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苑 召
關燈
小
中
大
公然折克〔拆充〕非己祠。
傍人有口呼不得,夢歸來兮聞歎息;白日無光天地黑!安得曠宅千萬官〔間〕,太守取之不盡生欽〔歡〕顔,--公祠免毀安如山!"■〔讀〕之令人感慨悲憤,心常耿耿。
壬午九月,因索書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頭記》也,……試看這段異常突兀的話,因"索書甚迫",匆匆地記在這處本文與杜子美大詩人毫無關系的此回眉上,歎才人之厄,憤貪吏之毒,這是什麼緣故?豈不正因現實中的雪芹這位才人之厄而發?我認為,這充分說明了我讀敦氏詩句所生的疑惑,絕非無故。
我還認為,這正說明,為了破壞雪芹寫作《石頭記》,該管的"上司"是用拆毀幾椽破屋的手段來逼迫雪芹奔走無家的!雖然如此,他卻不是容易為貧困、艱難、種種欺淩逼迫所壓倒的人,他依然是狂歌自得,孤标傲世,他的潇灑開朗的性格,揮霍諧谑的風度,一點也不因此而稍見減退。
他看見氣類相投、心裡歡喜的人,便詩酒流連,推心置腹,談笑風生。
看見不入眼的那些俗物,卻毫不客氣,待以白眼,屏(bǐng)之三舍之外;得罪人,他是不顧也不怕的。
敦誠說他"狂于阮步兵"!阮籍夠狂了,他比阮籍還要加倍!他有辛酸之淚,卻不流給人看,咽到肚裡,入于筆下;他在人前最大的牢騷表現不過是"一醉■■白眼斜"而已。
他閑來時也喜歡行遊散策,逐勝探奇。
他住的那一帶,名藍古刹,固然很多,蕭寺荒祠,也是不少,大大小小,遍布于林巒泉壑之間:諸如碧雲寺、卧佛寺、觀音閣、紅門(普福庵)、黑門(廣慧庵)、五華寺、普濟寺、水塔寺、太和庵、圓通庵、天仙庵、廣應寺、宏化寺、宏法寺、隆教寺、廣泉寺、關聖廟……:僅在這香山、壽安山、聚寶山、普陀山、玉泉山一帶,号稱三百寺。
這裡面,有時住有名僧,如卧佛的青崖與蓮筏,甕山的無方等,也有不知名而隐于釋道的高人大德,雪芹有時訪訪他們,作半日清話。
雪芹是不信什麼宗教迷信的(注:他對迷信是竭力諷刺嘲罵的,《紅樓夢》中例證最多,可無待列舉。
),他把這些方外的談侶,也不過看作畸人奇士,當然也可以談談哲理,但也有時隻不過如敦誠所說,是"暇時閱兩三貝葉,或與一二老宿相與嘯傲于荒林古刹中,以少息世緣耳。
"(注:《四松堂集·答養恬書》。
)而且,他所到的敗寺荒庵,也許根本并無僧道在内,他隻是流連景色,憑吊殘蹤,因而興感題詩,或如敦誠所雲"題詩人去留僧舍〔一作壁〕",或如張宜泉所雲"君詩曾未等閑吟,破刹今遊寄興深",在斷碑頹壁之間,去領取"蟬鳴荒徑遙相喚,蛩唱空廚近自尋"的風味。
在那種地方,正是"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誰曳杖過煙林",隻有雪芹一個,徘徊瞻眺,感興無端。
此外雪芹最愛到的地方就是酒家。
他平常日子賒了酒回家,或就地坐下喝個滿意,攢到一個日期,賣了畫,得些錢,再去結還賬目。
傳說裡提到,在卧佛寺東南佟峪村的關聖廟前,舊有小酒店(注:出櫻桃溝、退谷的南口,走幾步,便到佟峪村;此村位于健銳營的正白旗、鑲黃旗北營子之間。
與北溝村相去很近。
從佟峪村再往東即可到四王府。
四王府一帶,舊日以産甜醬、小菜著稱,下酒似不乏可口之物。
至于此一小酒店,是否即為雪芹常到之處,隻可聊備一說,以助想象。
鄭闆橋贈保祿(滿洲人,字雨村,筆帖式)詩雲:"無方去後西山遠,酒店春旗何處招?"無方,僧名,住甕山(今頤和園一帶),可見當時西郊的酒店青簾,也是一種風土特色。
),雪芹就常到這裡款斟慢飲,論古談今。
以上就是我們所能窺見和想象的雪芹在西郊時期的生活梗概。
〔附記一則〕 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譚》卷二記陸放翁雲:"公集載,城南陳翁,以賣花為業,得錢悉供酒家。
不能獨飲,逢人辄強與共醉。
一日,過其門訪之,敗屋一間,妻子饑寒,--此翁已大醉矣!殆隐者也。
為賦詩一首:'君不見會稽城南賣花翁,以花為糧如蜜蜂;朝賣一株紫,暮賣一株紅;屋破見青天,盎中米常空。
賣花得錢付酒家,取酒盡時還賣花;春春花開豈有極,日日我醉終無涯;亦不知天子殿前宣白麻,亦不知相公門前築堤沙;客來與語不能答,但見醉髮覆面白■■'"。
汝昌按:敦敏贈雪芹詩:題詩人去留僧舍,賣畫錢來付酒家。
正用放翁詩中故事,以為雪芹寫照,語語切合。
