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的英風
關燈
小
中
大
很不到位,因為毋丘儉等不及了。
先提兵舉事再“傳檄各郡,令各起兵相助”這樣很容易造成自己首先暴露給強大的對手,并可以供對手有針對性地根據自己做對症的戰略布置!毫無對敵人的牽制效果可言;第三,外交手段幾乎沒有。
淮南是東吳入魏的一塊要塞,毋丘儉沒有搶到東吳這塊不鹹不淡但對自己卻關乎根基的棋子。
也許毋丘儉單純地認為吳魏是敵對勢力不會為難自己,這是很幼稚的。
在那個時代沒有什麼比地盤更具誘惑力了。
果然,不結好東吳成了導緻毋丘儉首尾難顧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想而知,毋丘儉六萬人,文欽兩萬人,這種集結了足足八萬人的起兵,從意念的産生到全部被平息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這種顯現簡直實在開戰争的玩笑。
拙劣的用兵和簡陋的布置葬送了毋丘儉那點所謂的忠義…… 在這種情況下,毋丘儉先輸了一子。
南頓之地被司馬師搶先占領,毋丘儉面對着易守難攻擊的城池和嚴密布置的敵軍根本難于下嘴。
在一籌莫展之際,東吳又派孫峻渡江襲擊壽春,這時候毋丘儉才如夢方醒。
又武裝遊行般地把兵馬撤退回項城。
這樣對自己的兵力不但是一種耗損,更重要的是嚴重挫傷了銳氣!而且自己撤兵對方必定來掩殺,在勢氣的此消彼長中,毋丘儉已經敗了…… 果然,司馬師轉守為攻兵分三路攻打項城,樂嘉,壽春。
而毋丘儉方寸盡失,手裡有足足六萬之衆,竟然沒有作出什麼好的決策。
還是文欽主動請纓,與兒子文鴦要了五千兵去守樂嘉城.按照當時的兵力對比,文欽所帶的兵力五千,樂嘉城裡的兵力不會超過一千.加在一起不到六千是絕對可能的.司馬師和鄧艾的兵力估計至少兩萬,文欽是略占下風的.但是放在當時攻守的地理形式來看,文欽又是有着優勢.同樣是攻守,郝昭在陳倉這個不起眼的小城用三千兵讓十萬蜀軍占不到半點便宜.所以對于文欽來說,守住樂嘉城應該不是很難的這個時候文鴦提出了一個冒險的建議---和父親平分帶來的五千兵馬,各從城南城北出發,于兩肋攻擊司馬師,其實這個做法很精明.一來是當時司馬師安營未穩二來,鄧艾援軍一到,攻守雙方的形式又會有新的變化,夜長夢多是常有的事三來以文欽所帶來的兵力是有條件完成這種戰術的.于是三更,兩人各行其路分頭夾攻司馬師的大營.文鴦是屬于打仗不惜命的一類将官,鞭槍合力,大開殺戒.用兩千五百兵在萬餘敵軍中來往沖突不是件很惬意的事.而且,較之甘甯百騎劫魏營,文鴦的這次行動有很大的不同:1.甘甯所率領的是騎兵,機動力上占有明顯的優勢,便于偷襲和撤退,而文鴦的所部不能與之相比2.甘甯劫寨的目的是要挫對手的銳氣,文鴦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殺得司馬師破膽,能抓住他當然更求之不得.不然他不會在魏軍營中"左突右沖,所到之處人不敢當",造成這種大挫敵人銳氣的時候,還一人"數番沖到中軍"很明顯他的目的就是司馬師了! 在體力上文鴦顯得過于驚人,從三更殺到天明,至少馬不停蹄4,5個小時.但就這點而言,能與之比肩的隻有長坂的趙雲,夜戰張飛和錦馬超了.而且,何況當時文欽迷路,魏軍毫無首尾難顧的牽制,用近乎5:1的比例圍剿文鴦部隊.當然,有魏軍猝不及防的因素在内,但就文鴦的膽氣而言是相當了得了!而且,戰争還遠遠沒有結束,援軍鄧艾于天明已經趕到了樂嘉城邊,與司馬師的軍隊前後夾攻正在陣中拼死搏殺的文鴦..而文鴦在天黑殺到天明。
