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兔皮販子
關燈
小
中
大
雨下到這個程度,并且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已經不能稱之為雨了。
風似乎也帶着惡意,吹得人裡外透涼。
幾個小時前,尼奧爾車站不怎麼擋風遮雨被這個冬天折磨得沒了一點生氣,但仍然苟延殘喘,勉強運營,非叫人看看它是怎麼掙紮的。
麥格雷想到已在天敵口中的獵物,掙紮到最後一口氣。
不管如何躲避遮擋亦無濟于事。
雨水從天上傾瀉而下,從屋檐邊槽順勢而下,連成一串,在每幢房子的大門前彙聚,沿着人行道,湧進地下,發出激流傾瀉的回音。
在室外的人身上沒有一處是幹的,臉上,脖子裡面,鞋子裡面,衣服口袋裡,全身上下到處都是水。
需要經常出門的人,都來不及把衣服烘幹。
兩人迎着風前行,沉默不語。
更确切地說,是無法開口。
他們本能地前傾上半身。
法官的舊雨衣的下擺,被風吹得就像在空中迎風展揚的旗幟。
麥格雷的外套在沉風積雨之下,重得讓麥格雷難以承受。
才幾步路的工夫,警長煙鬥裡的煙草就滋的一聲,被雨水澆滅了。
左右兩邊,還有些窗戶亮着燈,但不多。
他們走過了橋,從郵政咖啡館的玻璃窗前經過,感覺到大家透過窗戶注視着他們。
咖啡館的門是開着的,他們剛走過門口,就聽見後面傳來腳步聲和說話聲。
兇案就發生在離咖啡館不遠的地方。
在豐特納,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稱得上遠,最大的無用功就是把車從車庫裡挪出來。
右手邊有一條連接國大道和戰神廣場的小路。
在第三還是第四幢房子前,一群人圍在人行道旁邊。
路燈旁停着一輛急救車,有幾個人提着手電筒。
一個矮個男人從人群中跳出來,是費隆警長。
他差點犯了個極端愚蠢的錯誤:沒先跟沙博彙報情況,反而打算對着麥格雷先開口。
&ldquo我第一時間就給您打電話了,從郵政咖啡館。
我也電話給檢察官了。
&rdquo 一具屍體橫向卧躺在人行道上,一隻手下垂在下水道裡,黑色鞋子和褲腳中間顯露出一截皮膚:死者高畢耶沒有穿襪子。
他的帽子平躺在離他一米距離的地方。
警長将手電筒對準死者臉部。
麥格雷正要和法官同時俯身向前,一記閃光,一下快門。
接着紅毛記者提出要求: &ldquo請準備好,再來一張。
靠近一點,麥格雷先生。
&rdquo 警長不滿地嘟囔着,邊向後退。
屍體旁邊,有兩三個人在觀察他,五六米之外是另一群人,正窸窸窣窣相互交談。
沙博開始詢問,公事公辦的氣勢中帶着對接踵而至的難纏案件的厭惡和不耐煩。
&ldquo誰發現的?&rdquo 費隆指向離屍體最近的人群中的一個身影,回答: &ldquo韋爾努大夫。
&rdquo 這人也是火車上那個男人的家族一員嗎?麥格雷借着路燈,模糊地看出他可要年輕多了。
三十五歲吧?體型高大,長削臉形,輪廓清晰。
那張臉堅定有力,甚至有點緊繃。
他戴着一副眼鏡,鏡片上滴淌着雨水。
沙博跟他握了握手,就是天天都見面,甚至一天見上幾次的人之間那種機械的握法。
醫生低聲道: &ldquo我剛才去拜訪一個朋友,他住在廣場另一頭。
回來的路上,我看見人行道上有什麼東西。
我就往前來。
他那時已經死了。
情況緊急,我趕忙跑到郵政咖啡館,給費隆警長打了電話。
&rdquo 在手電筒光束的照射,一張又一張面孔清晰亮相。
衆人身後光線暈黃的雨絲就像光環一樣籠罩着他們。
&ldquo您也在呢,傑斯埃?&rdquo 輕描淡寫的一記握手。