敦氏弟兄詩,粗看平易,而含蘊深厚,未可為淺人道也。
庚子上元後二日記。
傍人有口呼不得,夢歸來兮聞歎息;白日無光天地黑!安得曠宅千萬官〔間〕,太守取之不盡生欽〔歡〕顔,--公祠免毀安如山!"■〔讀〕之令人感慨悲憤,心常耿耿。
壬午九月,因索書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頭記》也,……試看這段異常突兀的話,因"索書甚迫",匆匆地記在這處本文與杜子美大詩人毫無關系的此回眉上,歎才人之厄,憤貪吏之毒,這是什麼緣故?豈不正因現實中的雪芹這位才人之厄而發?我認為,這充分說明了我讀敦氏詩句所生的疑惑,絕非無故。
我還認為,這正說明,為了破壞雪芹寫作《石頭記》,該管的"上司"是用拆毀幾椽破屋的手段來逼迫雪芹奔走無家的!雖然如此,他卻不是容易為貧困、艱難、種種欺淩逼迫所壓倒的人,他依然是狂歌自得,孤标傲世,他的潇灑開朗的性格,揮霍諧谑的風度,一點也不因此而稍見減退。
他看見氣類相投、心裡歡喜的人,便詩酒流連,推心置腹,談笑風生。
看見不入眼的那些俗物,卻毫不客氣,待以白眼,屏(bǐng)之三舍之外;得罪人,他是不顧也不怕的。
敦誠說他"狂于阮步兵"!阮籍夠狂了,他比阮籍還要加倍!他有辛酸之淚,卻不流給人看,咽到肚裡,入于筆下;他在人前最大的牢騷表現不過是"一醉■■白眼斜"而已。
他閑來時也喜歡行遊散策,逐勝探奇。
他住的那一帶,名藍古刹,固然很多,蕭寺荒祠,也是不少,大大小小,遍布于林巒泉壑之間:諸如碧雲寺、卧佛寺、觀音閣、紅門(普福庵)、黑門(廣慧庵)、五華寺、普濟寺、水塔寺、太和庵、圓通庵、天仙庵、廣應寺、宏化寺、宏法寺、隆教寺、廣泉寺、關聖廟……:僅在這香山、壽安山、聚寶山、普陀山、玉泉山一帶,号稱三百寺。
這裡面,有時住有名僧,如卧佛的青崖與蓮筏,甕山的無方等,也有不知名而隐于釋道的高人大德,雪芹有時訪訪他們,作半日清話。
雪芹是不信什麼宗教迷信的(注:他對迷信是竭力諷刺嘲罵的,《紅樓夢》中例證最多,可無待列舉。
),他把這些方外的談侶,也不過看作畸人奇士,當然也可以談談哲理,但也有時隻不過如敦誠所說,是"暇時閱兩三貝葉,或與一二老宿相與嘯傲于荒林古刹中,以少息世緣耳。
"(注:《四松堂集·答養恬書》。
)而且,他所到的敗寺荒庵,也許根本并無僧道在内,他隻是流連景色,憑吊殘蹤,因而興感題詩,或如敦誠所雲"題詩人去留僧舍〔一作壁〕",或如張宜泉所雲"君詩曾未等閑吟,破刹今遊寄興深",在斷碑頹壁之間,去領取"蟬鳴荒徑遙相喚,蛩唱空廚近自尋"的風味。
在那種地方,正是"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誰曳杖過煙林",隻有雪芹一個,徘徊瞻眺,感興無端。
此外雪芹最愛到的地方就是酒家。
他平常日子賒了酒回家,或就地坐下喝個滿意,攢到一個日期,賣了畫,得些錢,再去結還賬目。
傳說裡提到,在卧佛寺東南佟峪村的關聖廟前,舊有小酒店(注:出櫻桃溝、退谷的南口,走幾步,便到佟峪村;此村位于健銳營的正白旗、鑲黃旗北營子之間。
與北溝村相去很近。
從佟峪村再往東即可到四王府。
四王府一帶,舊日以産甜醬、小菜著稱,下酒似不乏可口之物。
至于此一小酒店,是否即為雪芹常到之處,隻可聊備一說,以助想象。
鄭闆橋贈保祿(滿洲人,字雨村,筆帖式)詩雲:"無方去後西山遠,酒店春旗何處招?"無方,僧名,住甕山(今頤和園一帶),可見當時西郊的酒店青簾,也是一種風土特色。
),雪芹就常到這裡款斟慢飲,論古談今。
以上就是我們所能窺見和想象的雪芹在西郊時期的生活梗概。
〔附記一則〕 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譚》卷二記陸放翁雲:"公集載,城南陳翁,以賣花為業,得錢悉供酒家。
不能獨飲,逢人辄強與共醉。
一日,過其門訪之,敗屋一間,妻子饑寒,--此翁已大醉矣!殆隐者也。
為賦詩一首:'君不見會稽城南賣花翁,以花為糧如蜜蜂;朝賣一株紫,暮賣一株紅;屋破見青天,盎中米常空。
賣花得錢付酒家,取酒盡時還賣花;春春花開豈有極,日日我醉終無涯;亦不知天子殿前宣白麻,亦不知相公門前築堤沙;客來與語不能答,但見醉髮覆面白■■'"。
汝昌按:敦敏贈雪芹詩:題詩人去留僧舍,賣畫錢來付酒家。
正用放翁詩中故事,以為雪芹寫照,語語切合。
敦氏弟兄詩,粗看平易,而含蘊深厚,未可為淺人道也。
庚子上元後二日記。