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傳奇

關燈
常見戲文中有"衆望所歸根基牢"這樣的的話,這話用在劉備和徐州百姓的關系上恐怕再合适不過了。

    當年徐州刺史陶謙坐鎮徐州之時,徐州地界還算平靜。

    别小看這"平靜"二字,之于三國時代,"平靜"這個詞可象征着一種美好,沒有什麼比一個地方免于刀兵更值得向往了!然而,陶謙的一次馬匹拍砸了的昏招,使這個曾經平靜的地方變成了"時事熱門"。

    随着曹嵩在徐州往兖州的護送途中遇害,曹操和陶謙的關系瞬間就變的不共戴天。

    曹操按照法律上的"屬地管轄原則"舉大兵對陶謙興師問罪。

    估計這次曹操動用的兵力是其當前所擁有兵力的85%。

    <演義>中有"操切齒曰: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蕩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彧、程昱領軍三萬守鄄城、範縣、東阿三縣,其餘盡殺奔徐州來。

    夏侯惇、于禁、典韋為先鋒。

    "這"其餘"到底是多少呢?我們來看一筆帳----<演義>中講"不想青州黃巾又起,聚衆數十萬,頭目不等,劫掠良民。

    太仆朱儁保舉一人,可破群賊。

    李傕、郭汜問是何人。

    朱儁曰:要破山東群賊,非曹孟德不可。

    李傕曰:孟德今在何處?儁曰:現為東郡太守,廣有軍兵。

    若命此人讨賊,賊可克日而破也。

    李傕大喜,星夜草诏,差人赍往東郡,命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同破賊。

    操領了聖旨,會合鮑信,一同興兵,擊賊于壽陽。

    鮑信殺入重地,為賊所害。

    操追趕賊兵,直到濟北,降者數萬。

    操即用賊為前驅,兵馬到處,無不降順。

    不過百餘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

    操擇精銳者,号為“青州兵”,其餘盡令歸農。

    "結果很明顯了。

    "降者數萬"+"不過百餘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這樣,曹操僅僅這次戰役所面對的黃巾兵馬就至少有三十六,七萬以上。

    由于<演義>中有"兵馬到處,無不降順"為前提,排除死傷的耗損,曹操所收的降兵不會在三十二萬以下。

    另外曹操又"擇精銳者"。

    這個概念就有點模糊了。

    我們們姑且按4:1的比例換算吧,要知道在兖州這樣的一個州,讓太多的淘汰兵士歸農涉及到其與百姓的磨合問題,由于是初降者,其心難測,下放的危險甚至要大于在軍隊裡繼續接受管束。

    所以以民心安定為基礎的曹操絕對不會這樣輕率地冒險。

    我個人認為預期說是"擇精銳者",不如說是"汰無為者"更為合理。

    4:1的比例已經是和高的淘汰率了!這樣算來,新納入的兵力就近九,十萬人。

    曹操和鮑信奉旨共讨賊兵,而且是面對三十六,七萬的對手,這種情況下曹操還能做到"追趕賊兵,直到濟北"。

    說明曹,鮑兩軍的兵力也是相當可觀的,要知道攻擊不同于防守,對攻擊一放的兵力要求是很嚴格的。

    這時候鮑信已死,曹操肯定是要接管其屬兵的。

    因為鮑信書下的人馬是在奉旨出兵,不會因為自己的主子身亡就散夥。

    這樣看來,曹操從鮑信手中接管的的兵力加上自己所帶的兵力,加在一起,十六,七萬比較合理。

    這樣就不難看出,曹操在此役之後絕對擁有了超過25萬的兵力,而且是最最保守的算法!直到陶謙事發,估計還在增長。

    這樣,除去留守的三萬,其餘的兵馬全部用在了報仇上,而且手下的名将盡皆随隊前往徐州,這在曹操的戰争史上可謂空前! 面對着隻想殺人的曹操,陶謙根本無計可施,由于長時間的平靜和曹嵩時間的突發史根本不擅武治的老爺子失了方寸,此時竟然無計可施。

    徐州到底有多少人馬,本人無從算起,估計遠遠不及曹操的兵力,京劇<讓徐州>中的陶謙有句戲詞"怎奈我徐州城兵微地廣"恐怕是真實寫照吧?眼看着曹操兵馬所到之處瘋狂的殺戮,竟然想出了獻城這樣的想法。

    (想象在氣頭上的曹操要是接管了徐州,别說殺陶謙了,估計能血洗全城!)多虧了糜竺和陳登的及時阻止,不然,老爺子一準獻城! 由于孔融和劉關張的出現,再加上呂布這個當時在中原身價最高的"遊擊隊"突襲了兖州,曹操無奈中隻能撤兵,而且曹操的人情恰恰賣給了劉備!<演義>中有"玄德曰:備生遺書于曹操,勸令解和。

    操若不從,厮殺未遲。

    于是傳檄三寨,且執兵不動;遣人赍書以達曹操。

    "這封信剛到曹操手裡,呂布就突襲了兖州,正在曹操慌神之時,"郭嘉曰:主公正好賣個人情與劉備,退軍去複兖州。

    操然之,即時答書與劉備,拔寨退兵"也許曹操真的沒有想到,他這個人情太值錢了,價值一個徐州。

    一下子。

    劉備成了徐州的大救星!在百姓的口中,也許劉皇叔的事迹被街頭巷尾傳遍了。

    通過這件事。

    劉備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已經遠遠地高過了陶謙,因為陶謙的無計可施和劉備幾乎神仙般的片語退敵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徐州的民衆都差不多知道,在曹操當時近乎失心瘋一樣的情況下,陶謙一旦獻城,在百姓們心中的第一反映肯定是"陶謙這老東西想獻城保命!"中國有句老話"東西越傳越少,話越傳越多"在這樣的對比的強烈反差和優劣程度不斷膨脹下,陶謙在民衆心裡的地位笃降,而劉皇叔肯定是被鍍金了無數次!在民衆基礎上,劉備已經赢了陶謙,而且不僅僅是民衆,在陶氏基業的臣子心裡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