距離犯罪現場最近的這群人相交甚笃,就像同一個班級裡的學生。
&ldquo我正好在咖啡館。
我們幾個在打橋牌,然後就都過來看看&mdash&mdash&rdquo 法官想到麥格雷。
他在一旁呆着,保持一定距離。
法官介紹道: &ldquo這位是傑斯埃醫生,我的朋友。
這位是麥格雷警長&mdash&mdash&rdquo 傑斯埃分析: &ldquo跟上兩起一樣的手法。
顱骨上方遭受緻命一擊。
兇器這次往左邊偏了一點。
高畢耶是迎面受到襲擊的,他和前兩位死者一樣,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
&rdquo &ldquo他喝醉了?&rdquo &ldquo您隻需往前一點,就能聞到酒氣。
您知道他的,在這個時間點&mdash&mdash&rdquo 麥格雷有一句沒一句地聽着。
隆美勒,就是那個紅發記者,又到屍體旁邊照了一張相,還想把麥格雷引到一邊,再挖點什麼線索出來。
麥格雷有種莫名的惴惴不安。
兇案現場有兩群人,人數少的這一群就在屍體不遠處站着,看得出他們相互熟稔,且屬于同一階級:一位法官,兩位醫生,其餘幾位男士剛才和傑斯埃醫生一起打過橋牌,應該也是當地鄉紳。
另一群人沒全然暴露在燈光下,正在高聲說話。
雖然他們沒有真實意義上的過激行為,但流露出對第一群人的敵對情緒,不時語帶譏諷。
一輛深色巡邏車駛來,緊随着停下,一個男人從車裡下來。
他認出麥格雷時,戛然止住腳步。
&ldquo頭兒!您怎麼在這兒?&rdquo 看來他沒覺得在這裡遇上麥格雷是件多高興的事兒。
這位沙比隆從前在麥格雷手下當警探,幾年前加入了普瓦捷憲兵隊。
&ldquo他們讓您過來的嗎?&rdquo &ldquo我隻是湊巧在此地。
&rdquo &ldquo這就叫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對吧?&rdquo 他這是冷嘲熱諷什麼呢。
&ldquo我剛剛一直開着這破坦克繞着城市巡邏,消息過了這麼久才傳到我這裡。
這次是誰?&rdquo 當地警長費隆過來對他解釋: &ldquo一個叫高畢耶的人,一周繞着豐特納轉一兩次,收兔皮為生。
他也去市轄的屠宰場收購牛皮和羊皮什麼的。
有一輛小推車,還有一匹老馬,住在城外的一個小破房子裡。
他平時清醒時就在橋旁邊釣魚,用的都是最倒人胃口的魚餌,什麼畜生的骨髓啦,雞腸子啦,其他不知道是什麼動物的血塊,諸如此類的&mdash&mdash&rdquo 沙比隆對釣魚有點興趣。
&ldquo那他釣到魚沒有啊?&rdquo &ldquo現在大概隻有他還能釣得到魚吧。
到了晚上,他就一個個酒館喝過去,在每家大概都能喝光一瓶紅的吧。
他一直喝到覺得今天夠了為止。
&rdquo &ldquo他從沒說過什麼瘋言瘋語嗎?&rdquo &ldquo從沒有。
&rdquo &ldquo結婚沒?&rdquo &ldquo一個人和他的那匹馬過日子,還有一群貓。
&rdquo 沙比隆轉向麥格雷: &ldquo您怎麼想,頭兒?&rdquo &ldquo我沒想法。
&rdquo &ldquo一周三起,可夠這麼個小地方受的了。
&rdquo &ldquo我們現在該怎麼辦?&rdquo費隆問法官。
&ldquo我不認為必須等檢察官來。
他不在家嗎?&rdquo &ldquo不在。
他夫人正打電話找他呢。
&rdquo &ldquo我想可以把屍首送進停屍房了。
&rdquo 法官面朝韋爾努大夫。