體力大大耗損的情況下竟然和鄧艾單挑了四五十個回合不分勝負!當時的情況是鄧艾完全以"生力軍"的面目出現在文鴦面前,魏軍的天時地理人為因素大大勝過文鴦.而文鴦是孤軍奮戰,整夜厮殺,而且"部下兵乃各自逃散",敵衆我寡.文鴦隻剩下獨騎且戰且退,後面數百員将官狂追…… 正在這時,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
“将至樂嘉橋邊,看看趕上。
鴦忽然勒回馬大喝一聲,直沖入魏将陣中來;鋼鞭起處,紛紛落馬,各各倒退。
”很簡單,有很多将領都是在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被活活打死的,因為事情的發生超出了自己所預見的範圍。
因為他們也許做夢也沒有想到文鴦一個人會跟他們幾百個人來這一手。
“于是魏将百員,複來追趕。
鴦勃然大怒曰:“鼠輩何不惜命也!”提鞭撥馬,殺入魏将叢中,用鞭打死數人,複回馬緩辔而行。
魏将連追四五番,皆被文鴦一人殺退。
”這段文字不難看出,文鴦如法炮制了四五次,結果都如出一轍。
其實,隻要能稱為“将”這個概念的人,武藝不會差得太遠,不管他有名無名。
以當時的形式,文鴦能殺得魏将各個瞠目結舌,除了行動出乎敵人意料和自身的武藝,更重要的就是氣魄和膽量了。
真的可以大膽推測。
鄧艾是天明才趕到樂嘉城邊的,而在這之前父親文欽已經迷路的情況下,文鴦已經數次險些沖破中軍了。
如果文欽如約趕到,南北相互夾攻,魏軍自然面臨着措手不及的尴尬,文鴦的勝算就極高!而且以鄧艾的行軍到達時間是根本來不及支援司馬師部隊的。
可惜了這個天賜的機會。
不過司馬師是會永遠記得文鴦的,那個年僅十八歲,敢帶兩千五百人闖營,把自己急得眼珠子都掉出來的年輕人……
先提兵舉事再“傳檄各郡,令各起兵相助”這樣很容易造成自己首先暴露給強大的對手,并可以供對手有針對性地根據自己做對症的戰略布置!毫無對敵人的牽制效果可言;第三,外交手段幾乎沒有。
淮南是東吳入魏的一塊要塞,毋丘儉沒有搶到東吳這塊不鹹不淡但對自己卻關乎根基的棋子。
也許毋丘儉單純地認為吳魏是敵對勢力不會為難自己,這是很幼稚的。
在那個時代沒有什麼比地盤更具誘惑力了。
果然,不結好東吳成了導緻毋丘儉首尾難顧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想而知,毋丘儉六萬人,文欽兩萬人,這種集結了足足八萬人的起兵,從意念的産生到全部被平息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這種顯現簡直實在開戰争的玩笑。
拙劣的用兵和簡陋的布置葬送了毋丘儉那點所謂的忠義…… 在這種情況下,毋丘儉先輸了一子。
南頓之地被司馬師搶先占領,毋丘儉面對着易守難攻擊的城池和嚴密布置的敵軍根本難于下嘴。
在一籌莫展之際,東吳又派孫峻渡江襲擊壽春,這時候毋丘儉才如夢方醒。
又武裝遊行般地把兵馬撤退回項城。
這樣對自己的兵力不但是一種耗損,更重要的是嚴重挫傷了銳氣!而且自己撤兵對方必定來掩殺,在勢氣的此消彼長中,毋丘儉已經敗了…… 果然,司馬師轉守為攻兵分三路攻打項城,樂嘉,壽春。
而毋丘儉方寸盡失,手裡有足足六萬之衆,竟然沒有作出什麼好的決策。
