都成為外國政一府管轄下的外國城市。
《南京條約》并未結束中國人和歐洲人之間的摩一擦。
歐洲人感到很失望,因為通商口岸的開放并沒有帶來他們所期望的那麼大的貿易擴張。
他們認為,補救的辦法是獲得更多的租界。
曼徹斯特商會聲稱:"我們同中國的貿易直到買賣權擴展到我們現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另一方面,中國人卻認為,這些條約承認的特權太多,因此經常不履行條約所規定的義務。
此外,當時歐洲商人和許多聲名狼藉的冒險家成群結隊地來到通商口岸,這在中國人中激起了強烈的排外情緒。
1841年,廣東地區張貼了一張布告,以強有力的措詞表達了這種感情。
在向"難以對付的野蠻的狗和羊"提出抗議之後,布告反問道:"盡避你們已侵入我們的内河……,但你們有什麼本領?……除你們的船是堅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強大的以外,你們還有什麼其他本領嗎?"然後,布告威脅外國人說,假如他們繼續留在中國,結果将是最為可怕的。
"如果我們不徹底消滅你們這些豬、狗的話,我們就不是頂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國人。
……我們一定要殺了你們,砍掉你們的腦袋,燒死你們。
" 由于雙方存在着這樣的情緒,1856年再次爆發戰争就毫不奇怪了。
這次戰争的起因是中國官員關押了一艘懸挂英國國旗的中國船隻上的中國水手。
當北京政一府拒絕釋放這些水手時,英國人轟炸了廣東。
法國人以一位法國牧師被殺為借口,也加入了這次戰争。
英國人的行動因印度爆發兵變而推遲了一段時間。
但是,當援兵一到,英法聯軍如同第一次鴉片戰争時一樣不可抗拒。
1858年6月,中國人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但他們拒絕執行條款,拖延正式批準的時間。
英法聯軍再次發動進攻,1860年占領了首都,迫使中國簽訂了《北京條約》。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又開放了沿海和内地的幾個通商口岸,再次明确并擴大了治外法權,允許在北京設立外國公使館和在全國各地建立基督教傳教一團一。
人們應該回想起,也正是在這時,俄國人趁中國危難之際,通過外交手段獲得了阿穆爾河流域和太平洋沿岸的大片領土。
(見第十三章第三節) 中國遭受的第三次失敗是最為恥辱的,因為這次是敗在鄰近小一柄一日本的手下。
在本章的後半部分我們将看到,日本人和中國人一大不相同,他們已有能力使西方技術适應他們的需要,有能力建立一支有效的軍事力量。
在達到其他東方國家當時所不能達到的水平之後,日本這時便迫使朝鮮接受一些内容不十分明确的要求。
傳統上,朝鮮人承認中國的宗主權,但他們還定期向日本納貢。
因此,1894年,當朝鮮為鎮壓起義請求援助、中國為此向那裡派遣一支小部隊時,日本人的一支海軍分遣隊也登陸了。
兩支軍隊發生沖突,1894年8月,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中國軍隊又輕易地被擊潰了,1895年4月,北京不得不接受了《馬關條約》。
條約的條款要求中國賠款,承認朝鮮獨立,割讓台灣島、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并再開放四丁通商口岸。
歐洲某些強國對在中國出現一個新的租界競争對手極為不滿。
因此,俄國、法國和德國聯合提出将戰略要地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的要求,日本勉強地接受了這一要求。
日本人的戰争給中國的傲慢和自滿以毀滅一性一的打擊。
這個大帝國在受輕視的、配備以現代戰争武器的鄰國面前顯得十分無能。
而且,早幾年,歐洲列強趁中國衰弱之際,吞并了傳統上承認北京宗主權的邊遠地區。
俄國侵占了阿穆爾河流域、沿海各省,一時還占領了中亞伊犁河地區。
法國和英國分别占領了印度支那和緬甸,日本在朝鮮戰勝中國、确立了自己的優勢,接着又于1910年完全吞并了這個國家。
除獲得這些領土外,西方國家還将中國本身劃分成若幹勢力範圍;在這些勢力範圍内,列強的政治和經濟最高權力得到承認。
這樣,雲南和印度支那邊境地區變成了法國的勢力範圍,廣東、長江流域和兩者之間的廣大地區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滿洲、山東和福建分别成為俄國、德國和日本的勢力範圍。
中國19世紀末的狀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