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身後(一)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哀樂中年,情深舐犢,感傷成疾,遽爾早世,是慘酷無情的事實。
但這絕不是唯一的原因,更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脂硯齋說雪芹"淚盡而逝"。
他哭的不隻是愛子一人。
他的一生,是為"新愁舊恨"所充滿的一生。
并非是什麼"司痘者"奪去了他們家人父子的生命,而是那個黑暗的時代社會不容他再活下去。
雪芹一死,身後隻遺下一位後續的夫人(注:《四松堂集》本敦誠挽詩異文有"新婦飄零目豈瞑"句,故知新婦為續娶。
)幾束殘稿,筆硯零落;備極蕭條凄慘。
二三朋好,赙贈相資,草草殡葬。
西山某處,荒墳一角,衰草寒煙,便是這位文學巨人的歸宿之地(注:雪芹墳在健銳營一帶頗有傳說,所指不一,恐亦無法考信。
)! 敦誠當時為他的亡友,寫下兩首挽詩(注:見《鹪鹩庵雜詩》。
此兩首後經改并為一首,即《四松堂集》所存者是。
)。
其一說: 四十蕭然太瘦生,曉風昨日拂銘旌。
腸回故垅孤兒泣,淚迸荒天寡婦聲。
牛鬼遺文悲李賀,鹿車荷锸葬劉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處招魂賦楚蘅? 寫出了那一片的傷心慘目的境象。
脂硯齋曾提雪芹"淚盡而逝"的話,那原文本是這樣的: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
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
餘嘗哭芹,淚亦待盡!……(注:甲戌本《石頭記》第一回眉批。
) 則可見雪芹臨終抱恨的,最首要的還是全部書中若幹地方尚未最後補齊寫定。
也可見雪芹把寫作這部小說看作是他的畢生的事業,他是為完成這一事業而支撐苦鬥地活下去的;及今力盡,隻有把它托付給親者脂硯齋一人了。
曹雪芹把他的一生付于寫作《紅樓夢》上;他雖過早地死去,卻總算給我們留下了這部千古不朽的偉大作品,也就可以無憾于地下。
但是最極不幸的是從八十回以後,雪芹原作掃數亡佚了。
原稿為某人借閱,有五六回迷失,其事曾為脂硯齋歎恨(注:脂批:"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
襲人标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餘隻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
歎歎!"疑"借閱"也是婉晦之詞。
),這種殘損,也可能是八十回傳抄問世以後、下半部遲遲不出的一個原因。
但這絕不是最要緊的問題(注:如庚辰本即缺兩回,而不礙傳抄流行。
)。
其真正原因,實另有所在。
這原因,就是《紅樓夢》解剖、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就是曹雪芹的叛逆思想深深地擊痛、惹惱了封建勢力,因而當時統治集團中的重要人物對它加以注視。
--這使得脂硯齋往外傳寫八十回以後小說下半部時,發生了很大的顧慮,遭遇了意外的困難。
封建勢力痛恨曹雪芹和《紅樓夢》,加以百般辱罵,斥為"邪說诐行之尤"(注:梁恭辰《勸戒四錄》卷四,引那彥成語。
),污蔑曹雪芹死後還在"地獄"中受苦(注:毛慶臻《一亭考古雜記》。
);他們"欲得而甘心"的那種兇惡狠毒的面貌,已然十分清楚。
他們甚至連雪芹喪子無後都引為足以釋恨的大快事(注:梁恭辰《勸戒四錄》卷四,引那彥成語。
)!--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正好說明了雪芹小說的反封建思想的偉大;他們的辱罵污蔑,正是一種最有力的贊揚歌頌。
《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感動了二百年來的無數的讀者,給後世反封建的新生力量提供了無限的精神啟發。
