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身後(一)
關燈
小
中
大
延芬室集》。
),其一雲: 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
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 有可能和雪芹認識的明義,題《紅樓夢》時最後詠道: 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 石歸山下無靈氣,總使能言也枉然! 馔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 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前首"石言",是用《左傳》昭公八年的典故,暗隐"宮室崇侈,民力雕盡,怨■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的深刻意義;後篇"石季倫",是用晉代石崇的典故,石崇豪富極奢,置金谷别墅,因黨奸免官,被害,一門盡死,侍姬綠珠堕樓自盡,這故事也深具政治含義。
前首尚專指小說,後篇則似兼切曹家情事而言,是很有價值的早期題詠(注:滿洲人中最早題《紅樓夢》的,當以明義《綠煙瑣窗集》中《題紅樓夢》十二首為最早(可考為乾隆三十年頃至四十六年期間之作,理由另見。
此集早年蒙友人見告,當時因有遠行,亦僅記線索于《紅樓夢新證》447頁,1954年返京後始蒙某先生見示,并為錄副)。
"不及當年石季倫",乃楊升庵句。
漢人中當以周春、鐘大源師生為最早;周作《題紅樓夢》《再題紅樓夢》七律共八首,事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見其所著《閱紅樓夢随筆》;鐘作《紅樓曲》,事在同時,見其所著《東海半人詩抄》及周著引錄(《東海半人詩抄》抄本,蒙張次溪先生見示,敬志嘉惠)。
周乃當時學者之一,詩殊庸劣;鐘作七古頗好,當推為早期題詠中之上選。
又彼時"紅樓夢"三字已有為名家徑引入詩之例,可看孫星衍《芳茂山人詩錄·冶城遺集》中《口占贈莊公子逵吉》詩首句:"青山絲竹紅樓夢"雲雲。
至女詩人之題詠,尤有可述者,然此皆須作專題研究,此處不能備及。
),對曹雪芹和他的著作表示了特别深刻的欣賞和理解。
也是雪芹死後才和敦誠會面的恽敬(1757-1817,字子居,陽湖派大散文家),至手寫《紅樓夢論文(注:當時所說的"論文"是對文學作品賞析品評的意思,故評點者也常署"某某論文"之語,和現在一般作"學術研究文章"解的"論文"一詞不同。
)》一書,用黃、朱、墨、綠四色筆,精工至極。
誠如李葆恂所說:"子居為文,自雲司馬子長〔遷〕以下,無北面者;而于曹君小說,傾倒如此!非真知文章甘苦者,何能如是哉。
"(注:見《舊學庵筆記》。
(此則資料1955年蒙友人黃裳同志錄示。
)) 從《紅樓夢》問世以後,評、題、圖、詠,真是汗牛充棟,自有小說以來(其實也可以包括非小說的文學而計),尚未見有在讀者中引起這樣深刻強烈的群衆反響來的。
這些,是對那些肆行辱罵污蔑《紅樓夢》者的最好的回答。
曹雪芹一生,受盡了窮愁坎坷。
偉大的文學藝術家,不能及身享有應得的聲望和榮譽,而後世才日益發現他的光焰萬丈,曆久愈新的,何止一人,不過像曹雪芹這樣生前侘傺、身後蕭涼的,實不多見;我們對曹雪芹這個名字開始熟悉和逐漸了解,僅僅是從"五四"以來的數十年間的事情。
我們對他的了解,隻是一個長途的起步,探索的嘗試,正所謂管窺蠡測。
對于曹雪芹,如果有人把畢生的事業放在研究他的一切上,我看是值得的。
這是因為,任何人都相信或将會相信,全世界想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的,都必須讀懂曹雪芹所"編述一記"的《紅樓夢》。
研究曹雪芹而有所收獲,有所發明,是對全世界的貢獻,這确是需要中外人士共同努力的。
),其一雲: 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
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 有可能和雪芹認識的明義,題《紅樓夢》時最後詠道: 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 石歸山下無靈氣,總使能言也枉然! 馔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 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前首"石言",是用《左傳》昭公八年的典故,暗隐"宮室崇侈,民力雕盡,怨■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的深刻意義;後篇"石季倫",是用晉代石崇的典故,石崇豪富極奢,置金谷别墅,因黨奸免官,被害,一門盡死,侍姬綠珠堕樓自盡,這故事也深具政治含義。
前首尚專指小說,後篇則似兼切曹家情事而言,是很有價值的早期題詠(注:滿洲人中最早題《紅樓夢》的,當以明義《綠煙瑣窗集》中《題紅樓夢》十二首為最早(可考為乾隆三十年頃至四十六年期間之作,理由另見。
此集早年蒙友人見告,當時因有遠行,亦僅記線索于《紅樓夢新證》447頁,1954年返京後始蒙某先生見示,并為錄副)。
"不及當年石季倫",乃楊升庵句。
漢人中當以周春、鐘大源師生為最早;周作《題紅樓夢》《再題紅樓夢》七律共八首,事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見其所著《閱紅樓夢随筆》;鐘作《紅樓曲》,事在同時,見其所著《東海半人詩抄》及周著引錄(《東海半人詩抄》抄本,蒙張次溪先生見示,敬志嘉惠)。
周乃當時學者之一,詩殊庸劣;鐘作七古頗好,當推為早期題詠中之上選。
又彼時"紅樓夢"三字已有為名家徑引入詩之例,可看孫星衍《芳茂山人詩錄·冶城遺集》中《口占贈莊公子逵吉》詩首句:"青山絲竹紅樓夢"雲雲。
至女詩人之題詠,尤有可述者,然此皆須作專題研究,此處不能備及。
),對曹雪芹和他的著作表示了特别深刻的欣賞和理解。
也是雪芹死後才和敦誠會面的恽敬(1757-1817,字子居,陽湖派大散文家),至手寫《紅樓夢論文(注:當時所說的"論文"是對文學作品賞析品評的意思,故評點者也常署"某某論文"之語,和現在一般作"學術研究文章"解的"論文"一詞不同。
)》一書,用黃、朱、墨、綠四色筆,精工至極。
誠如李葆恂所說:"子居為文,自雲司馬子長〔遷〕以下,無北面者;而于曹君小說,傾倒如此!非真知文章甘苦者,何能如是哉。
"(注:見《舊學庵筆記》。
(此則資料1955年蒙友人黃裳同志錄示。
)) 從《紅樓夢》問世以後,評、題、圖、詠,真是汗牛充棟,自有小說以來(其實也可以包括非小說的文學而計),尚未見有在讀者中引起這樣深刻強烈的群衆反響來的。
這些,是對那些肆行辱罵污蔑《紅樓夢》者的最好的回答。
曹雪芹一生,受盡了窮愁坎坷。
偉大的文學藝術家,不能及身享有應得的聲望和榮譽,而後世才日益發現他的光焰萬丈,曆久愈新的,何止一人,不過像曹雪芹這樣生前侘傺、身後蕭涼的,實不多見;我們對曹雪芹這個名字開始熟悉和逐漸了解,僅僅是從"五四"以來的數十年間的事情。
我們對他的了解,隻是一個長途的起步,探索的嘗試,正所謂管窺蠡測。
對于曹雪芹,如果有人把畢生的事業放在研究他的一切上,我看是值得的。
這是因為,任何人都相信或将會相信,全世界想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的,都必須讀懂曹雪芹所"編述一記"的《紅樓夢》。
研究曹雪芹而有所收獲,有所發明,是對全世界的貢獻,這确是需要中外人士共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