&ldquo您沒有看見或者聽到别的什麼嗎?&rdquo &ldquo沒有。
我走得很快,手放在口袋裡。
我差點絆到他身上。
&
風似乎也帶着惡意,吹得人裡外透涼。
幾個小時前,尼奧爾車站不怎麼擋風遮雨被這個冬天折磨得沒了一點生氣,但仍然苟延殘喘,勉強運營,非叫人看看它是怎麼掙紮的。
麥格雷想到已在天敵口中的獵物,掙紮到最後一口氣。
不管如何躲避遮擋亦無濟于事。
雨水從天上傾瀉而下,從屋檐邊槽順勢而下,連成一串,在每幢房子的大門前彙聚,沿着人行道,湧進地下,發出激流傾瀉的回音。
在室外的人身上沒有一處是幹的,臉上,脖子裡面,鞋子裡面,衣服口袋裡,全身上下到處都是水。
需要經常出門的人,都來不及把衣服烘幹。
兩人迎着風前行,沉默不語。
更确切地說,是無法開口。
他們本能地前傾上半身。
法官的舊雨衣的下擺,被風吹得就像在空中迎風展揚的旗幟。
麥格雷的外套在沉風積雨之下,重得讓麥格雷難以承受。
才幾步路的工夫,警長煙鬥裡的煙草就滋的一聲,被雨水澆滅了。
左右兩邊,還有些窗戶亮着燈,但不多。
他們走過了橋,從郵政咖啡館的玻璃窗前經過,感覺到大家透過窗戶注視着他們。
咖啡館的門是開着的,他們剛走過門口,就聽見後面傳來腳步聲和說話聲。
兇案就發生在離咖啡館不遠的地方。
在豐特納,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稱得上遠,最大的無用功就是把車從車庫裡挪出來。
右手邊有一條連接國大道和戰神廣場的小路。
在第三還是第四幢房子前,一群人圍在人行道旁邊。
路燈旁停着一輛急救車,有幾個人提着手電筒。
一個矮個男人從人群中跳出來,是費隆警長。
他差點犯了個極端愚蠢的錯誤:沒先跟沙博彙報情況,反而打算對着麥格雷先開口。
&ldquo我第一時間就給您打電話了,從郵政咖啡館。
我也電話給檢察官了。
&rdquo 一具屍體橫向卧躺在人行道上,一隻手下垂在下水道裡,黑色鞋子和褲腳中間顯露出一截皮膚:死者高畢耶沒有穿襪子。
他的帽子平躺在離他一米距離的地方。
警長将手電筒對準死者臉部。
麥格雷正要和法官同時俯身向前,一記閃光,一下快門。
接着紅毛記者提出要求: &ldquo請準備好,再來一張。
靠近一點,麥格雷先生。
&rdquo 警長不滿地嘟囔着,邊向後退。
屍體旁邊,有兩三個人在觀察他,五六米之外是另一群人,正窸窸窣窣相互交談。
沙博開始詢問,公事公辦的氣勢中帶着對接踵而至的難纏案件的厭惡和不耐煩。
&ldquo誰發現的?&rdquo 費隆指向離屍體最近的人群中的一個身影,回答: &ldquo韋爾努大夫。
&rdquo 這人也是火車上那個男人的家族一員嗎?麥格雷借着路燈,模糊地看出他可要年輕多了。
三十五歲吧?體型高大,長削臉形,輪廓清晰。
那張臉堅定有力,甚至有點緊繃。
他戴着一副眼鏡,鏡片上滴淌着雨水。
沙博跟他握了握手,就是天天都見面,甚至一天見上幾次的人之間那種機械的握法。
醫生低聲道: &ldquo我剛才去拜訪一個朋友,他住在廣場另一頭。
回來的路上,我看見人行道上有什麼東西。
我就往前來。
他那時已經死了。
情況緊急,我趕忙跑到郵政咖啡館,給費隆警長打了電話。
&rdquo 在手電筒光束的照射,一張又一張面孔清晰亮相。
衆人身後光線暈黃的雨絲就像光環一樣籠罩着他們。
&ldquo您也在呢,傑斯埃?&rdquo 輕描淡寫的一記握手。
距離犯罪現場最近的這群人相交甚笃,就像同一個班級裡的學生。
&ldquo我正好在咖啡館。
我們幾個在打橋牌,然後就都過來看看&mdash&mdash&rdquo 法官想到麥格雷。