雪芹死後才和敦誠等結識過從的宗室永忠(雍正死敵胤禵的孫子),因敦誠之幼叔墨香而得讀《紅樓夢》,對曹雪芹無限同情,深深推服,特為寫詩三章相吊(注:見《
但這絕不是唯一的原因,更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脂硯齋說雪芹"淚盡而逝"。
他哭的不隻是愛子一人。
他的一生,是為"新愁舊恨"所充滿的一生。
并非是什麼"司痘者"奪去了他們家人父子的生命,而是那個黑暗的時代社會不容他再活下去。
雪芹一死,身後隻遺下一位後續的夫人(注:《四松堂集》本敦誠挽詩異文有"新婦飄零目豈瞑"句,故知新婦為續娶。
)幾束殘稿,筆硯零落;備極蕭條凄慘。
二三朋好,赙贈相資,草草殡葬。
西山某處,荒墳一角,衰草寒煙,便是這位文學巨人的歸宿之地(注:雪芹墳在健銳營一帶頗有傳說,所指不一,恐亦無法考信。
)! 敦誠當時為他的亡友,寫下兩首挽詩(注:見《鹪鹩庵雜詩》。
此兩首後經改并為一首,即《四松堂集》所存者是。
)。
其一說: 四十蕭然太瘦生,曉風昨日拂銘旌。
腸回故垅孤兒泣,淚迸荒天寡婦聲。
牛鬼遺文悲李賀,鹿車荷锸葬劉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處招魂賦楚蘅? 寫出了那一片的傷心慘目的境象。
脂硯齋曾提雪芹"淚盡而逝"的話,那原文本是這樣的: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
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
餘嘗哭芹,淚亦待盡!……(注:甲戌本《石頭記》第一回眉批。
) 則可見雪芹臨終抱恨的,最首要的還是全部書中若幹地方尚未最後補齊寫定。
也可見雪芹把寫作這部小說看作是他的畢生的事業,他是為完成這一事業而支撐苦鬥地活下去的;及今力盡,隻有把它托付給親者脂硯齋一人了。
曹雪芹把他的一生付于寫作《紅樓夢》上;他雖過早地死去,卻總算給我們留下了這部千古不朽的偉大作品,也就可以無憾于地下。
但是最極不幸的是從八十回以後,雪芹原作掃數亡佚了。
原稿為某人借閱,有五六回迷失,其事曾為脂硯齋歎恨(注:脂批:"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
襲人标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餘隻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
歎歎!"疑"借閱"也是婉晦之詞。
),這種殘損,也可能是八十回傳抄問世以後、下半部遲遲不出的一個原因。
但這絕不是最要緊的問題(注:如庚辰本即缺兩回,而不礙傳抄流行。
)。
其真正原因,實另有所在。
這原因,就是《紅樓夢》解剖、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就是曹雪芹的叛逆思想深深地擊痛、惹惱了封建勢力,因而當時統治集團中的重要人物對它加以注視。
--這使得脂硯齋往外傳寫八十回以後小說下半部時,發生了很大的顧慮,遭遇了意外的困難。
封建勢力痛恨曹雪芹和《紅樓夢》,加以百般辱罵,斥為"邪說诐行之尤"(注:梁恭辰《勸戒四錄》卷四,引那彥成語。
),污蔑曹雪芹死後還在"地獄"中受苦(注:毛慶臻《一亭考古雜記》。
);他們"欲得而甘心"的那種兇惡狠毒的面貌,已然十分清楚。
他們甚至連雪芹喪子無後都引為足以釋恨的大快事(注:梁恭辰《勸戒四錄》卷四,引那彥成語。
)!--但是在我們看來,這正好說明了雪芹小說的反封建思想的偉大;他們的辱罵污蔑,正是一種最有力的贊揚歌頌。
《紅樓夢》的思想和藝術,感動了二百年來的無數的讀者,給後世反封建的新生力量提供了無限的精神啟發。
雪芹死後才和敦誠等結識過從的宗室永忠(雍正死敵胤禵的孫子),因敦誠之幼叔墨香而得讀《紅樓夢》,對曹雪芹無限同情,深深推服,特為寫詩三章相吊(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