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式傳
關燈
小
中
大
江式,字法安,陳留濟陽人。
他的六世祖江瓊,字孟琚,晉朝馮翊太守,擅長蟲篆、訓诂。
永嘉年間大亂,江瓊棄官投奔涼州刺史張軌,從此子孫就定居在涼州,書法、訓诂作為家業世代相傳。
江式的祖父江強,字文威,太延五年(439),涼州平定之後,一家遷往代京。
江強向朝廷進獻書法三十餘種,各有體例,又獻經史諸子千餘卷,因此而被授予中書博士之職。
死後,追贈敦煌太守。
江式的父親江紹興,由高允上奏授予秘書郎,掌管編修國史達二十餘年,由于他恭謹樸實,受到世人稱贊。
後死于趙州太守的任上。
江式幼年時就專心緻志于家傳學業。
幾年之内經常夢見有兩個人對他進行教導傳授,醒來之後,全都記在心裡。
起初被授予司徒長兼行參軍、檢校禦史等職,不久升為殄寇将軍、符節令。
因為寫文昭太後的尊号谥冊,特升為奉朝請,仍任符節令。
江式尤其擅長于篆體,京都洛陽宮殿中所有門上的闆題,都是江式書寫的。
延昌三年(514)三月,江式向皇帝上表說: “我聽說庖羲氏起而将八卦排列在圖畫中,軒轅氏興而用龜策記其文。
古代史官倉颉臂看八卦的符号,觀察鳥獸的形狀,另外創造了文字,用以代替結繩記事,用文字來記載事情。
朝廷加以推行,百官就用來陳述事物;典籍中加以記載,各種整理就清楚明白。
到了夏商周三代,字體就頗有不同,即使依照種類加以規範,也不能全都同倉颉創立的文字相異。
所以,《周禮》規定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由執掌教育的官員教給他們六書: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諧聲,四是會意,五是轉注,六是假借。
都是倉颉傳下的方法。
到了周宣王太史史籀撰寫大篆十五篇,與古代文字有的相同有的相異,當時人們稱之為‘籀書’。
到了孔子整理修定《六經》,左丘明闡述《春秋》,都是用古文字,其中的意思人們都可以領會并陳說。
“後來戰國時七國的法度各不相同,文字也極不相同,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請秦皇廢除不符合秦國的文字。
李斯撰寫了《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寫了《爰曆篇》,太史令胡母敬寫了《博學篇》,都采用史籀的大篆,有的稍加簡省和改變,這就是小篆。
于是秦皇焚燒經書,廢除舊典,認為篆體過于繁雜,因而趨向于文字簡約,就開始采用隸書。
古文字到此時便停止使用了。
隸書,是秦始皇令下杜人程邈按照小篆所創造的,因為程邈是一個被罰勞役的奴隸,所以稱作隸書。
所以秦代有八體: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書,四是蟲書,五是摹印,六是署書,七是殳書,八是隸書。
“漢朝時,興尉律學,又以籀書教人,也習八體,經過考試合格的人,任為尚書史。
官吏和百姓上書,檢查他的文字,如果書寫不合格,就要受到檢舉。
又有草書,不知是誰人創始,考察它的書寫形狀,雖然沒有多大的道理,但也是一時的變通。
漢宣帝時,召集精通《倉颉篇》的人,獨有張敞能任。
涼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也能解說。
漢平帝時,召集爰禮等一百多人在未央宮講說文字,任爰禮為小學元士。
黃門侍郎揚雄采集這些資料編寫成字書《訓纂篇》。
到了王莽改國号為新,竊居皇帝之位,自認為順應天命而制定制度,命大司空甄豐負責校訂文字工作,對古文字很作了些改定。
當時有六體書:一是古文,是孔子壁中書上的字體;二是奇字,即古文字的異體字;三是篆書,就是小篆;四是佐書,就是秦代的隸書;五是摹印,用于刻制印玺的;六是鳥蟲,用來書寫傳達命令的幡信的。
所謂壁中書,就是漢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而得到的古文《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又有北平侯張倉所獻的古籍《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子的相似,也就是前代的古文。
“後漢郎中扶風人曹喜号稱擅長篆書,其書法與李斯略有不同,但甚為精巧,從此後學都仿效他的書法。
皇帝又令侍中賈逵研究整理古文字。
方法技藝各不相同,傳授某一個方面,如果有能夠對國家有用的,全部都收集起來。
賈逵就是汝南人許慎的古文字學宗師。
後來許慎嗟歎世人的喜好新奇,感歎儒士們的穿鑿附會,惋惜文章的遭到敗壞,痛惜文字的受到非議,任意作奇異的解釋,以至造成很大的混亂,因此而撰寫了《說文解字》十五篇,起一終亥,所收文字都按一定部屬分列,内容包括六藝群書的詞義訓釋,以及評釋諸子百家的文字解釋,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世間人事,沒有一樣不詳細記載的,可以說是分門别類,博雜而又不散亂,文采與内容配合适當,最适合人們細讀研究。
左中郎将陳留人蔡邕兼采李斯、曹喜的書法成為古今雜體,皇帝诏令在太學門外立石碑,刊載《五經》,用楷書的方法書寫,大多是蔡邕手寫的。
