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式傳

關燈


     “三國魏初博士清河人張揖著有《埤倉》、《廣雅》、《古今字诂》等書,研尋《埤雅》、《廣雅》,綴遺拾漏,增加事類,或許對于文字學也有所裨益。

    然而他的《字诂》同許慎的《說文解字》相比,則古今書法的法式和功用,有得也有失。

    陳留人邯鄲淳也是張揖同時代人,博學有才,尤其擅長《埤倉》、《廣雅》,許慎所訓釋的文字含意,八體六書都精心研究,熟習其規律,比張揖更為有名,在宮中教授諸皇子的書法。

    又在漢碑之西樹立《三字石經》,其文字華麗鮮明,古文、篆、隸三種字體又得以發揚光大。

    用《說文解字》來加以校對,篆書、隸書大體相同,而古字則略有差異。

    又有京兆人韋誕、河東人衛觊二家,并稱擅長篆書。

    當時的台觀上的榜題、寶器上的銘文,全都是韋誕所寫,流傳于子孫,世人稱其精妙。

     “晉代義陽王典祠令任城人呂忱向皇帝呈上《字林》六卷,尋味其情狀,是附托許慎的《說文》,考察古代經籍中的章節句讀,訂正辨析古籍中的奇惑之字,文字得正隸之妙而又不離篆書之意。

    呂忱之弟呂靜另外仿效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中的方法,撰《韻集》五卷,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而文字同其兄呂忱相去甚遠,讀音也時有不同。

     “皇魏承接百王之後,延續五運之緒,時代更替,文字改變,篆體多有謬錯,隸體逐漸失真。

    學習者粗俗鄙陋,再加上故弄玄虛,喜好言談論辯的人,又往往按照他的意思來解說,炫惑于一時,實在難以糾正。

    所以有傳言說,以衆非,非行正。

    這個說法實在是符合這種情況。

    有人說追來就是歸,巧言就是辯,小兔就是需免,神蟲就是蠶,像這樣的情況非常多,都不符合孔子的古文、史籀的大篆、許慎的《說文》、《石經》三字之體。

    凡是涉及到古代的文字,莫不令人感到惆怅。

    唉!文字是六藝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憑借它而流傳至今,今人憑借它而知道古昔,所以說‘本立而道生’。

    孔子說過:‘必也正名乎。

    ’又說:‘述而不作。

    ’《尚書》上說:‘予欲觀古人之象。

    ’都是說的遵循和研究古代曆史而不敢穿鑿附會的意思。

     “我的六世祖江瓊也居陳留,仕晉之初,與他的堂兄江應元一同受學于衛觊,古篆之法,《倉》、《雅》、《方言》、《說文》的字式,當時都兼收并蓄。

    六世祖官至太子洗馬,任馮翊郡太守,适逢洛陽之亂,退避到黃河之西居住,幾代人傳授學習,這個專業才不至于失傳。

    世祖太延年間,我朝皇威遍及西部地區,沮渠牧犍歸附朝廷,我的祖父江文威扶杖回國,向朝廷奉獻五代人傳下來的文字,古篆八體的書法,當時承蒙皇帝的嘉獎征用,得以進職于士大夫之列,在文職官府任職,家中也被稱為世業。

    傳到我這一代,我昏昧無知,學識淺薄,雖受到家風的浸染,但有愧于沒有顯著成績,然而我逢到了好的時世,皇上加于我的恩遇出于我意料之外,常常蒙受恩澤,承受恩惠,進出文閣,參預史官,題篆宮禁,被視為極有才能的人。

    我既然對朝廷谒誠盡力,欲罷不能,所以敢于憑借家傳六代的聲名,尊奉祖輩的遺訓,私下仰慕古人所走的路線,希望踏上儒家的道路,請求撰集古來的文字,以許慎的《說文》為主,摘取孔子《尚書》、《五經》的音注,以及《籀篇》、《爾雅》、《三倉》、《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廣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義者,都按照類别依次編聯,文字不重複,集合為一部。

    其中古籀、奇惑、俗隸各體,都把它排列在篆體之下,各有區别。

    解釋假借的意義,都随文意而解;讀音有不同的,也都逐字注音。

    其中有無法知道的就付之阙如。

    倘若蒙皇上恩準,希望能讓我縱覽諸子百家的著述,涉獵所有文字的領域,掌管宮廷中的藏書。

    所需要的書籍,請求陛下下令如數供給;并派給曾經研習文字的學士五人,幫助我披覽衆書;派給書生五人,讓他們專門從事抄寫。

    侍中、黃門、國子祭酒等有關部門一個月進行一次監察,評議深奧疑難的問題,以期不至于産生纰漏謬誤。

    至于所撰之書的名目,謹聽聖上明旨。

    ” 皇帝于是下達诏令說:“可以按照所奏請的事項去辦,并令其就任太常之職,望其兼教八書史。

    其所有需求,依照請奏予以滿足。

    書名等到書成之後再定。

    ” 江式于是撰集字書,書名叫《古今文字》,共四十卷,大體依照許慎《說文》為本,上篆下隸。

    江式又升任宣威将軍、符玺郎之職,不久又授輕車将軍。

    正光年間(522),授予骁騎将軍、兼著作佐郎,正史中字。

    正光四年(523)去世,追贈右将軍、巴州刺史。

    他所撰之書終究未能完成。

     江式的侄兒征虜将軍江順和,也擅長篆書。

    在太和年間,兖州人沈法會長于隸書,世宗尚在東宮,皇帝令沈法會為侍書。

    以後,他的隸書墨迹有許多流傳在民間,但不如崔浩書法之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