還是文欽主動請纓,與兒子文鴦要了五千兵去守樂嘉城.按照當時的兵力對比,文欽所帶的兵力五千,樂嘉城裡的兵力不會超過一千.加在一起不到六千是絕對可能的.司馬師和鄧艾的兵力估計至少兩萬,文欽是略占下風的.但是放在當時攻守的地理形式來看,文欽又是有着優勢.同樣是攻守,郝昭在陳倉這個不起眼的小城用三千兵讓十萬蜀軍占不到半點便宜.所以對于文欽來說,守住樂嘉城應該不是很難的這個時候文鴦提出了一個冒險的建議---和父親平分帶來的五千兵馬,各從城南城北出發,于兩肋攻擊司馬師,其實這個做法很精明.一來是當時司馬師安營未穩二來,鄧艾援軍一到,攻守雙方的形式又會有新的變化,夜長夢多是常有的事三來以文欽所帶來的兵力是有條件完成這種戰術的.于是三更,兩人各行其路分頭夾攻司馬師的大營.文鴦是屬于打仗不惜命的一類将官,鞭槍合力,大開殺戒.用兩千五百兵在萬餘敵軍中來往沖突不是件很惬意的事.而且,較之甘甯百騎劫魏營,文鴦的這次行動有很大的不同:1.甘甯所率領的是騎兵,機動力上占有明顯的優勢,便于偷襲和撤退,而文鴦的所部不能與之相比2.甘甯劫寨的目的是要挫對手的銳氣,文鴦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殺得司馬師破膽,能抓住他當然更求之不得.不然他不會在魏軍營中"左突右沖,所到之處人不敢當",造成這種大挫敵人銳氣的時候,還一人"數番沖到中軍"很明顯他的目的就是司馬師了! 在體力上文鴦顯得過于驚人,從三更殺到天明,至少馬不停蹄4,5個小時.但就這點而言,能與之比肩的隻有長坂的趙雲,夜戰張飛和錦馬超了.而且,何況當時文欽迷路,魏軍毫無首尾難顧的牽制,用近乎5:1的比例圍剿文鴦部隊.當然,有魏軍猝不及防的因素在内,但就文鴦的膽氣而言是相當了得了!而且,戰争還遠遠沒有結束,援軍鄧艾于天明已經趕到了樂嘉城邊,與司馬師的軍隊前後夾攻正在陣中拼死搏殺的文鴦..而文鴦在天黑殺到天明。
體力大大耗損的情況下竟然和鄧艾單挑了四五十個回合不分勝負!當時的情況是鄧艾完全以"生力軍"的面目出現在文鴦面前,魏軍的天時地理人為因素大大勝過文鴦.而文鴦是孤軍奮戰,整夜厮殺,而且"部下兵乃各自逃散",敵衆我寡.文鴦隻剩下獨騎且戰且退,後面數百員将官狂追…… 正在這時,戲劇性的場面出現了。
“将至樂嘉橋邊,看看趕上。
鴦忽然勒回馬大喝一聲,直沖入魏将陣中來;鋼鞭起處,紛紛落馬,各各倒退。
”很簡單,有很多将領都是在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被活活打死的,因為事情的發生超出了自己所預見的範圍。
因為他們也許做夢也沒有想到文鴦一個人會跟他們幾百個人來這一手。
“于是魏将百員,複來追趕。
鴦勃然大怒曰:“鼠輩何不惜命也!”提鞭撥馬,殺入魏将叢中,用鞭打死數人,複回馬緩辔而行。
魏将連追四五番,皆被文鴦一人殺退。
”這段文字不難看出,文鴦如法炮制了四五次,結果都如出一轍。
其實,隻要能稱為“将”這個概念的人,武藝不會差得太遠,不管他有名無名。
以當時的形式,文鴦能殺得魏将各個瞠目結舌,除了行動出乎敵人意料和自身的武藝,更重要的就是氣魄和膽量了。
真的可以大膽推測。
鄧艾是天明才趕到樂嘉城邊的,而在這之前父親文欽已經迷路的情況下,文鴦已經數次險些沖破中軍了。
如果文欽如約趕到,南北相互夾攻,魏軍自然面臨着措手不及的尴尬,文鴦的勝算就極高!而且以鄧艾的行軍到達時間是根本來不及支援司馬師部隊的。
可惜了這個天賜的機會。
不過司馬師是會永遠記得文鴦的,那個年僅十八歲,敢帶兩千五百人闖營,把自己急得眼珠子都掉出來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