後來設鴻都署,具有書畫特殊才能的人無不雲集于此,當時各地進獻篆書的沒有人能超過蔡邕
他的六世祖江瓊,字孟琚,晉朝馮翊太守,擅長蟲篆、訓诂。
永嘉年間大亂,江瓊棄官投奔涼州刺史張軌,從此子孫就定居在涼州,書法、訓诂作為家業世代相傳。
江式的祖父江強,字文威,太延五年(439),涼州平定之後,一家遷往代京。
江強向朝廷進獻書法三十餘種,各有體例,又獻經史諸子千餘卷,因此而被授予中書博士之職。
死後,追贈敦煌太守。
江式的父親江紹興,由高允上奏授予秘書郎,掌管編修國史達二十餘年,由于他恭謹樸實,受到世人稱贊。
後死于趙州太守的任上。
江式幼年時就專心緻志于家傳學業。
幾年之内經常夢見有兩個人對他進行教導傳授,醒來之後,全都記在心裡。
起初被授予司徒長兼行參軍、檢校禦史等職,不久升為殄寇将軍、符節令。
因為寫文昭太後的尊号谥冊,特升為奉朝請,仍任符節令。
江式尤其擅長于篆體,京都洛陽宮殿中所有門上的闆題,都是江式書寫的。
延昌三年(514)三月,江式向皇帝上表說: “我聽說庖羲氏起而将八卦排列在圖畫中,軒轅氏興而用龜策記其文。
古代史官倉颉臂看八卦的符号,觀察鳥獸的形狀,另外創造了文字,用以代替結繩記事,用文字來記載事情。
朝廷加以推行,百官就用來陳述事物;典籍中加以記載,各種整理就清楚明白。
到了夏商周三代,字體就頗有不同,即使依照種類加以規範,也不能全都同倉颉創立的文字相異。
所以,《周禮》規定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由執掌教育的官員教給他們六書: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諧聲,四是會意,五是轉注,六是假借。
都是倉颉傳下的方法。
到了周宣王太史史籀撰寫大篆十五篇,與古代文字有的相同有的相異,當時人們稱之為‘籀書’。
到了孔子整理修定《六經》,左丘明闡述《春秋》,都是用古文字,其中的意思人們都可以領會并陳說。
“後來戰國時七國的法度各不相同,文字也極不相同,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請秦皇廢除不符合秦國的文字。
李斯撰寫了《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寫了《爰曆篇》,太史令胡母敬寫了《博學篇》,都采用史籀的大篆,有的稍加簡省和改變,這就是小篆。
于是秦皇焚燒經書,廢除舊典,認為篆體過于繁雜,因而趨向于文字簡約,就開始采用隸書。
古文字到此時便停止使用了。
隸書,是秦始皇令下杜人程邈按照小篆所創造的,因為程邈是一個被罰勞役的奴隸,所以稱作隸書。
所以秦代有八體:一是大篆,二是小篆,三是刻符書,四是蟲書,五是摹印,六是署書,七是殳書,八是隸書。
“漢朝時,興尉律學,又以籀書教人,也習八體,經過考試合格的人,任為尚書史。
官吏和百姓上書,檢查他的文字,如果書寫不合格,就要受到檢舉。
又有草書,不知是誰人創始,考察它的書寫形狀,雖然沒有多大的道理,但也是一時的變通。
漢宣帝時,召集精通《倉颉篇》的人,獨有張敞能任。
涼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也能解說。
漢平帝時,召集爰禮等一百多人在未央宮講說文字,任爰禮為小學元士。
黃門侍郎揚雄采集這些資料編寫成字書《訓纂篇》。
到了王莽改國号為新,竊居皇帝之位,自認為順應天命而制定制度,命大司空甄豐負責校訂文字工作,對古文字很作了些改定。
當時有六體書:一是古文,是孔子壁中書上的字體;二是奇字,即古文字的異體字;三是篆書,就是小篆;四是佐書,就是秦代的隸書;五是摹印,用于刻制印玺的;六是鳥蟲,用來書寫傳達命令的幡信的。
所謂壁中書,就是漢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而得到的古文《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又有北平侯張倉所獻的古籍《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子的相似,也就是前代的古文。
“後漢郎中扶風人曹喜号稱擅長篆書,其書法與李斯略有不同,但甚為精巧,從此後學都仿效他的書法。
皇帝又令侍中賈逵研究整理古文字。
方法技藝各不相同,傳授某一個方面,如果有能夠對國家有用的,全部都收集起來。
賈逵就是汝南人許慎的古文字學宗師。
後來許慎嗟歎世人的喜好新奇,感歎儒士們的穿鑿附會,惋惜文章的遭到敗壞,痛惜文字的受到非議,任意作奇異的解釋,以至造成很大的混亂,因此而撰寫了《說文解字》十五篇,起一終亥,所收文字都按一定部屬分列,内容包括六藝群書的詞義訓釋,以及評釋諸子百家的文字解釋,天地、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珍異、王制禮儀、世間人事,沒有一樣不詳細記載的,可以說是分門别類,博雜而又不散亂,文采與内容配合适當,最适合人們細讀研究。
左中郎将陳留人蔡邕兼采李斯、曹喜的書法成為古今雜體,皇帝诏令在太學門外立石碑,刊載《五經》,用楷書的方法書寫,大多是蔡邕手寫的。
後來設鴻都署,具有書畫特殊才能的人無不雲集于此,當時各地進獻篆書的沒有人能超過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