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陵的憂雲
關燈
小
中
大
想不到的事情就要多想想,這不知是誰傳下來的老話,拗口歸拗口,但道理很舒坦,"義"這個字在中華民族心中被賦予了很重的分量,所以才有了"舍身取義"這句很有境界的話,對于取義者我們應該尊敬,但是用理性的思維,也都應該考慮一下,"義"的種類,和對于"義"的取舍态度....
劉備聞知關羽兇訊,不顧秦宓,孔明,趙雲等人的反對,興七十餘萬大兵,水陸并進,船騎雙行殺奔吳國.這時的劉備已經沒有了什麼理性思考可言,面對着自己死去的結義兄弟,他的本能反映使自己沒有了别的選擇,說義氣也罷,說複仇也罷,總之,所謂的大局觀已經在他的心中成為了畫餅.仔細想想劉備的舉動,作為一個正常人來說沒有什麼太可以受到指責的,因為任何一個失去手足的人都有權利采取報複的行動,可以理解,但是劉備卻忽略了自己的身份,現在的他已經不是當初居無定所的白身,而是一國之君,人之于社會地位,之于局勢環境,對于自己的本能是要有一定妥協的,而劉備沒有這樣做,隻能說他是用人類正常的理性思維做了一件違背大局的事情罷了.加上張飛的死訊,自己也被逼上了理性的絕路.
這種複仇的銳氣吓倒了孫權,就像當初曹操興兵為家人向徐州興師問罪一樣,親情導緻的戰争是最不好妥協的,也近乎沒有妥協的餘地...随着劉備大軍的攻無不克,勢如破竹,孫權一時想不出什麼有效的手段去說服劉備放棄.而劉備呢?也根本不想放棄這種念頭.你死我活的戰争開始了,雖然劉備賠進了老将黃忠,但是東吳的損失更大,潘璋,甘甯這些提得出手的大将也很有秩序地因為保衛自己的疆土盡了忠.面對孫權的無計可施,諸葛謹又一次走到了台前,決定為孫權再次出使蜀營.這子瑜先生真的是抱着必死的決心了,同時他也覺得這個時候隻有他作為使臣出使才能有活着帶回傳話的機率了.
看看<<演義>>中描寫的這段交涉吧:瑾拜伏于地。
先主問曰:“子瑜遠來,有何事故?”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來奏荊州之事。
前者,關公在荊州時,吳侯數次求親,關公不允。
後關公取襄陽,曹操屢次緻書吳侯,使襲荊州;吳侯本不肯許,因呂蒙與關公不睦,故擅自興兵,誤成大事,今吳侯悔之不及。
此乃呂蒙之罪,非吳侯之過也。
今呂蒙已死,冤仇已息。
孫夫人一向思歸。
今吳侯令臣為使,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将,并将荊州仍舊交還,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先主怒曰:“汝東吳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來說乎!”瑾曰:“臣請以輕重大小之事,與陛下論之:陛下乃漢朝皇叔,今漢帝已被曹丕篡奪,不思剿除;卻為異姓之親,而屈萬乘之尊: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
中原乃海内之地,兩都皆大漢創業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
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興漢室,恢複山河;今陛下置魏不問,反欲伐吳:竊為陛下不取。
”先主大怒曰:“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罷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斬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說與孫權:洗頸就戮!”諸葛瑾見先主不聽,隻得自回江南。
不難看出,諸葛謹當時有多麼的委屈和無奈,甚至為了主子不顧自己的身份.作為使臣竟然用"拜伏于地"這樣的晉見方式,諸葛謹沒有辦法,因為他知道這次出使在未知的因素面前是關乎一國存亡的!自己受點委屈既是無奈,也能
先主問曰:“子瑜遠來,有何事故?”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來奏荊州之事。
前者,關公在荊州時,吳侯數次求親,關公不允。
後關公取襄陽,曹操屢次緻書吳侯,使襲荊州;吳侯本不肯許,因呂蒙與關公不睦,故擅自興兵,誤成大事,今吳侯悔之不及。
此乃呂蒙之罪,非吳侯之過也。
今呂蒙已死,冤仇已息。
孫夫人一向思歸。
今吳侯令臣為使,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将,并将荊州仍舊交還,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先主怒曰:“汝東吳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來說乎!”瑾曰:“臣請以輕重大小之事,與陛下論之:陛下乃漢朝皇叔,今漢帝已被曹丕篡奪,不思剿除;卻為異姓之親,而屈萬乘之尊: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
中原乃海内之地,兩都皆大漢創業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
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興漢室,恢複山河;今陛下置魏不問,反欲伐吳:竊為陛下不取。
”先主大怒曰:“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罷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斬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說與孫權:洗頸就戮!”諸葛瑾見先主不聽,隻得自回江南。
不難看出,諸葛謹當時有多麼的委屈和無奈,甚至為了主子不顧自己的身份.作為使臣竟然用"拜伏于地"這樣的晉見方式,諸葛謹沒有辦法,因為他知道這次出使在未知的因素面前是關乎一國存亡的!自己受點委屈既是無奈,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