他在一旁呆着,保持一定距離。
法官介紹道: &ldquo這位是傑斯埃醫生,我的朋友。
這位是麥格雷警長&mdash&mdash&rdquo 傑斯埃分析: &ldquo跟上兩起一樣的手法。
顱骨上方遭受緻命一擊。
兇器這次往左邊偏了一點。
高畢耶是迎面受到襲擊的,他和前兩位死者一樣,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
&rdquo &ldquo他喝醉了?&rdquo &ldquo您隻需往前一點,就能聞到酒氣。
您知道他的,在這個時間點&mdash&mdash&rdquo 麥格雷有一句沒一句地聽着。
隆美勒,就是那個紅發記者,又到屍體旁邊照了一張相,還想把麥格雷引到一邊,再挖點什麼線索出來。
麥格雷有種莫名的惴惴不安。
兇案現場有兩群人,人數少的這一群就在屍體不遠處站着,看得出他們相互熟稔,且屬于同一階級:一位法官,兩位醫生,其餘幾位男士剛才和傑斯埃醫生一起打過橋牌,應該也是當地鄉紳。
另一群人沒全然暴露在燈光下,正在高聲說話。
雖然他們沒有真實意義上的過激行為,但流露出對第一群人的敵對情緒,不時語帶譏諷。
一輛深色巡邏車駛來,緊随着停下,一個男人從車裡下來。
他認出麥格雷時,戛然止住腳步。
&ldquo頭兒!您怎麼在這兒?&rdquo 看來他沒覺得在這裡遇上麥格雷是件多高興的事兒。
這位沙比隆從前在麥格雷手下當警探,幾年前加入了普瓦捷憲兵隊。
&ldquo他們讓您過來的嗎?&rdquo &ldquo我隻是湊巧在此地。
&rdquo &ldquo這就叫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對吧?&rdquo 他這是冷嘲熱諷什麼呢。
&ldquo我剛剛一直開着這破坦克繞着城市巡邏,消息過了這麼久才傳到我這裡。
這次是誰?&rdquo 當地警長費隆過來對他解釋: &ldquo一個叫高畢耶的人,一周繞着豐特納轉一兩次,收兔皮為生。
他也去市轄的屠宰場收購牛皮和羊皮什麼的。
有一輛小推車,還有一匹老馬,住在城外的一個小破房子裡。
他平時清醒時就在橋旁邊釣魚,用的都是最倒人胃口的魚餌,什麼畜生的骨髓啦,雞腸子啦,其他不知道是什麼動物的血塊,諸如此類的&mdash&mdash&rdquo 沙比隆對釣魚有點興趣。
&ldquo那他釣到魚沒有啊?&rdquo &ldquo現在大概隻有他還能釣得到魚吧。
到了晚上,他就一個個酒館喝過去,在每家大概都能喝光一瓶紅的吧。
他一直喝到覺得今天夠了為止。
&rdquo &ldquo他從沒說過什麼瘋言瘋語嗎?&rdquo &ldquo從沒有。
&rdquo &ldquo結婚沒?&rdquo &ldquo一個人和他的那匹馬過日子,還有一群貓。
&rdquo 沙比隆轉向麥格雷: &ldquo您怎麼想,頭兒?&rdquo &ldquo我沒想法。
&rdquo &ldquo一周三起,可夠這麼個小地方受的了。
&rdquo &ldquo我們現在該怎麼辦?&rdquo費隆問法官。
&ldquo我不認為必須等檢察官來。
他不在家嗎?&rdquo &ldquo不在。
他夫人正打電話找他呢。
&rdquo &ldquo我想可以把屍首送進停屍房了。
&rdquo 法官面朝韋爾努大夫。
&ldquo您沒有看見或者聽到别的什麼嗎?&rdquo &ldquo沒有。
我走得很快,手放在口袋裡。
我差點絆到他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